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型城镇化与公共文化服务

新型城镇化与公共文化服务

时间:2023-03-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新四化”道路。新型城镇化的“新”就是要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改变为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作为新农村文化建设基本构件之一的文化广场,理所当然地成为农民群众休闲娱乐的自由空间。
新型城镇化与公共文化服务_县域公共文化服务制度设计与理论探索

吴利萍

城镇化是当前中国的主题词之一。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新四化”道路。新型城镇化的“新”就是要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改变为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文化建设是十八大确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缺少文化的城镇化是一个没有灵魂的城市,同时,开展城市品牌文化广场建设,开展文化体育活动,更是我国基层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重要的现代生活方式之一。而群众文化体育活动在发展上又主要以广场文化体育为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进行小城镇广场文化体育活动建设与管理的相关研究,对于进一步丰富人们业余文化生活,提高生活质量,增强国民体质和维护社会稳定,在全社会形成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品牌文化广场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意义和作用

品牌文化广场日益成为新农村建设中最活跃的娱乐休闲场所。以丰富和活跃群众文化生活、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目的,包括各种群众性的文娱、体育、教育、科普以及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等在内的一种群众性文化形式。品牌广场文化建设是一项“民心工程”,是当前深入贯彻十八大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举措。丰富多样的广场文化增加了城乡的动感与色彩,彰显了文化个性,开创了政府与民众之间互动共创的新思路,成为当代新农村文化不可忽视的新资源。作为新农村文化建设基本构件之一的文化广场,理所当然地成为农民群众休闲娱乐的自由空间。

品牌文化广场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产生的作用是其他文化形式所不能替代的。一方面从最基本的需要满足了农村文化生活需要。在农村乡镇开展的民间自娱性广场文化,如村头街尾的扭秧歌、交谊舞、健身操,公园、庭院的演唱会、故事会、读书会等。这种类型的广场文化不受时间、场地、服饰、设施、水平等条件的限制,多以健身强体、自娱自乐为目的。这种自娱性广场文化满足了农民群众精神生活的需求,起到了调节身心、陶冶思想情操、增进人际交往、激发工作活力等最基本的作用。另一方面繁荣了农村乡镇经济和商业。乡村集会多以集市形式出现,多以农贸交易为主要内容,有着周期性和间隔性。而文化广场的建设则形成了其商贸的稳定性和长期性。在文化广场附属建设的各类商业服务网点,加快促进了物品流通,便利了城乡居民生活。同时,各商家的促销活动也有了场所,形成乡镇商业文化。形成“文化搭台,商家唱戏”的乡村特色的广场文化。前些年,各级政府组织的“文化下乡”活动,都是在每个乡镇的路边、街上、学校操场等十分拥挤的场地上演出,文化阵地的缺失,使得很多文化活动无法正常开展。中共中央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决定,加强了农村文化建设,各地推出文化活动共享共建措施,以创新文化活动形式、建设文化广场设施的硬件建设为载体,政府将重大节庆与小型、分散性群众文化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以农村文化阵地建设为切入点,积极开展城乡文化共建,繁荣广场文化活动;拓宽广场文化活动领域,各单位举办文化广场的专场演出,由单纯的文艺演出逐步延伸到科教、环保等领域。同时积极开展农民文化艺术周活动,积极推进“农村文化致富”工程,加强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工程的指导,加强对乡镇文化站建设项目和新农村村级综合文化活动室的建设;在实施农村综合文化站建设和小城镇建设的同时,因地制宜地把农村文化广场纳入规划设计范围,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标杆。

二、萧山区建设品牌文化广场的做法

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传统的群众文化必须做出改变,而广场因其开放式特点而成为一个汇聚各色文化、集聚各色文体参与者的良好场所,随之而产生的广场文化也成为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一个新型精神文明建设载体。为进一步深化“十大金色”文化工程,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活动需求,提升村社区品牌文化的影响力,萧山区委宣传部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村(社区)品牌文化广场的实施意见》(萧宣〔2011〕60号),在全区广泛开展村社区品牌文化广场建设工作,通过三年努力,全区每个村、社区均新建一个集体育健身、文化娱乐、科普宣传等功能为一体的品牌文化广场。通过提升文化阵地的功能配置、挖掘村社区品牌文化的内涵,培育一批有特色、有底蕴、有亮点的广场文化,使品牌文化广场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风景线、农村文化阵地的新龙头,群众休闲娱乐的幸福地,建设标准村社区品牌文化广场要以村、社区品牌文化命名并设置固定、明显的标志,功能设置上要集广场、园林、体育、文化、休闲等功能于一身,体现出实用性、生态性、文化性和时代性。

(一)村社区品牌文化广场建设要体现实用性

村社区品牌文化广场的占地面积至少为600平方米,场地平整、硬化,设计好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等场地,并安装照明设施。有条件的村、社区可结合品牌文化广场建造室外电影看台等设施。

(二)村社区品牌文化广场建设要体现生态性

在村社区品牌文化广场周围设置绿化带。有条件的村、社区可在广场中建造长廊、凉亭、水塘等设施,美化品牌文化广场环境。

(三)村社区品牌文化广场建设要体现文化性

各村、社区要充分挖掘当地传统文化特色,在品牌文化广场中设置本村社区品牌文化的明显标志,设置雕塑、石刻、地景、文化柱等,通过对联、诗歌、绘画等形式反映当地文化,增添文化韵味。

(四)村社区品牌文化广场建设要体现时代性

为满足群众文体活动需求,各村、社区要根据实际,在品牌文化广场中配备音响、灯光阅报栏、宣传栏等,有条件的村可配备户外大型显示屏等设施。

表1 2013年萧山区村级品牌文化广场建设考核指标

鼓励区内各乡镇大力发展具有各自特色的小城镇广场文化。而在发展广场文化中,主要把握了“以人为本”的原则,坚持还文化于百姓。

(一)文化特派员,在百姓中“种文化”

例如,临浦镇今年在加快城市化进程、实现科学发展新跨越中,将提升村民文化素质、丰富群众精神生活作为一项重要工程。实施“文化特派员”建设工作,并将其纳入政府十大工程之一,让文化的“种子”在乡村大地茁壮成长。目前,临浦镇的20个行政村、13个社区都有了“文化特派员”,成为农村一支重要的文化建设力量。38位文化特派员,是从镇文化艺术总团、各类文艺协会、学校艺术和体育教师、文体志愿者中选出的,他们对农村、农民有着深厚感情,有较强的奉献精神、工作责任心和事业心,具有较好的艺术造诣和文化体育特长。根据《临浦镇文化特派员工作规程》,文化特派员每周至少一次到村里驻点指导、组织各类文艺演出,每年要组织村民开展5次以上的文体活动。在所驻村,文化特派员要扮演好“五个角色”:先进文化的宣传者、文化资源的调研者、文体技能的辅导者、文化活动的组织者和文化共建的联络者。如戴村镇村村都有文体团队,村村都有欢歌笑语。目前,全镇共有37支文体队伍活跃乡间,并且建立了文化辅导员制,在文化辅导员的精心辅导下,全镇涌现出2000多名文体骨干。

更可喜的是,村民的生活内涵发生了质的改变。打麻将的人少了,参与到广场文体活动中的人多了,家庭更和睦了,邻里也更团结了。

(二)自排自演,草根明星乐百姓

近年来,为了进一步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增强文化软实力,萧山区大力组建镇(街)品牌文化艺术团。作为农村老百姓自己的艺术团,镇(街)品牌文化艺术团的任务是“烹饪”一道道适合农村广大群众口味的节目。这些带着泥土芬芳气息的文艺节目,真正把精神文化“种”进了老百姓的心里。如戴村镇“生态戴村、美丽乡村”文化艺术总团在此精神指导下,组织镇内37个文化俱乐部排练了排舞、小品、戏曲等节目,到镇内外去表演。每到一处,这些乡土节目和“草根明星”们都受到了村民追捧,小品《傻姑娘报名》、表演唱《逛戴村》《戴村老太乐》、滑稽越剧《戴村美》等一批精品节目还曾赴多个乡镇进行“巡演”,参加市区的原创大赛,并获得好评。

(三)阵地建设,文化广场惠百姓

通过提升文化阵地的功能配置、挖掘村社区品牌文化的内涵,培育一批有特色、有底蕴、有亮点的广场文化,使品牌文化广场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风景线、农村文化阵地的新龙头,群众休闲娱乐的幸福地。2011年底,戴村镇沈村村占地2亩的文体活动中心投入使用,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业余生活,现在已经是全村最热闹的地方。广场上,100多位村民和着音乐跳着排舞、敲军鼓、打太极拳;草坪边,爱锻炼的村民在健身器材上挥汗如雨;篮球场上,年轻小伙子们兴奋地奔跑跳跃;阅览室里,孩子们捧着图书看得格外认真。和沈村村的村民们一样,戴村镇有22个行政村,1个社区,现在有20个村建好了品牌文化广场,不仅建设好了硬件的公共文化设施,还根据各村的实际提炼了文化品牌,如:马谷村的“竹韵马谷、山乡明珠”等(见表2)。各村举办的村品牌文化艺术周活动丰富多彩,有亿年火山掏宝、登山、拔河、篮球、文艺演出等,老百姓参与热情很高,戴村尖山下有1400个村民,有700多人参与到艺术周的赛事活动中来。平时在品牌文化广场中设置本村社区品牌文化的明显标志,大部分村的老百姓都有自己的文体乐园。每到清晨和傍晚,这些地方都热闹非凡,各种各样群众喜闻乐见、乐于参与的文体活动,相继热闹开场,成为文化活动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表2 戴村镇2012年度村品牌文化广场一览表

三、提升文化广场品牌化的思考

诚然,在发展群众性文体活动,特别是小城镇广场活动中已经积累了较多的成功经验,也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要将广场群众文体活动进一步提升为广场文化,成为本地在精神文明建设上的一块牌子、在对外宣传上的一个亮点,在未来社会的发展中,实现群众文化活动的可持续发展,则还需做到“四强”。

(一)品味——做强品牌广场文化可持续的基础

品味强调的是品牌广场文化活动参与者的喜爱与兴趣,并不是说越高越好,但一定要适应群众需要。社会已进入和谐发展的新时期,“以人为本”已成为时代的主题。把人民群众喜欢不喜欢作为群众文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坚持“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必然。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之后,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社会人口流动性加大,社会出现“农民工”“打工族”等流动群体;社会提倡实现个人价值,人的个性更加张扬,更寻求体验自我的机会;社会步入休闲时代,休闲文化日趋多元等。社会举办群众文化活动竞争激烈,群众文化活动的主体已由以组织者为主向以群众为主转移。

古人讲“世易时移”“因时而化”,面对社会的变革,广场文化要真正成为一种根植于民众的通俗文化,则必须使其本身所承载的内容为民众所接受,这是作为活动可持续开展的根本和起点。当然,众口难调。难调也必须调。根基不牢,地动天摇。只有定准广场文化的发展品位,使之适应广大群众的文化需要,广场活动才能夯实其从活动发展为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基础。

(二)特色——做强品牌广场文化可持续的灵魂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一经典论断的实质,强调的就是地域特色。地域特色文化因历史的沉淀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与群众紧密相连。群众文化活动应把地域特色文化视为生存的魂。

特色需要发掘。俗话说“三里不同俗,十里改规矩”,这些不同的俗和规矩中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可谓千差万别、风情万种,要深入挖掘,使之闪耀时代光芒。如楼塔的细十番、坎山花边、河上的高照、戴村的马灯,要为这些特色艺术的传承发展提供舞台。使之在保持特色的基础上“走出去”与更多的观众见面。特色需要整合。优秀的传统的文化珍珠,散落民间并不耀眼,显不出特色,当我们把它们拾起,连成一串,就会成为特色独具的耀眼光环。我们不妨多开展一些各文化艺术团之间的交流和会演,使文化在交流中更加融合、更加生动,进而博采各家之长,孕育出更多的精品节目。自发的广场活动也可以采用骨干分子“走穴”指导或交流的形式,看看别人是怎么开展的,想想自己是怎么做的。

特色需要雕琢。玉不琢不成器。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内容、表现形式,有些还比较粗糙,要把其打造成群众文化活动的精品,使其成为群众文化活动持久闪耀的亮点,就必须下大功夫,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加工提高。绍剧和莲花落能否站在新时期,多出与时俱进的新剧目,而改变仅仅依靠几本旧折子撑台面的局面呢?

(三)载体——做强品牌广场文化可持续的依托

一切文化都寄寓于一定的文化载体之中。文化载体是文化赖以生存的诗性空间。可以说,没有载体,文化就无所依,没有载体就没有文化。一般来说,文化载体可分为物质性载体和精神性载体。就广场文化活动而言,物质载体当然是以开放式的广场、公园、剧场等为首选,精神载体以民俗和现代节日为主,但两者又不能截然分开,必须是物质和精神的有机融合,是文化时空、内容与形式和谐统一的有机表现体。选择群众文化活动载体,让人民群众持久地认同你,就必须使这一载体既渗透着时代文明发展的印记,更流露出文化载体对人类永恒的情感主题:亲情、友情、爱情和真情的人文关照。以此营造一个记忆点,使其成为一种精神,一种习惯,让亲历的人有良多的回味,从而使群众文化活动载体永远长青,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否则,即便是有节日形式,或具有丰富内涵的传统内容,也会冷清,也只能是明日黄花。杭州的吴山庙会,我觉得是一个很好的成功案例,当然,坎山的七夕文化做的也是不错的。

(四)亮牌——加强品牌广场文化可持续的支点

广场文化活动是向群众提供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重要形式,应注重创建自己的品牌。只有这样,才能以更清晰的角色、更经常的频率、更持久的影响力参与到群众休闲的生活之中,才能成为百姓生活中一道最靓丽的风景线。创建群众文化活动品牌,首先要加强品牌精神建设。品牌精神是群众文化活动品牌的D NA;是对品牌实质的一种速记,应简明、具吸引力。品牌精神是一种价值认同、一种生活方式和习惯,应亲切、具扩张力。强大的品牌精神使消费产者对这一文化品牌产生一种文化自觉,人们一看到它,一听它就想参与其中。

品牌广场文化要立足群众,充分发挥其受众广、特色鲜明等优势,从广场开始,不断打造自有品牌,扩大影响的外延,与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家庭文化、社区文化等交织交汇,将俗文化与雅文化共融共通,不断进行创新,进而以文化节、文化产业交流会、文化创意展示会等形式与外界交流,做强广场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支点,做长品牌广场文化可持续发展的生命。这,才是建设好小城镇品牌文化广场,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科学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李文杰.论城镇化进程中的文化建设[J].广西社会科学,2002(3).

[2]李婧.文化何以打造新型城镇[N].中国文化报,2013-06-08.

[3]姚建玲.临浦农村文化建设时兴“种文化”[N].萧山日报,2010-07-2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