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概念中,“国家”是一个客体概念,是体系布局和能力体现的对象和载体。“国家”是历史的,历史上的“国家”已经有3000年的历史;更是现代的,现代的“国家”具有一种综合实力的体现。它具有一种很特别的高屋建瓴和居高临下的俯冲态势,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产生的一种组织形态,是现代最大的一个政治概念。它包含着和意味着主权、机理、制度和宪法及其力量。
“国家”的理念是丰富和深邃的。它一般可以从如下方面给予理解:
一是从中文的文化角度看,它首先是一个“家”的概念。“国家”意味着,把“国”放在了“家”的范畴里进行活动和逻辑。所谓“家”,就是要有家人和家长,特别是要有作为主心骨和用来作主的家长。所以,首先它不仅是由国的家人组成的,而且还要呵护和保护国的家人。其次它是一个疆域概念。这是“国”形成初期的意思。它可以从繁体的“國”字清晰地表露出来。请注意,繁体的“國”中有一个硕大的“或”字。这是“疆域”之“域”的右偏旁。所谓“域”,就是一个在领土上既可这样也可那样、也可以或属于你或属于我或属于他的状态概念。而“國”意味着就是要把这种“或态”固定起来和固定好。最后,它是一个可以用“价值”来衡量的概念。这是进入近代后的事情。它可以从简体的“国”字中一目了然,主要是“口”里的框架内包含了一个清晰的“玉”。所谓“玉”,是一种硬度很高,价值连城,且至高无上的石头。
其中,“国家”中的“家”概念至关重要。它首先是一个空间概念。它类似于“洞穴”。“洞穴”是立体的,不仅有长度和宽度,更有高度;不仅有平地,还有动水,更有静湖。其次是一个秩序概念,如孔子所说的那样要在“父父子子”、“长幼有序”和“男女有别”的基础上实行“君君臣臣”。它们与人格上的平等观是既有联系更有不同。要肯定父母作为家长在家中的顶梁柱作用。但在一段时间里,我们曾经坚定地甚至是坚决地否定过“父母官”和“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为官形象和为官箴言,甚至还把“为民作主”与“由民作主”绝对矛盾地对立起来。其实,“为民”在封建社会里就是“为公”的代名词,“为民作主”是“民主”在封建社会的一种体现形式。所以,在中国社会里,否定了“为民”就等于否定了“为公”,就等于否定了“民主”,也就等于为“为私”和“为己”打开了通道和铺平了道路。何况,现实的“父母作主”实际上已经演变为了一种服务甚至服侍的代名词。
二是从英文的文化角度看,也可以清晰地看出“国家”的理念及其内涵在发生变化和发展。在英文中有三个“国家”单词,它们分别为“state”、“country”和“nation”。在现实中,人们对它们一般是混用的。其实,它们的内涵各有不同,其使用的阶段也各有差异:“state”最早出现在古希腊时期,它是“城邦国”的国家概念。“country”是古罗马、中世纪到资本主义初期的产物,它在追逐国家面积的多少和大小的问题上,是一个“疆域国”的面积概念。“nation”是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物。它既是国家的又是民族的,或先是民族的后是国家的,是“民族”和“国家”可以画等号的。所以,在近代,凡民族即国家的,凡国家即民族的。它们虽然都可以称为国家,但其内涵各有侧重:“country”是一个面积和空间概念,“nation”是一个人种和人数甚至文化的概念,“state”是一个管理和权力概念。这可以从联合国的“UN”英文缩写和美利坚合众国的“USA”英文缩写中清晰看出,“国家”的内涵和理念已经或正在或将要发生重大变化和变革。现代的“state”从表面看是对古希腊“state”的复古,但实际上却是对古希腊的“state”、古罗马和中世纪的“country”、近代的“nation”的包容、兼容及其发展、发力。现代的国家概念是一个“超民族”的概念,是对传统民族概念的包容、兼容和融合。它特别注重一种行政的权力、能力的发力和努力以及发挥和发展。现代“国家”的权力既在政府里,也在社会中。社会通过选举民主把权力集中在政府和政要。政府和政要又通过行政运行把“权力”达到一个“权为民所用”的状态或程度。这种循环系统已经形成,但运行既不顺畅也不稳定,不是节奏和速度时快时慢,就是幅度时大时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