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变迁场域下农村青年现状的反思

变迁场域下农村青年现状的反思

时间:2023-03-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是由于中国发展的特殊阶段与特殊国情,农村青年虽然在农村出生,户籍归属于农村,但是由于农业资源有限、人地关系紧张,农村青年不得不为了生存远离农业生产。进城务工是大部分农村青年的主要选择。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农村青年留在家乡从事农业生产劳动。[2]陈雯:《青年民工家庭“弱化”与婚育“催化”研究》,《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4年第1期。[7]黄宏磊:《农村青年创业的现状与
变迁场域下农村青年现状的反思_农村变迁与秩序构建:转型期农村现代化变迁研究

(一)城乡尴尬境遇中的农村青年

从语义上讲,农村青年本来的意义是与农村联系在一起,以农业为生、在农村生活、以农村发展为主要目标的青年人。但是由于中国发展的特殊阶段与特殊国情,农村青年虽然在农村出生,户籍归属于农村,但是由于农业资源有限、人地关系紧张,农村青年不得不为了生存远离农业生产。这体现了身份与职业的悖论,土地作为农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在城乡发展差距、工业化进程推进等条件下已不足以满足农村青年的发展需求。在社会转型的社会大潮中,在城市化的吸引中,农村青年已经超越原来的乡土,迈开向城市寻找就业机会的步伐,在滚滚务工大潮中,离开原来的土地,奔走于城乡之间。

作为发展中国家,由于现代化的起点较低,在政府赶超型的发展路径下,形成了农村和城市发展阶段的巨大差距。在城乡二元结构下,城市经济发达,处于现代社会的阶段,而农村无论在经济发展程度还是在居民的文化素质方面与城市存在巨大差别。发达的城市与落后的乡村并存,这种城乡二元体制的现象是中国发展的典型特征,这种城乡二元结构使得城乡分别在自己的体系中运行,城市的现代化与发达和农村的传统与落后形成鲜明的对照,两者无论在价值体系还是在生活方式方面都存在巨大反差,这种对立与矛盾的结构给农村青年的发展形成巨大的障碍与束缚。一些学者用“断裂社会”来描述当前中国城乡二元的状态,这种“断裂社会”是双重二元结构叠加混合而成。一种是“行政主导型二元结构”,不断地制造着城乡之间日益加深的社会鸿沟;一种是新的“二元结构”,即“市场主导型二元结构”。这就意味着过去城乡之间的相互依赖性消失,更为严重的是,它导致一个社会的不同部分,特别是城乡之间几乎处于不同时代。[13]当代农村青年在城乡二元对立的社会结构中,处境尴尬。一方面作为农村居民却不能在农村以农业为生,由于农业收益低,农村非农产业不发达,农村青年不得不在完成学业后漂泊异乡,进城务工。但是由于城乡教育程度的差异,农村青年在学历层次、职业技能方面与城市人才的要求差距很大,因此只能在城市找到以体力为主的、临时性、低端、收入不高的工作。从进入城市的那一刻起,就被城乡分割的制度、体系所包围,即使在城市辛苦的工作,但是由于收入的差距,大部分农村青年只能以打工者的身份在城市漂泊流动,不能融入城市成为城市居民。并且在城乡二元差距下,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难以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这部分在城市打工的青年也不能在农村找到生存空间。因此对于很多农村青年来说,他们的处境异常尴尬,在城市务工不能融入城市,也不能摆脱农民身份,作为农民却不能在农村找到生存的资源,成为就业在城市、身份在农村的尴尬群体。

(二)变革时代农村青年发展方向的多重选择

农村青年在时代变迁的城市化时代,在发展方向上呈现出多种选择。基于个人先天的个人资质、后天的努力程度、家庭背景等差异以及各种机遇,农村青年在职业选择与未来定向上呈现出多样化的样态。

通过教育改变人生命运一直是农村青年经常选择的路径之一。通过教育的筛选作用,一部分经由小学、初中、高中,最终迈进大学的校门。经由高等教育的塑造,在现代知识洗礼下,一部分农村青年成为具有现代知识体系的人才,通过个人努力,这部分农村青年中的精英群体具有丰厚的人力资本,以专业技能为基础,经过各种竞争,能够在城市中谋得一份职业,从而实现“离农”的梦想。进城务工是大部分农村青年的主要选择。据统计局发布2014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2014年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7395万人,其中大部分为青壮年。农民工在第二产业中从业的比重为56.6%,在第三产业从业的比重为42.9%。很多农村青年往来于城乡之间,呈现出流动与漂泊的特征。劳动密集型的各种私营企业、民营企业以及服务业成为吸纳青年农民就业的主要领域,这些岗位大多对技术水平要求不高,但是对体力要求的程度较大,岗位的临时性与变动性比较强。由于收入比较低,大部分青年农民工租住在城市边缘地区,人际交往范围有限。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农村青年留在家乡从事农业生产劳动。无论是自耕还是受雇于他人,无论是机械化作业还是手工劳动,他们矢志不渝地继承父辈的选择,以土地作为生存资料,其收入的主要来源仍是农业经营收入。尽管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成为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的实践者,成为现代农业技术耕作与经营的受益人,但他们中的更大一部分人仍然保留了传统农民的劳动手段与本色,其生存境地与经济状况仍然令人担忧。

在中国现代化变革中当代农村青年处于一种非常复杂的境况,作为中国现代化的建设者,虽然农村青年面临多重选择与更多的人生境遇,可以在非农产业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但是从调查来看,作为社会基层的社会群体,其拥有的资源非常有限。在城乡变革时代,他们有着向上流动的愿望,不愿再重复父辈的生活,对新生活与新机遇的向往成为他们奋斗的动力。但是从总体来看,社会结构的宏观背景虽然给予了农村青年实现梦想的更多机会,也使得他们的生活不再局限于农村的小天地。但是由于农村青年拥有的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等有限,在城市的就业大多集中在缺乏技术含量、工资收入较低的低端岗位,在就业领域和岗位上难以实现较高的突破。在城乡二元的格局下,大多数农村青年有成为市民的愿望,但是基于多种制约,造成了这一群体城乡之间漂泊的流动生活,他们的生活虽然有所改善,但是在社会转型期,农村青年仍然表现出无法褪去的乡土本色。

【注释】

[1]姚冰、彭振芳、郭冬岩:《新媒体环境对农村青年群体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

[2]陈雯:《青年民工家庭“弱化”与婚育“催化”研究》,《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4年第1期。

[3]黄斌欢:《双重脱嵌与新生代农民工的阶级形成》,《社会学研究》2014年第2期。

[4]陈雯:《青年民工家庭“弱化”与婚育“催化”研究》,《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4年第1期。

[5]江立华:《乡村文化的衰落与留守儿童的困境》,《江海学刊》2011年第4期。

[6]单丽卿、王春光:《离农:农村教育发展的趋势与问题》,《社会科学研究》2015年第1期。

[7]黄宏磊:《农村青年创业的现状与对策研究》,《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6期。

[8]风笑天:《农村外出打工青年的婚姻与家庭:一个值得重视的研究领域》,《人口研究》2006年第1期。

[9]田先红:《碰撞与徘徊:打工潮背景下农村青年婚姻流动的变迁》,《青年研究》2009年第2期。

[10]陈锋:《“闪婚”与“跨省婚姻”打工青年婚恋选择的比较研究》,《西北人口》2012年第4期。

[11]魏晓娟:《农村青年闪婚的心理基础及引导路径》,《中国青年研究》2015年第9期。

[12]张志祥:《改革开放以来农村青年价值观变迁的特点》,《青年探索》2009年第5期。

[13]周国文:《当代中国农村青年的生存状态与价值选择》,《中国青年研究》2006年第5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