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 玲
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举措,而建设农村文化礼堂作为2013年浙江省政府十件实事之一,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载体和途径。2013年以来,萧山区结合本地实际,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要求,扎实推进了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经过一年的努力,初步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效,为推进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工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一、创建背景与工作必要性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不断深入,农村社会群体不断分化与重组,一方面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享受物质富裕的同时,对先进文化需求逐日上升,对精神富有的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制约,一些落后、低俗的习俗依然在农村屡见不鲜,如赌博、迷信等现象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主要表现为思想道德教育缺位、传统文化传承弱化、社会精神压力较大等。创建农村文化礼堂可使农村的集体意识、邻里关系得到改善,使村民素质、道德水准得以提高。
萧山区作为杭州市的一个大区,目前有481个村,数量多,分布范围广,村级经济发展不平衡,创建难度较大。萧山区坚持在硬件建设和开展活动上创新特色,在省市要求的“两堂五廊”标准上,融合特色,整合资源,新增“一场、三室、四网”的个性标准,在各镇(街)的配合下,全面完成了“两堂五廊”等硬件设施建设,各镇(街)联动各相关村积极开展了七岁学龄童开蒙礼、重阳敬老礼、迎新礼、成人礼等传统礼仪活动和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实现了从概念传播到实体扎根,繁荣了农村文化,打造了农村文化建设的“升级版”,努力成为农民的精神家园。
二、主要举措和经验体会
(一)做好工作离不开科学规划、分步推进
走基层,摸家底,是做好工作的首要前提。文化礼堂建设是项新生事物,缺少更多的实践经验,要在充分掌握区情、镇情、村情的基础上,经过反复论证、科学规划,形成良好机制。因此萧山在建设初期就专门设计了《萧山区**(镇(街))各村、社区文化设施摸底调查表》和《杭州地区农村文化设施摸底调查表》,下发至镇(街)进行数据整理、汇总。宣传部联合区文广新局,组成4个小组,调研走访了全区28个镇(街)的481个村,在广泛调研走访中,进行了动员宣传,摸清了家底。
访先行,理思路,是做好工作的必要基础。为使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少走弯路,积极组织到临安实地学习考察。先后组织区委常委、宣传部长、科教文卫副区长、宣传部和文广新局主要领导及有关科室负责人等,前往临安市学习考察文化礼堂建设,并到板桥镇政府进行座谈交流。回程后以PPT形式对本区文化礼堂“一场两堂三室四网五廊”标准要求进行讲解布置。通过参观考察,学习借鉴经验,增强了对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感性认识和理性思考。
订方案,抓落实,是做好工作的必要保障。为制订切实可行、易于操作又联系实际的工作方案,积极组织多层次座谈会,确保出台更加科学的工作方案。对照省市要求和临安样板,提请两办发文出台了《关于推进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实施意见》,以“文化礼堂、精神家园”为主题,坚持设施建设与内容建设相同步,政府主导与多方参与相结合,以有场所、有展示、有活动、有队伍等“四有”为基本标准,到11月底建成了30家集学教型、礼仪型、娱乐型、长效型等“四型”于一体、富有萧山特色的农村文化礼堂。
(二)落实工作必须要有序培训、强化督查
以现场会立标杆,做到典型引路。在河庄街道向公村召开了建设现场会,实地考察了南阳街道岩峰村文化礼堂、河庄街道向公村文化礼堂,有关镇(街)、村、社区做了交流发言,常委、部长做了再动员、再布置。通过现场会,进一步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传播了经验,有助于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更好地推进农村文化礼堂建设。
以集中培训强业务,确保职责明确。分别组织了各镇(街)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工作分管负责人、农村文化礼堂创建村党组织主要负责人及分管负责人、萧山区首批美丽乡村特色精品区块创建村党组织主要负责人集中培训班,并组织了学员座谈会,进一步提高了对建设农村文化礼堂重要性的认识,更好地把握了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相关标准、要求,为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工作扎实有序推进夯实了基础。
以分组督查提品质,加强指导帮助。为使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工作更加有序、有力、有效,常委、部长多次亲自下村督促指导,及时协调处理有关问题;专门建立了区级指导组,由宣传部、文明办、文广新局分管领导带队,分4组,以任务包干形式,全程跟踪、全面指导、全力推进,协调做好基础设施和内容建设。为使创建工作尽早上正轨,步入“快速道”,区教育局还为每个村配备了一名指导员,开展了有关指导工作。各有关镇(街)在年底分组开展了自我验收工作,进行查漏补缺。
(三)形成合力务必要多方联动、团结协作
建立队伍全力服务建设。建立区镇村三级各类队伍,从组织领导、业务指导到志愿服务,形成了一条龙服务。在顶层设计上,建立了萧山区农村文化礼堂建设领导小组,由宣传部长任组长,分管副区长任副组长,各镇(街)、村也相应成立了领导小组,确保了建设工作的组织保障。在具体建设上,组建了区级指导组、区级指导员、镇(街)级指导员、管理员和志愿者等队伍,区级负责全面统筹协调指导,镇(街)级服务“一对一”对口帮助,村级负责具体操作。在活动开展中,还将区内湘湖大讲堂、红色讲坛和“五老”讲师团等平台师资力量有效整合,积极发挥村级文化宣传员和群众文体辅导员“金燕子”的带头作用,开展系列传播文化、送文化、种文化活动。
出台政策强化资金保障。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工作获得了市、区两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为“文化礼堂”建设提供必要的财力保障,13个村列入杭州市公益金项目,给予每个村16万元补助;区级财政安排420余万元经费,专项用于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同时明确经验收合格的农村文化礼堂,按照杭州市标准将给予20万元/个的奖励。其中,列入市补助的项目,区级配套补助资金4万元/个;未列入市补助的项目,按每个项目20万元的标准,区、镇各补助10万元,市、区、镇三级全年累计用于农村文化礼堂建设资金达到960余万元,通过以奖代补形式,扶持农村文化礼堂建设。
完善制度建立长效机制。萧山区将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纳入了文明幸福新萧山建设的考评体系中,组建了指导员、管理员、志愿者等队伍,并出台了相关队伍管理制度,确保发挥更大职能;根据省市考核标准,结合本区实际,起草了《萧山区农村文化礼堂年度考评奖励办法(试行)》,加强对已建成的农村文化礼堂的运行管理,每年定期组织开展考评,并给予一定的奖励。同时要求各村制订落实文化礼堂日常开放、运行管理及附属设施维护等相关规章制度,使文化礼堂工作纳入常态化、规范化轨道,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四)突出特色要强化做优共性、培育个性
在标准制定上求突破。省市要求的规定动作是完成“两堂五廊”建设,萧山区在充分摸清家底,融合文化资源的基础上,新增“一场、三室、四网”的个性标准,即村级品牌文化广场,广播室、美德档案展示室(展陈室)、“春泥计划”活动室,区镇连通共享的综合培训连锁网、图书阅览(阅读小站)连锁网、数字化服务(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网点)连锁网、文化走亲连锁网,使近年来在实施的各类惠民文化设施、活动嫁接到新的平台,得以继续发芽、生长、壮大,基层百姓继续得到文化营养的有序输送。
在“五廊”建设上求创新。各村在建设过程中,充分分析当地村情村貌、建筑风格与现状,因地制宜开展建设工作。如楼塔镇管村村、义桥镇昇光村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均高标准规划了“五廊”,但因时间紧迫,通过改建长廊式围墙和利用围墙做长廊,确保如期完成任务,并同步启动新建长廊;党湾镇梅东村更是因势利导在地面上做起了展板文章,与地面长廊上下形成呼应;北干街道荣庄村面临拆迁实际,将“五廊”设计成可拆卸式,几年后拆迁时可以整套搬迁,既不降低标准,也避免了浪费。宁围镇新华村更是投资70余万元建设近60米长的亭廊式长廊,既是宣传长廊,又成为百姓休憩的好去处。
在内容设计上求特色。在展示展览上,充分结合自身的历史文化,积极向民间百姓寻宝,统一展示于村级展陈室,如义桥山后村主打渔浦文化,从村民家中收集了很多有关渔文化的实物,在展陈柜中形象展示了渔网、渔具等,让当代人铭记了历史;河庄向公村是典型的萧山沙地村,展陈室中放置了许多独具特色的沙地农具,不失为一个生动的历史放映厅。不少村结合区域经济特色,新塘桥南沈村展示羽绒制品,南阳岩峰村展示伞文化等。在“五廊”中,更是考虑当代人对于品质生活和健康知识的向往,专门设置了健康科普廊,传播健康保健知识,提升农村生活品质。如新塘傅楼村设置了军人榜,将现役与退役军人名字展示在长廊上,向村民介绍保家卫国的优秀祖国儿女,用对军人的崇敬表达爱国情怀。
(五)因地制宜要做到珍视传统、弘扬主流
开展“保传统存记忆”礼仪活动。在抓紧硬件建设的同时,各村结合自身特色与礼仪指南要求,适时开展了各式各样的礼仪活动,义桥镇山后村、浦阳镇灵山村等先后举行了七岁学龄童开蒙仪式,充满古文化气息的仪式为学童们烙上了生命的重要印记;梅东村作为市级礼仪活动示范点开展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重阳敬老礼仪活动,并专门拍摄制作了纪录片、专题片。河庄向公村开展迎新礼,将新进入本村的新人召集一堂,向其介绍村史文化,使其向村民致敬,接受村民祝福。
开展“寻文脉拾碎片”重构活动。积极组建由乡村老干部、老教师、老党员、有一定威望的老人及其他热心人士组成的民间“土专家”队伍,进一步挖掘了本村本土文化底蕴、整理文化碎片,将各村传统民俗文化再一次呈现,如将临浦花灯龙舟、浦阳马灯河灯、河上板龙、楼塔细十番等散落于民间的艺术融合于农村文化礼堂活动中,有效传承先贤精神,弘扬传统美德。
开展“秀自我展风采”文化活动。以“周末剧场·农村文化礼堂文艺走亲”为主题开展30场巡演活动,将形式多样的艺术节目送到百姓家门口,同时各镇(街)也积极开展各类文体活动,如戴村镇尖山下村不仅为七岁学龄童举行开蒙仪式,更是以文化礼堂落成启用为契机,组织开展了第二届“马灯尖山下、亿年火山峡”村品牌文化周系列活动,农村文化礼堂也由此真正实现了从概念传播到实体扎根,深受村干部和群众欢迎。
三、下阶段计划和设想
要在统筹协调部署上做好文章。重点选择文化底蕴深厚、人口相对集中、基础设施相对较好的精品村、中心村、特色村为第一批实施村,已建设完成了几十家农村文化礼堂,今后将在镇(街)自行申报、实地调研考察的基础上,继续扩大覆盖面,进一步发挥精神家园的辐射作用。
要在丰富礼仪活动上做好文章。进一步整合区、镇(街)、村文艺团体、俱乐部等资源,以周末剧场、文化走亲等为载体,向基层送文化、种文化;进一步挖掘民间艺术团体、草根明星等队伍,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利用元旦、春节开展礼仪和文化、民俗活动。招募、邀请基层老知识分子、老党员、老干部、老寿星等,对传统文化、礼仪、历史等进行收集整理,结合“中国梦”,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当代浙江省共同价值观,组织开展好宣讲、主题教育等活动,不断提高基层文明程度,打造精神家园。
要在发挥部门协作上做好文章。农村文化礼堂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的民生工程,内容涵盖了基层的方方面面,需要各部门的通力协作,今后将加强对已建成的礼堂管理运用,将各类服务送到文化礼堂中,融入各类教育培训文体活动计划,切实发挥文化礼堂作用。
要在探索长效机制上做好文章。农村文化礼堂是一项惠民工程,又是一项新时期占领基层思想高地的新平台,需要长期坚持建设并不断发展,下一步,将会同有关部门,出台以考核奖励为抓手的长效管理机制,同时考虑把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及其运行管理纳入新农村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考核的重要内容,作为考核区镇村三级干部队伍的重要依据,以保障文化礼堂实现有效运作、长效管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