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城镇化品质提升研究

城镇化品质提升研究

时间:2023-03-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七章 城镇化品质提升研究城镇化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部分,是城市品质的关键因素。城镇化品质是指城镇化各组成要素的发展质量、协调程度和推进效率。城镇化品质是城市与农村的协调发展。城镇化品质是人口积聚、“市民化”和公共服务的协调发展。结合嘉峪关市情实际,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城镇化品质发展模式。
城镇化品质提升研究_嘉峪关转型发展研究

第七章 城镇化品质提升研究


城镇化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部分,是城市品质的关键因素。嘉峪关在城市大、农村小的现实情况下,必须着重提升城镇化质量,通过城乡一体化发展带动城市品质的全面提升。

一、城镇化品质的内涵

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非农产业逐步向城镇集聚,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城市建设用地不断扩张,对城乡关系、空间格局、资源环境、管理体制等带来巨大冲击。城镇化品质是指城镇化各组成要素的发展质量、协调程度和推进效率。从内涵上讲,城镇化品质包括城镇自身的发展质量、城镇化推进的效率和城乡协调发展程度三个方面。从构成要素看,城镇化品质又可分为经济城镇化品质、社会城镇化品质和空间城镇化品质。因此,城镇化品质是各构成要素和所涉及领域质量的集合,是不同构成要素的协调发展 ,具体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城镇化品质是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支撑,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因此,要充分发挥工业化的引领作用、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作用,才能实现“三化”的有机融合。从城乡分割的实际出发,加强工业对农业的反哺力度,注重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时代文明向农村扩散,让新型城镇化的进程成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过程,共同构建城乡互补、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城镇化品质是人口、经济、资源和环境的相协调。依托城镇的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聚集产业和人口,努力发展低耗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按照城市标准改造农村,对垃圾、污水、噪音等进行达标处理和控制,增加绿地、林地面积,突出城镇的生态建设,推动自然、人口与城镇环境和谐相处,从而保障城镇化的质量和效率。

城镇化品质是城市与农村的协调发展。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公共服务功能配套完善为原则,合理控制城市过度扩张,健全城市硬件设施与软件服务,注重产业的合理布局与配套集群发展,做大做强新型产业,加快工艺流程创新升级,推动城镇向数字域、信息域、智能域、知识域方向发展,引导人口和产业集中集聚,形成城市合理有序发展格局,促使城镇地理空间优化,造就城镇宜居宜业宜游的环境。

城镇化品质是人口积聚、“市民化”和公共服务的协调发展。只有劳动力的非农业化和劳动力的空间转移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化,仅有人口的集聚和产业的优化,而不能让进城农民享有基本的公共服务,没有生活质量的提升、人居环境的改善,也不是高质量的城镇化。在城镇化过程中改革城镇人口社会管理制度,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居住地登记体制,让外来常住人口在医疗、教育、养老、失业救济等方面与城市人口享受平等的权利,赋予外来落户人口以完全的“市民权”。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要全面提高城镇化的质量,走出一条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这充分表明,在新常态下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让农业更强、农民更富、农村更美,就必须要发展高质量、高品质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因此,城镇化品质要解决和处理好以人为核心的城乡差距,加快农业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社会保障、生态文明、文化生活、公共服务等方面的融合,真正实现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生活方式等方面由“乡”到“城”的转变。

二、提升城镇化品质的原则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嘉峪关的城镇化建设应更加注重品质建设,积极探索具有特点的高品质城镇化模式,为加快嘉峪关经济转型升级、实现“四个全面”奠定坚实的基础。提升城镇化品质应着力把握好以下四个原则:

(一)坚持统筹规划。提升城镇化品质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涉及到城与乡、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等方面。提升城镇化品质,必须从全局出发进行长远谋划,有序稳步推进,急于求成、不切实际的搞城镇化“大跃进”,甚至人为造城,都将对城镇化品质产生负面影响。要统筹城乡区域发展,促进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妥善处理好各方面关系,缓解各种矛盾和冲突。

(二)坚持以人为本。提升城镇化品质的核心是提高人的生活品质。因此,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增进城乡居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高度关注民生和社会问题,切实尊重城乡居民的意愿,真正实现从“乡”到“城”的转变,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促进城乡居民机会均等和成果共享,走平等、包容、创新、和谐的城镇化之路。

(三)坚持因地制宜。结合嘉峪关市情实际,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城镇化品质发展模式。重视培育建设中心城镇,推进特色镇建设,提高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在农村地区,要着力抓好新型社区建设,引导农民就近转移,实现就地城镇化。

(四)坚持四化同步。城镇化品质建设需要坚持以工业化为支撑,以城镇化为载体,以信息化为手段,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把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紧密结合起来,实现城镇化与工业化良性互动、与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与信息化深度融合的同步发展格局,既治“城市病”,更治“农村病”,最终实现城乡共同繁荣[1]

三、嘉峪关城镇化品质的基本路径

嘉峪关市在提升城镇化品质过程中,应坚持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方向,以人为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推动城镇化由追求数量向追求质量转变、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城乡分割型向融合共享型转变、由不可持续向可持续发展转变,实现更高质量的城镇化目标。

一是走渐进式之路。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城镇公共设施容量、人口吸纳能力和政府财力等,科学确定城镇化的规模,合理把握城镇化率的速度和节奏,在确保质量和品质的前提下采取渐进式的策略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的发展必须保持适度的规模和速度,坚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工业化阶段和产业支撑能力相适应,与城镇人口和就业吸纳能力相适应,与城镇公共服务设施容量相适应,与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防止出现超越承载能力和发展水平的城镇化。

二是走集约型之路。坚持节约资源,培育节约型生产、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建立高效集约节约利用资源的长效机制,提高城镇资源配置效率,走高效节约的城镇化道路。进一步研究制定各项集约指标和建设标准,强调紧凑、集中、高效的城镇建设模式,充分挖掘城镇土地潜力,集约节约利用土地,形成集中高效的用地格局,推进城镇、社区、园区、村庄集中建设、集中发展,实现城镇化稳步有序发展。

三是走多样化之路。坚持城市和城镇协调发展,综合考虑城镇承载能力和人口吸纳能力,合理引导农业人口有序转移,推动形成合理分工、协调发展、等级有序的城镇化规模格局。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使提升城镇化品质成为推进城镇化建设的重点;促进城市产业转型和功能提升,调整优化空间结构,提高综合承载能力,使之成为吸收城镇人口的主渠道;加强城市和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积极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不断扩大就业机会,使之成为提升城镇化品质的重要载体。

四是走可持续之路。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优先,充分利用自然山体、河流、湖泊、农田,构建开放的城镇生态格局和生态网络,积极推广节能环保、绿色低碳技术,加快构筑绿色生产和消费体系,推进生态城市、园林城市、环保模范城市建设,推动形成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的城镇化格局,促进城镇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深度融合,走绿色、低碳、环保、宜居的可持续城镇化品质之路。科学确定开发强度,划定生态红线,合理布局规划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建设可持续宜居的美丽城镇,创造一个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优美的良好人居环境。

五是走和谐型之路。积极推进各项民生工程建设,加强城市危旧房、城中村、棚户区和边缘区改造,进一步完善城镇安全和社会保障体系,高度关注城乡各类弱势群体,制定统一的城乡贫困标准和扶贫政策,积极推进和谐拆迁,妥善解决好失地农民就业安置和社会保障问题,有效破解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和留守老人难题,逐步消除城乡和城市内部双重二元结构,真正把和谐发展的理念贯穿到城镇化的全过程和各领域,切实处理好城镇化进程中各种利益关系,构建一个以平等、公正、共享为特征,不同群体和睦共处、相互包容的新型城镇化格局[2]

四、嘉峪关提升城镇化品质建设的举措

作为工业旅游城市,嘉峪关市要通过拓宽居民增收渠道、筹措城建资金、规划城乡发展空间、发展现代农业、布局产业规划、创新农村社会治理、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有序推进农业人口转移、深化农村改革等政策措施,逐步突破提升城镇化品质中面临的各种束缚,进一步提升嘉峪关城镇化品质。

(一)拓宽城乡居民增收渠道。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有利于新型城镇化的建设,有利于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近年来,随着中央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实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现出缩小态势,总体来看,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在任何一个地区,城乡居民的收入决定着生活水平的高低,而生活水平也是提升城镇化品质的要素之一,为此,嘉峪关在提升高品质城镇化过程中,首先要考虑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

1.加快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在区域性气候地理条件优势下,立足本地农业资源、农产品品种,以产业化为基础、效益为中心、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农业组织新模式为纽带,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和提升竞争优势为目标,形成具有某种特色的主导产业。嘉峪关要突破城乡居民收入瓶颈,就要把握住发展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的关键环节,抓好资金、土地、技术、布局等要素,加快现代农牧产业和高新农业等项目的建设,扶持壮大农业龙头企业,构建新型农民组织体系,创新利益联结机制,转变农业经营方式,夯实农村居民增收基础。

2.积极落实农业优惠政策。近年来,中央连续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的政策措施,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扶持发展力度,有力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嘉峪关在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的过程中,要执行好符合本地区实际情况惠农政策,例如,探索推行农业保险政策,加大农业发展贴息贷款范围和种类,赋予农村居民更多的财产权,依法确保农村居民转让的收益,不断提高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实施农村劳动力素质提升工程,培养有技能、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等。

3.提升城乡居民非农产业收入。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农村非农产业迅猛发展,吸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农民收入开辟了新的增长点,加快了农民增收步伐。从经济发达省份来看,农村非农产业发展态势越好,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增长的就越快,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也就越大。如今,由于大力发展农业现代化,农业产业效率有了很大的提升,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也已经从“多”逐渐转变成“精”。因此,农民收入的增长方式已经发生根本变化,“非农”收入已逐渐成为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来源,增加农民群众的“非农”收入已成为促进农民收入短期内有较快增长的必然选择。嘉峪关应坚持以工促农、企业辐射带动作用,鼓励发展非农产业和劳务经济,支持农村居民发展餐饮、娱乐、运输等非农产业,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到工业园区企业务工,利用农闲时节发展劳务经济,提高经营性和工资性收入比重,进一步拓宽农村居民增收渠道。

(二)积极筹措城镇建设资金。建设资金问题是提升城镇化品质的关键一环。据有关部门估算,到2020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60%,建设经费将高达50万亿元,建设资金已经成为新型城镇化过程中亟需解决的问题。嘉峪关提升城镇化品质的过程中,在解决城镇建设资金的问题上,要树立改革创新思维,推动建立市场化、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有效发挥政策性金融的引导和促进作用,平稳释放城镇化潜力[3]

1.动员农民自有资金投入。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是农民对农业的投入积极性不高,相对影响了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主要原因是:一方面农民没有真正摆脱自然经济的束缚,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农民投资受到制约;另一方面市场信息不对称,农村合作组织发展规模不大,导致农民不懂投入和不敢投入。然而,农村群众作为农村的主人,只有有序发动起农民对建设城镇化的积极性,才能使城镇化持续发展,更是解决城镇化建设资金难题的方法之一。嘉峪关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可以探索建立政府事权和个人事权相结合的方式,明确建设资金分成,由政府财政和农村居民共同投入;加快农民在农村宅基地、集体资产股份、承包地经营权等抵押担保方面的改革步伐,协调金融机构给予农民低息贷款,由农民个体承担住宅改造和建设部分成本;积极探索农民用土地换社保、换就业、换住房、换固定收益的新模式,解决一部分新型城镇化建设资金。

2.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投资。新型城镇化发展需要的大量资金,仅靠政府投入、土地财政及银行贷款等传统融资渠道是远远不够的。积极吸引社会资本的参与,形成多元化的融资主体,既能作为多元化融资的手段和渠道,提高政府项目运作的透明度和效率,也能为社会资本提供一个广阔的投资渠道,极大提升经济发展的活力,解决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资金短缺的难题。嘉峪关要充分认识到,社会资本合作将成为城镇化资金来源的重要渠道。为此,必须放宽和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建立政府与社会资本在公共服务领域的合作,采取股份制经营收益模式和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吸引民营企业参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有效减轻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政府资金压力,实现企业与城镇化双赢的局面。

3.推进农村金融市场化。按照我国金融机构的不同性质和类型,在支持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其中银行业提供的金融支持力度最大,政策性银行的贡献最大,但随着商业银行竞争发展格局的日趋激烈,加快了金融市场化的脚步,越来越多的金融涉农业务和乡镇地区业务相继开展,客观上提升了商业银行对城镇化发展的支持力度。因此,嘉峪关在发展农村金融市场化的进程中,要不断探索与商业性金融资源合作、共同支持城镇化建设的新思路、新模式,支持地方性金融机构的发展,壮大各类投融资平台;建立农企产业模式,获得更多的金融支持;积极协调国家开发银行等政策性银行,发挥融资额度大、贷款期限长等政策性优势,较好地解决新型城镇化建设资金问题。

(三)科学发展特色产业。改革开放以来,城镇产业结构布局有两种思路:一种是坚持工业为首的发展思路,其优点是能最大限度利用当地资源实现快速发展,缺点是产业结构较为单一,一旦资源减少甚至枯竭,发展就不可持续。另一种是产业多元发展的思路,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招商引资,形成了多层次的产业结构,其优点是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强,缺点是一些产业不适合本地实际情况,可能导致产业结构不合理,降低资源配置效率,造成人力、财力和资源浪费。嘉峪关市作为工矿类型城市,应提前筹划接续产业,避免出现资源枯竭导致城镇衰败的现象,也应兼顾左邻右舍,与周边城镇形成产业联合或互补,实现规模效应。[4]因此,嘉峪关在提升城镇化品质必须深入具体城镇,根据实际情况,分别规划三镇产业发展。

1.打造文化旅游发展镇。峪泉镇是甘肃省首批农村综合改革试点镇,也是嘉峪关市确定的城乡一体化试点镇,新型城镇化建设已经具备一定基础。该镇毗邻关城景区,随着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及配套项目的建成,发展旅游产业大有作为,应将峪泉镇定位为长城遗迹旅游镇,以长城文化、边塞文化、奇石文化为主体,辅以农家特色餐饮,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实现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的协调发展,打造一个文化繁荣、设施健全、功能完善、环境优雅的新型城镇化示范镇。

2.打造特色农业发展镇。新城镇耕地、草地、湿地资源丰富,近年来在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产业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拥有新获批的草湖国家级湿地公园,发展现代农业和农业观光产业前景广阔。应将新城镇定位为特色农业观光镇,加强湿地资源保护,发展温室种植、规模养殖、蔬果采摘、湿地观光等产业,辅以建设候鸟栖息地、马场驼场、胡杨观光林、戈壁沙漠探险基地、野营基地等设施,使之成为集农业采摘、湿地避暑和野营娱乐为一体的休闲观光好去处。

3.打造旅游休闲发展镇。文殊镇处于嘉峪关向南、向东发展的轴心位置,毗邻文殊寺景区、华强方特欢乐世界、讨赖河景观区、高铁南站,即将建成观礼古镇和体育公园。近年来,该镇不断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建成了高效农业示范园、食用菌基地、林果育苗基地、波尔山羊养殖基地等,走出了一条城郊型特色农业发展路子。基于这样的条件,今后发展应定位为旅游休闲服务镇,在发展特色农业的基础上,积极推动旅游服务业繁荣发展,建设农家小宾馆、度假村、农家乐等旅游服务设施,辅以发展汽车摩托车场地越野、自驾游基地、对抗性运动俱乐部等集娱乐与挑战于一体的现代休闲项目,打造一个交通便利、场馆配套、设施齐全的服务型功能区。

嘉峪关新城草湖湿地

(四)推进农村社会治理创新。农村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治理,提高农村社会治理能力,是确保我国农村社会既充满活力且和谐稳定,推动城乡统筹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路径。嘉峪关在农村社会治理方面,应把重点放在创新体制机制上,最大限度地激发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不断提升农村社会治理水平。

1.充实乡村治理资源。乡村治理资源主要包括人力、财力、权力、文化、信息等多种要素。嘉峪关要通过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供给、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等方式,不断促进农村社会的公平正义和健康发展。要以城市的工业资源、生态资源、特色文化资源为杠杆,优化配置现代要素与乡村传统要素,提升农村社会治理水平。

2.统筹城乡发展战略。通过城乡产业结构调整、人力资源配置和金融资源配置的优化、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等,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逐步形成城乡之间全方位自主自由交流与平等互利合作,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发展良性互动。要在突出城乡各自功能的同时实现城乡互补,确保农村居民在继续享有相关惠农政策的同时,与城市居民同等享受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更好地满足农村居民多方面的需求。

3.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对于加快城镇化步伐、提高农村社会治理水平、实现更高质量的城镇化具有重要意义。首先,由于城市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有限,大量农村转移人口进入现有城镇必然带来诸多问题,建设农村新型社区,有助于缓解城镇化过程中城市的资源和环境压力。其次,随着农村社区各种服务功能的健全,吸引农民到社区集中居住,可以节省农村大量土地。再次,建好农村新型社区和现代农业示范区,有利于吸引农村外出劳动力及农业技术人员回流,对发展现代农业大有裨益。嘉峪关要加大农村社区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力度,统筹推进城乡社区公共资源和设施共建共享,健全完善农村矛盾纠纷调处机制,畅通农民利益诉求渠道,维护好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五)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提升城镇化品质要坚持速度与质量、建设与管理并重,不断加大对农村社会事业的财政支持力度,构建城乡一体、方便快捷、惠及全民、体现均等的公共服务体系。嘉峪关应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逐步推进,保证农村地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逐年提高,逐步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

1.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农村基层党组织建立在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的现场,居于农民群众之中,同农民群众保持着广泛而又密切的联系,一方面农民群众的意见、要求、困难和愿望,通过农村基层党组织反映到党的领导机关中来;另一方面,党的相关政策措施,通过农村基层党组织贯彻到农民中去,这说明基层党组织对于服务农民群众有着重要作用。嘉峪关要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就要及时跟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加大干部培养选拔力度,注重发挥优秀党员干部的先进作用,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促进产业发展、带领群众致富、化解基层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2.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嘉峪关要在目前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养老、医疗、低保等社保标准,整合城乡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城乡社保一体化。要严把农产品安全关,规范农业生产过程,大力发展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加大对农产品、畜产品、加工食品、饮用水、餐饮业的安全治理力度,实施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的卫生质量监管,从源头上维护公共食品安全。深入开展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治理整顿,不断完善严格的食品安全监管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确保舌尖上的安全。

3.促进农村文化繁荣发展。坚持以工补农、以城带乡,鼓励和引导城市文化队伍到农村传经送宝,优先安排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文化建设项目,推动文化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文化公共产品向农村倾斜、城市文明成果向农村辐射。加大农村文化人才支持力度,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村文化活动,为农村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丰富农村居民精神文化生活。通过民办公助、政策扶持的方式鼓励农民自办文化,使农民真正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

(六)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按照中央和全省对农村改革的具体要求,嘉峪关要将深化农村改革作为提升城镇化品质的重要抓手,建立健全体制机制,不断开创农村发展的新局面。

1.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在前期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的基础上,建立全市农村产权动态信息数据库,对农村集体土地建设用地、农户宅基地使用权等农业资产产权进行进一步清理核对,对农户开垦的荒地经营流转权依法予以明确。建议依据政府服务中心建设全市统一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平台,培育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提高农村土地资源流转效率。鼓励农商银行等金融机构研究制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质押、集体土地房屋抵押贷款等具体办法,打通农村融资症结,扶持农业经营大户、龙头企业发展。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股权化、集体资产股份化机制,引导农民以股权形式参与合作社经营,提高农村生产组织化程度,将剩余劳动力从农业生产中分流出来,拓展农村多元发展渠道。

2.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引导农村居民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土地,鼓励承包经营权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流转,提升农村土地规模经营水平。对实现土地流转的农民,要做好跟踪服务,确保他们能够顺利在其他领域充分就业,获得较高的工资收入。落实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建立宅基地使用权退出、置换机制,加强城乡建设用地流转,探索宅基地空间转移方法,通过用宅基地置换城市住房和置换本地新建住房等方式,提高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拓展农民增收渠道。

3.支持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加强对合作社的引导与整合,推动生产销售业务相近的合作社强强联合。根据市场需求建立专业的销售型组织,提升农产品价值,增加农民收入,同时培育品牌合作社,探索品牌化经营模式,开展专业化、标准化生产。加大对合作社的宣传力度,通过树立先进典型,让农民看到参与合作组织发展的实惠,提高积极性。支持专业经营大户牵头领办,带动更多农户加入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引导更多有实力的龙头企业进入农业领域,将扶持合作组织与建设产品基地紧密结合,提升企业与农户的关联度,发挥企业外连市场、内连农户的链条作用,提升农产品在生产、加工、流通诸环节的附加值。

4.持续提高农民就业能力,以就业推进农业人口转移。继续把扩大农业转移人口就业放在突出位置,着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均衡发展,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加快发展服务业,培育新的就业岗位,增加就业机会。建立健全信贷、税收、用地等方面的优惠措施,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以创业促就业,推进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加强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鼓励参加培训的农业转移人口经过考核鉴定获得培训合格证书、职业能力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以提升农业转移人口就业能力,以技能促就业。

【注释】

[1]王伟光、魏后凯、张军:《新型城镇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工人出版社出版社,2014年版。

[2]王伟光、魏后凯、张军:《新型城镇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工人出版社,2014年版。

[3]胡怀邦:《如何创新新型城镇化投融资机制》,人民日报,2014年3月31日,第8版。

[4]童星:《拓宽新型城镇化研究思路》,人民日报,2015年5月11日,第16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