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文化品质提升研究
城市是现代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凝结在城市品质上的精华,又是渗透到城市品质经营全过程、全方位的理念、意志、行为规范和群体风格。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推进和全球化、世界性城市化浪潮的演进,城市竞争日趋激烈,城市与城市之间正从经济竞争走向以文化为核心的综合竞争。在城市品质的构建和塑造中,优秀的品质必然具备良好文化底蕴,注重城市总体形象的树立和城市品质形象的营造,是体现城市文化价值的重要途径。
一、城市文化品质的特性
文化是城市品质识别固有的一面,它是城市品质软实力及内涵的主要方面。随着城市的变化与发展,城市文化品质也在不断变迁的过程中积淀、更新,具有不同于其他文化现象的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地域性。城市文化属于地区文化,受地域影响较为明显,当地居民同当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共同作用形成的城市认知以及居民之间相互作用形成的社会关系、社会意识以及社会行为,共同组成了鲜明的城市个性。即使在信息传递迅速、文化共享性增强的今天,城市虽然外在景观也出现趋同的情况,但或多或少还存在着一定的文化差异,这种文化差异即是居民同地域环境长期作用的结果。不同区域的居民对各自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即使面临着区域外部文化的强大冲击,也还会留有传统的城市认知。城市文化这种鲜明的地域性使各地政府也逐渐意识到城市文化对城市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城市发展必须要保留自己的特色,才能够打造城市品牌,有效地推动城市发展。
(二)辐射性。城市做为人流、信息流、物质流的集散地,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为城市文化的发展和传播提供了现实条件和实现空间。在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同客观环境相互作用日益增强的过程中,城市文化内容越来越丰富,对城市生活影响力日渐明显,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凝聚力。正是这股凝聚力向周边辐射,使城市周边区域受中心城市文化影响也日益增强,会逐渐被中心城市文化所同化,进而形成区域文化,不同区域文化在交流整合的过程中,推动整个社会文化进步。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城市的文化水平直接决定其辐射的范围。城市文化水平越高,其影响力和凝聚力越强,对其周边地区辐射影响越大,有利于加速城市化进程;反之,对周边地区影响小,文化的传播和发展相对缓慢,就减缓城市化的步伐,使城市化水平出现停滞。
(三)层次性。城市文化是城市精神财富与物质财富的综合反映,城市文化可以划分成以下几个层次:公众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社会制度、行为规范;居民生活习俗以及物化形式和精神产品。这些层次综合作用构成了完整的城市文化体系,同时,这种文化体系也是一种动态的体系,它的发展变化为城市文化发展提供内驱动力。
(四)多元性。城市文化本身的层次性,决定了城市文化内容的多元性。城市作为多种文化的聚集地,多种文化在城市中相互碰撞、相互冲突、相互选择,最后融合成城市特有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内容,尤其是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过程中,人口的流动性增强,人们纷纷涌向城市,使得多种文化在城市中集聚,对城市原有的文化进行冲击和洗礼,使城市成为了大熔炉,多种文化求同存异,多元共生。
(五)时代性。城市文化是城市历史发展的产物,被清晰地烙上了时代的痕迹,受时代背景和历史文化影响显著。不同历史时期的城市文化其内涵和内容都是不同的,随着历史进程的推进和城市发展日趋成熟,城市文化的内涵也在不断更新和拓展,内容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城市文化的表现形式也日趋丰富。
二、嘉峪关市城市文化品质建设的基础
嘉峪关自古以来就是内地连接西域、远通中亚西亚的交通要冲,风光壮美、历史悠久、人文厚重、文化斑斓。尽管总面积只有2935平方公里,但自然和人文资源众多,有清颜圣洁的雪山冰川、壁立千仞的激流峡谷、碧波荡漾的塞上草湖、辽阔雄浑的戈壁大漠,有巍峨壮丽的天下第一雄关、原始粗犷的黑山摩崖石刻、精美绝伦的魏晋地下画廊,这里驻留过张骞开通西域的坚毅身影、玄奘西行的传奇足音、林则徐出关的深情感赋、左宗棠经略西北的植柳回望,是一片神奇瑰丽的大美之地。在漫长的历史发展和城市开发建设中,嘉峪关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长城文化、以开放交流为核心的丝路文化、以戍边卫国为核心的边塞文化、以自由勇敢为核心的游牧文化、以多元共存为核心的少数民族文化、以创业创新为核心的现代工业文化、以和谐共融为核心的移民文化等特色地域文化,是一座文化多样、个性鲜明的魅力城市。同时,嘉峪关并不因为自己古老悠久的历史而固步自封,相反地始终拥有开放创新的意志和胸怀。这既得益于很好地继承了曾经作为中原王朝与周边少数民族以及中亚西亚各国交流合作重镇的历史基因,同时又直接反映出这座工业城市、移民城市特有的文化品格。近年来,嘉峪关市立足资源优势,积极传承保护历史文化,大力实施文化精品战略,协调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形成了支撑城市文化建设的“五大系统”,城市文化品质不断提升,为城市的全面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加强对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初步建立特色地域文化传承保护发展系统。多年来,嘉峪关市矢志在传承历史文化上做文章,对嘉峪关关城、悬壁长城、长城第一墩、石关峡、新城魏晋墓、龙王滩等历史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开发。成立了长城文化研究会和丝路文化研究会,对长城文化与丝路文化的交汇、西域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融合,历史文明与现代工业文明的对接进行深入研究和挖掘,建成了一批大型精品文化工程,城市品位和人文气息日益浓厚。
(二)注重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发展,培育壮大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升系统。近年来,嘉峪关市按照提升城市文化品质、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旅游目的地城市的目标,抢抓丝绸之路经济带、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等历史机遇,实施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华强方特欢乐世界等一大批成长性好、带动力强、综合效益优的精品文化旅游项目,总投资超过200亿元的文化产业园初具规模,成为提升城市文化品质的有效手段,在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完善设施网络,形成种类齐全、层级分明、功能全面的公共文化空间系统。文化设施网络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硬件基础和依托空间。经过多年的建设,嘉峪关公共文化设施已呈现种类齐全、设备先进、功能完备的状态,为公共文化活动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空间载体。以文化馆、图书馆、少儿图书馆和城乡社区文化中心为重点,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了大型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分布南北核心区域、社区文化中心遍布居民小区的服务格局,进一步提升了城市文化服务能力。
嘉峪关戈壁大峡谷
万里长城第一墩
(四)坚持公益性原则,建立多层次的、面对各类群众的免费文化服务系统。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性原则,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指免费服务。从2012年起,嘉峪关所有公共文化场馆实行免费开放,建成了一批24小时自助图书馆,满足了读者就近、便利、快捷的借阅需求。同时,嘉峪关市在免费服务方面加强创新,公益服务面进一步扩大,这些免费服务已形成嘉峪关公共文化服务的领先示范系列产品,包括免费培训、免费电影、免费讲座等,构建起了更加完善的公共文化免费开放系统。
岩画舞
惠民小区
(五)提升公共文化活动的影响力,培育并打造文化活动品牌系统。基于品牌的巨大力量,创设并培育系列城市文化品牌建设,对于城市文化发展和城市品质提升无疑具有多方面的重大意义。嘉峪关积极培育和打造本土文化品牌,书香雄关、嘉峪关读书月、市民文化大讲堂、雄关大舞台等一系列公共文化活动品牌深入人心。成功举办了10届国际铁人三项赛、4届国际航空滑翔节和两届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系列活动、首届国际文化产业大会暨第五届甘肃省文博会、国际短片电影展等一批重大节会活动,尤其是嘉峪关国际短片电影展、嘉峪关丝路·长城(国际)音乐文化节等重大文化品牌更是吸引了国内外知名艺术家和团体的参加,成为全省知名的文化品牌。通过品牌活动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凝聚力,吸引市民的主动热情参与,提高了城市文化形象,形成了嘉峪关“活的文化、新的传统”。
嘉峪关市图书馆
三、嘉峪关市城市文化品质的提升策略
提升嘉峪关的城市文化品质,关键在于立足特色文化强市和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推动文化发展与城市建设的深度融合,将文化建设整体融入城市品质建设的全过程,促进城市发展特色化、城市品牌名牌化、城市文化价值最大化,让城市的每一个角度都渗透出强烈的文化精神,让城市的每一处风景都洋溢出浓郁的文化气息,着力打造文化产业强大、文化特色鲜明、文化影响广泛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
(一)转变政府的文化管理职能。政府作为城市文化的建设者和执行者,在城市文化品质建设中,其行为对城市文化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结果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特别是在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的过程中,应该对城市文化发展目标进行合理规划,积极主动地采取各项政策和措施,为打造精品城市文化提供政策支持和发展平台,并通过加快文化建设来带动城市文化品质提升。
1.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当前政府职能转变的重心之一便是强调社会服务,这种转变有利于提高文化生产力的产值与效率,有利于增进社会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传统文化管理体制具有高度集中的计划特征,强调以行政手段为主的管理方式导致文化管理体制缺乏创新与活力。政府职能方式的转变,要求始终坚持“精简、统一、高效、透明”的原则,积极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予以调整与规范,既有助于提升政府文化管理的水平,也有助于增进文化体制的创新。因此,要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原则,推动政府部门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推动党政部门与其所属的文化企事业单位进一步理顺关系,不断强化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创新文化行政管理方式,善于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科技等多种管理手段,加快文化立法,加强行业自律,做到科学管理、依法管理、有效管理。
2.健全正确舆论导向体制机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健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体制机制,健全基础管理、内容管理、行业管理以及网络违法犯罪防范和打击等工作联动机制,健全网络突发事件处置机制,形成正面引导和依法管理相结合的网络舆论工作格局。”加强各类媒体管理,强化网络舆论引导,才能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正能量作用。主流媒体传播力、公信力和舆论引导能力提升,是加强和改进舆论管理的重要内容,必须深入研究新闻媒体内部对采编和产业经营活动的不同管理制度和考核办法,健全党管媒体、把握导向的制度保障。推动嘉峪关日报社、嘉峪关广播电视台进一步完善管理和运行机制,建立各类新闻出版从业人员数据库及不良从业行为记录,建立市、部门单位、重点网站网络舆情引导三级协同体系。落实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和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抓好新闻网站、论坛、移动客户端、手机报等新媒体管理,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积极发展网络视听媒体。全面推进市委、市政府新闻发布工作,强化新闻应急机制建设,加强热点问题和突发事件舆论引导,通过正面引导推动问题的解决,增强主流舆论引领力。
3.深化国有文化单位改革。国有文化单位是公共文化产品的主要提供者,作为直接关系百姓、惠及民生的部门,深化国有文化单位改革,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增强文化服务能力,是激发文化创造活力、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必然选择。今后一个时期,嘉峪关应加快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改革,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全面推进文化事业单位人事、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不断增强发展活力。创新运行管理机制,明确不同文化单位的功能定位,继续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加快推动文化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造,培育合格市场主体,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激发内生动力,做大做强市属文化企业。按照经营性文化事业“脱钩、分类、转制、搞活”的原则,将经营性资产从事业体制中剥离。深化文化事业单位人事、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经费保障等制度改革,加强事业单位法人资格和法定代表人资格管理,在市图书馆、文化馆、少儿图书馆等逐步推行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和理事会制度,吸纳有关方面代表、专业人士、各界群众参与管理。鼓励嘉峪关广播电视台稳步推进制播分离,加强资源整合和跨媒体合作,逐步建成较大型综合性传媒集团。
(二)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作为一种文化软实力,是一座城市品质与品位的体现,不仅带来可知可感的文化民生福祉,也将助推城市升值。提高公共文化的发展水平,应该更加注重统筹公共文化政策制定、设施网络完善和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建设,不断增强文化产品供给能力。
1.增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不断增强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的目的,就是要在确保不存在偏见、歧视、特殊门槛前提下,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让人民群众能够有机会“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均等化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做到真正把城市文化品质建设的结果提供给城乡广大群众。在今后的工作中,嘉峪关市应该充分统筹市、区、社区、镇村公共文化设施,整合基层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体育健身等设施,推动建设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实现资源整合、共建共享,提高公共文化设施的综合利用水平,发挥最大服务效益。创新建设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建立覆盖城乡、以数字网络技术为主要服务手段的数字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加快智慧城市建设,实施社区信息化、免费Wi-Fi等一批信息惠民工程。提升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均等化建设。完善公共文化设施长期免费开放的保障机制,继续推进公共文化单位无障碍、零门槛进入制度,提升免费开放和服务水平。
2.深入推进文化惠民活动。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是文化惠民工作的主攻方向,也是高品质城市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嘉峪关市应该发挥基础设施较好、服务体系和工作机制较为完善的优势,继续以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益为主要内容,深入开展各类文化惠民活动。深入推进“农家书屋”“西新工程”五期等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开展好“书香雄关”全民阅读等特色活动。实施文化低保工程,鼓励城市对农村进行文化帮扶,增加农村文化服务总量,逐步缩小城乡文化差距。明确适合、适应、适当的服务标准,形成文化服务均等享受、文化发展同步推进的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格局。
3.加大公共文化服务采购力度。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做好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建立比较完善的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人民群众精神文化、体育健身需求相符合的公共文化资源配置机制和供给机制。嘉峪关市在这方面尚处于探索阶段,应该着手建立政府采购资助目录,明确采购对象、数量、金额等指标,落实国家税收减免政策,实施项目补贴、定向资助等政策措施。培育文化非营利组织,鼓励文化非营利组织和各类文化企业参与文化惠民活动,形成以政府为主、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机制,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落实和完善相关政策,引入公共文化服务竞争机制,鼓励公共文化服务进行项目外包和设施委托管理。以合作联办等形式,引导社会力量通过兴办实体、资助项目、赞助活动、提供设施、志愿服务等形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鼓励社会力量组建流动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的配置和使用效率。
(三)健全完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随着经济的发展与文化的传播,文化市场日益成为城市有机体与城市品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城市文化品质提升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随着文化市场的日益繁荣、各类文化企业不断涌现和文化业态的不断丰富,对嘉峪关文化市场的管理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要结合文化市场发展实际,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不断增强文化企业竞争力,支持各类文化企业发展壮大,健全文化市场监管体系,促进文化资源的有序流动与合理配置。
1.促进文化市场繁荣壮大。从嘉峪关市目前文化产业发展状况来看,虽然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氛围已经形成,一些文化产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但缺少带动辐射功能强的优势文化企业。在提升城市文化品质的过程中,应发挥好现有优势企业的作用,注重国有与民营互为补充、互为促进,培育多层次文化产品和市场要素,加快文化资源流动,真正让企业成为文化市场的主体。为此,在政策层面上,既要加快培育大型骨干文化企业,又要积极培育中小型文化企业,努力形成大、中、小型企业分工协作、竞相发展的良好格局。要加快推动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兼并重组,促进规模化、集约化经营,集中力量打造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有影响力的国有或国有控股文化企业。充分发挥各种文化产业集聚区的作用,积极培育、孵化中小型文化企业,努力形成以大带小、以小促大、大中小协调发展的良好企业生态。
2.加大文化企业扶持力度。文化产业特有的经济属性和人文价值,决定了只有政府才能把发展产业和培育市场紧密结合起来,实现政府和市场的良性互动,才能推动文化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在政策的制定、资金投入取向等方面,充分发挥政府的支撑和保障作用,由政府提供支持服务和进行把关定向,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客观要求。要探索文化金融创新模式,完善文化企业金融扶持政策,通过政策引导、项目对接、信息服务、业务培训、信用增进、资金支持等方式,提升金融机构服务文化企业的能力,促进文化与金融对接。支持各种形式小微文化企业的发展,建立小微文化产业信贷风险专项资金,为小微文化企业打通融资渠道。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小微文化企业,支持各种形式小微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实施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业务合作,打造中小企业集群,推动小微企业做大做强。鼓励各类企业在嘉峪关进行文化科技研发,探索重大节庆活动市场化运作的途径,研究制定重大节庆活动政府牵头、市场化运作的具体思路和措施,加强对文化产业的政策建议、培训评比和监督协调,促进文化企业的横向联系与纵深合作。
3.健全文化市场监管体系。加强文化市场的监督管理,是由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特点所决定的。文化市场是相对于物质产品而言的精神产品市场,生产和交换的都是文化产品和服务。文化市场的监督管理,实际上是政府社会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其核心是对文化市场价值目标、行为准则的实现程度和遵守状况的一种监督管理。就嘉峪关而言,要针对文化市场的发展特点,加快完善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构建符合嘉峪关实际的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体系。开展“扫黄打非”工作,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重视出版物市场监管,依法严惩侵权盗版行为。加强文化市场监管,建设嘉峪关文化市场技术监管与服务平台和版权监管平台,建立文化市场征信系统,争取建成首批全国文化市场技术监管与服务平台的应用城市,打造干净、有序、繁荣的文化市场。同时,还要加强文化产业统计工作,健全全市文化产业统计信息库,完善文化产业考核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
(四)推进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是迄今为止国家批复的唯一以文化为主题的发展战略平台。嘉峪关市应该紧抓政策机遇,立足特色文化资源优势,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推动传统文化现代化,努力构建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的发展格局,不断丰富城市文化品质内涵。
1.统筹文化资源和生产要素。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促进甘肃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全省总体方案提出,将全力支持嘉峪关参与丝绸之路文化发展带、河西走廊文化生态区建设。这些政策完全符合嘉峪关市文化发展实际,对推进特色文化强市建设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因此,在工作中要不断创新发展思路,结合嘉峪关实际,重点谋划实施“1251”工程,即:用好一个品牌,推动两个发展,打造五个园区,实现一个目标。用好“世界文化遗产嘉峪关”这一品牌,推动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两个发展”,打造以嘉峪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为核心的历史文化展示园区、以华强科技文化产业园为龙头的科技生态文化创意园区、以丝绸之路非物质文化遗产古镇为重点的文化体验园区、以国际短片电影展为带动的节庆赛事文化交流园区、以城乡文化共同繁荣发展为目标的城乡文化一体化示范园区,实现推进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目标。
2.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利用。促进科技与文物保护的结合,是文化遗产工作中的一个重要方针,要使各类遗产妥善保护、永续传承,必须依靠科技手段来解决。嘉峪关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工作,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今后,应继续把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利用当作城市文化品质建设的核心和品牌,作为一篇大文章来做,系统整理挖掘嘉峪关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推进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工程,加强传统文化的研究、挖掘和开发。尤其要针对工作薄弱点,实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性保护、生产性保护、整体性保护、传承人保护及记忆传播等,创建国家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兴办体现区域特色、行业特性和地方文化特色的民办博物馆,鼓励民办博物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和展示,鼓励民办博物馆实行免费开放。振兴和发展民间文化,把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新型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保护利用开发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市、美丽乡村,推进乡村文化旅游。同时,要加强嘉峪关民间文学、民俗文化、民间音乐舞蹈的保护和传承。
3.推进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近年来,嘉峪关市在推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上,进行了大胆探索和尝试,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当前,在保持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大背景下成为进一步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非常有利的条件。从现有的发展基础和经验来看,主要的着力方向应该集中在谋划实施重点文化项目、提升文化旅游产业层次和加强区域文化资源的整合利用等方面。要发挥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作用,实施好嘉峪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展示工程、丝绸之路文化博览园、嘉峪关南湖文化生态园、新城草湖国家级湿地文化公园、嘉峪关戈壁大峡谷景区、丝绸之路葡萄酒文化展示中心、观礼古镇文化休闲生态旅游景区等一批文化旅游产业项目。积极引导扶持社会资本发展民营文化旅游项目,形成“雄关冰雪文化产业园”“雄关博物馆”等一批旅游景点和产品。建立对外交流合作机制,继续参加或举办好省文博会、嘉峪关文博会、兰洽会等节会展会,加强与河西走廊兄弟城市和哈密、吐鲁番、乌鲁木齐等城市之间的合作交流,努力构建主题突出、优势互补的区域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格局,打造丝绸之路精品旅游线路,助推文化旅游产业快速发展。
南湖晚照
雨后讨赖
大鸟天堂
南湖风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