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坚持“两山”战略

坚持“两山”战略

时间:2023-03-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12年,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现场会在丽水召开;2015年全省美丽县城暨村庄规划设计现场会在丽水召开。丽水的新型城市化和美丽城乡建设工作得到了省市领导和同行的充分肯定。丽水推进新型城市化发展工作主要有三大特点。深入实践“两山”战略,塑造山水城市结构与特色,打造国际生态旅游名城。目前,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已上报省政府批复,计划2016年投入实施。
坚持“两山”战略_2016 浙江省新型城市化实践报告

丽水市建设(规划)局

丽水是有名的中国生态第一市。习总书记主政浙江期间,曾8次到丽水考察、指导工作。2002年11月,习总书记第一次到丽水调研,就称赞丽水“秀山丽水,天生丽质”,要求我们“把生态保护好”,“把城乡建设好”。

13年来,历届丽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美丽城乡建设,一任接着一任,一年接着一年,做了大量打基础、惠民生的实事。

尤其是2012年以来,丽水把美丽城乡作为“两美”浙江的重要基础,不断深化新型城市化工程,扎实推进美丽丽水、美丽县城、美丽乡村建设,走出了一条美丽环境与美丽经济、美好生活互促互进的发展路子,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一是城市更靓了。

丽水先后创成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新增城市绿地186万平方米,绿地率达到40%,人均达到11平方米,被授予“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市区约630万平方米保洁区域,全部市场化运作,重点区域、主要干道24小时保洁,机械化清扫率达到70%。

现在的丽水成了名副其实的“城在山中、水在城中、山环水绕、常年翠绿”的山水城市、生态城市。

赵洪祝书记、夏宝龙书记多次表示:“中国最美在浙江,浙江最美在丽水。”余秋雨先生到丽水考察时也说:“丽水是中国最美丽的土地。”

二是乡村更美了。

丽水基本完成了高速沿线和景区沿线村庄整治,初步实现了“串点成线、连线成片”的目标。农村环境整治率达到了100%,洁净村庄创建率达到了90%;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置率达到了100%;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行政村覆盖率达到了75%。

许多外地游客反映:现在的丽水,“绿水青山掩映”“小桥流水人家”,处处是风景,村村是景观。

三是群众更满意了。

2014年,丽水市民有5个满意度全省第一:

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分69.15分,连续7年全省第一;食品安全满意度70%,连续6年全省第一;市民生活满意度77.5%,全省第一;群众安全感满意率98%,全省第一;卫生状况总满意率99%,全省第一。

许多市民说:我们没有高楼大厦,没有车水马龙,没有高收入,但我们“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生活在丽水,我们很幸福!

2012年,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现场会在丽水召开;2015年全省美丽县城暨村庄规划设计现场会在丽水召开。丽水的新型城市化和美丽城乡建设工作得到了省市领导和同行的充分肯定。

丽水推进新型城市化发展工作主要有三大特点。

一、规划龙头舞起来,绘制绿色山水长卷

丽水坚持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这三句话为指导思想,注重节约、集约、有序开发,围绕“把生态旅游业培育成丽水第一战略支柱产业”引领城市规划建设工作。

生态理念引路。坚持生态文明导向,按照“绿色崛起,科学跨越”的发展战略,围绕“秀山绿水,养生福地,长寿之乡”定位,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新型城市化进程的意见》《积极探索山区新型城市化路径加快推进“美丽县城”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美丽城乡建设打造生态旅游名城的若干意见》等系列文件;做到了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为丽水留下一方蓝天、净土、绿水,实现了“青山绿水自图强”。

丽水提出了“青山画城、绿水兴城、文化荣城”三大理念。

青山画城,凸显青山作为丽水的本底基础,成为城市发展要素中最为重要的生态空间和景观空间,在城市空间塑造过程中,让居民“望得见山”。

绿水兴城,梳理场地水系分布特征,有机组织大水连小水,城中水连城外水,达到通江连湖做活水的目标,做好瓯江流域的生态修复,塑造山环水绕的城市生态格局,让居民“看得见水”。

文化荣城,充分挖掘丽水城市文化内涵,突出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物古迹的保护,深入老城肌理特色梳理,通过古往今来的文化延续性和融合性,让居民“记得住乡愁”。

规划刚性护绿。深入实践“两山”战略,塑造山水城市结构与特色,打造国际生态旅游名城。立足丽水在省域生态格局中的核心价值,编制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2013—2030)。目前,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已上报省政府批复,计划2016年投入实施。

一是取消三类工业用地,从规划源头保护丽水这方绿水青山,促进企业转型升级,淘汰落后产能。城市总体规划中工业用地类别,按照对居住和公共环境的干扰污染程度进行划分,中心城市现状二三类混合工业用地近期(2020年内)部分予以保留,远期(2030年内)改为二类用地,新增工业用地不再规划三类用地。

二是注重与旅游的融合,对旅游发展目标和格局进行分析和规划布局,以培育旅游“第一战略支柱产业”和“中国生态旅游第一市”为核心目标,以“生态、人文、养生、长寿”为核心竞争力,以全域景区化为理念,建设“景城一体”的旅游城市,促进绿色发展。

三是充分尊重山水,做好城市绿线、紫线、蓝线等规划,严格控制。以大型绿地为核心,依托山水林田湖等资源,中心城市规划打造白云山森林公园、宣平溪森林公园、碧湖田园、松坑圩休闲森林公园等四大郊野公园和城市公园,体现丽水的生态价值,通过规划的刚性让丽水的良好生态环境得以延续。

城乡统筹发展。市域层面,围绕“1122”(1个中心城市、10个小城市、20个中心镇、200个中心村)城市组团发展体系,结合“小县大城、小县名城、组团发展”模式,规划形成“一心两轴、四区四级”的市域空间结构,推进城镇体系结构的优化和城乡统筹发展。

一心:提高中心城市首位度,强化中心城市和市域地理中心(云和县)一体化发展,视条件成熟时,适时启动撤县设区,做大做强中心城市,提升中心城市辐射能力。

两轴:缙丽龙庆城镇发展轴北承金义、南接南平,遂松丽青城镇发展轴东连温州、西临衢州,两轴驱动,引领区域中心城市和各县市协同发展。

四区:缙云组团集聚区、松阳—遂昌组团集聚区、青田组团集聚区、龙泉—庆元组团集聚区。

四级:注重城乡统筹,构筑丽水中心城市、县市域中心城市、中心镇(卫星镇)、一般镇为层级骨干的城镇规划体系。

中心城区方面,规划在原有“一江双城”的空间结构基础上进行提升,确立“一江双城三功能区”的总体发展框架,通过“强化中闲、打造中轴、一体发展”,形成“北居中闲南工”空间功能布局。

北居:就是北部老城区,规划面积约35平方公里,突出居住功能,打造行政、文化、教育、商业中心。

南工:就是南城新区,规划面积约53平方公里,突出工业功能,打造生态产业集聚区。

中闲:就是北城与南城中间、瓯江两岸区域,约118平方公里,突出休闲旅游、养生养老功能,打造城市旅游休闲核心区。

力争在2020年,丽水中心城市人口达到60万;全市旅游总收入达到1000亿;2030年建成全域化生态旅游名城。通过城乡统筹发展,最终实现“一个丽水就是一个风景”。

二、城市建设靓起来,构建诗意家园

(一)打造“美丽城市”升级版

聚焦打造“生态旅游名城”的目标,把城市作为花园来精心建设、作为盆景来精细打造,改善民生和提升品位。当前,市区建成区面积达到约34平方公里,比2010年扩大2平方公里;城市化率达到70.9%,比2010年提高5.8个百分点。

建设一片美一片。做好集约高效文章,做到连片集中开发,做到“先开发哪里、后开发哪里”“先建什么、后建什么”心中有数;集中集约原则得到了贯彻坚持,改变了“四处开花”“星星点灯”式的杂乱无序行为;形成了“开发一片成一片、建设一片美一片”的新气象。2014年对主城区近期建设用地进行了深度调研,按照具有带动效应的项目优先、城市基础设施项目优先、民生保障项目优先、城市生态项目优先等原则,系统地梳理出了2014—2017年建设用地计划,共134宗约10522亩,为有序建设夯实基础。还制定了“五建设五年行动计划”,列出城市道路、保障房、地下空间、绿化景观、地下管网等五年项目库,促进科学、高效、有序建设。例如,对市区城西区块近800亩地(括苍路:日报大楼、绿谷信息产业园、建筑业大厦、丽嘉花苑等区块)一次性谋划,一并落地建设,成效明显。

丽水市还确立“十三五”期间市区开发建设重点为“一片三点”:“一片”即城东片区,“三点”即城西区块、水南区块和江滨区块。重点抓好腊口污水处理厂和城市主框架道路建设,促进处州府城、江滨CBD、冒险岛二期、瓯江文苑、博物馆、机场、客运枢纽等项目建设,打造旅游产业发展的“大磁场”。

满城绿意满城园。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建设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特别是老城区面临绿地匮乏、分布失衡、资金紧缺等制约城市园林绿化发展的瓶颈。为突破这一瓶颈制约,丽水制订“生态为先、以人为本、节约低碳、彰显特色”的16字方针,采取“见缝插绿”“拆墙透绿”等12种举措,深入实践科学、生态、节约、低碳、高效的街头绿地创新发展之路。目前丽水主城区已建成街头绿地200多块约12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4.59%,绿地率达39.67%,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约达10.9平方米。丽青路与宇雷路交叉口的“乡恋园”,在一片废墟上建成,所用材料均来自江滨区块拆迁的废弃物,成为街头靓丽一景;城东路与灯塔街交叉口的街头盆景园,原本被围墙围着,处于“深闺”之内,通过“拆墙透绿”,改造成了假山嶙峋、流水潺潺、绿树成荫的街头美景。如今各大公园、街头绿地皆可赏、可憩、可游,“满城绿意满城园”,出得家门便是绿地,这是生活在丽水市民的切实感受。2014年,丽水以全国第一名的成绩获得“国家园林城市”荣誉称号,“丽水市城区街头绿地建设”项目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传承文化述说故事。城市建设融入文化,提升品质和传承历史文脉,不断改善城区景观形象、丰富城市文化内涵和提高综合竞争力。建成花园路雕塑一条街,从北至南,沿线布设了汤显祖、高则诚、华侨首领等15处雕塑群,展现了丽水的戏剧文化、华侨文化、青瓷文化、红色文化、名人文化等,一条花园路就是一部丽水史。再如,富岭高速出入口构思创作三座展示“处州三宝”文化大型主题雕塑,彰显了石雕、宝剑、青瓷的文化魅力,并对收费站进行了改造,融入了廊桥文化元素。同时,有序推进老城区更新改造,将时代特色和传统文化相融合,实现新老城区功能良性互补和区块效应良性互动。如琵琶岛上的原国营木材厂,改造成欧陆风情园国际旅游度假区,占地约234.8亩,规划总投资13.9亿元,已建成的“冒险岛水世界”项目是目前长三角地区最大的水上乐园。

(二)打造“美丽县城”升级版

坚持走“一县一特色、一县一主题”的差异化发展路子,避免同质竞争、无序竞争。坚持景区化建设,在“美丽县城”建设过程中,以景区的标准来设计、建设和管理。

“六个一”示范强抓手。针对城市建设历史欠账多、功能缺位多等短板,推出了二批独具特色的“六个一”示范项目,补齐短板、彰显特色。2013年推出第一批“六个一”示范项目:建“一条迎宾大道、一条江滨景观带、一条商业示范街、一条文化特色路、一个市民健身广场、一座城市规划展览馆”。目前,全市已完成富岭出口四边三化整治项目、花园中学地下停车场及配套工程、古堰画乡江滨商业街、云和仙宫大道等91个第一批“六个一”示范项目建设,累计投资近100亿元。2015年又推出了第二批“六个一”示范项目,建“一个特色小镇、一批民宿村、一条绿道、一条历史街区、一个绿地公园、一方地下空间”,加快完善旅游城市的“吃住行游购娱”等功能。

分类推进重特色。各县(市、区)尊重地脉、遵循人脉、延续文脉,走“一县一主题、一县一特色”的差异化发展路子。比如,莲都区依托市区同城、市区一家的优势,推进美丽环境、美丽经济、美好生活“三美融合”,着力打造“秀山丽水、画乡莲都”。云和县按照“逛县城就是逛景区”的理念,突出“老云和、新童话、真山水”,着力打造“山水家园、童话世界”。景宁县做足全国唯一畲族自治县的文章,用好畲乡文化元素,着力打造“最美畲寨” “凤凰之城”。此外,龙泉市、青田县、庆元县、缙云县、遂昌县、松阳县均立足自身特色确立了各自的发展定位。同时,借“三改一拆”东风,除旧更新,突出特色。如龙泉对上垟镇青瓷老厂区进行分割改造,通过出让、资源整合等方式,深入挖掘近现代龙泉青瓷文化内涵,将旧厂区改造成一个集青瓷文化创意、旅游观光和市民休闲的青瓷文化创意园。莲都区从2013年开始旧住宅区改造,计划在2017年底前完成所有34个旧住宅区改造。目前,已累计投资3亿余元,先后完成灯塔小区、白云经济适用房、囿山新村、金田小区等16个工程。

美丽经济新增长点。让乡愁成为经济,围绕“文化、旅游、产业”三大核心要素,全力抓好特色小镇建设。注重绿化、洁化、靓化建设,打造生态小镇;传承民俗、地域、休闲文化,打造文化小镇;探索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打造业态小镇,着力推进“文态、生态、城镇业态”三态融合。重点促进古堰画乡小镇、青瓷小镇、石雕小镇、畲乡小镇、戏曲小镇、欧洲小镇、茶香小镇、绿谷智慧小镇等39个特色小镇的培育建设,打造区域经济发展新平台,拓展产业转型新空间,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2015年6月,浙江省37个首批特色小镇创建名单公布,丽水的莲都古堰画乡小镇、龙泉青瓷小镇、青田石雕小镇、景宁畲乡小镇等4小镇成功入选,入选个数位列全省第三。下一步,丽水将围绕省确定的七大万亿产业和九大经典产业,进一步明确每个特色小镇的主导产业,促进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努力把特色小镇培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乡村建设美起来,留住乡思乡愁

丽水的乡村肌理清晰,生态、生产、生活界面保存较好,乡村味道浓郁,我们坚定地认为丽水的乡村是发展生态旅游非常重要的空间和资源,可以成为全国的亮点示范。

打造美丽宜居示范村。2012年浙江省实施美丽宜居示范村试点建设以来,丽水市将美丽宜居示范村试点建设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主抓手,注重与传统村落保护、历史文化名村保护、“三改一拆”、“五水共治”、“六边三化三美”行动等相结合,通过优化规划设计、营造风貌特色、应用节能技术、完善基础设施、改善生态环境等措施,切实改善村庄人居环境、提升村庄建设品质、增强村庄发展能力,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截至2015年,丽水市累计启动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试点村庄82个,先后建成景宁县李宝村、青田县洞背村、云和县梓枋村、遂昌县长濂村、龙泉市金村、缙云县岩下村、松阳县界首村等一批远近闻名的美丽宜居乡村,其中龙泉市宝溪乡溪头村获得2014年度全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并入选2015年度国家级美丽宜居示范村试点。

树立传统村落新样板。丽水以区域的站位展现本土风貌,留住乡村的“根”,传统村落改造以改立面、整环境、强绿化为主,重在体现本土风貌。并以历史的眼光体现古韵遗风,留住乡村“魂”,形成了新“处州民居”风貌规划设计特色和“房美”改造系列导则。同时,加大培育力度,积极研究传统村落保护新举措,吸引民资参与古建筑的修复、保护和运营、管理等工作,缓解传统村落保护资金压力,解决古建筑保护和改善村民生活条件等矛盾。并且充分利用中央和浙江省的补助资金、市和县的配套资金,统筹农业、水利等资金,重点实施生活污水处理和村庄环境整治,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目前,丽水市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77个,数量位居华东地区第一、全国第四,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誉为“最后的江南秘境”。松阳县成为全国首个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示范县。同时,丽水大力培育传统村落民宿经济,如松阳县已建成云上平田、陈家铺、杨家堂等一大批民宿村。莲都区2015年计划新增10个以上民宿特色村,民宿床位在原有基础上翻一番,三年内达到新增30个村及以上,新增10000张床位的目标。

确立美丽乡村丽水标准。丽水提出:“美丽乡村=美丽环境+美丽村居+美丽人文+美丽经济+美丽党建+美好生活”。其中,美丽环境是前提,美丽村居是基础,美丽人文是灵魂,美丽经济是核心,美丽党建是保障,美好生活是目标。同时,进一步明确了美丽村居的丽水标准:“干净、整齐、乡愁、特色、和谐”。干净是美丽村居的首要前提;整齐是美丽村居的基本要义;乡愁是美丽村居的魅力所在;特色是美丽村居的个性标签;和谐是美丽村居的最高境界。围绕这一标准,丽水市着重打好美丽乡村建设“34567”组合拳。“3”就是“三改一拆”;“4”就是“四边区域洁净专项行动”;“5”就是“五水共治”;“6”就是“六边三化三美”;“7”就是“5+2”制度(5是指县委书记、县长、副书记、分管农业、城建副县长,2是指县政协主席、县人大主任,每人联系至少1个示范村、1个精品村)。一系列组合拳发挥了极大作用,城乡环境显著改善。如“六边三化三美”,丽水把省里提出的“四边三化”,扩展为“六边三化三美”,连线成片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累计建成美丽乡村风景线21条、美丽乡村示范村(精品村)260个,完成高速沿线所有村庄的房美改造。

丽水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和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持续打好美丽城乡建设的组合拳,建设好“绿富美”新丽水,努力成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全国样板和先行区,为加快建设美丽中国、“两美”浙江当好排头兵、先锋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