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做强存量、做优增量、壮大总量、提升质量”的总体思路,近年来,嘉峪关市把工业发展的重点放在产业转型升级上,积极培育和发展冶金新材料、装备制造、新型建材、新能源、优质葡萄酒等区域优势产业,全市工业经济转型发展步伐全面加快。
“一钢独大”是嘉峪关市工业结构的典型特征,嘉峪关市GDP的80%以上一度由“钢铁”贡献,由此带来的不仅是产业的结构性风险,还导致全市经济发展活力不足。为改变这一被动局面,嘉峪关市充分发挥戈壁滩上的风、光优势,大力发展以太阳能光伏发电为重点的新能源产业,中国华电、上海航天、中利腾晖等10余家国内知名新能源企业落户。与此同时,围绕钢铁产业链“上展下延”,大力发展装备制造、建材、食品加工等产业,使工业发展的动力更加十足,产业多元化发展的势头更加强劲。特别是自2010年以来有色金属工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突破。
嘉峪关市提出以优先发展和错位发展为原则,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循环经济为抓手,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园区建设为载体,以把酒钢建成国际化大型企业集团为重点,力争到2016年“冶金—循环经济—装备制造”千亿级产业链工业增加值占比达到60%,“光伏发电—电解铝—铝制品加工”千亿级产业链工业增加值占比达到30%,实现经济总量和发展质量双跨越。
(摘自甘肃日报)
专家点评:
一个传统工业城市的蜕变之路
转变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不是一个新话题,只是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后,使更多的城市和企业意识到,长期依靠劳动力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导的出口结构和粗放经营的发展方式很难再继续下去了。
转型,是为了更好地发展。毋庸讳言,中国虽然已成为世界工业大国,但工业大而不强,发展方式粗放,结构层级偏低,加快工业结构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型时不我待。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说过:“作为大国,我们要么不建立,要建立就得是当前世界先进水平的技术。这就是说,在工业化中期和后期,都应加速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减少并治理环境污染,降低单位产品的资源耗费率。”
嘉峪关作为因企而设、因钢而立的典型资源型城市,“钢主沉浮”曾一度是嘉峪关经济发展的真实写照。如何有效避免“矿竭城衰”,是事关嘉峪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从案例中可以看出,嘉峪关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全力推进资源型城市由资源依赖型产业到绿色低碳产业、由“一钢独大”向多元发展的转变,资源型城市转型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经济指标增幅连续位居甘肃省前列。
工业发展具有一定的历史周期和规律性。自“十二五”开始,中国后工业化时代已经来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把握后工业化时代的许多新特征,围绕“低碳经济”“零能源建筑”“消费主导”,探索产业升级与企业转型的路径,打通工业对其他产业发展的技术人才装备支持通道。从嘉峪关的阶段性特征来看,2014年人均GDP超过12000美元,远远高于国际上衡量工业化后期5000美元的人均生产总值指标,这意味着嘉峪关经济发展已经步入工业化后期、达到了高收入国家水平。在这样的发展条件、发展形势下,嘉峪关市委、市政府未雨绸缪,并没有等到资源枯竭、经济下滑的时候才“抓耳挠腮”,而是提前开始谋划整个城市的转型升级之路。依我来看,嘉峪关工业转型升级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离不开以下几点可借鉴的地方。
借鉴1:立足优势抓转型
从案例中可以看到,嘉峪关GDP的80%以上由“钢铁”贡献,“一钢独大”“一企独大”是嘉峪关市工业结构最典型的特征。作为“一五”时期国家重点布局建设的钢铁老工业基地,长期的建设历程中,在支柱产业、地方工业、城市建设等方面都深深地烙上了钢铁的印记,现有城市构架与钢铁产业息息相关,城市可持续发展也与铁矿资源的有效利用、钢铁产业的优化升级密不可分。
回顾西方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经济的脉动,发展最快的就是资源型及资源密集型产业,其中钢铁行业又具有明显的代表性。2009年至2012年,煤炭、钢铁、有色、化工等行业的增加值均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增速明显快于工业平均增速,由此虽然带动了相关产业的投资较快增长,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本已过剩的产能,最终导致产能严重过剩,价格持续下滑,行业经济效益不断恶化。当前,伴随着国家对于资源环境问题治理力度的加大,以及产业结构升级换代的速度明显加快,资源密集型产业压力空前,遇到的挑战也日益严峻,劳动力成本低的比较优势将进一步弱化。如果不尽快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发展技术密集型、高附加值的产业,5年后就会形成“高不成、低不就”的产业格局。然而,对于这些产业,很多地方政府存在“想调整,舍不得;不调整,又不行”的尴尬,主要原因就是重工业企业对于GDP的贡献太大,政府部门对于这类企业的管理、转型有点“骑虎难下”。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如何把原有的资源优势、产业优势转化为现今的经济优势、发展优势?嘉峪关市委市政府的做法值得借鉴。一方面,市委市政府在谋划发展的过程中,坚持巩固壮大钢铁主导产业,在发展环境、土地供应、资源保障等方面为酒钢提供了一系列优质服务,实施了不锈钢产能扩建、高炉改造升级、碳钢薄板等重大项目。另一方面,嘉峪关市借助酒钢集团公司的产业集聚功能和带动辐射效应,引导市属企业发展上下游配套产业,开发适销对路的新型钢材,最大限度地提高产品附加值。应该说,嘉峪关市在钢铁这一主导产业上,体现了三个理念:一是依托钢,牢牢抓住根本;二是稳住钢,保持现有规模;三是提升钢,应市场需求变化提升钢的质量和品种。沿着这条路径,嘉峪关市实现了“多种规格钢材、符合市场需求、具有较强竞争力产品”的多样化发展格局。
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支撑中国工业的还是传统产业的改造优化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由于各种原因,很难形成国内经济的支柱,比如能源方面,煤炭占70%,石油、天然气占22%,新能源只占不到9%,到2020年新能源规划仅占15%。传统产业的优化改造和升级换代,仍将是我国工业发展的一个重点。因此,必须把更多的人财物投到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转型升级上来。
借鉴2:跳出钢铁抓转型
做好“钢铁文章”只不过是工业转型升级的第一步,在决策者眼里,“跳出钢铁抓转型”才是嘉峪关新型工业化的未来走向。在这个工业城市的发展蓝图里,“发展装备制造业、光伏发电、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与“发展现代服务业、文化旅游、商贸物流”成为了经济转型的两条全新路径。
嘉峪关市委市政府更注重优化产业结构,摆脱对传统资源的依存化,寻求多元化发展策略。嘉峪关市抓住建设河西新能源基地的重大机遇,依托风、光优势,发展以太阳能光伏发电为重点的新能源产业,中国华电、上海航天、中利腾晖等国内知名新能源企业纷纷落户,在戈壁滩上建起了总装机容量3600兆瓦的嘉西光伏产业园,形成了光电、火电相互配套、互为补充,就地消纳与向外输送相结合的能源示范基地。与此同时,铝产业是嘉峪关工业转型的又一亮点,从东兴铝业一期45万吨电解铝项目的落户,再到年产135万吨电解铝能力,以及配套发展的广银铝业、中威斯铝业、萍缘堂铝业等铝制品深加工项目,短短三年时间嘉峪关工业结构实现了从传统黑色冶金到高新有色金属的历史性跨越。
是什么促使嘉峪关的光伏发电、铝产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突破?是工业内部的分化。经济转型源于结构变动、制度变革以及技术创新等因素,只有适应这一发展趋势,加快经济转型的步伐,才能激发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对嘉峪关来说,工业的主导地位不能衰弱,只能巩固、只能加强。这并不是说工业要在三大产业中占比多少,而是其发挥的带动能力,必须能够引领、支撑、保障起全市经济的发展。嘉峪关下一步的发展,应注重这样几个问题:一是进一步强化“互联网+”等产业的发展,进一步加快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促进产业之间的融合和综合效率的提升。二是加大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力度,推动传统产业向中高端发展。三是将新型工业化与绿色化紧密结合起来,变环保压力为产业发展动力,加快推进绿色产业的发展。
借鉴3:延长链条抓转型
仔细观察这几年嘉峪关的工业转型之路,我们会看到大多数项目之间都存在着相互耦合的内在关系:
热电联产项目满足了企业对电热负荷的需求和嘉峪关市采暖负荷的需要,为园区铝加工、装备制造、铝箔生产等提供电能,同时也为光伏发电就地消纳提供了配套能力;碳素、预焙阳极为电解铝提供原材料,电解铝液通过加工精铝再到铝制品实现精深加工;煤炭分质利用项目提炼的原煤,可直接供酒钢等大型企业使用,油制品投向于市场……产业集群集约化发展,企业小循环、园区中循环、产业大循环的格局已逐渐形成。
嘉峪关市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利互惠的做法,不仅拉长了产业链,节约了资源能源,更让工业的转型升级找到了实实在在的样本:产业结构更优、传统优势产业更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异军突起……在推动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嘉峪关重塑了工业经济发展新优势。随着产业转型升级的不断深入,一个质量、结构、效益协调统一的嘉峪关经济“升级版”必将完美呈现。
(张建荣,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博士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