严格来讲,章法与笔法是不能截然分开的。笔法是章法的组成部分,章法是骨架,笔法是血肉,笔法是局部,章法是整体。为了便于分析和入帖,我们暂且分开来谈,对《书谱》草字的用笔与结体特点作以分析。
(一)《书谱》的草字,字字中规中矩,笔笔合于二王,这个评价当属不过。而且在整个书法史上,学习二王能达到这种娴熟程度的实在不多,何况又是“无意插柳”的长篇手稿。因此,《书谱》不仅是二王序列草书中了不起的杰作,也是我们学习草书的经典范本。二王真迹我们看不到,从这个超高清的真迹入手,实在是学习技巧的诀窍。
为便于理清《书谱》草字的出处,举字例简要分析。
例1独体结构,如“布”字
《书谱》①
《书谱》②
《书谱》③
王羲之《十七帖》①
王羲之《十七帖》②
王羲之《十七帖》③
对照《书谱》①与十七帖①③,很容易看得出来。王羲之起笔重折,草意舒缓,两笔写成,呈现中和之美;孙过庭下笔粗犷迅疾,一笔而就,展露率真之趣。对比《书谱》于③与十七帖于,笔法结体何其相似,只不过孙过庭因笔速快疾而字形拉长,使转下伸,笔锋力度加大。
《书谱》中多处的“神”“军”“希”“降”等字笔法,也当是由此而来,成为同一笔法的熟练运用。
例2上下结构,如“常”字
《书谱》
《十七帖》
看到这两个字才明白,米芾“过庭草书《书谱》甚有右军法”,王世贞“《书谱》浓润圆熟,几在山阴堂室”的评语何其准确!细微区别在于:王羲之以行书速度写草,笔画深沉,折转舒缓,字势稳健、古朴。孙过庭则下笔轻盈,点线跳动,使转灵便,笔意率真。“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孙过庭的起笔处变竖为斜点、出锋,加上左点的挑笔,就注定了此字的圆润、婉转,机敏灵活。这更符合手稿轻盈便捷的书写规律。
《书谱》
《书谱》
王羲之《上虞帖》
《十七帖》
“安”字楷行草,皆有相当大的难度,自古被列为最难写好的字之一。《上虞帖》(摹本)没有《十七帖》的“安”字笔画清晰,但更有草书意趣,提按使转极为机敏;《书谱》的两个“安”字,特别是第二个,时断时连,起伏夸张,腾挪跌宕,叮当作响,中侧锋在使转过程中自然变幻,一笔而成,将王羲之笔法绽放无遗,而且更具有节奏感。临帖时要把重点放在中间两个字上,从中反复体味。
例3左右结构,如“故”字
《书谱》
《十七帖》
除了起笔的尖入、侧入不同,笔法线路极为相近。区别在于《书谱》独立成字,《十七帖》急连下文;《书谱》侧锋灵活,使转舒缓,《十七帖》中锋为主,急引急牵。下边两个“领”字更是笔法上极其相似的典范,只是起伏和造型有别,从“晋尚韵”的角度细品,倒是感觉《书谱》“更像”王羲之笔法。“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过庭写王,达到这种程度,羲之有灵也会为之击节!
《书谱》
王羲之《游目帖》
例4包围半包围结构,如:
这几个字是《书谱》常用笔法和结体风格,“同”字是半包围,故而笔法简约,圆润遒丽,舒适安静;“因”字是全包围,以两竖钩收起,省略下横,捺笔出围,中气外溢,由《十七帖》“日”字等而来。这两个字笔法精美,不激不厉。“固”“图”两字均是进入快速誊写状态时的风格,点线折顿,笔法粗犷,大起大落,结体硬朗。
《书谱》的“走之”非常有特点,轻柔时由内里末笔轻盈带出,或向内收笔,或轻盈展出,结体上简化了半包围的偏旁,使得该字高缈亮丽,如“迁”“运”两字;而在舒缓和惬意时,《书谱》的走之又借鉴了章草笔法或直或曲,或圆收或方挑,字形复归古拙;上下字相连时,笔意连绵,走之欲收笔处回锋轻带,一笔写成二字,有点一笔书的味道,如“达夷”二字。
所以,仔细比较,《书谱》的变化无论笔法还是结体,都是很丰富的,而且是“因时而变”“因地制宜”,从大章法的角度说,善于制造矛盾,又善于平衡,并非“千纸一类,一字万同”。临写时,稍加注意,就可学到多种技法。
例5二王经典代符,如“知”字
《书谱》
《书谱》
《十七帖》
“知”是二王草书最经典的一个字,一般有两个写法,一是右边以两点代口,一是上述最精练的草体,成为约定俗成的草书代符。三个例字笔法如出一辙,临写时可适当选取中间一个,先重后轻,锻炼笔力,同时要考虑上下字的关系,注意章法的协调。
(二)《书谱》的草字在前人基础上更为简约、洗练和流畅。王羲之的草书具有妍美流便、平和简净的特点,孙过庭将这一特点娴熟于心,现于笔端,而且从笔意笔法上更加平和简约,气韵流动,无滞无碍。如下列几处:“奉”“旨”“黄”字笔画简明,端庄俊雅,有静有动。
下面“之四贤”“考其专”“永斯道”这几个字笔法精美,以字造势,有断有连,使转变幻,侧锋润美,各有攸宜。
(三)拨挑法成为《书谱》最得意笔法。《书谱》的拨挑笔法,凡得意处必有显露。这种笔法堪称对二王书法的拓新和发展,它巧妙利用指法与转锋多种技巧,不失时机地发出提按和使转过程中的自由嬗变,形成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优美节律。这种节奏感,像音乐舞蹈那般美妙和惬意,笔在纸上跳来跳去,琅琅作响,犹如“大珠小珠落玉盘”。《书谱》最绝妙的笔法,正在于此。临写时最好悬肘,以创造手腕和笔锋最大的灵活性。以下“翰札”两字拨挑法堪称典型,“小道壮夫不为”几个字运用最为得意,畅快淋漓。
具体分析,何为“拨”?何为“挑”?形态和发力是怎样的?二者是相互独立还是相关联的?
其实,拨和挑就是草书运行过程中指法和笔锋灵活折转时发出的动作,这个动作灵巧而响亮,提按使转,动作娴熟,明快潇洒。运用中有时单笔画使用,有时拨挑联动,一气呵成。右图这几行可以说将拨挑笔法发挥到淋漓尽致:图中间“之”字为“拨”,细看主笔有拨动的两个起伏点,此字属上下字过渡的笔意跳跃式省略写法。左2行最亮丽处的“之”字笔路更清晰更潇洒,笔法看得更清楚。左3行下“挹”字为拨挑结合,提手提笔为挑,收笔为拨,竖钩与拨挑一笔写成,中间有3次笔锋翻转的动作。这是拨挑法的全部技巧。下面“其”字首笔为“拨”收笔为挑,成为书谱典型结体与笔法。“会”字的卧人拨挑结合,侧锋丰润,也是《书谱》代表笔法。末行“善者矣”之“矣”字更是将拨挑法运用得干净利落,潇洒飘逸。
书谱》(局部)
下面绘图作以演示:
学会拨挑法,草书再不怕。要掌握这一技法,需要多找出类似的草字和上下相连的一行字,反复体味临摹,最好能通过意临训练加深认识。临写时要有激情,手腕要保持灵活,笔不要捏得太紧,情绪要放松,笔锋要有弹性,运行线路要有跳动感,速度要快而敏捷,绝对不能犹豫或拖泥带水。这样写出来的字才有饱满的精气神,行气、章法才能浑然一体。
作者临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