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导论部分主要介绍本书的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关键概念、研究方法,以及章节安排。
第一章,现代社会冲突理论述评。分别介绍并评述社会冲突研究的现代化理论、社会运动理论和冲突管理理论,为下一步应用这些理论来剖析中国的社会冲突现象和冲突治理实践奠定理论基础。
第二章,现代国家建构视野下的政治整合。本章将我国政治整合机制的形成与逻辑放在现代国家建构的背景下进行透视,它体现出两个重要的特点:一是以政党为中心来组织国家,二是以政治为中心来组织社会。这一时期的“社会冲突”在很大程度上是政治纷争的社会反映。
第三章,发展的外部性:我国社会冲突产生的时代背景。以经济为核心内容和目标的改革导致传统整合机制发挥作用的社会基础有了根本改变。政治动员被有意识地节制使用,意识形态的禁忌被打破,单位制和人民公社退出了历史舞台。“两大阶级一个阶层”的简单社会结构受到了市场经济的冲击而不断分化重组。与此同时,中国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全球化和信息化浪潮中,它缩小了政权管理社会冲突时可能的策略选择,增大了传统冲突管理制度有效发挥作用的难度。
第四章,当前中国的阶层政治与阶层冲突:逻辑与特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利益的分化沿着多个维度发生,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维度是阶层。随着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深入,中国社会的阶层结构和关系经历了深刻的分化与重组。中国当前绝大多数的社会冲突可以归为阶层冲突,其中尤以劳资冲突为典型。本章应用社会运动框架来剖析当代中国工人政治的基本特征,并依据既有研究和现象展望我国社会冲突的发展趋势。
第五章,社会冲突与制度回应:政治整合机制的适应性调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整合的模式发生了显著改变。一是党的阶层战略的调整。中国的市场经济造就了一支庞大的私营企业主队伍,党对于这样一个阶层开始由排斥转向吸纳。二是党试图将一个越来越庞大的民间组织纳入自己的网络中,最新的一项举措是赋予人民团体和群众组织新的角色,即所谓的“枢纽型组织”。三是通过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来舒缓改革失利者的不满,长期以来以“发展型国家”面貌出现的政权正在获得“民生国家”[87]的新定位。
第六章,上访还是上诉:中国冲突管理制度建构的二元逻辑。“两类矛盾学说”构成了我国冲突管理制度建构的基础,即针对人民内部矛盾的“人民信访”制度,针对敌我矛盾的被视为专政工具的司法制度。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阶级斗争思维的消解,建立在人民与敌人二分基础上的冲突管理制度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司法与信访逐渐成为相互并列和重叠的权利救济与保障渠道。为了应对数量惊人的社会冲突,政权不断优化各项冲突管理制度。信访制度得以强化,调解制度的重要性得到了重新审视,越来越多的冲突事项也可以通过诉讼的方式得到解决,然而改革尚未能将社会冲突充分制度化。
第七章,制度化社会冲突的国际经验。冲突并非中国“特色”,而是任何类型和发展阶段的国家所共享的社会现象。这些国家在处理和应对冲突中的经验和教训可以为中国提供有益的借鉴。本章拟探讨的问题包括:现代政治制度,尤其是政党制度和选举政治如何弥合既有的社会分野,从而起到节制劳资冲突的目标;福利资本主义建立的逻辑是什么?公民社会缘何能够推动社会运动制度化,并成为社会整合的基础?
结语,对策与展望:建构“一体多元”的整合格局。中国的经济改革历程表明,政府只是形成秩序的一种制度,而不是唯一的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推行,不仅仅焕发了市场主体的活力,造就了中国的经济奇迹,而且增强了政权的基础能力。政府与市场同生共强的关系可能也适用于政府与社会。本书主张,通过社会管理体制机制的创新,释放社会的活力,搭建一种新型的合作主义体制,让社会组织逐渐成长为社会利益协调的初级主体和基础力量。
【注释】
[1]本书立项时的题目是“利益冲突的整合协调机制研究”,改为现在题目主要基于如下原因:一是“利益冲突”这个概念在中国和西方学术界存在较大差异。在西方学术话语体系中,利益冲突一般用来指个人不同角色间的冲突,尤其用来描述公职人员的公共角色与其他角色(如宗教角色)间的不兼容或对立,中国学者日益接受了这种用法,也逐渐更倾向于使用社会冲突、官民冲突、公共冲突等概念来表述本书意义上的“利益冲突”。二是西方已经形成了一套成形的社会冲突理论,概念上的一致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借鉴他们的研究成果。三是我国学术界的一个基本共识是,当前中国的社会冲突多属于利益冲突(与价值冲突相对)。此外,原来的题目给人这样的感觉:利益协调是与政治整合相并列的一种政府职能定位,但事实上利益协调更适合作为政治整合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因此本书矮化了利益协调的定位,将其看作政治整合机制适应性调整的结果或趋势。
[2]马建斌:《当代中国利益分化与政府责任研究》,南开大学博士论文2008年,第60~70页。
[3]汝信等主编:《2005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297页。
[4]赵鹏等:《典型群体性事件的警号》,《瞭望新闻周刊》,2008年第36期。
[5]应星:《中国的群体性抗争行动》,《二十一世纪》,2012年12月号;张永宏、李静君:《制造同意:基层政府怎样吸纳民众的抗争》,《开放时代》,2012年第7期。
[6]Murray Sco tTanner,China Rethinks Unrest,The Washington Quarterly,2004,27:3,pp.137-156.
[7]张振华:《中国房地产市场发展过程中的利益群体与政府角色》,南开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页。
[8]参见《南方周末2013年“新年特刊”出版事故》,htt p://b aike.b ai d u.co m/v ie w/10994416.ht m。
[9]争论的焦点是,宪政能否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兼容。一种观点认为宪政属于资本主义的特有属性,如杨晓青:《宪政与人民民主制度之比较研究》,《红旗文稿》,2013年第10期。郑志学:《认清“宪政”的本质》,《党建》,2013年第6期。另一种支持“社会主义宪政”,如容剑:《宪政与中共重建政治合法性》,htt p://www.aisi x iang.co m/d ata/67167.ht m l;张千帆:《捍卫社会主义宪政的权威与生命:驳“宪政姓资”论》,htt p://www.aisi x iang.co m/d ata/66970.ht m l。
[10]一项研究估计,未注册的基督教教会拥有2000万~4000万的礼拜者,相比较而言,隶属于官方的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的教会只拥有1700万~2000万成员。Carsten T.Vala and Kevin J.O’B rien,Recruitment to Protestant House Churches,KevinJ.O’Brien,eds.,Popular Protest in Chin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8,p.114.
[11]参见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12]参见孙立平教授所发表的系列成果。孙立平:《我们在开始面对一个断裂的社会?》,《战略与管理》,2002年第2期;孙立平:《断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孙立平:《失衡:断裂社会的运作逻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13]本书大体在相同意义上使用了冲突治理和冲突管理这两个概念。在如下两种情形中,本书更偏向于使用冲突治理:一是涉及并不直接处置冲突,但与社会冲突有着密切关系的议题时,如社会保障与福利体制。二是本书还倾向于用冲突治理来暗示这样一种趋向,即以政府为单一主体所开展和实施的冲突管理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会越来越力不从心,需要通过社会建设与赋权,使社会组织成为社会利益整合协调的初级主体和基础力量,政权要积极建构政治整合与社会整合间的对接机制。
[14]汝信等主编:《2010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7页。
[15]郑春燕:《“民告官”20年:肯定与争议并存》,《浙江人大》,2010年第12期,第28~29页。
[16]清华大学课题组:《维稳新思路:利益表达制度化,实现长治久安》,《南方周末》,2010-4-15。
[17]KevinJ.O’Brien and Lianjiang Li,Suing the Local State:Administrative Litigation in Rural China,The China Journal,N o.51,2004,pp.75-96.
[18]于建嵘:《中国信访制度批判》,《中国改革》,2005-02-01;冯仕政:《国家政权建设与新中国信访制度的形成及演变》,《社会学研究》,2012年第4期。
[19]布里克斯顿是加勒比海出身的黑人定居地,该地先后在1981、1985和1995年发生过三次骚乱。这些骚乱的起因都是白人警察在追捕嫌犯时发生了人命事故。
[20]Murray Scot Tanner,China Rethinks Unrest,The Washington Quarterly,2004,27:3,pp.137-156.
[21]Ibid..这也可能是由于我们选取的计量刻度有问题。也许要得出社会冲突与经济状况间的关系,我们需要更长时间的数据。
[22][美]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50页。
[23]《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2004年9月1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htt p://www.go v.cn/test/2008-08/20/content_1075279.ht m。
[24]《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06年10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http://cpc.people.com.cn/G B/64093/64094/4932424.ht m l。
[25]胡锦涛:《扎扎实实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管理体系》,《人民日报》,2011-02-20。
[26]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2012-11-08),htt p://www.x j.x inhuanet.co m/2012-11/19/c_113722546.ht m。
[27]Elizabeth J.Perry,Challenging the Mandate of Heaven:Popular Protestin Modern China,Critical Asian Studies,33:2,2001,pp.163-180.
[28]Charles Tilly,Douglas McAdam and Sidney Tarrow,Dynamics of Contenti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29]正如赵鼎新指出的,自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西方社会运动研究的重心已经从社会心理学转向了资源动员和政治过程理论。这种转变可能反映出这样的事实,由于中间组织的软弱,西方国家早期的社会运动也倾向于是更加自发的和受情绪驱动的,而非目前的,在一个多组织领域运作的社会运动。Dingxin Zhao,The Power of Tiananmen:State-Society Relationsand the 1989 Beijing Student Movement,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4,p.296.
[30]李琼:《转型期我国社会冲突研究综述》,《学术探索》,2003年第10期;吴晓林:《国内社会冲突研究的述评》,《浙江社会科学》,2012年第12期。
[31]常健、张春颜:《社会冲突管理中的冲突控制与冲突化解》,《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
[32]福山将20世纪六七十年代现代化理论所遭受的批评归结为两方面。马克思主义批评者主张,资本主义民主并非政治经济发展的恰当目标,现代化理论是非正义全球经济秩序的辩护者;另一组批评者被福山称作是文化相对主义者。在这些人看来,现代化理论是欧洲中心主义的,没有考虑由于文化的差异所导致的多样性。See Francis Fukuya ma,Confucianism and Democracy,Journal of Democracy,6:2,1995,pp.20-33.
[33]Clinton F.F ink,Some Conceptual Difficultiesin the Theory of Social Conflict,Conflict Resolution,Vol.X II,N o.4,1968.
[34]Joseph A.Litterer,Conflict in Organization:A Re-examination,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Vol.9,No.3,1966,pp.178-186.
[35][美]科赛:《社会冲突的功能》,孙立平等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21页。
[36]同上,第21~22页。
[37]Raumond W.Mack and Richard C.Snyder,The Analysis of Social Conflict—Toward an Overview and Synthesis,Conflict Revolution,Vol.1,N o.2,1957,pp.212-248.
[38]Clinton F.Fink,Some conceptual difficulties in the theory of social conflict,Conflict Resolution,Vol.XII,No.4,1968.
[39]Dahrendorf Ralf,Classand Class Conflict in industrial Society,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59,p.135.
[40]KennethW.Tho mas,Conflictand Conflict Manage ment:Reflections and Update,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Vol.13,1992,pp.265-274.
[41]LouisR.Pondy,Organizational Conflict:Concepts and Models,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Vol.12,No.2,1967,p.298.
[42]Christiansen,Jonathan,Four Stages of Social Movements,Research Starters:Academic Topic Overviews,EBSCO,Ipswich,M.A.(2009).
[43]See Stuart Chase,Road to Agreement:Successful Methods in the Science of Human Relations,Harper,1951.
[44]Raumond W.Mack and Richard C.Snyder,The Analysis of Social Conflict—Toward an Overview and Synthesis,Conflict Revolution,Vol.1,No.2,1957,pp.212-248.
[45]参见[美]科赛:《社会冲突的功能》,孙立平等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46]E.J.DeKadt,Conflict and Power in Society,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Journal,17:3,1965,pp.454-471.
[47]Anthony Oberschall,Theories of Social Conflict,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Vol.4,1978,p.291.
[48]赵鼎新:《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2~3页。
[49]朱力:《中国社会风险解析——群体性事件的社会冲突性质》,《学海》,2009年第1期。
[50]赵鼎新:《西方社会运动与革命理论发展之述评》,《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1期,第168~209页。
[51]htt p://www.d ata b anksinternational.co m/32.ht m l.
[52]htt p://www.hiik.d e/en/kon f likt b aro m eter/pd f/Con f lict B aro m eter_2013.pd f.
[53]Jay Ulfelder,Contentious Collective Action and the Breakdown of Authoritarian Regimes,International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2005,Vol.26,No.3,pp.311-334.
[54][美]科赛:《社会冲突的功能》,孙立平等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135页。
[55]Edward Alsworth Ross,The Principles of Sociology,The Century Co.,1920,pp.164-165.
[56]参见李泽厚、刘再复:《告别革命》,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2004年版;李朝晖:《革命之不可轻言告别》,《战略与管理》1999年第1期。荣剑、秦晖、朱学勤:《再议“告别革命”》,htt p://www.21cco m.net/articles/s x w h/shsc/article_2013021877184.ht m l。《光明日报:警惕历史虚无主义思潮》,htt p://www.p eo p le.co m.cn/G B/ne w s/37454/37459/3244125.ht m l。李泽厚:《革命与告别革命》,htt p://www.21cco m.net/articles/s x p l/s x/article_2010061311428.ht m l。李泽厚:《告别辛亥革命》,htt p://www.m4.cn/s p ace/2011-09/1175061.sht m l。
[57]2011年5月《人民日报》连续发表了五篇关注社会心态的评论,分别是《“心态培育”,执政者的一道考题》《以包容心对待“异质思维”》《用公平正义消解“弱势心态”》《追求理性从哪里起步》《倾听那些“沉没的声音”》。
[58]冯仕政:《中国国家运动的形成与变异:基于政体的整体性解释》,《开放时代》,2011年第1期。
[59]周雪光:《运动型治理机制: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再思考》,《开放时代》,2012年第9期。
[60]张静:《法团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89页。
[61]此部分内容可参见张振华:《中国的社会冲突缘何未能制度化:基于冲突管理的视角》,《社会科学》,2015年第7期。
[62]参见韩志明:《“闹大”的现象描述与理论解释——从公民抗争视角的分析》,《广州公共管理评论》,2013年第00期。
[63]Kevin J.O'Brien&Lianjiang Li,Rightful Resistance in Rural China,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6,pp.67-68.
[64]Ibid.,pp.69-76.
[65]Murray Scot Tanner,China Rethinks Unrest,The Washington Quarterly,2004,27:3,pp.137-156.
[66]汝信等:《2012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第10页。
[67]李婷婷:《“兜底”的调解者》,《社会主义研究》,2012年第2期。
[68]常健、徐尧:《论公共冲突管理的五大机制建设》,《中国行政管理》,2010年第9期。
[69]庄德水:《利益冲突:一个廉政问题的分析框架》,《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
[70]朱力:《中国社会风险解析——群体性事件的社会冲突性质》,《学海》,2009年第1期。
[71]何卓文:《正确认识和处理我国现阶段的利益关系矛盾》,《科学社会主义》,2005年第2期。
[72]Kevin J.O’Brien&Lianjiang Li,Rightful Resistance in Rural China,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6,p.122.
[73]最典型的是本地人对于外来人口子女入学的抵制。教育部曾经宣布要推进高考公平,但最终政策只是允许外来人口子女在流入地报考一些本地人口子女所不愿意就读的职业技术学校。本地人和外地人之间也存在就业机会上的竞争。在一些重体力和服务性行业中,外来人口具有绝对优势(能吃苦、好管理,不会惹是生非),这些行业的雇主也更加愿意招聘外地人,但当地政府往往会要求特定职业只能招聘本地人。
[74]肖唐镖:《当代中国的“群体性事件”:概念、类型与性质辨析》,《人文杂志》,2012年第4期。
[75]仇立平:《论执政党转型后的阶级阶层合作机制》,《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
[76]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3页。
[77]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7页。
[78]朱力:《中国社会风险解析——群体性事件的社会冲突性质》,《学海》,2009年第1期。
[79]参见《中国综合社会调查网站》,htt p://www.chinagss.org/。
[80]Yongshun Cai,Collective Resistance in Chin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10.p.18.
[81]王信贤:《中国大陆社会抗争分析:兼论对地方治理的启示》,《新时期地方政府建设国际学术研讨会》,南开大学,2011年6月。
[82]如应星:《大河移民上访的故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应星:《草根动员与农民群体利益的代表机制——四个个案的比较研究》,《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2期;应星:《气场与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机制——两个个案的比较》,《社会学研究》,2009年第6期;吴毅:《权力—利益的结构指望与农民群体利益的表达困境——对一起石场纠纷案例的分析》,《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5期。
[83]Dingxin Zhao,The Power of Tiananmen:State-Society Relations and the 1989 Beijing Student Movement,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4.Jiping Zuo and Robert D.Benford,Mobilization Processes and the 1989 Chinese Democracy Movement,The Sociological Quarterly,Vol.36,No.1,1995,pp.131-156.
[84][美]李普塞特:《政治人——政治的社会秩序》,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77页。
[85]张振华:《“弱者的武器”:群体性事件的政治解读》,《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12年第4期。
[86]党国英:《三十年改革的逻辑》,htt p://theory.southcn.co m/c/2008-07/09/content_4465643_4.ht m,2008-07-09。
[87]刘俊祥:《民生国家论——中国民生建设的广义政治分析》,《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