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我们的社区报来说,一生二,二生三的过程,绝对不是简单复制的过程。现在回头来想,更应该是一个不断修正、完善、创新、成长与成熟的过程。
我们的第一份社区报在摇摇晃晃中坚持了下来。我们逐渐认识到了一个问题:独木不成林,森林养万物。单一的社区报,没有相应的规模效应,是不可能在市场上有较强大的竞争力的。社区报必须要形成密集覆盖的规模效应才有经营与健康成长的空间。
虽然说赚钱不是我们创办社区报的直接目的和根本目的,但是我们也明白,如果总是不赚钱,社区报同样是行之不远,活不下去的。
所以在《桂城社区周刊》相对稳定了之后,我们就开始推动第二份社区报的创办。这一次我们选择了经济总量较小、人口较少的罗村街道办事处[2],罗村街道的社区管理相对成熟,人口是相对稳定的本地居民。
2010年10月29日,《珠江时报》系列社区报的第二份社区报《新罗村》[3]开始试刊。因为桂城和罗村两个镇街的情况不同,所以《孝德社区周刊》没有一味复制《桂城社区周刊》的模式,而是进行了不同的探索。譬如,我们在当地政府投入不能支撑《孝德社区周刊》运转的情况下,为了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在创办之初,就在当地宣传办的支持下成立了《孝德社区周刊》理事会,争取社会各界的资金支持,探索让各方参与办报的路径。
从《孝德社区周刊》的探索开始,我们之后的系列社区报形成了“三点”办报的初步模式:政府支持一点,社会赞助一点,广告收入一点。这三点加在一起,构成了我们创办社区报的成本来源。
《狮山树本周报》是《珠江时报》系列社区报的第三份,2011年12月试刊,2012年7月11日正式创刊。狮山镇是南海乃至佛山甚至广东省最大的一个镇。狮山是产业聚集的地方,上海大众、佛山高新技术产业园都在这里,经济实力较强,但是居民居住相对分散。我们在这里探索了如何服务产业外来人群的可能性。
从创办之日起,我们在报纸的16个版面中,就专门拿出4个版面进行产业人群的关注与沟通。目前我们又尝试为这里的园区的几十万产业人群做一个现实地面服务的驿站,既服务他们的生活,又帮助他们成长与创业,很大程度上与他们形成了更加紧密的关系。
事实上,由于这里是新的产业开发区,加之距离中心城区较远,所以经营工作反而起步较快。这是因为人群越复杂,居住越分散,无论政府的管理,还是居民的生活,都有更多、更大的关于信息与服务的需求存在。有需求,就有经营,所以《狮山树本周报》自创办至今,经营的成长性是最好的,从第二年开始,就一直有少量利润来支持报纸的发展。
从这最初的三份报纸,我们也总结了许多经验与教训。因为三个镇街的情况都不一样:第一个是县城,城市化水平较高,商业发达;第二个相对农村,但是居住人群相对稳定,社区与居委会成熟,热情高;第三个是产业区,对外来人口的管理与引导也是一个新的课题。所以在这三个地方我们都用不同的方式来创办,用不同的方式来发行与报道,甚至用不同的方式来服务。它们也给我们未来其他社区报的创办摸索出了基本的模式与路径。
一生二,二生三的过程,是摸着石头过河,不断探索和明确方向与道路的过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