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首导读】
本篇收录8篇论文,作者主要围绕“十三五”期间面临的“共建共享发展”、“实现更有质量社会发展”、“构建社会信用体系”以及“网络社会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等重大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共享发展理念是当代伦理学、社会学研究的重要议题。共享发展作为分享意识、公共精神的现代体现,与发展伦理学的价值立场相一致。在中国深度转型的背景下,提出“共建共享发展”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所在。其实质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此,作者提出,实现共建与共享,必须注意处理好几对关系,“共同享有”需要通过“共同建设”来实现;“共享不等于共有或均享”,共享发展不是平均主义,而是建立在社会公平正义基础上的共享发展。同时,必须处理好“全面共享”与“渐进共享”关系。当前,更需要设计好实现发展利益共享的制度安排。
社会质量理论产生于1997年,业已成为国际社会政策领域一个新的理论范式,能为我们展开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分析提供新的视野。作者认为,社会政策建设必须以提升社会质量为出发点,为建设可持续型福利社会这一目标服务。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重构经济政策与社会政策关系,构建公平正义、包容性社会政策体系和公众参与协商机制。为此,“十三五”期间,政府应坚持社会发展质量理念,追求更有质量的发展,实现更加公平的社会。
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作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基础,是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2016年《关于建立完善守信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加快社会诚信建设的指导意见》已经中央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由国务院印发。为此,作者提出市场、诚信、法治作为形成现代社会不可分割的制度整体,当前应构建以政府诚信为先导,商务诚信为重点,民众诚信为基础,司法公信为保障的全方位的社会信用体系。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建立多部门联动的失信惩戒机制,提高失信成本。加快建立以公民身份证号码为基础的公民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完善个人在经济社会活动中的信用记录,探索信用体系共建共享新路径。
国家治理现代化,离不开对互联网的认识、运用和治理。我国已成为世界性的网络大国。互联网急速地改变了中国社会,也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与思维方式。蓬勃发展的互联网的舆论生态已深刻影响国家治理的策略理念,对社会的经济形态和生活方式产生了显著、持续地产生着解构与重构的双重效应。作者在本书中论证了互联网对社会和人的改变、现实社会与网络社会的联系,探讨了互联网条件下的政府治理、大数据时代下社会治理的创新,并提出了政府与社会如何共建共享良好网络环境和如何建立较为系统有效的网络社会公共治理体系等治理对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