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时期,文化建设的宏观环境将发生重大变化,萧山区公共文化建设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文化在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方面的作用将更加突出。
一、公共文化服务发展进入新常态
从国内情况看,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文化强国建设持续推进,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进一步凸显;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结构调整加快,发展动力转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将有效破解发展束缚,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越来越广泛,为文化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从省内看,我省进入进一步提升全面小康社会水平,加快建设“两富”“两美”现代化浙江的关键时期。文化对社会风尚的引领作用日益凸显,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将成为重要任务;新型城镇化和特色小镇建设加快推进,发展有文化内涵、历史记忆和地域特色的美丽城镇将成为重要选择。从文化发展走向看,文化与其他行业的融合趋势越来越明显;“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和高新技术的日益发展,文化生产和传播方式面临深刻变革,给文化发展带来巨大空间。
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出新要求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2015年1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中办发〔2015〕2号),明确到2020年基本建成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2015年7月,浙江出台《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浙委办发〔2015〕46号),明确了统筹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增强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动力、加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与科技融合发展、完善公共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保障力度等基本任务。杭州也出台了市级实施意见和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又适当拉高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底线,同时提出在2018年率先在省内基本建成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三、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迎来新契机
一是区级战略有利于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随着萧山区转型升级、新型城镇化、生态文明“三大主线”战略的推进,建设生产美、生态美、生活美的“三生融合”目标的实施,市区一体化和城乡一体化的融合,迎来公共服务一体化格局。二是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成为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不竭动力。在农民向居民、居民向市民的转型过程中,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和道德素质的提高会要求提供更多、更优的文化产品,除满足最基本的文化需求外,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方式、手段、载体、渠道、效能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要运用数字技术和各种方式,健全群众文化供需对接平台,准确把握群众文化需求,制定公共文化服务供需目录,开展“菜单式”“订单式”服务。三是承办国际会议和赛事推动区级文体设施升级。“十三五”期间,2016年G20峰会、2018年世界游泳锦标赛、2022年亚运会等重大国际会议和赛事将在杭州举行,萧山作为杭州主要承接地,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也面临新要求,同时也给萧山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