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彭水县苗族民歌传承人

彭水县苗族民歌传承人

时间:2023-03-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苗族民歌是重庆市东南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鞍子镇一带的民歌。2006年,在北京举行的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中,彭水苗族民歌《娇阿依》作为重庆市代表队的重点节目参演,受到领导、专家和群众的高度赞扬。重庆市整台节目还以苗族民歌《娇阿依》作为总冠名并获金奖。如今苗族民歌已成为重庆市民族文化的重要品牌之一。苗族民歌的主要特点有三个。同时,收集、整理苗族民歌歌词手抄本近十本,歌词近200多首。
苗族民歌_乡音乡情

苗族民歌是重庆市东南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鞍子镇一带的民歌。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位于武陵山系与大娄山系交汇的褶皱地带,东邻湖南,南连贵州,西接渝中腹地,北挨湖北。这一特殊的“文化媾融区”区位,使鞍子镇一带的苗歌形成了一种既植根于我国西南的苗歌特质基因,又整合了土家族等少数民族及巴(渝)、黔、楚(鄂湘)、蜀多地域民歌音调元素的独特歌腔。

2012年1月苗族民歌传承人何茂(右女一)、任茂淑(右女二)等在彭水县鞍子镇盘歌堂参加首届赛歌会(图片由彭水县文化馆提供)

苗族民歌内容十分丰富。按类别分,有劳动歌(如打闹歌、采茶歌、刺绣歌等)、时政歌、仪式歌、情歌、生活歌、历史歌、儿歌、杂歌;按表现形式分,有独唱、合唱、对唱、一领众唱(打音)、多领众唱、齐唱等;按歌词结构分,有五言、七言句、十字句和长短句;按唱腔分,主要有高腔、平腔、混腔三大类;按曲式分,有号子、小调、连句、盘歌等。

苗族民歌既保持了苗歌的固有特质,在音调结构、旋律、节拍节奏、音域音型、音阶调式等一系列显示色彩上,又融入了相邻民族的民歌元素,形成了音乐色彩混合驳杂的、与异地苗歌有别的特征。这使得鞍子镇一带的苗族民歌旋律十分独特优美,奠定了它在文化比较学、音乐形态学及民族音乐史研究中具有的不可或缺的取样与存史的标本价值,是弘扬传统民族文化,进行新音乐创作的极好素材,是不可多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006年,在北京举行的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中,彭水苗族民歌《娇阿依》作为重庆市代表队的重点节目参演,受到领导、专家和群众的高度赞扬。重庆市整台节目还以苗族民歌《娇阿依》作为总冠名并获金奖。如今苗族民歌已成为重庆市民族文化的重要品牌之一。

苗族民歌的主要特点有三个。①对习俗的依存性特征和广泛的实用性。紧贴少数民族的习俗并广泛运用于少数民族的生活中,如运用在男女情爱的表达上。②混合驳杂性特征。其是多民族、多地域文化融合渗透的“文化媾融区”产物,既保持了苗歌的固有特征,又注入了汉语唱苗歌的演唱方式,在音调结构、音域音型、音阶调式等方面融入其他民族的民歌因素,形成了在词曲配搭关系上的一曲多词性。③特型音乐形态学特征。音调高亢嘹亮,形成了以古老的窄声韵三声腔为核心歌腔、交替调式的广泛运用、宽音域高腔系列的大跳进上升下跌旋线、乐句拖腔尾音及乐曲结音的下滑、非功能性均分律动型节拍节奏等音乐形态学特征,同时,“娇阿依”作为衬词广泛嵌入多数歌调,形成了特型衬腔。

2013年12月,任世权、任云兴、庹清先、何茂、谢碧等老中青三代苗族民歌传承人在鞍子罗家沱苗寨一起演唱《过山号》(图片由彭水县文化馆提供)

苗族民歌与彭水文化艺术的发展基本同步。在远古开始萌生,春秋战国时期形成,唐、宋达到鼎盛,元、明至清遭到破坏,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得到复苏。改革开放后,社会的深刻变化既给它带来了发展的机遇,可在“时尚”“西俗”的强劲挤压下,它变得空前脆弱甚至濒危,亟须强力保护。

苗族民歌现为重庆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目前已传至第六代,传承谱系如下表:

苗族民歌的传承谱系

续表

苗族民歌代表性传承人选介:

庹清先女,苗族,生于1959年3月。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市级代表性传承人。确定为区县级代表性传承人的时间为2012年3月9日。1966年9月至1971年3月在大元乡小麻村小读小学。1971年9月至1974年7月在诸佛乡中心校读初中。1974年8月至今在家务农。

20世纪70年代,庹清先拜师鞍子镇第三代传人任世权门下,学习苗歌山歌唱腔和传唱技艺,经常和民间歌手切磋技艺,收集整理歌词,并参加民间团体和市县组织的各种文化活动及各种民间音乐集会。1984年参加庆祝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成立文艺演出。1996年代表彭水参加黔江区民歌大赛并获二等奖。2005年代表彭水参加重庆人口文化艺术节、文化周、中国第十届三峡国际旅游节开幕式和亚太城市市长峰会文艺演出。2006年参加重庆市举办的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并荣获金奖,同年6月加入黔中民族文化研究会,12月参加彭水县首届“娇阿依”民族文化艺术周演出,被彭水县政府评为“歌师傅”。2008年接受重庆电视台《巴渝人家》栏目专访。2010年参加黔江区“号子”大赛并荣获一等奖,被鞍子镇人民政府评为优秀传承人。2012年、2013年参加彭水县原生态民歌大赛并荣获金奖。

从2010年至2012年在阿依河景区时常开展传艺授徒及苗族民歌进校园活动,先后收徒13人。同时,收集、整理苗族民歌歌词手抄本近十本,歌词近200多首。

谢碧女,苗族,生于1964年11月。确定为区县级代表性传承人的时间为2012年3月9日。1971—1976年在酉阳县庙溪乡枣树村读书,1976—1979年在酉阳县读初中,1979年8月至2010年在家务农。2010年至今,在阿依河景区上班。

20世纪80年代,谢碧拜师鞍子镇第三代传人任世权、何友僚门下,学习民歌唱腔和传唱技艺,与民间歌手切磋技艺,收集整理歌词,参加民间团体和市县组织的各种文化活动及各种民间音乐集会。2005年,谢碧代表彭水县参加重庆人口文化艺术节、文化周、中国第十届三峡国际旅游节开幕式和亚太城市市长峰会文艺演出。2006年参加重庆市举办的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并荣获金奖,同年12月参加彭水县首届“娇阿依”民族文化艺术周演出,被彭水县政府评为“歌师傅”。2010年参加黔江区“号子”大赛并荣获一等奖,同年,被彭水县鞍子镇人民政府评为民歌传承人。2012年、2013年参加彭水县原生态民歌大赛并荣获金奖。

谢碧从2010年至今,在阿依河景区上班之余还开展传艺授徒活动,已收徒弟10余人,这些弟子均能独立演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