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全域绽放的生态文明之花

全域绽放的生态文明之花

时间:2023-03-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此,一项项给宁海农村带来脱胎换骨变化的举措在宁海全城次第展开。自2011年起,宁海县推行“美丽庭院”创建,并选点打造“美丽庭院”专业村,截至2014年,共创建“美丽庭院”3600户。目前,宁海县已有西岙村、许家山村、龙宫村、清潭村被列为中国传统村落,力洋孔村、龙宫村等9个村被列为浙江省历史文化村落。加快建设小康村。从今年开始,宁海县又启动实施精品村创建。双林村无疑是宁海近几年来美丽新农村建设转型升级的典型样本。
全域绽放的生态文明之花_宁海立足绿色生态建设幸福美丽新农村_2016 浙江省新型城市化实践报告

沈玲玲 陈勇彪

这里全年空气质量一级以上的天数达300天以上,这里有国家4A级景区——宁海森林温泉,这里有全国首批水利风景名胜区——浙东大峡谷,这里的省级生态乡镇全覆盖,这里是国家生态县……位于东海之滨、拥有这么多得天独厚生态资源和优美环境的宁海县,多年来,一直坚定不移地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道路,大力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坚持保护好和利用好生态资源,让生态优势在建设幸福美丽新农村、铸就“两美”宁海中尽情释放。

由内而外 净化美化 剑指长效 扮靓底色,好一片山清水秀的清洁家园

有亭台、有楼榭,绿树掩映、小桥流水……走进跃龙街道凌塘村,你看到的是整个村庄犹如一幅美丽的图画,你听见的是村民由衷自豪的话语:“现在乡村的生活环境,比城里差不了多少。”

而曾经的凌塘村,村内道路高低不平、杂草丛生,垃圾随处可见,村民怨声载道。在宁海风起云涌建设新农村的大潮中,村班子干部和村民经过多次讨论,最后达成共识,下决心大刀阔斧开展村庄环境整治,村容村貌由此焕然一新。

新农村建设为宁海带来了许许多多变美的村庄,凌塘村只是其中的一个。

破破烂烂不是美丽,污水横流、垃圾遍野更加难言美丽。“建设美丽乡村,打造美好生活”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真切期盼,也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所在。自2003年省委、省政府做出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重大决策部署以来,宁海县委、县政府始终把农村环境治理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一以贯之地抓紧抓实抓好。整治坚持问题导向,把治理脏乱差作为切入点,把生活污水治理作为重点,切实解决群众迫切的民生问题与生态环境面临的关键问题。由此,一项项给宁海农村带来脱胎换骨变化的举措在宁海全城次第展开。

——“净化大地、美化家园”活动和“美丽乡村、美好生活”行动先后开展。按照“洁、齐、清、绿、美”要求,大力开展卫生洁化、河道净化、村庄绿化,重点推进水网、路网、电网、垃圾处理网建设,大力开展“千里绿色长廊、百里清水河道、十大污水处理系统”建设。立足提升农村生活品质,着力改善人居环境,扎实推进农村教育网、就业网、医疗网、养老网、安居网“新五网”建设。

——树立“建管并重”理念,完善了覆盖全县的保洁长效机制,全面推进村庄卫生保洁制度化、常态化。

——打造“美丽庭院”。自2011年起,宁海县推行“美丽庭院”创建,并选点打造“美丽庭院”专业村,截至2014年,共创建“美丽庭院”3600户。

——结合五水共治,开展“美丽沟渠”创建工作。今年,又全面开展“清水治污”行动,预计完成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村庄107个。

——做好“绿化”文章。深化森林村镇建设,使更多村庄呈现“村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景中”的如画美景。

三村一线 一村一韵 彰显特色 精心描摹,好一串异彩纷呈的美丽乡村

如果说洁净的农村只是提供了一块画布,那么如何在上面画出美丽的图画便成了宁海亟待解决的下一个课题。近几年,宁海县把“三村一线”作为“两美”行动的工作重点,着力构建点上精品、线上出彩、面上优美的由点及面的新农村建设格局。

大力培育中心村。重点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向村庄延伸、城镇公共服务向村庄覆盖、城镇现代文明向村庄辐射,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精心打造特色村。加大历史文化村落的保护与开发,出台了特色村扶持政策,把历史文化村落培育成为与现代文明有机结合的魅力乡村。目前,宁海县已有西岙村、许家山村、龙宫村、清潭村被列为中国传统村落,力洋孔村、龙宫村等9个村被列为浙江省历史文化村落。

加快建设小康村。以群众普惠为目标,坚持数量增加、标准提升,加大市县级全面小康村创建力度。

到2014年底,宁海累计创建省市县级全面小康村117个、培育中心村14个、打造特色村27个。

“一线”指的是有序推进精品线。大力推进“一廊二线五带”建设,继续深化梅温线(区块)打造,以“古韵新景、温泉风情”为主题,将梅温区块打造成为新农村建设又一条靓丽风景线。

“三村一线”建设中,宁海特别注重特色打造。注重“一镇一品”,精心布局“多彩胡陈”“画里桑洲”“古风前童”“风情深甽”“海上强蛟”“鲜美越溪”等发展区块。注重“一村一韵”,打造“远古石村,许你千年”——许家山村、“看沧海桑田,观海上日出”——王干山村、“早茶古树人家”——团结村等一批风格各异的特色村庄。

从今年开始,宁海县又启动实施精品村创建。计划用5年时间,每年选择5个左右的村庄,以环境为基础、以增收为根本,创建融生态保护、产业发展、文化传承为一体,辐射带动作用明显的宜居宜业宜游“两美”宁海精品村,打造新农村建设最精美的名片。

全域统筹 挖掘人文 转型业态 润色雕琢,好一幅魅力焕发的原生场景

房前潺潺流动着翠绿见底的小河、四面青山环绕,清新空气带着些许甜味……五一节前夕,我们走访了处于这样美好生态中的桥头胡街道“双林农居1号”,业主胡满萍向我们介绍:“五一”假期,她家的农居早就被预订一空。平时每到双休日,自己根本忙不过来,在县城上班的孩子都要赶回来帮忙。

凭借三麓潭二十里生态沟优势,省级全面小康示范村双林村这几年发展了18户“双林农居”,并积极与上海旅游网合作,推出“保底经营”模式(农户每年每个房间保底收入7300元),户均年收入达到15万元以上。

双林村无疑是宁海近几年来美丽新农村建设转型升级的典型样本。据介绍,随着形势发展,在新农村建设上,宁海县正在推进三个“转变”,即环境整治村向农家乐特色村转变、普通农户向农家乐经营户转变、传统农业园区向现代休闲观光农业园区转变,着力发挥农家乐区块效应。目前宁海全县共有民宿200余户,床位2000多个,去年与各类农家乐一起共计接待游客210万人次,直接营业收入2.5亿元。

同时,宁海在生态经济上寻突破,做大效应。借助全长500多千米的我国第一条国家登山健身步道——宁海国家登山健身步道这块金字招牌,积极举办体育论坛、组织“中国户外运动节”等多项赛事活动,使步道成为“富民之路”。步道建成以来,为沿途的农家乐带来了200多万人次的客流量,带动了宁海户外用品企业的发展,产品年销售值20多亿元。

在业态上,转型挖潜力,推动农业提升发展。深入实施“强龙兴农三年行动计划”,以工业理念、现代流通理念、生态理念做新农业。做大做强有机茶叶、优质果蔬、生态畜牧、效益竹笋、特色水产、休闲农业等6大主导产业,着力培育10个万亩基地和20个千亩基地。大力发展农产品整理、精深加工和创意农业、观光休闲等新型业态,延长产业链。2014年,全县白枇杷、樱桃、杨梅、水蜜桃等小水果和蓝莓、火龙果等高档水果采摘在人次、数量上均取得了突破,效益提高了30%以上。

利用乡村生态、人文历史、特色产业优势,举办乡镇特色节庆活动。按照“一镇一节”排成年度菜单,形成了多点开花、错位发展、特色鲜明的节庆体系。在节庆活动带动下,农家菜肴推陈出新,“农嫁十二碗”“天下饭”“豆腐宴”等获得游客青睐。

新农村建设十余年,是宁海历史上对农村投入最大、农村变化最大、农民得实惠最多的时期。宁海已被确定为全省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整建制推进试点县,先后多次获得宁波市和全省新农村建设先进县、浙江省美丽乡村创建先进县等称号,并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1997年,宁海县就确立了“生态立县、环境优先”的发展战略。当下,在整个中国更加注重生态化发展之时,宁海人自然不会放慢本来就先行的脚步,将继续发挥生态优势,在建设幸福美丽新农村和“两美”宁海中跨越发展、奋勇向前!

专家评点

毫无疑问,宁海县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有令人敬佩的两大闪光点:

一是超前的生态发展理念。早在18年前的1997年,那个时候,许多地方对生态理念理解还很模糊,甚至是不惜以牺牲和破坏环境为代价来获取经济发展,宁海县就确立了“生态立县、环境优先”的发展战略,这超前的生态发展理念、远见卓识的科学发展思想,无疑让宁海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先声夺人、领先在前。

二是“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新农村建设十多年来,宁海上下坚定地走绿色生态发展之路,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和人换事不换的定力所汇聚而成的坚持不懈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任性”,彰显出宁海干部群众的使命意识、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必将加快变“美丽环境”为“美丽经济”,加速“两美”宁海建设进程。

(原载于《浙江日报》2015年5月29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