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重庆传统音乐概述

重庆传统音乐概述

时间:2023-03-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重庆传统音乐不仅是《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巴渝文化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的一个亮点。重庆传统音乐的范畴较为宽广,分为民间歌曲、民间舞蹈音乐、说唱音乐、民间器乐、戏曲音乐、综合性乐种六个大类。按照编纂出版《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的要求,只从民间歌曲、民间器乐两大类编纂了《乡音乡情》、《乐韵》两册。重庆传统音乐选入优秀代表性项目的有50个。
重庆传统音乐概述_乡音乡情

重庆传统音乐不仅是《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巴渝文化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的一个亮点。因此,《乡音乡情》《乐韵》的编写和出版,既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又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就目前而言,在对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探索研究中,会涉及民族音乐、民间音乐、传统音乐这三种概念。这三种概念虽有内在联系,但又有所不同。

什么是民族音乐?世界上所有民族,无论历史长短,人口多寡,都有其独特的音乐文化,这些民族所拥有的独特的音乐文化,就是该民族的民族音乐。

什么是民间音乐?民间音乐是民族民间音乐的简称,是指人民群众业余创作的集体性音乐作品。这些作品真实地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情景,生动地表达了他们的情感和愿望。

什么是传统音乐?周青青《中国民间音乐概论》中,传统音乐是指具有一定流传时间的、不是当代创作的音乐,通常把清代以前业已形成的音乐统统划归为传统音乐的范畴。重庆传统音乐的范畴较为宽广,分为民间歌曲、民间舞蹈音乐、说唱音乐、民间器乐、戏曲音乐、综合性乐种六个大类。按照编纂出版《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的要求,只从民间歌曲、民间器乐两大类编纂了《乡音乡情》(传统音乐卷上)、《乐韵》(传统音乐卷下)两册。

重庆民歌,是重庆人民群众在长期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集体创造出来的、最能直接反映现实、被人民群众普遍掌握、广泛流传的一种短小优美的歌唱艺术;民间器乐,是重庆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过程中,为了表达和抒发思想感情,运用传统的乐器来演奏的具本土风格和色彩的民间传统音乐。

(一)重庆民间歌曲、器乐的历史沿革

重庆的历代先民一向以能歌善舞著称。常璩《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巴师勇锐,歌舞以凌之。殷人倒戈。故世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也。”战国时,楚国人宋玉《对楚王问》中记:“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巴人的俚俗民歌在楚国都城竟有数千人从而和之,可见巴人民歌流传之广,受人喜爱之深。

秦汉时期,巴渝舞进入宫廷成为“乐舞”;继后,魏初改巴渝舞为“昭武舞”;晋又改“昭武舞”为“宣武舞”;此后,延续至隋文帝时,巴渝舞虽然被排斥于宫廷音乐之外,但由于它植根于民间,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因此逐渐衍化成以铜鼓击节导舞的各种艺术表演形式,保留在民间婚嫁、丧葬、志庆、祭祀等习俗礼仪和娱兴活动之中,为重庆民间器乐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艺术资源。

唐宋以来,在巴人后裔中盛行“竹枝歌”与“踏歌”。例如,唐代诗人皇甫松所作《竹枝》有“芙蓉并蒂(竹枝)一心连(女儿),花侵槅子(竹枝)眼应穿(女儿)”句,万澍《词律》云:“‘竹枝’‘女儿’,叶韵,乃歌时群相随和之声。”说明“竹枝歌”原是对一定格式的词歌演唱时加入“竹枝”“女儿”等和声的称谓。流传至今,重庆民间歌曲中含有大量衬词,这些衬词多数是“群相随和之声”,它与古代的“竹枝歌”一脉相承。

明清以来,“竹枝歌”的发展,推动了重庆民间器乐的发展。同时,因“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活动,各地民间音乐亦随移民入川,给重庆民间器乐带来发展的机遇。当时,民间乐班中的主要乐器“唢呐”已由波斯传入。1982年在重庆铜梁巴川中学出土两座明代合葬的官墓。其中一棺为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正月二十一日所建,内有随葬六品官位官员的一组石俑仪仗队(有唢呐2支,1锣1鼓,旗、宝盖、侍女、车马、武士若干);另一棺为明万历五年(1577年)所建,内有随葬四品官位官员的一组石俑仪仗队(有道锣2面,唢呐4支,一人身背小鼓1个、手提小包锣,一人击镲,还有旗、宝盖、侍女、车马、武士若干)。由此说明,在明代已流行吹打乐。

民国至今,重庆民间歌曲、器乐迅速发展,品种繁多,风格多样。根据统计,现有优秀代表性项目75个,其中,国家级代表项目14个,市级代表项目61个。重庆传统音乐选入优秀代表性项目的有50个。上卷选项23个为民间歌曲,其中劳动号子类9个(国家级代表项目3个,传承人7个。市级代表性项目6个,传承人10个);山歌、风俗歌等类14个(国家级代表项目6个,传承人15个。市级代表性项目8个,传承人15个)。下卷选项27个为民间器乐,其中吹打乐22个(国家级代表项目4个,传承人17个。市级代表性项目33个,传承人52个);昆词2个,均为市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3个;宫廷音乐1个,为市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1个;宗教音乐2个,均为市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2个。

(二)重庆民间歌曲、器乐的重要作用

民间歌曲和民间器乐是本土劳动人民的集体创作,是表达思想、感情、意志和愿望的一种艺术形式,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伴随着人民群众世世代代的生活、劳动、斗争,成为人民群众生活中的伴侣、表达感情与交流思想的媒介、劳动生产中鼓舞斗志的得力助手、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

民间歌曲和民间器乐伴随着人的一生。婴儿在襁褓之中,母亲为他(她)哼唱催眠曲。当婴儿成长到幼儿时,就学唱儿歌和童谣。少年时期,参加劳动便学唱放牛歌和薅草歌。青年时期,不仅学唱山歌,还学习民间吹打乐。人们在结婚仪式上,不仅唱起欢乐的婚礼歌、闹房歌,而且演奏出喜庆的吹打乐,展现向往美好生活的良好愿望。当亲人去世后,亲朋后辈们唱起了悲切的丧歌,加之吹打乐奏出哀鸣的道场音乐,表达着亲人们的深切哀悼。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重庆劳动人民通过民歌唱出心中的不平。除此之外,民歌还具有恋爱、交流、送往迎来及对歌斗智等交际功用,如巴南区的木洞山歌便很有代表性。另一方面,那时劳动人民入学读书比较困难,学唱民歌和演奏吹打乐成为他们获得文化艺术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这些民间歌曲和民间器乐,不但传授了各种知识,而且启发了人民群众的智慧,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娱乐生活。

在重庆民间歌曲和民间器乐中,有一些用于祭祀活动。例如,民间歌曲中的西山神歌和民间器乐中的福果民间礼仪音乐,就常在祭祀活动中被运用,虽然这些音乐曲调起伏不大,节奏平稳,但能满足人民群众祭神驱邪、除病免灾的愿望,因此受到当地村民的喜爱。

在重庆民间歌曲中,还有许多富有特色的劳动号子,如川江号子、南溪号子、龙骨坡抬工号子。人们通过这些劳动号子来统一劳动节奏,调节劳动情绪,因而劳动人民根据生产劳动的情景创造了多种多样的劳动音调。

由上可知,重庆民间歌曲和民间器乐与人民生活的关系极其密切,而且它对人民生活所起的作用也极为广泛和深入。

(三)重庆民间歌曲、器乐的共同特征

重庆是全国直辖市之一,地域广阔,是苗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在汉、苗、土家聚集与地域特有地理环境的背景下形成的传统音乐形态繁多。但从整体来看,民间歌曲和民间器乐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

1.民间歌曲、器乐的总体特征

(1)历史悠久,积淀丰富。从传说中的原始民歌、器乐到今天的重庆民间歌曲、器乐,民间歌曲、器乐作为重庆本土民众熟悉、喜爱的艺术形式,从未中断,而且在每一个时期都留下了优秀的作品。根据20世纪90年代开展的《重庆民间歌曲集成》《重庆民间器乐曲集成》编辑工作统计来看,分别是6000余首和4000余首,共计1万余首。可以说,这是重庆民间歌曲、器乐积淀丰富的直接体现。

(2)体裁多样,风格多样。为适应不同地区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丰富多彩的传统音乐体裁逐渐形成。民间歌曲除了号子、山歌、田歌、小调及多声部民歌外,还有儿歌、风俗歌、花灯歌、祭祀歌、礼仪歌等;民间器乐有民间吹打乐、民间锣鼓乐、昆词、苗族芦笙音乐、宫廷音乐、宗教音乐等。作为地域文化的直接产物,传统音乐不仅受地貌条件的影响,而且与方言音调相融合。由此,重庆民间歌曲和民间器乐的民间性、地域性特征和风格尤为突出。

(3)手法简明,语言洗练。这一特征以重庆民歌表现突出。重庆民歌的重要特点之一是音乐语言、艺术形式及其手法的简明和洗练。人们善于运用经济实惠的素材、洗练的艺术手法和音乐语言,创造出比较准确而生动的音乐形象。重庆民歌是一种口头创作、口头表演的音乐形式。每一首流传至今的曲子,都经过了千人传、万人唱,并在即兴的歌唱中愈加精练和成熟。在这样一个长期的不断加工、改变和反复推敲的过程中,简明与洗练就是重庆民歌所遵循的美学原则。

2.民间歌曲、器乐的基本特征

(1)音乐织体

在重庆的地域背景下,重庆民间歌曲、器乐的织体丰富多彩,主要是以单声部织体为主,也有二声部和三声部织体的运用,如川江号子中一领众和、相互映衬的多声部织体。重庆的苗族、土家族存在一些二声部、三声部或多声部的音乐作品,这与当地的民族文化、语言习俗、音乐审美以及地理气候条件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2)节拍特点

重庆民间歌曲、器乐的节奏分为自由节拍和规整节拍两种。自由节拍是演唱者、演奏者根据感情表达的方式不同而进行变化,不拘泥于固定的节拍框架。而大部分的传统音乐则具有相对严谨工整的节拍,不会随意变化。

(3)音阶和调式

重庆民间歌曲、器乐的音阶调式有着独特的地域风格,这些音阶调式在各个历史时期被广泛应用。在传统音乐中,多以中国特有的五声音阶和七声音阶为主。但根据各区县所居住的民族和地域的差异,也有一些独具特色的音阶调式,如秀山、酉阳、石柱、綦江等地,有一部分民间歌曲、器乐是用比较特殊的调式构成的。

(4)曲式结构

重庆民间歌曲、器乐的曲式结构,具有短小精悍的艺术特点,这与传统音乐创作者的历史背景和民间文化艺术的差异等因素有着重要的关联。由于重庆民间歌曲、器乐所表现的情感比较直接,叙述言简意赅,所以大多数重庆民间歌曲、器乐都是单乐段的结构,具有清晰简明的特点。但也有一些小调将几个曲牌连缀演唱或演奏,形成二乐段或多乐段的套曲形式。

(5)演唱、演奏形式

重庆民间歌曲、器乐的演唱、演奏多以独唱、独奏的形式出现,以比较自由灵活的独唱、独奏形式表达情感。但也有对唱、对奏,齐唱、齐奏,重唱、重奏及领和结合的演唱、演奏形式。齐唱、齐奏及重唱、重奏等形式多出现在仪式中;领和结合的形式多出现在劳动生产中。总的说来,重庆民间歌曲、器乐的演唱、演奏形式丰富,表演简单质朴。

(6)衬词衬腔

重庆民歌的衬词衬腔较有特色。衬词主要来源于本土语言中的感叹词、语气词和象声词。这些字词本身就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和艺术性,把这些词汇适当地应用到民歌的演唱之中,不仅使歌曲不受一般词语的束缚,还使歌曲的地方特色更加明显,更加具有亲和力。重庆民歌的衬词非常丰富,几乎很难找到一首曲子是不用衬词的。常用衬词除一般的感叹词、语助词和劳动呼声外,凡人称、动植物、乐器音响等无不可用作衬词。重庆民歌离不开衬词,一是由于抒发感情的需要,有时要强调某种语气、感情,就得要使用感叹词并使之歌腔化,这种歌腔化的旋律称为“衬腔”。一是由于歌词字音声调的约束,它的音调难以自由发挥,而感叹词、助词则可以减少字调的制约,在音调上有空间去发挥,从而促使民歌的衬腔更加丰富多彩。

综上所述,重庆民间歌曲和民间器乐是本土人民群众在劳动、生活或各种风俗活动中的口头创作、即兴表演,并主要借助口传心授的形式进行传播。在口头传播中,人们会根据自己的心情和想要表达的内容,对传统音乐进行加工改造。因此,民间歌曲、器乐的创作和传播还凝聚着集体的智慧。重庆民间歌曲、器乐在其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些具有标识性的音乐传统,包括音乐观念、音乐形态、音乐风格等多个方面。这些传统在世代相传的过程中,无论是纵向上的历时传播或是横向上的共时传播,都保留着某些音乐元素的不变,这种不变即是传统的稳定性。但同时,民间歌曲、器乐的传承又不是固化的、静态的、一成不变的。重庆民间歌曲、器乐在不同的历史时代、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由不同的人表演时便会有不同程度的变异,也因此形成许多曲调大同小异或小同大异的变体,这种状况就是传统音乐传播、发展的稳定性和变异性共存的体现。正是因为民间歌曲、器乐具有口头性和集体性、稳定性和变异性,才使重庆民间歌曲和民间器乐呈现出五彩缤纷的文化面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