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天厚土捧明珠

高天厚土捧明珠

时间:2023-03-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它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工程。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游牧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五光十色浪花。在甘南草原丰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玉盘中,叮当作响、晶莹剔透的还有宗教文化,特别是藏传佛教文化。西道堂独此一家,保护其文化遗产价值可想而知。至于藏传佛教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种,就像她脚下的土地一样厚重肥沃,又像黄河第一弯的水花跳跃万点银光。
高天厚土捧明珠_珠落Ⅰ盘皆乐章:穿越甘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时空

这是一项香火不熄,功德无量的伟大工程;

这是一座薪火相传,振奋今人,造福后代的里程碑;

这是源头活水不断,给中华民族造血输入活力的涓涓泉流;

这是一道展示中华民族精神、智慧与创造力的橱窗,让我们在当代群雄争霸、风云突变中有着雄厚的自信力,巍然岿立,沿着自己选择的道路大步向前;

这是五千年文明铸砌的无形高峰。“会当凌云顶,一览群山小”,它让我们胸怀开阔豁达,眼光睿智远大,对未来充满创造力的自信,道路选择的自信,把握时代命脉的自信,创造幸福天地的自信,与时俱进、和平发展的自信。

……

它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工程。

当这项战略工程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4.4万平方公里的苍莽草原、深山密林、川滩农田实施时,人们惊奇地发现,这片土地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像南非的钻石滩、缅甸的翡翠矿、中东的油田、太平洋底的珊瑚,俯首皆是遍地铺陈。据初步整理,进入国家级目录的有8项;省级的有39项,州级的有149项;县级的更难以计数。而很多还未来得及开掘、整理、打磨,有的甚至还被忽视,被冷漠,深藏民间,无法闪烁其光华。但现有的这些瑰宝也足以震古烁今,令人惊喜不已。甘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专家、工作人员,经过十数年的奔波搜集,整理筛选,分类归档后,他们惊喜地发现,人类远古以来创造的所有非物质文明类型,基本能在甘南大地上找到其踪影,其足迹、丰富程度令人咂舌惊叹,不胜唏嘘。

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游牧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五光十色浪花。

远古人类最早的生产实践是畜牧业。它大约产生于人类三大社会发展时期的第二个时期“野蛮时代”,它是人类学会并经营畜牧业与农业的开端,距今约2000~9000年。畜牧业应该是人类最早实践掌握的较为复杂、最为系统的生产知识、最早的集体记忆。它既有物质文化形态,又有着众多非物质文化形态的文化知识,其中包括:畜牧对象性能的认识、把握、利用,其潜在能量的挖掘开发;其驯养、繁衍的技巧和持久的良性循环。包含了畜牧学、草原学、饲养学、营养学、烹调学、皮革加工技艺、毛织品加工技艺、兽医学等等多种交叉学科。这是一个庞大、错综交合的系统工程,体现了人类的聪明才华和创造活力,显示出一种生存发展的自信心。

人类在畜牧领域的巨大发现、巨大成就,给自己体魄的健壮,智力的发达带来了巨大裨益,是人类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但令人遗憾的是,由于历史进程的变迁、传承链条的中断,很多民族已经淡薄和失去了畜牧生活的记忆,这不能不是人类集体记忆的一大缺憾,但值得庆幸、值得欣喜的是,地球第三极的青藏高原却清晰、完整、全面地保留了畜牧文明的基本风采。在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的甘南草原,从远古走来的游牧文化经过历史岁月的整合、充实、丰满,以其独有的风韵展现在今人面前。她个性鲜明,区别于内蒙古、新疆等地的游牧面孔,有着自己沉淀积累的文化内涵。驯服野牦牛、野马、野羚(盘)羊、藏獒为家畜;野马驯化为坐骑、战马、驮乘;牛(羊)用来提取牛乳、酥油、酸奶、奶酪、牛肉、肉干、灌肠等高蛋白营养食品;而皮革、毛绒又用来制作衣裘、被褥、帐房、生产生活方方面面的用具,基本达到自给自足的经济;藏獒成为放牧的好助手,守圈的好卫士,还有因雪域高原地理复杂,落差较大,气候变化剧烈,高寒严酷,如何充分利用草原牧场,维持生态平衡,保护好这方养育自己的大地,因势利导,因地制宜,根据草原质量、季节温度、地理落差,实施四季轮牧等种种科学放牧方法……使游牧文化传承、延续、完善到今天,让全世界都看到了人类最早创造的游牧非物质文化形态是什么样子。早期人类在恶劣自然环境之下,为了生存发展,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互为依存,取长补短,如何创造了具有活力、不断开拓的知识、技能。没有畜牧业垫底,做依托,人类就会半途夭亡,像恐龙等许多生物一样,从地球上消失灭绝,化成依稀可寻的化石。通过这方土地游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面发掘,立体展示,综合梳理,有利于人类集体记忆的恢复增强,让我们在探索与科学的道路上充满自信,坚定不移地走向更高级的文明阶段。

在甘南草原丰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玉盘中,叮当作响、晶莹剔透的还有宗教文化,特别是藏传佛教文化。

甘南藏传佛教拥有格鲁派、萨迦派、宁玛派,还有3800年前就基本定型的世界最古老的宗教之一——西藏苯教。除此之外,发祥于临潭县的中国伊斯兰教西道堂也独树一帜,活跃于这片大地。它有着区别于中国其他伊斯兰教教派的管理制度等,创造了自己派别的非物质文化形态。西道堂独此一家,保护其文化遗产价值可想而知。

保留有3800多年前宗教文化形态的地域,在全世界都少之又少,而3800多年前我国西藏就创立了系统宗教苯教,这是人类发展史上可庆、可贺、可圈的节点,更是世界文化遗产的稀世之宝。在甘南草原的腹心地带——夏河县甘加乡,有苯教寺院作海寺;在迭部一带的深山密林中也是不少苯教寺院和苯教传教师,如年代久远、规模较大、仪轨较完整的拉鲁苯教寺等等。它们具有自己的传承经典、祭祀礼仪、宇宙观、世界形成学说,形成了体系化的解释世界之理论。文明时期的初步阶段,有了善恶、光明与黑暗、神(自然界)与人(生物)和谐相处、天人合一的理念。苯教是世界最早形成理论体系的宗教文化遗产之一,而甘南庆幸有这样瑰丽的明珠遗存至今。

至于藏传佛教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种,就像她脚下的土地一样厚重肥沃,又像黄河第一弯的水花跳跃万点银光。

佛教在公元7世纪中叶从印度、从中国内地传入雪域高原,经过近200年的冲撞磨合,最终与藏族本土宗教——苯教相融演化,形成了以佛教教义为核心指导思想,以苯教信仰方式、祭祀仪轨为表达形式的藏传佛教教派。藏传佛教在认识论(因果论——形式逻辑学)方面有着深广的见地。通过探索事物内部相互的联系,发现事物的本质,从而获得认识,较准确、本质地把握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使自己不走弯路,少受不必要的“折腾”。藏传佛教全面、系统地继承了印度佛教的哲学思想,把“因果论”作为佛教精华,首当其冲地进行传授,放在佛学显宗五大经典中第一位。它对于培养和提高人们的思维能力,开发人们的智力,表达正确的思想,增强人们的逻辑论证力量,提高认识水准,都有重要的意义,自然受到各阶层的欢迎。更为先进的是它拥有普世济世的理念,慈悲为怀,普度众生。它剖析人类社会,有很强的穿透力、说服力、辩证思维力。

佛教没有造物主,没有主宰神,不搞神权中心,没有神秘主义、神权统治,有的只是活生生的人——佛祖释迦牟尼和他的人本意识的佛教理论。

佛教关注的是人,尊重人的权利和自由,鼓励人们用自己的“积善积德”行为去改变自己的命运,把人定位为社会的中心,人能动于客观世界,促使客观世界与人和谐互动,谋福于人类。

佛教劝导人类不贪权,不谋私利,不搞等级社会,不沉溺于占有生产资源,不全力去聚敛财富,建立特权阶级……

佛教是思辨的,允许自由抉择信仰,所以佛教受到了人们的认可和尊重,教义得到辐射渗透、广泛传播。

佛教在解释“人生皆苦”的原因时,强调的是诸多苦难的人为性。认为人生之苦难,大多在于人的“欲爱”,即贪、瞋、痴三方面,而傲慢、疑忌、恶见,又是另三毒。两者统称六根本烦恼。这是对人生的一种深刻反省,也是苛刻的批判。它又是社会腐败原因的本质揭示。佛教解决人类自身腐败的方法是根绝“欲爱”。它认定,欲爱灭则业不造,业不造则不果报,不果报则无轮回,无轮回则可解脱。而解脱,则指进入一种最高的理想境界。虽然这一看法与方法可能有点偏颇、简单、幼稚,但它毕竟开出了一剂可能根绝欲爱“病灶”的方子,其意义巨大。

为了解脱,人类需要在认识论上达到“般若”(智慧),需要在行为上严格修持自律,需要在实践上大慈大悲、普度众生。各种戒律的严格规范、个人道德水准的明确、社会整体的风尚和监督作用等等,这些上千年佛教观念的“修持”要求和实质借鉴,应该说有助于国民道德素质的整体提高,理想境界的整体提高,有助于文明社会的全方位建设,有助于净化社会环境、开拓良好的社会风尚。

佛教提倡众生平等、生命平等。天赋尊严、人权,在人类文化中具有先进属性。它旗帜鲜明地否定了“血缘”传承的合法性,否定了所谓身份、地位的贵贱高低,否定了奴隶制、封建制、资本制的合法存在性。它对协调社会关系,创造祥和、融洽、民主、开放的社会风气有着一定的积极、长远的影响。

佛教反对种族歧视,反对肤色歧视,反对地域歧视,更反对职业、财富歧视,把人的尊严、人格放在重要地位,这有利于人们相互敬重,加速融合,增强凝聚力,保持团结性。

佛教淡泊人生、强调禁欲的价值追求,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人们克服私心杂念,扩展胸臆,培养豁达、与人为善的心态,从而减少人为的人际紧张,为社会提供了宽泛、和平、友善的交往环境。

佛教大乘派倡导的“大慈大悲”、“觉悟众生”、“普度众生”,体现的基本精神是利他主义,要求人们趋善避恶,压抑私心和贪欲,把人们的利己和利他有机地糅为一体,利己融于利他行为之中。佛教的这种救赎意识对信仰者而言,是一种强大的道德驱动力。

佛教为了“利众”、“普度”,创造和延绵了绚丽的艺术,尤其是藏传佛教。为了传播教义,美化心灵环境,藏传佛教创造了唐卡、堆绣、壁画、酥油花、石雕、木雕、骨雕、泥雕等众多美术形态;创造了藏戏、宗教器乐、法舞、歌咏、声韵、文学、建筑等艺术形态。还在寺中设立了专门学院,培养艺术人才,研究拓展艺术领域,为我们创造了丰厚的文化遗产。

佛教为了“慈悲为怀”,把古代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都作为自己学习继承、发扬光大的对象,以普度众生。医学、药物学、天文历算、地理历史、语法、文学……几乎无所不有。这就使藏传佛教寺院具备了传承知识、培养人才、创新知识、服务社会的高等学府的功能。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甘南草原有196座藏传佛教寺院。格鲁派六大宗主寺之一的吉祥右旋拉卜楞寺就在州内夏河县桑曲河畔。它创建300来年,有传授佛学、医学、因明学、密宗等十大学科的六大学院——闻思学院、密宗上学院、密宗下学院、时轮学院、喜金刚学院、医药学院,鼎盛时期有学僧近4000人。通过严格的教学制度、公开答辩、名额严控的学位晋升制,继承保护了2000多年前的佛教文化精粹,是佛教完整体系的博物馆、展示橱窗。拉卜楞寺有藏书十万余册,全是木刻雕版,精致精美,图文并茂,其中相当部分是印度早期佛经的藏译本,特别是藏文《甘珠儿》大藏经,收录了佛祖释迦牟尼的所有专著论说1108种(部、篇)。释迦牟尼作为世界十大思想家,《甘珠儿》便是名副其实、全面完整的“释迦牟尼全集”。《甘珠儿》辑录了佛祖关于显密经律的七大部:戒律、般若、华严、宝积、经华、涅槃、密乘。

不仅仅是释迦牟尼思想文库,在拉卜楞寺内还藏有研习佛祖博大学科知识的论文集《丹珠儿》,共有书函3461种,包括经律的注疏和阐释、密宗的仪轨、“五明”知识体系杂著等,分四大类——赞颂、咒释、经释、目录。仅经释类就包括20项大内容:中观、经疏、瑜伽、小乘、本生、杂撰、因明、声明、医明、工巧明、世论等。《丹珠儿》既有南亚各佛教基地著名学者的专著论述,也有相当一部分是藏族高僧所撰。可以毫不愧言地说,藏文木刻版《甘珠儿》、《丹珠儿》是最完整、最权威的世界佛学文化遗产宝库,而拉卜楞寺藏书就是保护至今的“宝库”。

拉卜楞寺还有着藏传佛教创立、继承、发扬的不少法会和纪念日活动,如正月祈祷大法会、七月辩经大法会、十月燃灯节等,还有各密宗学院的法会活动;有着琳琅满目的唐卡、堆绣、壁画、剪纸等;创立的藏戏“南木特”剧种有十多个剧目;有金刚大法舞;有僧乐曲目及表演;有“坛城”、酥油花、泥塑佛像、“察察”袖珍佛像、木雕刻板等等造型艺术。拉卜楞寺浓缩了藏传佛教创立的艺术门类,是典型的佛教艺术美不胜收的长廊。

佛教领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包括藏传佛教最早的雏形——宁玛派。后来发展较为完善的萨迦派等教派也活跃于甘南大地。它们有着与格鲁派不一样的祭祀仪轨、信仰特点,需要保护、抢救。

至于民间信仰,包括原始崇拜、泛神崇拜、神灵祭祀,至今在甘南大地仍能看到信仰形式、神灵形象,同样是一座大观园。

当你走过甘南宗教非物质文化遗产园地,你无法拒绝满园馨香扑鼻而来,芬芳醉人,沁人心脾。你更是会被斑斓绚丽、姹紫嫣红、五光十色的文化现象迷醉得眼花缭乱、瞠目结舌、咂舌惊叹。

甘南是藏传佛教非物质文化遗产品位高而广的富矿。

口头传承文学是我国抢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之一。口头传承文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个民族、这个地域人们的根谱,反映了远古历程中他们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风风雨雨、重大事件、曲折道路,及由此积淀的特殊心理素质、价值观、生死观、审美情趣。每首歌每首曲子都是心灵的窗口、脚步的烙印、行为的指导。它不单是情绪的宣泄,爱憎是非的表达,还折射了社会风云,是种种生产实践知识的传播、生活体验心得的释放,经过一代又一代的口头传承,成为一个民族的“秘史”,其文化价值极为厚重。甘南蕴藏并发酵了久远深厚的口头传承文学,就像草原上的羊群,星罗棋布撒落在芳草川里,又像春风细雨,织出一片温馨明媚的欣欣天地来。

口头传承文学门类广泛,有故事、歌谣、谚语、谜语、长诗、叙事诗、史诗、神话、传说故事等。所有的口头传承文学体裁都在甘南留有自己的踪迹,就像原始森林般茂密旺盛,又似六月草原金莲花般令人目眩。甘南州各级文化部门一直尽心竭力抢救、保护口头传承文学,十数年来取得了丰硕成果。在民歌方面,州文化馆馆长、副研究馆员马庆禄牵头的两个采风组,倾全部身心,深入农牧区,经2007—2012年6年辛勤耕耘,搜集(记谱记词)、整理出全州七县一市藏族民歌780首。2013年正式公开出版了用藏文原生态记录的《甘南藏族民歌集》四部。它们分别是民歌,锅庄舞(词曲),“格尔”表演唱和情歌“拉伊”,弹唱、各种劳动之歌、儿歌、伐木歌、风俗歌。四大类犹如一把大扫帚,把甘南草原牧帐农舍山寨,几乎所有角落的口头传承文学都仔细、精心地扫滤了一遍,把各种体裁的民歌形式基本揽在胸怀,让世人恢复了集体记忆,重新观赏到甘南大地风情万般、姿态迥异的靓丽民歌景观。从浩如瀚海的民歌中筛选出的这780首精品,多侧面地深入甘肃藏族人的心灵世界,深入到社会生活、生产实践,从中可浏览到甘南藏族人的精神风貌,使历史铭记住他们是如何热爱生活、热爱劳动,追求美好爱情,追求天人合一的和谐小康日子,追求更加文明的明天。看到了他们纯洁、善良、乐观的性格,坦荡豁达、充满阳光的胸襟,对未来坚定不移、锲而不舍的开拓精神。民歌塑造了甘南藏族人完美的形象,为一代又一代藏族人情操的升华、生产生活知识的传承搭建了牢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桥梁。

四大本沉甸甸的《甘南藏族民歌集》,是甘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盛大餐,一道精致美味、五味俱全的拼盘。这在全国各藏族聚居区州县也是极为罕见的文化工程,特别是用藏文原生态记录、整理、出版民歌系列,恐怕是第一家,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

在口头传承文学之中,叙事长诗是重头戏,是民歌的桂冠。甘南是一块难得的盛产叙事长诗的沃土。据不完全统计,流传于甘南、系甘南题材的叙事长诗大约有50部左右。

它们内容丰富,涉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基本反映了各阶层各种人物的性格、心理、生活风貌,给我们搭建起历史与文化的艺术长廊和广大画卷。叙事长诗一般有五种类型:社会政治、爱情悲剧、生活哲理、生产技能、赞颂歌词。

社会政治类的藏族叙事长诗,大多数以反抗统治阶级的压迫、控诉旧社会黑暗为主题;也有讲述人生哲理,总结一生经历感受的;还有揭露不法活佛违犯教规谋财害命的,如《玛尼论集当废纸》等。这类长诗有《流奶记》、《昂哇桑吉》等。

在爱情叙事诗中,有不少部头控诉了封建社会买卖婚姻、践踏人性人权的罪行。

甘南藏族叙事爱情诗取材于当地现实生活,鲜活又接地气,情感饱满,在长诗中独领风骚,数量众多,形式优美,题材广泛。既有控诉专制婚姻制度的,也有从人格上批判不道德行为的;既有深沉久远的忠贞爱情,也有如泣如诉的思念之情。每一部都是人生价值观的活化石、艺术的诠释,令人动情久久难忘。由于它歌颂了人类最高尚最真挚的情感,鞭挞了买卖婚姻和封建礼教,所以更易引起共鸣和思考,在年轻人中广为吟唱流传。这类长诗大约有20来部。《益西卓玛》、《不幸的察瓦绒》、《拉萨怨》、《奔仓姑娘》、《在康四堪道》、《唐隆郭哇》、《达奈谷与霍尔藏川》等是爱情悲剧长诗的代表作。

哲理性的叙事长歌是藏族长歌中另一块瑰丽的宝石。它既有生动的故事情节,又有深邃的哲理蕴涵;它既是发自肺腑的人生积淀,又是生活经历的总结;它既是人们行为活动的准则,又是道德情操修养的指南。它不仅有着认知审美作用,还有着教育审美功能。在甘肃藏族聚居区民间广泛流传、传承不息的有下面几部箴言歌:《纳尔杰才罗遗言》、《伊德尔盖腊的自白》、《雅锐阿尔索忠告》、《婚别歌》、《婚礼祝福歌》等。

生产技艺性的长诗主要阐释生产经验,传授生产知识,特别是游牧生产的方方面面。通过形象的描述加以活报剧式的动作示范、娓娓动听的解说,有趣味性地浅入深出、潜移默化地灌输知识,起到承上启下、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的教科书作用。这类长诗往往和赞歌颂词糅合为一体,巧妙形象,难以分割,如《吉祥羊歌》,还有对骏马、牦牛、鹏雕等猛禽走兽的赞颂。其结构、形式大致和《吉祥羊歌》差不多。

赞词的范围较为广泛,常见的有马赞、刀剑赞、弓箭赞、帐篷赞、茶赞、酒赞、衣帽首饰赞等。它们叙述并赞美物品的制造过程和功能,实际是赞美生活,赞美自己的创造能力。

另外,甘南藏族叙事长诗还有风俗风情类的展示,如婚礼歌、对家乡神山神湖的赞美,对保护山神的颂歌等。众多叙事长诗之中,最长的达1500多行,最短的也在300行以上。

在藏族文学史上占有一定地位的《水木格言》、《世故老人箴言》,也是甘南的文化遗产,是拉卜楞三世贡唐仓·丹贝卓美创作的精品,流传广泛,脍炙人口,受到广泛欢迎。

被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命名的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格萨尔》史诗,也属口头传承文学类型。故事传说发祥于黄河首曲的玛曲草原。沃土茁苗,自然在甘南有着广泛的版本流传,脍炙人口,老少喜闻乐听。甘南州内玛曲、迭部、舟曲、夏河等地都有不少有关格萨尔的传说及遗址遗迹。除了全藏族聚居区说唱的版本,作为格萨尔的发祥地,甘南还拥有其他地域没有的独具“版权”的说唱本——《芊丹内讧》、《世界公桑》、《姜国王子》、《贾察追鹿》等七八部。每部都在十万字以上。

谚语是甘南藏族聚居区民间口学中又一朵奇葩。尕藏才旦先生、云丹龙珠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初搜集、翻译、内部出版的《藏族谚语集》,是从上万首中筛选出的2000多首,它集中了甘南藏族聚居区谚语的精粹。

谚语是藏族民间文学中产生较早、流传极广的一种语言艺术,是藏族广大劳动人民集体创作的杰作,是对社会生活、农牧生产经验及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不断积累,是他们经验和智慧的结晶和折射,更是价值观堆砌的大厦。

甘南藏族谚语的内容大致可分为11个方面:歌颂真理、赞美信仰、崇尚团结、友爱、高尚、勤俭等美德为一类。第二类揭示的是实践出真知、真理的价值等人类认识客观世界、主观世界的规律性认识。真善美与假恶丑的比较鉴别,增强人们的认识能力为第三类。第四类则是总结社会生活、物质生活的基本知识。其他几类是完善自我、戒骄戒躁、汲取历史教训,摒弃不良倾向,规范自我行为,辩证地处理与大自然界的关系,以及其他诸多方面的哲理思考。它集形象性、经验性、哲理性、民族性、地域性、审美性于一身,走出了一般谚语的学科范围,走进了思想意识、民俗风情、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价值观等诸多领域。

谚语是雪域藏民族口头文学中的靓丽瑰宝,是藏族语言艺术中最具个性、最富特色、最有魅力的一道风景线。它最直接、最朴实、最全面,也最深刻地“道破天机”,把藏族人的价值观摊晒在世界面前。说千道万,实际一句话:藏族人的谚语,核心就是挑起价值观大旗。谚语在甘南比比皆是,如草原上的芳草,溪流中的浪花,处处能听闻,人人都会一串,就像茶离不开盐巴,是甘南藏族人语言艺术表达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至于民间故事,在甘南更如无边无际、连绵天边的芳草,虽叫不出名字,却茵茵铺地,厚茸茸的不见一星尘土。云丹龙珠先生多年搜集、整理、翻译出版的《藏族民间故事》都来自于甘南本土,虽然分量不太丰厚,但内容却沉甸甸,实实在在,是甘南藏族民间故事的精选;是其题材、内容、主题的缩影展示。在体裁上,有生活故事、神话故事,还有谚语故事、寓言故事,有动物故事,还有笑话,基本把方方面面的风貌韵味奉献给了读者。

甘南藏族民间故事都有着这样一些特点:

主题突出,爱憎鲜明。歌颂善良、公道、正义,鞭挞邪恶、丑陋、强暴,给读者心灵点起鼓励、期望之星火;贫贱者聪明,弱小者机智,鞭挞统治者和为富不仁者的愚蠢、残暴、野蛮。故事的结尾往往是弱者胜利,残暴者失败,表现出故事创作者的同情心和正义感,也折射了劳动者的智慧、胆略、远见,揭露了统治者的丑恶嘴脸。

寓意深刻,富有哲理。将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嗔怒嫉恨皆用含蓄的故事反映出来,在笑声中给人智慧和力量,在讽刺中给人以启迪与教育。

知识性、趣味性浓郁。在朴实中传播科学,在幽默中透溢趣味,对少年儿童来说更是一种形象、潜移默化、开化启迪的教科书。

民族色彩艳丽,地域气息醉人。开篇扑鼻而来的一串串珍珠般的藏族比兴语言、谚语,表述的是富有雪域气息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让你身不由己地走进这方土地、这群人、这块世界,被他们的故事所感动所留恋,与他们同呼吸共命运,息息相关。

为了节约篇幅,有关神话、传说、谜语我们就不一一评说了。

在甘南五彩缤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园林中,岁时节令、节日民俗也是很引人注目、绚丽灿烂的一道风情线。众多的岁时节令,是非物质文化的亮点,也是人类发展史中的必然。远古人类要生存,就得依赖大自然,求得超自然力量(神)的辅佑。这就自然产生了祭祀神灵的集体活动,也就有了取悦神灵的艺术、竞技等种种体现人类智慧才华的展示。藏族祖先努力搭建人与神(大自然)的沟通和谐,表达人与神的共同理想世界,由此产生了许多节日,僧俗共庆举办各种集体活动。而严酷的地理环境、生产经营方式,也酿就出雪域藏族人共同的心理状态。正由于生命短暂,更要珍惜生命;正由于生活单调乏味,更要让它充满欢乐和情趣。他们的行为准则便是:热爱生命就去拥抱生活,让生活斑斓多姿、丰富多彩。

热爱生命就得设法美化生活,让冬天充满阳光,春天开满鲜花,夏天铺满绿色,秋天结满红果;热爱生命,就要努力拓宽胸怀,不失时机地、充分地吸取大自然的养分,分享大自然馈赠的乐趣。他们对生活的追求尽力浓缩,通过节日的形式来表达生活的精彩部分、重点部分,充分享受生活。这也是雪域藏族人最早创造节日的动机之一,雪域高原因此才出现了四季不间断的节日:春天的藏历年、春播节、采花节,夏日的林卡节、望果节、雪顿节、赛马会、香浪节,秋天的沐浴节、嘎尔巴节,还有冬季的各种节日,真是不胜枚举。

雪域高原的大多数日子寒冷而漫长,但由于藏族人心窝中有了这样的追求,因而使情感显得炽热滚烫,永远弥漫着热情。节日成了他们对未来生活的希冀、期望,对家园的热爱、眷恋,对现实生活的激情拥抱。

雪域各地的节日,在甘南几乎都有自己的倩影。到底有多少节日呢?除了全藏地共同拥有的节日,甘南还有为数不少的地域性节日。而地域性节日涉及面广泛,有的是大地域性的,有的则属名不见经传的小地区、小寺院、小派系,还有的是迁移到某个地区的小部族保持着的原来的节日传统。另外,也有不少专业范围较强、社会阶层属性较强的节日,这些节日只在特定环境中传承延续。大节日和较有代表性的地域性节日有:藏历新年、默朗钦波(大传召)、默朗道嘉(小传召)、亮宝法会、萨噶达瓦节(娘乃节)、香浪节(六月索桑节)、插箭节、赛马节、劝法节、燃灯节、驱鬼节等。

颇有影响的地方性节日有:正月默朗钦波期间的放生节、瞻佛节、法舞驱鬼节、酥油塑像献花节等;卓尼地区的曼拉节,博峪的采花节,舟曲的药浴节,拉卜楞寺的七月柔扎劝法会,迭部的供食节,还有各部落祭神山、祭神湖的活动。

在甘南,几乎每个月都有节日活动,每个寺院、每个部落有自己专有的活动,人们享用着非物质文化遗产,尽量调剂自己的生活,让自己过得充实、阳光,充满希望和自信力。

人类创造的文化之中,最富创造力、最凝聚人类情感和精神财富的当属艺术。艺术是人类情感世界的巅峰,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华。在甘南丰厚的非物质文化沃土中,最为香艳、最为厚重的也是本地泥土气息最浓重的各类艺术。各种精品、各种体裁、各种形式,犹如一颗颗晶莹剔亮、硕大饱满的各色宝石,叮当落在甘南玉盘上,谱成一曲曲美妙无比、清脆悦耳的乐章。

在众多艺术门类中,藏戏“南木特”剧种是花中之王。它与西藏藏戏“阿姐拉茂”有着异曲同工但又风格不一的鲜明特征,是另类藏戏类型。它有着自己很大的独创成分,在表演程式、唱腔、音乐等戏剧元素方面自成体系,与西藏藏戏迥然不同,是实实在在另起锅灶,另搭架子,独具韵味。它是以拉卜楞寺五世嘉木样活佛为总导演,调动寺内外各艺术精英,共同创立的独有戏剧表演艺术。虽然面世不到百年,却迅速普及,从寺内走到民间,从拉卜楞寺教区到整个安多方言区,覆盖了近百万人口区域。那么,它的魅力究竟在何处?

表演舞台化,脱离了广场表演的松散型、随意性、剧本创作的散漫性,演出时间的冗长性。抛弃了面具,催化演员与观众面对面直接交流,也集中了观众观赏的注意力,增强了艺术的感染力、穿透力。“南木特”藏戏严格按照先有剧本(书面文本)后照章表演的现在戏剧模式,舞台还须备有布景,配以乐队,有固定曲牌。

音乐民间化,戏中各种角色的唱腔设计基本来自民间,多采用民众喜闻乐见的小调歌曲。唱腔设计开放性的结构,没有严格的程式,也不是曲牌联本体系,或是板式变化体系,因而显得自由、活泼、多样、朗朗上口。唱词也白话化,通俗易懂,容易接受,自然传播的力度和广度也就大了。

内容的传奇性。“南木特”剧抓住了戏剧的要害——故事的紧张、矛盾冲突的紧凑性。在剧本的策划、创意上,从西藏藏戏散文式结构一跃为戏剧式结构,侧重于传奇题材和表现手法,使“南木特”主题集中突出,情节紧凑,有戏剧冲突,环环相扣,人物性格栩栩如生,语言活泼有趣,吸引广大观众很快进入剧目意境。不管是佛教题材的传统剧目,还是新创的世俗题材剧目,都讲求传奇色彩,以人物传奇为主,以传奇故事为主,调动一切手法突出传奇色彩,增强了剧目的故事性、戏剧性,做到跌宕起伏,富有吸引力。

唐卡是理所当然的第二颗硕大宝珠,是中国、世界的绘画艺术奇葩。唐卡是指能摊开观赏的布绢卷轴画。它是为适应高原游牧不定的生活及交通极为不便利的特殊生存环境而设计创造的。它携带方便,不易损伤,作画随机,不受时间限制,易于悬挂,易于收藏,可随时随地观赏膜拜,是藏民族对世界绘画艺术形式的一大贡献。

唐卡从内容上讲极为丰富,有佛像、菩萨像、神像、说法图、宗教人物、历史人物、宗教寺院、教义、风俗、医学、民间传说、佛经故事、神话、寓言以及重大事件等。从整体来看,宗教特色浓厚,反映宗教内容的画卷约占百分之八十以上。除了工笔画技法的唐卡,还有其他类似形式:堆绣(用彩绸代替不同色彩剪贴而成的唐卡),“资知布”(各色丝线刺绣的唐卡),间唐(直接绘于经堂墙壁上的)。

唐卡画有着高难精湛的技艺,有着科学的、严谨的绘制工艺,也有着独特的风姿。它能充分表达佛殿佛堂佛宫的辉煌壮丽、慈祥温馨,象征佛法无处不在处处关照信徒的场景。唐卡、间唐、堆绣、刺绣唐卡,它们又都是装饰佛教圣地、信仰中心的艺术必需品。甘南上百所藏传佛教寺院需要的唐卡数量可观。有市场就有生产者。本地培育的唐卡绘画艺人、外地来的著名艺人,他们云集寺院内外,形成了规模性的唐卡艺人队伍,源源不断地创造、绘制出大量精美的精品佳作以装饰生存空间,净化精神环境。而各个寺院都珍藏有大量的、美轮美奂的唐卡精品,丰富浩瀚。

木板印刷画是集绘画、雕刻、印刷和着色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品。它虽不列入唐卡之列,但它也是绘画艺术形式之一,在藏地运用广泛,实用价值很高。一般印在布或纸上,必要时也有装裱的。这种画刻工镌镂细腻,以阴刻“线”为主,设色多为墨染其外,朱画其内,显得典雅清秀、层次分明。各大寺院都有不同的雕版,并且用不同的色彩成批印刷。这些印刷画用在不同的场合中,有的可当佛神敬供挂于墙上,有的当守护神挂或贴在门外和大门口,有的可在祭神煨桑时撒于天穹。

剪纸艺术在甘南藏族美术艺术中同样烂漫璀璨、迸射异彩。按种类内容,藏族剪纸可分为动物、植物、事物、几何图案四大类;从具体来看,有“轮王七宝”、“八吉祥相八吉祥物”等。如拉卜楞寺印刷的普贤菩萨、金刚手菩萨、度母、马头金刚等。此外,尚有“十相自在”、“希索合郭贝松考尔”(护身符)、“资俄更图布”、“桑贝车珠布”、“南木觉木知松”“白伞盖”、“目合则木”等佛教密宗所说各种以药物、咒语、观想构成的能防灾避难的保护轮符。

各个寺院中还有彩砂绘雕的“坛城”这一特别宗教堆塑品。酥油花雕更是一绝,精美绝伦,奇特无比。此外,还有各种装饰图案的绘画。近代已经跳出表现纯宗教内容的范畴,在群众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门框、墙裙、横梁、藻井以及外出郊游用的大彩帐,都绘制或剪附精美的图案,有的是花草树木,有的是飞禽走兽,有的是山水鱼虫,有的是几何图形,具有浓烈的乡土气息,而且还出现了平民生活剪纸。

在甘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歌舞(锅庄)同样占有很大的比重。歌舞成为人们应对严酷自然环境,调整心态,振奋自信力,维持并延长生命活力的有效武器,也表达了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天人合一、顽强拓展生存空间的人生观、世界观,展示了藏族人豁达乐天的性格,善良、热情、向上、拥抱未来的心理活动。藏族人生来离不开歌舞,歌舞是他们心头的火炬、胸中的星辰、眼里的太阳、脚下的大道。在他们的歌舞之中,迸射着对生命的珍爱,对生活的炽热情感,知足常乐,感恩父母,感恩大自热,感恩自己所信仰的佛、法、僧三宝的价值观,而极少悲凉、悲伤、阴暗、沮丧的旋律。洋溢的是阳光、暖色、温馨、人与人的和谐,呈现社会和平友好、互助互爱的氛围。因而,出现了人们口头常说的“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的喜人景象。在甘南,只要有藏族人活动的场所,就有歌声,就有舞步。

甘南歌舞是典型的歌、舞、诗三位一体,没有歌舞就失去灵魂,不知道自己要干啥,舞步也就失去了方寸,乱了阵脚。而如果歌词中缺少诗的韵味、紧凑简便的结构、优美生动的语言,那它就无法形成节奏,彰显旋律,统领舞蹈。歌、舞、诗三位一体的有机融合,展现出不同于一般舞蹈的风姿和特殊的韵味。阳刚时如矫健的雄鹰在万里云天腾飞着翱翔,抒情时如孔雀漫步点首饮水,游戏时如小鹿搔首弄姿……以拉卜楞寺为中心的西北部草地的半农半牧区,散布着锅庄舞、嘎尔舞、多地舞、摆阵舞、“巴郎”舞、尕巴舞等。每逢节假日、吉庆婚嫁、休闲娱乐,到处都会扬起欢乐热烈的歌声,跳起激越饱满的舞步。特别令人耳目一新的是东北部舟曲、迭部、卓尼等地域同样是歌舞之乡,有着尕巴舞、莎玛“巴郎”鼓舞等,舞姿不一,与锅庄舞相比,另具风韵,带有浓厚的山林村寨清新抒情、轻逸飘飞、自由宽舒的气息。那儿,在林地平坎,在田间地头,在木楼敞院,随时都会传来歌舞声、欢笑声。甘南的每座牧帐每个村寨、每条山山沟沟,都飘荡着富有地域特色的歌舞,呈现出蓬勃向上、激情洋溢的生命活力。

弥漫开去的歌舞弦乐之中,不仅有民间俗人的舞步,还有藏传佛教僧人的身姿。那雄浑厚重的长号、锣钹声,那节奏强烈、起伏很大的雄健的舞步,都是甘南各大中型寺院里举会法会时僧俗信众观赏到的法舞,纯一色由寺中僧侣表演。其内容则集中于弘扬佛教的法力、佛威,通过“护法神”的表演,显示佛法无坚不摧、战无不胜,从而震慑威伏妖魔鬼怪。法会的主题不同,表演的法舞内容就不同;各个教派不一样,表演的法舞也有别。苯教有苯教的法舞内容与形式,藏传佛教宁玛派、萨迦派、格鲁派各自有自己创编(传播)的法舞。甘南各寺的法舞有着自己的独创内容和表现方式,基本来源于西藏扎什伦布寺的金刚法舞。但甘南法舞中还有其他地域中看不到的独鹿舞、狮子独舞、牦牛独舞等技巧性很高的舞蹈,精彩优雅,出神入化。法舞最早产生于8世纪的吐蕃王朝赤松德赞时期。藏王赤松德赞从克什米尔迎请莲花生大师进藏弘扬佛法。莲花生为“调伏恶鬼”(实际是震慑苯教徒),在民间舞蹈的基础上,率先开创了一种驱鬼镇邪的寺院宗教舞。这种舞蹈通过藏传佛教仪轨的世代传承,至今保留在各地藏传佛教不同教派的寺院之中。

情绪类的艺术表达,离不开音乐。藏戏曲牌、歌舞、民歌、小调都离不开旋律,若要统计曲调,那真是汪洋中捞浪花,夜空中摘星辰,举不胜举。各种优美、抒情、动听的音乐如这片草原,绵延厚茸,一直铺到天边。声乐如此,器乐也不容忽视。最为古老、最为稀罕的藏族乐器鹰笛、牛头琴、龙头琴(阿里扎聂)、口弦、长号、小号等在甘南都能一览尊容。你可享受其独特的、美妙无比的乐章,领略历史的纵深感,感受藏族祖先在音乐领域纵横开拓的聪明才华。其中拉卜楞寺的僧乐队,又是藏族器乐表演中独领风骚的一支新军。其演奏的乐曲,既有高僧大德创造的优秀曲目,又有学习继承自汉传佛教已经濒危失传的曲目。一曲曲悠扬飘逸,令你犹如踏进仙境,忘却一切烦恼忧愁,浸泡在自由、愉悦、轻松的香巴拉世界。

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也很丰富,俯拾皆是,满目生花。为了传授生产、生活常识给子孙,激发后人的兴趣和热情,甘南藏族人的祖先绞尽脑汁,创造和传袭了形形色色、花样翻新的游艺形式,通过玩耍,给儿童形象的启蒙教育。如弹羊骨、掷骨牌、赛羊骨、仿牛羊抵架的顶头赛、骑牛犊竞赛、投石饼、甩抛石“乌朵”、老鹰抓羊羔、狩鹿、大象拔河等等。在众多成年人传统体育竞技中,赛马是最隆重、最普及、最精彩、最夺人眼球的项目。特别是在牧区和半农半牧地,每逢大型群众性吉庆节日和集体活动,甚至喜庆嫁娶的日子,都要举行赛马活动,增添欢乐气氛,振奋自信精神。作为马背民族之甘南藏族人,与马息息相关,相依为命,马背生活是其生命中不可分割的内容之一。而部落征战、风雨游牧,又使马术竞技成为衡量一个男人能耐的重要标志。在集会或节日里,进行骑技竞赛是众望所归、大快人心的项目。赛马名目繁多,花样层出,有长跑、短跑项目;走马竞技有大走、小走、绵羊走、骆驼走、流火走等种种步法竞技,主要看参赛走马的步法、技能如何,类似当今田径比赛中的竞走。上述项目是马的耐力、速度的竞赛,而马上技艺则是骑手之间技艺的媲美。常见的马上技艺有马上拾哈达、马上射箭(枪)、马上拔河、马上倒立、翻马肚(颈)、耍刀矛等等。各项竞赛都选取名次颁发奖品。获冠的骏马作为部落的荣誉会好生待养,送老至终,不得出售或宰杀。

赛牦牛是另一项有趣的传统体育。牦牛的本性常会惹出许多令人捧腹大笑的乐趣。牧人中流传说:“赛马看技巧,赛牛看笑话。”真道出了赛牦牛的娱乐性。

劳动之余,闲暇时光,藏式摔跤是必不可少的,中青年甚至少年儿童也乐此不疲,有时妇女也会主动投入,找同性同龄的摔跤过过瘾。在节日期间,摔跤、大象拔河、抢石头、举重、扛毛口袋、射箭、抛石“乌朵”比赛都是老少皆宜、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对中老年男人来讲,藏棋是他们生活乐趣的一部分,一有闲暇就会席地而坐,拣石子,画图形,开始对弈放“炮”了。藏棋历史悠久,形式独特,是国棋中的一株奇葩。有“周久”(六格棋)、“子儿久”(挤棋),还有“加吾久”(争王位)、“纳卓年由浪久”(上天入狱)棋等等,既有普通棋类那变化万端、意趣横生的特点,又有自己独特的斗法和技巧。两人对弈,白子黑子,阵线分明,章法灵活,诱打堵截,排枪连击、群炮轰鸣,双方各施心计、暗设机关,险象丛生,难分难解。方尺之地,演绎出威武雄壮的多幕剧,展示聪慧过人的天赋,令观者咂嘴赞叹,不胜钦佩。

据有关资料告诉,早在公元6世纪初,藏棋就流传于吐蕃国土。吐蕃的将帅们把棋艺作为提高军士素质、培养下层官兵战略头脑和应变能力的举措,大力提倡推广。这种可划地为盘,拣石为子,席地可弈,简便而又内容丰富的棋术,既可开掘智力、陶冶性情,又能排遣寂寞、消时度日。正由于此,它不仅广为流传,而且延续至今,成为男人们痴迷的体育项目之一。

在甘南传统体育中,有的项目独此一家,唯有在甘南才能够观赏到,是非遗文化中的奇葩。它就是拉卜楞寺僧侣踏青避暑过香浪节时的佛棋——“上天落地狱”棋和“踩转经轮”。在绿草如茵的河滩,“上天落地狱”棋正下得激烈。它以六字真言为棋子,通过变化多端、扑朔迷离的道路在对弈中走进“天堂”或误入“地狱”。棋盘一般约一张茶几大小,画在布上,上首画有象征极乐世界的“天堂”,下首有阴森可怖的“地狱”。通往天堂的道路崎岖不平,十分艰险,坠入地狱的曲径也拐里拐弯。两军对弈,助威者观赏者黑压压的,人头挨人头,挤得紧紧的。人们忽而欢呼,忽而叹息,忽而屏气凝神,忽而欣喜雀跃。有的眼看一步就要走进天堂却不慎坠入地狱,只得重念六字真言,重新积善积德,又一步一步跨行在通往“天堂”的漫漫长路上。而那些几经艰险终于攀上仙界天国的棋手,则欢喜得手舞足蹈,忘乎所以。

叠罗汉经轮是僧人创造的另一游戏形式。当夕阳斜射,草滩抹上一片迷人的橘红色时,一项别具风味的僧人游戏开始了。

潺潺的流水泛着粼粼银点,百鸟唱着悦耳抒情的小曲,一座座僧帐似花瓣组合成莲花状。叠罗汉经轮的游戏舞台就是这似花蕊的帐中空地。

人头攒动,袈裟飘拂,却少了平时的喧嚣声浪。数百双眼睛齐齐注视着中心的罗汉经轮。十几个体格健壮的年轻僧人,臂搭臂、袈裟连袈裟组成连环圆圈,似一面涂红抹彩的“麻乃”经轮。他们是经轮的根基,肩头上还要搭起人梯,二层、三层……一轮雄宏壮阔、高一丈五六的麻乃经轮很快搭起来了。他们整齐划一地唱着六字真言歌,按顺时针方向慢慢旋转,看能旋转多久。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只要有一人缺乏毅力,整个经轮就马上土崩瓦解,分崩离析,结局是可想而知的。随着最上头那个小僧摇摇晃晃地掉在草地上,整个经轮也顷刻“全线崩溃”,有的跌倒,有的跳下,有的笑得前仰后翻,也有的摔得哇哇乱叫。

在传统体育项目中,最令人叹为观止,咂舌惊奇的是东部临潭旧城的万人拔河,万人空巷,不论民族、老少,甚至近邻的卓尼也有人来参战,吼声、笑声、加油助威声一浪高过一浪。整个一条街流淌着民族团结、万物和谐升平的气象。

藏医是世界医学遗产中的瑰宝,早在公元8世纪就已成体系。远之3800年前的苯教文化中就包括各种民间医药。厚重的藏医是立体多侧面的:有对生命与疾病认知方面的,有养生理论与实践,有不同于中外其他民族的诊法、疗法、药物炮制、药用法、医药文献等等;有教学场地医学院,有教材经典《四部医典》等,有手工炮制药物的作坊……作为游牧民族,还有《医马经》等医药文献。有关民间医药卫生的遗产完整丰富。

天文历算在藏族人生活中占有一定的地位,有关知识流传很广,大中型寺院中设有天文历算学院(喜金刚学院),学习历算知识,较精确、科学、完全地掌握和传承了古代藏族人、内地汉族及南亚各民族的历法,加以吸收后创造了雪域高原藏族人完善的天文历算学科。民间有着广泛的气象谚语,有着预防自然病疫灾害的种种“方子”,有着计数量、计时辰的数字演算方法,还有关于地理、风水和动植物、矿物的知识。

文化是人类成长的指南针,什么样的文化价值观培育塑造具有什么“德行”的人。人生有礼仪,礼仪中蕴含着审美情趣、浓浓的伦理文化。它们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甘南的人生礼仪给后人留下了珍贵、丰富的集体记忆。其中有着人生的喜怒哀乐、经验教训,是人生宝贵的财富。悠久的文化积淀,丰富了厚重的人生礼仪。甘南藏族人有着符合科学的妊娠习俗、分娩习俗、命名习俗、周岁礼、成人礼、婚礼、寿诞礼、葬礼,还有迎客、待客、送客礼仪等诸多完整,体系化的礼俗……

甘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浩瀚得难以枚举,难以一一摆开评述。早在2007年,甘南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就以州政发(2007)116号文件,公布了甘南州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榜上有名的就达149项。当然,它们是人所皆知,露在水面的宝贝,很多宝贝还深藏闺中未露面,等待着进一步挖掘亮相。

这些上榜的文化遗产是:

一、民间文学(共7项)

二、民间音乐(共11项)

三、民间舞蹈(共21项)

四、传统戏剧(共4项)

五、曲艺(共8项)

六、民间杂技与竞技(共17项)

七、民间美术(共22项)

八、传统手工技艺(共22项)

九、传统医药(共3项)

十、民俗(共34项)

(续表)

上述目录仅仅是第一批文化遗产名录,就让我们瞠目结舌,眼花缭乱,欣喜不已,真不知道甘南这块高天厚土还深藏有多少非物质文化瑰宝。真是珠落玉盘皆乐章啊!我们只能撷取其中独具韵味、稀奇鲜亮的单独或者交叉综合展示,以饱眼福。

为什么甘南储藏着如此丰厚浩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此众多广大的文化遗产又来自哪儿?

首先,作为黄河首曲流域的甘南,是中华民族发祥繁衍生息的摇篮之一。境内的洮河、大夏河等大中型河流,都是黄河的重要支流,把州内大部分地区联结了起来,滋润着这片土地。考古发现的星星点点,如甘南新石器遗址中发现的勾叶圆点纹陶片、鸟眼圈线弧纹彩陶片、石磨盘、石磨棒、石球,深达两米的堆积物和灰烬中出现的鹿角、兽骨和家畜残骨,这一切说明这一带从石器时代就有人类从远古走来,走过了狩猎一畜牧业一农业的发展和前两次生产大分工。各种石器的创制、制陶业的出现,说明人类在7000多年前就活跃在甘南,开拓了这片沃土。据史料记载,商周时期,甘南就有戎人、羌人群体分布。他们便是藏族人的先祖——“戎人”,是从事农业,半农半牧的藏族人,而“羌人”则是在旷滩平川里经营游牧业的藏族人。世世代代,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藏族人积淀了厚重的生产、生活经验,创造了很多有利于生存、发展的物质知识和精神文化,为后人留下了丰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苍天青睐,得天独厚,为甘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积累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富饶无垠的大草原,孕育了全面系统、立体化的游牧文化;大河奔腾,高山深谷,莽莽林海,滋养出山林文化、木器世界;青藏高原、黄土高原、蒙古高原交汇之地,使甘南成为各民族文化传播的通道,八面来风,四方雨露,大开眼界、大启智力,甘南大地撒播下藏、汉、回、蒙古多民族的文化籽种,催生出经过“嫁接”的文化“果木”。一代又一代,文化遗产越来越厚重、多彩、靓丽。大自然的宠爱,令这方大地花繁叶茂,物华遍野,吸引和鼓励人们不断向生产的广度和深度进军,更多文化硕果源源涌现,满盘玉珠叮当作响。

藏传佛教文化的熏陶沐浴,高原严酷环境的警示提醒,让高原人更加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拥抱生活,他们感恩大自然、感恩一切辅助自己生存发展的民族和个人。更宽广开放的空间、自由宽松的创造氛围、和谐和平的环境,给他们提供了放飞创作灵感的平台。他们知足常乐,乐天、豁达、开朗,在享受生活的同时,知恩图报。他们勤奋开拓,创造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造福自己,造福人类,耕耘幸福天地,争取更宽广的生存、发展空间,也为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沃土和甘霖。就拿甘南藏戏“南木特”来说吧,它表演的舞台化、音乐的民间化、内容的传奇化,构成了安多地区“南木特”特有的绮丽迷人风采,滋生了其顽强蓬勃的生命力,形成了任何流派都不能替代的剧种!为什么它能有如此强大的植根力量?为什么它能在短短时间内形成自己的风格?为什么历经沧桑变迁,却经久不衰日益扩大呢?这是因为:安多藏族聚居区有着丰富的民间文学根基。不论是山寨农村,还是草原帐庐,都流传着数不尽的说唱故事、说唱史诗、民间叙事长诗。人人嘴里都有一些故事和传说,民间文学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且大草原、大森林、大河谷的农牧民生性豪放旷达、善歌喜舞,不管是吉庆节日,还是歇息工间,都或是一曲对歌、情歌,或是一组舞蹈,轮流跳唱,相互媲美,直到尽兴为止。这一带流传的民间曲调有500种左右,舞蹈样式有百多个,其他的艺术形式,如“拜嘎儿”、“嘎儿”等也很多。这就形成了肥厚的土壤,造成了浓郁的氛围,为“南木特”剧的产生、发展、充实开拓了雄实的基础,有了良好的环境……正是天时地利人和的酝酿,甘南藏族自治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才如雪山般深广雄厚,如尕海湖水银光万点。

甘南呈现出的如此厚重、纷繁、多彩、绵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很难微观地一一细致地观赏、品味,只能纵横浏览,拣硕大肥美、艳丽芳香的做浓墨重彩的介绍,以类型化,混合交融,合并组成之面孔摊开这长长的画卷。自然,一些个性不鲜明、地域特色不强烈、覆盖面不太广泛的就有可能被淡化、被舍弃,这是无奈之举,但限于篇幅,也只能这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