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积极的成效
1.完善的社区公共服务布局
街道加大投入扶持力度,建设完成3700平方米的标准化、多功能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设完成总面积达5000平方米的四个片区睦邻中心并配备完善的硬件设施;在社区13个居民区,充分利用原有的老年活动室作为睦邻点,结合居民需求,延伸多样化的服务项目,从而形成“1+4+13”的公共服务设施布局。通过已经建成的四个睦邻中心带动、辐射周边社区,更好地为街道居民提供服务。
2.有效的多元资源整合
街道积极整合社区资源,引入优质社会组织,培育本土社会组织,引进社会工作者提供专业的社会服务,并积极协调社会组织、居委会、居民间的良性互动,深入了解居民所需,以需求导向开展社区活动,提供切实有效的社会服务,使得服务更加多元化、人性化、贴近居民生活。同时,调动志愿者的积极性,鼓励和引导居民志愿者参与到社区建设中来,加大居民的社区参与,从而提升了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3.积极的机制体制建设
机制体制建设对于睦邻中心整体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睦邻中心推广的重要条件之一。良好的机制对于睦邻中心定位、功能、决策制度、绩效考核有着科学的指导。因此,街道正积极探索配套的机制体制建设,如月度例会、清退机制等,整体机制还在不断的探索中,因而并不完善,也缺失成文的条例,这是由睦邻中心发展过程中尚未成熟的客观因素造成的。但可以看到,街道正积极地在推动机制体制建设工作。
4.对社区公众需求的积极响应,提升社区居民生活品质
通过这样的一种运营模式使得街道、社区能够更容易地了解到社区居民的需求,拉近了政府部门与社区居民的距离。使得街道可以因地制宜、因需求制宜,通过委托居委会和社会组织开展有关于各项社区为民设施建设的需求调研,把满足居民的需求放在首位,来不断深化社会救助和福利、便民利民服务、社会化服务、再就业等服务,不断拓展社区服务功能,细化了居民的需求,也使得服务更加多样化、人性化、具体化,使得为民服务功能逐步更好地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扩大了社区收益人群,提升居民福祉。
街道、社区从居民的自身需求出发引入社会组织运营睦邻中心,利用社会组织的专业能力提供有价值的社会服务,并使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建设,令其开发的项目使社区居民在社会福利、社区教育、社区文化等方面的选择上具有更大的广度和自由,提升了社区生活品质,增加了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和幸福感,减少了邻里矛盾,真正发挥了睦邻中心亲善睦邻的作用,在提升了居民满意度的同时也促进了街道、社区内部的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
(二)存在的问题与有待改进的方面
(1)在社会组织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社会组织的发展从睦邻中心成立的日子算起不超过4年,仍处于前期成长阶段,存在问题是正常现象,主要体现在社会组织依赖性过强、人员流动较大、社会组织成长较慢等方面。对于问题的阐述访谈过程中有如下提法:
X2:不同的社会组织在睦邻中心都有不同的想法,到睦邻中心来提供社会服务的组织也是有限的,像您刚才说的,他们在这个平台上提供服务,怎么样更接地气,怎样服务好居民,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弥补我们政府和街道力所不能及的事。我们原来的设想主要是这样的,社会组织从来的时间提供的服务都不一样,有的社会组织非常成熟,但是人员流动量非常大,可能是因为薪酬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其他的原因。流动性很大就会造成我们设想的服务目标很好,但是实际服务效果不那么好。
F:街道提到民非组织对街道的依赖性过强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举例来说,这些组织入驻的时候所有的前期准备都是街道已经做好的,包括装修办公室、购置器械、联系物业等等。但是经过了几年的运作,这些组织应该都有了自己独立生存的能力,但是不久前她接到某组织打电话求助电脑坏了要街道找人来修,她当即回绝了这个要求。“如果公用的电脑桌椅坏了找我们负责还在情理之中,但你自己办公的电脑坏了,你说是不是应该自己想办法解决。”
(2)社会组织服务中心与公益孵化园的孵化功能还有待加强。目前,社会组织普遍存在自身能力建设不足的问题,许多微型社会组织成长困难。而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的能力建设和能力培训功能相对比较弱,同样,公益孵化园的运作时间比较短,孵化出来的社会组织数量和影响力都很有限。
(3)街道政府、居委会、睦邻中心托管组织在睦邻中心运作过程中的责任边界还不够清晰,需要进一步加强梳理和界定。
(4)对有价值的社会服务的公益性及其相关个性化服务的收费标准界定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对于哪些社会服务需要政府购买,哪些社会服务需要按照政府规制的成本价格收取以及哪些社会服务完全由市场决定费用水平,这需要作细致的评估和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