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 红[1]
(成都体育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41)
进入21世纪以后,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政府开始采用构建服务型政府的治理模式,通过提高针对全社会的服务治理水平,来促进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当前国家已经提出了加快体育产业发展的目标,即到2025年体育产业产值要达到GDP的5%,因此,只有通过转变治理模式、扩大社会参与,才能促进体育文化产业大发展。
目前,构建互动式的服务型网络公共服务平台是改善公共治理和扩大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有效方法和手段。笔者认为,体育文化产业公共服务平台是信息时代政府社会化发展体育的产物,是政府在公共治理中建立开放、互动、共享的公益性网络操作系统,整合社会资源,协调社会关系和利益,以保障体育公共产品(服务)生产、供给及消费顺利实施的必要的基础运行环境。该平台是服务于体育及相关产业的,以便其为社会公众提供体育产品和服务。
体育具有公益性,因此获得非排他性、非竞争性的体育公共产品和服务是公众的体育福利和体育权利,体育公共服务既是服务型政府进行体育公共治理的工作重心,也是体育产业发展的机遇。例如,体育场馆的产业化开发利用如果做得好就有利于减轻或消除“广场舞扰民”问题。“广场舞扰民”问题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一方面政府没能有效地对区域内全部的体育场馆进行公开规划和统筹协调;另一方面也无渠道就相关信息与广场舞者沟通互动,于是形成公众健身的社会问题。另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指出,今后要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力度,“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体育社会化发展大趋势在新时期将逐渐形成。社会参与体育公共产品(服务)生产和供给过程,一方面有利于体育产业发展壮大,另一方面也会出现产业发展的公共问题治理需求。政府对发展体育产业的社会主体进行公共服务的问题将越来越突出,政府如何进行宏观调控,保障公平竞争,进行有效的市场监管,弥补市场失灵等,将成为今后政府公共治理的中心工作,特别是用怎样的操作手段进行治理的问题将成为重中之重。
体育文化产业公共服务平台以其公开性、社会性、服务性以及网络化等特征,能够适应体育公共服务需要,成为新时期得力的公共治理工具,使政府在实施体育公共服务时能积极有为,从而提高政府现代化的公共治理能力。平台是体育公共产品(服务)推广的载体,是与体育及相关产业联系沟通的互动渠道,对体育产业发展而言,它能提供外部必要的发展条件,具有产业孵化器的作用。
就当前四川体育文化公共服务平台发展现状而言,其仅处于信息平台建设和服务的初级阶段,即政务信息公开,还不能适应产业发展中体育供需双方的服务需求。通过浏览各级体育局官方网站我们可以发现,体育总局的官网内容要比省级体育局官网的模块和内容更丰富和翔实,省级体育局官网的模块和内容又比市州级的更丰富和翔实。信息供给状况与基层信息服务需求,呈现倒金字塔结构。
以四川省体育部门官网为例,该网站只有机构介绍、综合新闻、群众体育、竞技体育、政策法规和政务公开等大的模块,没有更细的模块划分。在三级体育部门官方网站中,市(州)体育部门的官方网站是最基层的体育公共服务网络平台,其主要服务对象是市和市属区县的群众,让群众及时了解到本地区有哪些体育设施、体育活动和体育赛事等,以便群众能使用周边的体育设施进行体育锻炼或参与到这些体育活动、赛事中来。但是,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市(州)甚至还没有建立起相关的官方网站。在四川省体育部门官方网站首页的底部,可以发现四川省各市(州)体育部门官方网站的链接。点击这些链接可以发现:网站可以正常打开的有11家(包括成都市体育局、自贡市体育局等),不能打开的有6家(包括德阳市体育局、遂宁市体育局、内江市体育局、乐山市体育局、南充市体育局和眉山市体育局),打开后无内容的有1家(广安市体育局),打开后为114黄页的有1家(资阳市体育局),点击后回到四川省体育局官方网站的有2家(甘孜藏族自治州体育局和凉山彝族自治州体育局)。因此,此类平台存在功能单一,越到基层越薄弱,不能适应公共服务落地和互动式服务的需要,参与性不强,不利于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问题。
从目前国内公共服务平台发展趋势看,笔者对四川省体育文化产业公共服务平台未来的构建及完善有如下展望:
(1)能带动地市县体育公共服务平台的全面综合发展,实现平台跨区域整合公共资源服务。
(2)平台提供的服务将实现多元化和互动式,如健身咨询服务、运动知识服务、体育中介服务、公共服务产品外包服务、企业协会参与产品提供服务、政策公示服务、体育科研成果转化服务、赛事组织参与、全民健身论坛交流等多方位服务,以便更好地服务体育公共产品供求双方。
(3)通过网络化的平台将协会俱乐部、会员、公共服务产品紧密地联系起来,从而促进体育产业发展。
(4)一站式服务将成为平台服务发展的主要服务模式,通过对服务的集成和整合,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
(5)服务平台将按照“政府所有、企业运营”的模式,借助政府的前期引导驱动,联合有关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成为体育产品(服务)研发合作平台。
(6)平台运营可引入专业机构,以第三方的身份开展平台运营,向市场化和商业化过渡,更好地为体育公共服务产品的供需双方提供中介服务。
【注释】
[1]作者简介:雷红(1968—),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体育产业与管理研究方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