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帖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或曰三个层次,即对临、背临和意临。对临是打基础阶段,在一笔一画单字练兵上下些功夫,是必须的。对临熟练之后,就可以尝试背临,临毕对照原帖查找不足,以求提升。背临基本过关,名帖笔法结构章法诸技巧成竹在胸,并产生离开原帖创作的萌动,而拿起“创作”对比原帖,又深感汗颜,说明原帖还没有真正在自己心中生根开花,此时可以尝试从意临上下功夫,通过意临进一步吸收原帖的营养。而真正的高手(当然已超越某些阶段)临帖,通常为意临,这种意临既有学习的初衷,也渗透几许创作的激情。
《中秋帖》
王献之《十二月割帖》
长期以来《中秋帖》成为王献之“一笔书”的代名词,也有人称是米芾的临本,节临的是王献之的《十二月割帖》。王献之被称为“一笔书”的创始人,也有的将这个始作俑者封给了汉代草书大家张芝。因为唐代张怀瓘《书断》里说过:“伯英(张芝)章草,学崔(瑷)、杜(度)之法,因而变之以成今草,转精其妙,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脉通其隔行。”张芝被誉为“草圣”,由于他有史以来最早发明了这种汉字书法的“一笔而成”。这种狂放的“一笔书”将汉字“炼”成了艺术家的抒情工具,显示了书家对汉字书法超常的驾驭能力,也给后人创造了永恒的美感和学习的典范。
东晋王献之又是继锺张之后与其父王羲之齐名的书法大家,尽管他的真书《洛神赋》(后亦称《玉版十三行》)享誉“小楷极则”,但后世仍然将其推为草书大家。王献之的草书急引急牵,跌宕起伏,一笔连属,不让张芝,而且在笔法和气势气韵上更加潇洒奔放,痛快淋漓。
张芝︽冠军帖︾
王献之︽阮新妇帖︾
这幅王献之的草书作品也带有浓重的“一笔书”风采。《十二月割帖》是王献之草书代表作之一,从第四个字开始,上下字几乎连在一起,直到末尾“大军”二字,奔涌而出,一气呵成而不失每个字的草法规范。这种对草法高度娴熟的程度和超常的笔墨驾驭能力,为人所钦服,所膜拜,所效仿。米芾是二王最虔诚的追随者,尤推崇王献之的小草。米芾对王献之的《十二月割帖》临习多少遍,历时多少年,后人不得而知,但他对该帖喜欢的程度,我们可以从其临摹所达到的娴熟程度和艺术高度完全能够体会得出来。米芾的这个节临,很明显是属于高手的“意临”,抓住了王献之“一笔书”的突出特点,在连属程度上有过之而无不及,而且将原帖的草书轨迹和笔墨神采完全展现出来,达到了“物我为一”水乳交融的境界。难怪多少年来人们一直将其看作“王献之的《中秋帖》”!细察细品,米芾的临作与原帖还是有不少区别,原帖有静有动,动静互动,抛开前几个字,中间也有“秋”“不”“还”“恸”等字,因为米芾写得太熟,所以不自觉“意在笔先”。此为其一。其二,王献之的《割帖》纵横挥洒,横向拓展,米芾临作则更多地表现为纵向连属,体现其一气呵成。
王献之的一笔书最大特点是动静结合,并非纯粹的“一笔书”。上面这幅作品亦是例证。他的《相过帖》中甚至出现一个字的偏旁是楷书,余部却忽然灵动出来了草书,并急牵下文。这种“一字多态”也成为王献之的“特有名片”(下图)。
王献之《委曲帖》
一是准确地把握了原帖的笔法、笔路,起承转合笔墨神韵已经达到了“神游原作”,“暗合古人”。二是在反复使转中表现了高超的笔墨驾驭能力,中锋为线,侧锋出妍,线条圆浑,行笔极为灵便。三是写出了(不是简单临出了)自己独到的艺术风采,所以这件传世作品是临作,也可以看作是创作。到了这个程度,名家名作的全部技巧,就已经“化为己有”,学习名帖的层次得到了质的飞跃和艺术的升华!所以,米芾又成了“一笔书”的后起之秀,他的得意草书时常带有王献之的风采,又树立了米体特有的精神风貌。
米芾《向乱帖》
米芾的《中秋帖》堪称名帖意临的绝妙佳品,也传授给我们一些学习名家草书的诀窍。打工的目的是当老板,临帖的目的是出帖。意临是出帖的最后关隘和必要阶段。草书是最难临写的,因为它是书家各种艺术积淀的融会贯通和集中反映。米芾是公认的临帖高手,临写二王几乎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这种以假乱真,“神游古人”,昭示我们临习草书必须要在意临上下足功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