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打造一流的城市学智库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

打造一流的城市学智库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

时间:2023-03-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杭州城研中心的建立与发展,紧紧围绕中央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和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两大决策。一是明确城市学的科学定位。二是明确城市学的服务对象。三是明确城市学的研究重点。城市学既是“城市系统学”,又是“城市生命学”。
打造一流的城市学智库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_2016 浙江省新型城市化实践报告

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简称:杭州城研中心)是杭州市委、市政府成立的全国第一家以“城市学”命名的研究机构,也是一个以破解“城市病”、推动城市科学发展为己任,立足杭州、面向全省、服务全国的城市学智库。近年来,在杭州城市学研究理事会的领导下,杭州城研中心坚持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中央城镇化工作会,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论述为指导,确定了两大目标:一是打造具有国际特征、中国特点、杭州特色的城市学学派,二是打造“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城市学智库。同时,明确了城市学智库建设的四大问题:理念问题、定位载体问题、方法路径问题、体制机制问题,为建设“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城市学新型智库奠定了坚实基础。

杭州城研中心的建立与发展,紧紧围绕中央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和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两大决策。2013年12月13日,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指出,“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推进城镇化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2015年12月20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城市发展带动了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建设成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引擎。城市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活动的中心,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事关城市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周密部署”。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实现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各级各类智库建设。2015年10月27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审议了《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议上强调,我们进行治国理政,必须善于集中各方面智慧、凝聚最广泛力量。改革发展任务越是艰巨繁重,越需要强大的智力支持。要从推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增强国家软实力的战略高度,把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切实抓好。

一、明确城市学智库建设的理念

中央城市会议指出:城市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尊重城市发展规律,城市工作要树立系统思维,系统推进各方面工作。城市学思想的提倡者钱学森先生也认为,城市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要用系统科学的方法,科学系统地对城市进行研究。杭州城研中心成立伊始,高度重视以系统科学的方法,科学系统地研究城市,把城市当作一个生命体、复杂巨系统来研究。

第一,牢固树立城市学研究“七大基石”理念。一是明确城市学的科学定位。城市学是一门从整体上研究城市产生、运行和发展的综合性学科,也是一门统领城市科学各分支学科的新型学科。城市学研究要用系统科学的方法,从宏观上、战略上去把握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进而预防或者治理“城市病”。二是明确城市学的服务对象。城市学的服务对象,首先是城市管理者,其主体为公务员。其次是从事城市专业学科研究的教师、科研人员。三是明确城市学的研究重点。总结和展望城市化的中国模式,破解中国“城市病”。城市学研究必须“两条腿”走路,要“顶天立地”,既要关注顶层设计,又要关注对策研究。四是明确城市学的核心理念。城市学既是“城市系统学”,又是“城市生命学”。城市学研究的核心理念是“城市有机更新”,即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求发展、求创新。五是明确城市学的研究方法。城市学研究必须以“顶层设计”为主要抓手,以杭州等城市为重点案例,虚实结合,虚功实做,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着眼于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六是明确城市学研究的队伍建设目标。必须培养一支能够担当起今后20年(即中国最终实现城市化期间)城市学研究重任的专家队伍,形成一支各方资源有机结合、多方力量相互支撑的城市学研究人才队伍。七是明确城市学研究的文化精神。城市学研究必须发扬“甘于吃苦、敢于负责、善于解难、乐于奉献”四种精神。

第二,牢固树立城市学研究“六管齐下”理念。一是坚持规划、建设、保护、治理、经营、研究相结合。城市是一个“生命体”和“有机体”,从纵向看,城市作为生命体,有诞生、发展、兴旺、衰退的发展过程;从横向看,城市问题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环境各个方面,涉及城市规划、建设、保护、治理、经营各个领域。高质量地推进城市化,必须坚持城市规划、建设、保护、管理、经营、研究“六管齐下”。二是坚持研究先行,以研究带规划、带建设、带保护、带治理、带经营。城市有自身发展的内在规律,有自己的生命信息和“遗传密码”。只有通过研究城市,才能发现、把握、应用城市的生命信息和“遗传密码”。城市研究是城市规划、建设、保护、治理、经营的前提、先导和基础。如果再不对城市进行系统而又综合的研究,如果城市学的研究成果再不为中国数百万城市管理者所掌握,那么中国的城市化就将面临巨大的挑战,甚至变成一场新的灾难。因此,使城市化真正成为中国最大的内需之所在、最大的发展潜力之所在,必须迅速地、大规模地、高水平地开展城市学研究。

第三,牢固树立城市学研究“三个结合”理念。一是坚持实现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钱学森先生用系统科学思想研究社会复杂系统时,提出了“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概念,而且他和同事们在总结实践经验和复杂系统案例的基础上,还提出了处理这种“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方法论,即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方法。城市学研究必须坚持钱学森提出的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方法,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研究的基础上,最终实现城市学定量研究。二是坚持问题导向与规律导向相结合。科学研究的价值取向一般分为问题导向和规律导向,作为一门应用的理论科学,城市学研究首先要关注问题导向,以城市问题(“城市病”)研究作为主抓手和主载体,坚持“点”与“面”的有机结合,坚持规律导向与问题导向的有机结合,探索“城市病”的形成机理,深入剖析“城市病”爆发的深层次原因,全面总结各地在破解“城市病”实践中的典型做法和成功经验,研究提出具有指导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新理念、新思路和新举措,为各级党委政府研究、预防、缓解、治理各类“城市病”提供科学依据。三是坚持指数评价与数学建模相结合。城市是一个复杂巨系统,其变量高达数百万级甚至数千万级,不确定的因素太多又变化无常,以交通为例,在国内还找不到有专业背景的学者,能够设计出一个数学模型去解决一个小城市乃至大中城市、特大城市的交通问题。城市学研究坚持指数评价与数学建模相结合,建立统计分析和数据研究模型,进而能够借助计算机仿真系统,对系统的动态特性和未来行为进行预测,从而在定量研究基础上探寻“城市病”的解决之道。

二、明确城市学智库建设的定位和载体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杭州城研中心确定建立一流智库的目的,就是为了推进城市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

第一,坚持构建一流城市学理论研究中心、学术交流中心、信息发布中心和人才培养中心。一是积极承揽各级各类课题。按照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大纲、统一体例、分别筹资、分别实施“四统二分”要求,加快编纂“杭州全书”和“城市学文库”两大城市学系列专著。二是深化战略合作。加强与世界遗产中心、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浙江大学、中央美术学院、浙江省社科联等单位的合作交流,寻找更多合作伙伴,在更大范围内整合城市学研究资源。三是重视成果征集评选。以《城市学研究》期刊、中国城市网、中国城市学年会、城市学优秀成果征集活动为抓手,使“一刊一网一论坛一征集活动”成为开展城市学和杭州学研究的主平台,扩大杭州城市学研究国际知名度、影响力的主载体。四是强化人才战略。坚持“三管齐下”,用好现有人才、引进专业人才、培养专门人才,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城市学研究人才队伍。

第二,发挥杭州城市学研究理事会、城市学研究会和城市学基金会的作用。城市学和杭州学研究是一项量大面广的系统工程,必须切实加强领导、形成合力。杭州城市学研究理事会是城市学、杭州学研究的领导机构,负责对研究工作的统一规划、统一组织、统一协调和统一督查;杭州城市学研究会是专门从事城市学、杭州学研究的学术性、地方性和公益性的社会团体,为城市学、杭州学研究提供平台支撑、力量支撑、智慧支撑;杭州城市学基金会为杭州城市学、杭州学研究提供资金保障,推进人才培养、成果出版、学科建设、“两奖”评选等。

第三,发挥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的作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完善城市治理体系,提高城市治理能力,着力解决城市病等突出问题”。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是杭州城研中心以此为目标,专门设立的机构,2014年正式获批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目前围绕“城市发展与治理理论研究”“城市病形成机理与综合治理研究”“城市历史文脉与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等重点方向开展研究,力求建设成为城市治理政策咨询的大智库、城市治理学术研究的大平台、城市治理人才培养的大高地、城市治理干部培训的大学堂。

第四,发挥历史城市景观保护联盟、世界遗产保护杭州研究中心的作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指出,“要传承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为传承文化和历史记忆,破解“千城一面”等问题,杭州城研中心发起成立历史城市景观保护联盟。这是中国首家致力于历史城市景观保护的组织,致力于历史城市景观保护、世界遗产申报和保护等领域的研究交流、信息咨询、业务培训等工作,为各地党委、政府以及国家层面申报和保护世界文化遗产服务。杭州城研中心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签订《战略合作备忘录》,共建世界遗产保护杭州研究中心,形成了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上海中心、北京中心、苏州中心、杭州中心的“3+1”格局,世界遗产保护杭州研究中心以推动《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落实为宗旨,充分整合各方面专家资源,立足杭州、面向世界,举办世界文化景观国际峰会等交流活动,努力打造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研究机构,为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做出贡献。

第五,发挥杭州学七大分支学科的作用。目前,杭州市有关部门、城区建立了西湖学、西溪学、运河(河道)学、钱塘江学、良渚学、湘湖(白马湖)学和杭州城市学研究理事会余杭分会等杭州学分支学科研究理事会、研究院、研究会等研究机构。在日常工作中,坚持以“杭州学”为龙头,“杭州学”与“西湖学”“西溪学”“运河(河道)学”“良渚学”“湘湖(白马湖)学”“钱塘江学”相结合,完善“1+6”研究格局,特别是按照博物馆、研究院、研究会、出版社、丛书、专业相结合的“六位一体”研究模式,发挥“1+6”研究机构的体制优势,为做好“杭州学”及其他分支学科研究工作夯实基础。

第六,发挥城市学学术委员会的作用。杭州城研中心城市学学术委员会是发扬学术民主、保障学术决策科学规范的组织,在城市学学科建设和科研中发挥了主导作用,特别是针对城市学学科发展规划、科学研究规划、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等方面统筹布局、建章立制,较好地聚集了各方优势力量和智力资源。

第七,发挥各战略合作单位的作用。本着“互相促进、共同发展、资源共享、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讲求实效”的原则,杭州城研中心先后与浙江大学、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以及泸州市、黄冈市、黔南州等30余家单位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对于全面整合资源、实现协同创新、加快成果转化,推动城市学研究既出成果又出人才,促进城市学研究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三、明确城市学智库建设的方法路径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统筹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提高各方推动城市发展的积极性。杭州城研中心成立五年多来所取得的突破,就是紧紧围绕“促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城市学研究路径上有了新突破。打造了集评选、论坛、平台、课题、人才、宣传、基金、基地、培训、咨询“十位一体”的城市学研究链。

第一,深入开展钱学森城市学金奖、西湖城市学金奖评选活动,打造城市学研究领域的“诺贝尔奖”。杭州城研中心自2011年起,每年举办“钱学森城市学金奖”“西湖城市学金奖”征集评选活动,邀请全国一流的专家担任评委,坚持以钱学森城市学思想为指引,突出征集评选的城市学理论和方法导向,通过“海选+定向征集+专家推荐+单位推荐”,不断扩大征集评选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丰富完善研究成果的征选渠道和范围,注重征集作品的理论性、系统性、战略性和原创性,打造“两奖”征集评选活动的2.0版。2015年度“两奖”专业作品征集和点子征集工作,“城市流动人口问题”“城市交通问题”“城市教育问题”“城市文化遗产保护问题”“城市环境问题”“城市土地问题”“城市住房问题”“城市医疗卫生问题”八大平台共收到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应征专业作品2087篇(部);征集到广大市民提交的点子15893个。经过初选、初评、通讯评选、专家评审会评选、专家评委会评选等多轮评选,经“两奖”征集评选活动组委会审核,确定了《农民工的代际分化、行为选择与市民化》《C PLAN:沧州市步行和自行车友好街巷规划设计》《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教育现代化监测评价与比较研究报告(2014)》《运河文化名镇塘栖》《试论杭州垃圾清洁直运实践与成效》《大城市边缘区土地与空间问题的动因与对策》《中国城镇公共住房政策研究》《基于全科医疗的“社区首诊和双向转诊责任制”政策框架及要素》8篇(部)作品为第五届钱学森城市学金奖获奖作品,《垃圾“快递员”,拾荒者的另一种职业选择》为第五届西湖城市学金奖获奖点子。

第二,坚持“1+X”的中国城市学年会模式,打造中国水平最高、影响最大的城市学学术论坛。杭州城研中心每年主办“中国城市学年会”,邀请各领域专家与数十座城市的管理者围绕新型城市化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展开研讨。中国城市学年会作为会议的主体,发挥“1+X”模式中的“1”的作用;城市学高层论坛,城市学研究理事会会议,城市学基金委员会主任会议,“两奖”专家评审会议,钱学森城市学思想研讨会,“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城市流动人口、城市交通、城市教育、城市医疗卫生、城市土地(住房)”七大城市问题论坛,“发现城市之美”论坛,中浦·长三角论坛,浙江城市治理论坛等作为“1+X”模式中的“X”,统分结合。同时着力突出论坛的国际化、高端化特色,彰显论坛的权威性、专业性特点,注重论坛成果的理论创新与实践价值。2015年的中国城市学年会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下的新型城镇化为主题,由国家住建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社科院、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等单位指导,集聚了“规模最大、层次最高、奖项最全、内容最新、影响最广”的“五个最”的特点。十届、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两院院士路甬祥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中国工程院原常务副院长、工程院院士潘云鹤主任,国家住建部原部长、国际欧亚科学院中国科学中心副主席汪光焘部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卫主任,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大卫主任,浙江省人大常委会王永昌副主任,中共杭州市委副书记、市政府张鸿铭市长等国家和省市领导莅临指导并发表重要讲话,来自全国各地的600余位各级领导、专家学者、企业界代表、媒体界代表、市民代表参加会议,共同畅想中国城市发展之梦,共同总结探讨新型城镇化的杭州经验、杭州模式。“中国城市学年会”的品牌效应正在形成。

第三,坚持模块化研究、矩阵式管理,完善落实城市学26个研究模块、八大城市问题研究平台建设。所谓“模块化”研究,就是将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分解成数十个、数百个、数万个可组合、可变换的标准单元,城市学研究就是将城市这个复杂巨系统分解成简单的模块,或者说研究单元、学术单元加以具体化研究。所谓矩阵式管理,也称为系统式管理、多维式管理,是相对于传统的管理模式而言的,其特点是在保留传统一维的管理架构的基础上,为完成专项任务,单独组成专门的横向合作团队来解决问题,形成矩阵式的管理架构,即二维管理。为此,杭州城研中心建立了“城市流动人口、城市交通、城市教育、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城市土地(住房)、城市医疗卫生、城市管理、城市‘三农’(‘城中村’)、城市犯罪(法治)、城市理论与历史、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经营、城市产业、城市生活方式、城市人才、城市公共治理、城市群、城市社区、智慧城市、城市贫困、城市老龄化、城市失业、城市待遇”25个研究模块,搭建了城市系统研究平台和“城市流动人口问题、城市交通问题、城市教育问题、城市历史文化遗产问题、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城市土地(住房)问题、城市医疗卫生问题”七大城市问题研究平台。通过模块化和矩阵式研究相结合,以集聚式的模块研究力量为基础,以发散式的平台研究力量为依托,去放大、带领广大发散式的研究力量共同来从事城市学研究,有效实现集成创新,从而实现以集成创新带动原始创新。

第四,坚持“问题导向、集成导向、角色导向、逻辑导向”,积极培育枝繁叶茂的城市学研究课题树。问题导向型的研究,是应用科学的显著特征,也是城市学研究的唯一路径和方法,也是使城市学能够最终成为“学术生命体”的唯一路径,“城市流动人口问题、城市交通问题、城市教育问题、城市历史文化遗产问题、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城市土地(住房)问题、城市医疗卫生问题”七大城市问题是“问题导向”研究中的重中之重。集成导向型研究,是把复杂的问题划分成简单的问题,把系统研究划分成模块研究。目前,城市学模块研究严重滞后,必须通过集成创新的方式加以弥补,把已有的简单问题或模块研究的成果,用系统科学的方法集成起来。角色导向型研究,指的是城市学研究者的主体应该是城市管理者,城市学研究成果使用者的主体也应该是城市管理者,城市管理者应成为城市学研究和城市学研究成果运用的主角。逻辑导向型研究,要求在城市学研究成果中有正确的思维表达和有效的科学论证,城市学研究特别要先把前人的研究成果吃准、吃透,用最简练的文字表达研究成果,做到简练而不烦琐。城市学课题研究是一棵由“树根”“树干”“树枝”“树叶”和“果实”五部分组成的课题树。课题树的“树根”,是《城市论》《城市怎么办》《城市学总论》等城市学研究重要专著,这是杭州城市学研究的基础;课题树的“树干”,是《中国城市化面临的挑战与对策》《中国城市化问答集》《杭州城市化案例集》等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实践的理论总结,是中国特色城市化模式的理论表述,这是杭州城市学研究的长期任务;课题树的“树枝”,是指城市学研究子课题,可以分为一、二、三级子课题,这是杭州城市学研究的主要支撑载体;课题树的“树叶”,是解决城市学课题研究工作的条件和保障问题;课题树的“果实”,是具有明显的多样性形态的城市学纵向、横向课题研究成果,这是杭州城市学研究的终极目标。在“问题导向、集成导向、角色导向、逻辑导向”思路的指导下,杭州城研中心积极培育枝繁叶茂的城市学研究课题树,承担各级政府部门、研究机构的纵向横向课题,城市学研究取得明显成效,课题成果多次受到各级领导的肯定与重要批示。2013年,杭州城研中心承担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课题基金项目“中国城市化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研究”,课题成果获得国务院原副总理、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理事长曾培炎的肯定,并获得重要批示;杭州城研中心牵头承担省咨询委课题“浙江城市群、都市圈、市域网络化城市发展对策研究”,课题报告先后得到了浙江省委书记夏宝龙,浙江省省长李强,中宣部常务副部长(时任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黄坤明,杭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张鸿铭的肯定和重要批示。2014年,受杭州市委、市政府委托,杭州城研中心启动了“杭州城市发展重大课题”研究,围绕“智慧城市建设”“城市户籍制度改革”“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城市国际化”“城市治理”“城乡全域统筹”六个方面开展调查研究。其中,杭州“智慧城市建设”课题研究报告得到了浙江省委书记夏宝龙,浙江省省长李强,杭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张鸿铭等省市领导的批示,和国内知名专家、知名企业的高度肯定和密切关注,直接推动、指导了杭州市新一轮发展信息经济、建设智慧城市的总体规划。2015年,杭州城研中心围绕“杭州—温州高铁线位和可行性分析”开展了课题研究,相关成果受到浙江省委书记夏宝龙,杭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张鸿铭等省市领导高度评价,并被省发改委采纳,直接推动了项目落地;杭州城研中心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流动人口‘同城同待遇指数’研究”顺利结题,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永昌、浙江省副省长孙景淼、浙江省政协副主席王建满对课题做出重要批示,肯定了课题成果的意义与价值;杭州城研中心应邀参与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承担的国务院办公厅委托项目“‘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相关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第三方评估”,参与课题调研并撰写评估报告。期间,杭州城研中心还承担和深入开展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农民市民化进程中成本支付与土地制度创新”“大TOD模式导向的城市群发展理论研究”,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基金项目“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市民化成本支付问题研究”“中国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克服‘千城一面’的对策研究”等国家级课题和十余项省级课题。

第五,努力形成包含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等在内的城市学研究人才链。杭州城研中心坚持一流标准,以建设“全国领先、世界一流”的城市学新型智库为目标,坚持“一流环境吸引一流人才,一流人才创办一流智库”,用好现有人才、引进专业人才、培养专门人才,建立“硕士生教育、博士生教育、博士后培养”的培养体系,通过学术交流、课题研究、人才引进、访问学者等多种途径,在更大范围内整合杭州、浙江、中国乃至国际城市学研究资源,用一流的环境、一流的成果、一流的待遇造就一支一流的高素质城市学研究人才队伍,全方位支撑城市学研究。杭州城研中心依托浙江大学亚太休闲教育研究中心,合作推进杭州城研中心浙江大学城市学博士后研究基地建设,自2012年开始招聘首批城市学博士后,稳步扩大城市学博士后招聘规模,逐步发挥博士后在杭州城研中心科研团队中的中坚作用,到2015年为止,共招聘11名博士后,招收1名博士。杭州城研中心依托杭州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和城市学研究所,共同培养城市学硕士生,在2012年开始招收城市学硕士生,到2015共招收15名硕士生。首批城市学硕士生于2015年完成答辩,顺利毕业。

第六,加强专报、期刊、网站、微博、广播、电视、报纸“七位一体”的城市学全媒体宣传工作。努力打造“七位一体”“两翼支撑”的城市学全媒体2.0版,实现纸质媒体、广电媒体、新媒体的“三系合一”,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自建媒体和合作媒体在技术、内容、渠道、运营等方面的深度融合,围绕智库建设和学派打造,实现智库研究力和舆论影响力的“双轮驱动”,强化全媒体内容、创新全媒体技术、建立全媒体管理体制。中国城市网各栏目2015年共计播发1000余篇文章,网站日平均访问及页面点击次数超过1000次。其中“杭州城研中心”板块,播发城市学研究信息180期,配发原创图片100余张。“问诊城市病”“争鸣” 板块,共完成原创文章63篇,有关文章得到人民网、凤凰网、腾讯网、今日头条、搜狐等网站及知名微信公号转载。“城市怎么办”官方微信形成城·思考、城·观察、城·品牌3个一级栏目,7个二级栏目,在“中国城市学年会2015”期间正式推广,推出“往届年会回顾”“年会现场”“主旨报告”“深度评论”等20余个专题,得到广大的网友的积极互动。@城市怎么办官方微博重点依托西湖金奖进青年、“中国城市学年会2015”、微信内容建设等契机,形成“一日一条原创微博,全年万名粉丝点赞”的工作机制,全面挖掘和宣传城市学成果。

第七,发挥城市学基金会的作用,为城市学研究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城市学专项基金会以推进城市学、杭州学研究工作为宗旨,扶持城市学、杭州学研究人才培养,资助“城市学文库”和“杭州全书”出版,支持城市学、杭州学科研究设施的投入,目前得到了杭汽轮、阿里巴巴、西子联合集团、市商旅集团、杭州银行、富通集团、中烟集团、华立集团等城市学基金会成员单位的鼎力支持,为城市学、杭州学研究提供了有力资金保障。城市学基金会深化服务城市学基金会成员单位,通过上门拜访成员单位,发送《城市学研究》《研究通报》相关资料等方式,汇报城市学研究开展情况和基金会建设情况,邀请成员单位参与杭州城研中心的“城市学研究链”,进一步加强成员单位对杭州城研中心的了解,进一步发挥了成员单位指导帮助杭州城研中心开展工作的作用,进一步探索了成员单位参与杭州城研中心重要事务的机制。

第八,发挥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的作用,为城市学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运行一年半以来,借助省级重点研究基地平台,开展了课题申报、学术研究、高层次沙龙、专著出版等各项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在全省30家基地中名列前茅。一是基地课题扶持中心人才成长。连续两年组织基地课题申报,累计申报52项,立项21项,其中基地省级课题10项,中心研究人员占8项,基地自设课题20项,中心研究人员占12项,较好地发挥了基地扶持中心青年学术人才发展的作用。同时与杭州市社科联合作推出“城市发展与城市治理”专项课题,服务于中心、博士后及分支学科研究人员学术成长。二是组织高层次学术沙龙反响良好。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原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刘迎秋等国内相关领域著名专家与青年学者进行学术交流,沙龙相关笔谈在《浙江社会科学》首页刊发,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反响。三是组织首部中国城市治理蓝皮书编辑出版工作。编纂出版《中国城市治理蓝皮书(2014—2015)》,将《“城市病”问卷调查分析报告》,城研中心近年来承担完成的国家级、省级、市级重大课题研究成果编纂出版,并邀请俞可平等基地学术委员会权威专家参与撰稿,极大提高了治理蓝皮书的权威性、指导性、学术性。

第九,开展面向城市管理者、研究者的培训,培养专家型的城市管理干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加快培养一批懂城市、会管理的干部,用科学态度、先进理念、专业知识去规划、建设、管理城市”。大力开展面向城市管理者、研究者的培训,有利于广大城市管理者、研究者更好地掌握国家方针政策、进一步了解国内外环境和提升城市管理水平。近年来,杭州城研中心先后赴四川、湖北、广西、云南、贵州、青海、江苏、福建、山东、湖南、江西、安徽、西藏、河南、宁夏以及省内的宁波、温州、舟山、丽水、嘉兴等地数十座城市调研考察、开展培训,受邀在浙江大学、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浙江省委党校等单位授课,为省内外干部培训班作讲座40余次、主题报告60余次,共有5万多名各级领导干部听取报告,受到了广泛好评。

第十,推出城市发展战略研究、城市概念性规划、城市区块设计等城市咨询项目。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提高新型城镇化水平,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杭州城研中心打造城市学学派和城市学智库的目的,是推进城镇化从1.0 版向2.0 版转变,实现从“快中求好”向“好中求快”的历史性跨越。智库建设的服务重点是城市学及相关学科的战略性研究,包括城市战略性研究报告的撰写、概念性规划的编制、总体规划的编制、专项规划的编制以及城市设计。近年来,杭州城市学研究会围绕城市的规划、建设、保护、治理、经营,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统筹整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提供“五规合一”的概念性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咨询产品,为四川、湖北、广西、云南、贵州、青海、福建、安徽等,以及省内的温州、金华等40余座城市提供决策咨询200余次,承担了各城市委托的横向课题50余项,帮助这些城市形成五大规划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格局,受到各方好评。

四、明确城市学智库建设的体制机制

《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指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是党和政府科学民主依法决策的重要支撑,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智力资源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宝贵的资源。城市学智库建设的当务之急,是引入治理理念,提高治理能力和水平。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提高,关键要靠体制机制的创新。

第一,以治理的理念,探索并形成“模块化研究、矩阵式管理”的模式。以“模块化、矩阵式”管理机制为依托,落实中心、处室、个人三级负责制,完善CEO治理研究机制,坚持以中心民主促中心发展,坚持“中心发展为大家、中心发展靠大家、中心发展成果由大家共享、中心发展成效让大家检验”,集思广益,群策群力,上下同欲,同频共振,实现个人价值最大化和中心价值最大化,推进杭州城研中心从管理向治理转变。

第二,坚持创新理事会、研究会、基金会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杭州城市学研究理事会的领导监督作用、杭州城市学研究会的整合支撑作用、杭州城市学基金会的资金保障作用,坚持完善理事会领导机构,壮大研究会研究力量,建立目标责任制度,健全基金会募集使用管理制度,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内部管理。

第三,坚持“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以事业留人为根本,以感情留人为纽带,以待遇留人为基础,结合“我为中心发展献一计”活动,开展党支部先锋示范工程、工会凝聚力工程、积极承揽横向课题等切实有效的措施,拓展研究平台,强化事业保障,营造良好人文环境,使得想干事的有机会、会干事的有舞台、干成事的有地位,培养一支能够担当起今后20年城市学研究重任,“甘于吃苦、敢于负责、善于解难、乐于奉献”的专家队伍。

第四,坚持打好城市学研究“杭州牌”“浙江牌”“中国牌”“国际牌”,形成“四牌共打”的运作方式。通过举办“城市学”研究论坛、办好“城市学”期刊、开展杭州城市学优秀研究成果征集评选活动等载体,整合杭州、浙江、中国乃至国际研究力量,共同做好“国际特征、中国特点、杭州特色”的城市学学派的研究文章。

第五,坚持形成“党政、企事业、智库、媒体、市民”五位一体的城市学研究复合主体。坚持党政、企事业、智库、媒体、市民相结合,推动城市学研究复合主体建设。整合智库思想力、政府推动力、企业支持力、媒体传播力、群众参与力,探索建立长期稳定的政府购买服务机制,支持鼓励企业界、出版界、媒体界等社会力量的捐助机制,以“两奖”征集评选活动为龙头,以“西湖金奖进青年”“@城市怎么办”官方微博、城市学学术助理队伍建设等为载体,充分发挥普通市民和志愿者的作用,共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学智库。

第六,加快城市学研究最新成果的编纂、出版、发行和推广。城市学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三部分:一是城市学重要专著。《城市论》《城市怎么办》《城市学总论》等城市学重要专著由王国平撰写,由人民出版社负责出版。《城市论》是我国第一部综合性的城市理论论述;也是一部“城市学”研究的学术专著、一部城市研究学科的专业教材、一部推进城市科学发展的干部手册。《城市怎么办》真实记录了作者十多年来在杭州城市建设与发展中形成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不仅是杭州应对城市化挑战的经验总结,更是我国一部以问题为导向的综合性的城市学研究专著。《城市学总论》是一部以系统科学和集成创新方法、全面综合研究城市的教科书式学术专著。作者对城市的历史与现状有着广泛和深入的研究,对城市建设与发展有全面和系统的理论思考。二是“城市学文库”。作为杭州城研中心城市学研究成果出版物的统称,主要由“城市学论丛”“城市学译丛”“城市学教科书”“城市学蓝皮书”等部分组成,涵盖城市化、城市流动人口、城市交通、城市教育、城市文化遗产、城市土地(住房)、城市医疗卫生、城市环境、城市治理、智慧城市等城市问题研究领域。到2015年,已累计出版18种23册图书。三是“杭州全书”。作为杭州学研究的拳头成果之一,坚持“杭州学”“西湖学”“西溪学”“运河(河道)学”“钱塘江学”“良渚学”“湘湖(白马湖)学”“余杭学”相结合,形成“1+7”的研究格局;坚持全书、丛书、文献集成、研究报告、通史、辞典相结合,形成“1+5”的研究体系。自启动以来,以每年100本左右的速度推进,目前已出版300余种。编纂出版“杭州全书”的目的在于,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杭州的前世今生,发挥其“存史、释义、资政、育人”作用,便于人们各取所需,追寻、印证、借鉴、取资,让杭州不仅拥有辉煌的过去、璀璨的今天,还将拥有更加美好的明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