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绿染雄关满城春

绿染雄关满城春

时间:2023-03-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嘉峪关市委书记郑亚军说。绿色成为这个城市的表情,成为旅游的名片,生态宜居之城嘉峪关正以独特的魅力让海内外游客流连忘返。嘉峪关市的第一届党代会就把改变生态环境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嘉峪关是严重缺水的城市,地表全是卵石沙土。嘉峪关人的绿色梦,得以初圆。绿染嘉峪关,绝对是一个奇迹。
绿染雄关满城春_嘉峪关转型发展研究

案例七:绿染雄关满城春


——嘉峪关生态文明建设纪实

秋日的嘉峪关市,在蓝天雪峰的映衬下,碧水绕城,树木苍翠。走进市内,宽阔笔直的道路绿树遮阴,镶嵌绿地的小区花团锦簇,大大小小的公园星罗棋布。不出城而赏园林之美,身居闹市便享花香之怡,这样的“生态宜居宜游宜业家园”梦想,对身处戈壁滩的嘉峪关市民而言,已渐行渐近。多年的生态文明建设,让这个昔日戈壁滩上的边陲小镇,变成了一颗冉冉升起的“绿色明珠”,吸引着世人的目光。

“嘉峪关市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脆弱,我们必须把改善生态环境作为实现城市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基础性工作来抓,放在与经济社会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同部署、同规划、同推进,努力走出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双赢的新路子。”嘉峪关市委书记郑亚军说。

当人们走进这座美丽的城市,耳闻潺潺流水、手扶葱郁绿色、满目广厦华栋,恍若置身秀美的江南水乡。广场上、公园里、街道边,闲适的人们在习习晚风中散步、聊天,沉浸于“林在城中、城在林中”的美好生活。水美了雄关,润了雄关。绿色成为这个城市的表情,成为旅游的名片,生态宜居之城嘉峪关正以独特的魅力让海内外游客流连忘返。

(摘自甘肃日报)

专家点评:

绿染雄关

嘉峪关,一座以雄关命名的城市,一座曾经被戈壁荒滩包围的城市。上世纪40年代,著名记者范长江造访了嘉峪关,他记载说:“嘉峪关有小城一座,历年兵祸,城内已全废颓,城外有居民五六十家,街市房屋矮小破败,居民亦穷困无活气。这种艰难勉强维生的状况,怎能奢言绿化呢?”

30多年后,笔者来到河西走廊的玉门、酒泉工作,目睹了当时嘉峪关的状况。那时的312国道之南,是祁连雪峰下的茫茫戈壁滩。路北的市区,以河西走廊当时被认为以最阔绰的那座百货大楼为中心,叫“北转环”,四条马路向外辐射,四周百米内有一些建筑,除东面厂区外,其他方向数百米外也是无际的荒漠。新开的人行道两旁,光秃秃的没有一点植被,旁边都是高低不平的沙石堆和低矮的平房。每当刮风时,沙土飞扬,行人根本睁不开眼睛。雄关宾馆至北转环之间的新华路路西,有一个当时最热闹的商场,是在乱石堆中盖了一圈简陋的土平房,商店就设在平房里。平房中央依然堆满了石头和沙子,川流不息的人群只能在商店门前的两米宽的小路上循环。后来加盖了楼房,人们叫它“圈楼”,几经变迁,就成了现在的“人民商场”。嘉峪关至酒泉间只有20多公里,但只有一路公共汽车,一个小时发一趟,大约需要走40分钟。市区通向城楼没有公共车通行,因为到城楼观光旅游的人寥寥无几。物质匮乏、交通不便的1970年,为了省钱,也为了去城楼方便,我有时在星期天约上几个同事,带上干粮,骑自行车去登城楼。酒泉到嘉峪关是慢上坡,当我们骑行到城楼时已经是大汗淋漓,之后再到北转环的百货大楼和“圈楼”里逛上一圈,然后一路下坡骑回酒泉。

弹指一挥间,嘉峪关脚下已经沧桑巨变。几十年的社会发展、改革开放和这个过程中付出的代价,让嘉峪关人深刻认识到,在发展经济、提升经济地位的同时,必须切实抓好生态建设。严酷的生态环境曾使城市的当家人在创业初始就意识到,安居才能乐业。嘉峪关市的第一届党代会就把改变生态环境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他们的初衷是,想尽一切办法改变恶劣的生产生活环境,让创业者能够安心扎根钢城,献身钢铁事业。

随着酒钢的崛起,钢城的经济有了较大、较快的发展,人们的生态意识逐渐强化,开始追逐绿色、渴望绿色,动手向荒滩要绿色。可是在嘉峪关市植树谈何容易,它要比其他地方付出好多倍的努力。在其他地方植树不过是举手之劳,而对嘉峪关人来说可是一场极其坚苦的数十年的持久战。嘉峪关是严重缺水的城市,地表全是卵石沙土。在这里种草植树,必须更换土壤,首先要挖走大量的沙石,再从几十公里以外的地方拉土回填,成活的几率很低。

家乡之美

戈壁植绿,真是源于一种情感,一种生命对其他生命的呼唤。

大漠播绿,缘于每位雄关人对这座城市的挚爱和激情。他们把誓言化为不懈的努力,把服从安排转化为一种自觉行动,数十年的持久,数十年的坚持,终于在一个环境恶劣的荒滩上再造出了一个秀美的园林城市。

历届市委,市政府像接力赛一样,始终坚持生态文明建设,把园林绿化工作放在生态建设的首位,将生态建设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逐年加大绿化投入。近三年来,每年投入都在1.5亿元以上,每年的绿化投入都是“十一五”的总和,创下了平均年增加绿地面积达170公顷的“嘉峪关绿化速度”。

与此同时,嘉峪关市做活、做好水文章,利用地下水和从城市旁边流过的讨赖河水,相继建成了迎宾湖旅游园区、东湖生态旅游景区、明珠文化公园、讨赖河公园、飘带河等14处水域,形成了1000多万立方米的蓄水能力。这些湖泊不仅有力地调节了城市的气候,还通过蓄水保证了城市的绿化用水。

嘉峪关人以坚韧顽强的精神,托起了希望;嘉峪关人以科学务实的精神,托起了绿色。今天的嘉峪关市,建筑参差林立,街道整洁有序,湖面碧波荡漾,连绵绿荫,鲜花盛开,空气清新,活脱脱地将一个江南水乡浓缩并移植到了这里。人们在波光湖影中惬意地享受着宁静与安逸。不少旅游者面对此景此情,常为此惊叹:难道这就是昔日“出了嘉峪关,两眼泪不干,向前看戈壁滩,向后看鬼门关”的不毛之地?

一百多年前路径边关的仁人志士留下的“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的美好愿景,终于在一代代钢城儿女的努力下变成现实。嘉峪关人的绿色梦,得以初圆。

绿染嘉峪关,绝对是一个奇迹。

(刘炘,嘉峪关市文化顾问,甘肃省政府文史研究馆研究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