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路运营车辆的运行参数主要包括线路车辆数、正加班车数、行车间隔等。
一、线路车辆数
线路车辆数是指组织运营所需要的车辆总数与营业时间内各时间段所需要的车辆数。其基本计算公式为:
根据不同需要,线路车辆数可以做如下分类:
1. 日线路运营车辆总数
日线路运营车辆总数是线路每天需要配备和投放的车辆总台数,一般依据日客流高峰时段的最高路段客流量、计划车容量和周转系数来计算。当有多种调度形式时,线路运营所需的车辆总数为各种调度形式所有车辆数的总和。
2. 各时段线路运营车辆总数
各时段线路运营车辆数是在每日运营时间的各时间内线路需要投放的车辆台数。一般依据该时间段的最高路段通过量、计划车容量和周转系数来计算。
3. 各种调度形式的线路运营车辆数
对于全程车、区间车和快车等调度形式的车辆数,在线路上采用两种及以上调度形式的时候,各种车辆的运行定额和参数不尽相同,确定各种调度形式的线路车辆数,可以按照如图7-1所示的基本思路来进行。
图7-1 确定多种调度形式车辆的基本思路
首先,在分析线路客流情况的基础上,将线路总客流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采用全程车调度形式疏导的客流;另一部分是采用区间车或快车调度形式疏导的客流。
然后,按照第一步分好的两部分客流情况分别计算全程车、区间车及快车的线路运营车辆数。
4. 线路允许的最小运营车辆数和最大车辆数
在各运营时间段内,客运高峰时间段内所需要的车辆数最大,此时线路车辆总数称为线路最大车辆数。考虑线路具体情况,线路最大车辆数量不能超过上限值,即运营车辆数最大限值。
而在客运低峰时间段所需的车辆数最少,此时线路车辆总数称为最低线路车辆数。考虑客运服务质量需要,线路最小车辆数量不能少于下限值,即运营车辆数最小限值。
以上两个限制值,可以这样来确定:
1)运营车辆数最大限值
2)运营车辆数最小限值
二、行车频率
行车频率是指线路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车辆次数。行车频率是与乘客量成正比,与计划车容量成反比,其计算公式为:
或者:
可见,行车频率与行车间隔成反比。
从运营调度的角度分析,行车频率同时具有时间性、方向性和断面性:1. 时间上的行车频率
时间上的行车频率是指在具体时间内起止站共发出的车辆次数,但不表明哪个方向、哪个断面,仅从时间上来说明所发车次数,即频率。确定分组时间的行车频率是编制行车作业计划的重要内容之一。
2. 方向上的行车频率
方向上的行车频率是指单位时间内起止站向某方向发出的车辆次数。分析方向上的行车频率是计划调度中研究方向上的运力与运量是否平衡的一项基本工作。
3. 断面上的行车频率
断面上的行车频率是指线路在单位时间内某一方向、某一断面所通过的车辆次数。
三、行车间隔
行车间隔是指正点行车时.前后两辆车到达(或离开)同一站点的时间之差,又称为车距,单位为“min/车次”。
1. 行车间隔的计算
或者
一般,行车间隔允许最大值取决于客运服务质量的要求,如公交车服务质量要求行车间隔不应大于15~20 min为宜。而行车间隔允许最小值则应该满足下列条件:
行车间隔允许最小值(min)≥线路中途站的平均停站时间+车辆尾随进出站时间+必要时等待交通信号的时间
在行车秩序正常的情况下,对大中城市客运高峰线路,行车间隔允许最小值一般不低于1~3 min为宜。
2. 行车间隔的分配
行车间隔的分配是指对行车间隔计算值的分配,对呈现小数的行车间隔值取整数处理,并使之确定为适当数值便于行车掌握,或者,根据实际需要将一个整数行车间隔分为其他大小不同的整数行车间隔的过程。
【例7-1】若在周转时间48 min内发出运行车辆台数为11辆,则行车间隔的计算值为4.18 min;由于4.18 min不易掌握,可将其分配为4 min和5 min两种大小不同的行车间隔。
3. 行车间隔的排列
行车间隔的排列是指根据客流需要和一定的原则,将分配得到的大小不同的行车间隔进行排列次序。排列的目的就是为了使运营发放车次时更加符合客流变化的动态趋势。行车间隔排列的原则主要有三种形式:
1)由小到大顺序排列
在客流高峰向客流低峰过渡时,适宜采用这种排列。
2)由大到小顺序排列
在客流低峰向客流高峰过渡时,适宜采用这种排列。
3)大小相间排列
在客流变化不大时,可以采用这种排列来使得各行车间隔镶嵌均匀。
综上所述,确定某时间段内行车间隔的分配与排列方案的基本思路,如图7-2所示。
图7-2 行车间隔分配与排列的基本思路
四、运营速度
运营速度是指车辆在线路上往返行驶时的周转速度,单位为“km/h”。其计算公式为:
运营速度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乘客乘车的方便程度,也是组织线路运营的主要参数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