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上海科技海归样本调查

上海科技海归样本调查

时间:2023-03-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图2-2 上海科技海归分组年龄结构(三)学科结构以我国教育部的学科分类为标准,采集上海科技海归的一级学科数据,共获得有效样本4723条,其中排名前十的优势学科人员共有3222人,占总数的68.22%,超过了三分之二。其中上海交通大学拥有的科技海归人数最多,高达1177人,占总人数的24.43%,接近四分之一。
上海科技海归样本调查_上海科技人才发展研究报告.2017

本课题主要通过网络途径采集上海29个高校、科研院所海归科技人才的网络公开信息,包括各大高校、科研院所的人才介绍页面,社交网站的个人页面(Research Gate、Academia、Linked In等),微博、博客、微信等多种渠道,共获得上海科技海归履历数据4823条。这里将科技海归定义为曾在国(境)外高等院校留学或工作、具备相当科研能力的理工科归国人才,包括在国(境)外就读本科、硕士、博士及博士后的人员,或访学期至少1年的访问学者,以及在海外研究机构任职超过1年的科研人员。

(一)性别结构

人才性别信息的有效样本量为3644人,其中男性有2894人,占79.42%,接近八成的占比可以说在海归群体中,男性占据了绝对优势。女性仅有750人,占20.58%。但是历年来,我国的出国留学人员中,几乎每个热门留学国家的中国学生都是女生数量比男生多。因此,上海科技海归群体中,女性比例是严重偏低的,其中的问题值得深思。

(二)年龄结构

年龄方面所搜集到的信息有效样本量为2740条,上海科技海归平均年龄为47.35岁,中值为46岁,年龄众数为53岁。由图2-1可以看出上海科技海归的年龄分布情况。

图2-1 上海科技海归年龄结构

如果将上海科技海归以10岁为年龄段分组,分为29岁及以下、30~39岁、40~49岁、50~59岁、60~69岁、70岁及以上6组,那么其占比分别为0.51%、23.28%、36.42%、29.31%、6.93%和3.54%。可以看出上海科技海归群体中,30岁以下的年轻人占比很低,仅有14人,而30~59岁占据了上海科技海归群体的绝对主力,约为89.01%,其中40~49岁比例最高,有998人,占总体的36.42%,其次为50~59岁,共计803人,占总体的29.31%,最后30~39岁的群体有638人,占23.28%。由数据层面可以看出,目前上海的科技海归群体是以40岁以上的中老年为主体的,占总数的76.21%,超过总体的四分之三,可以说在年龄结构上存在偏差,中青年的比例偏低(见图2-2)。

图2-2 上海科技海归分组年龄结构

(三)学科结构

以我国教育部的学科分类为标准,采集上海科技海归的一级学科数据,共获得有效样本4723条,其中排名前十的优势学科人员共有3222人,占总数的68.22%,超过了三分之二。具体说来,排名前十的一级学科分别是生物学、材料科学、化学、物理学、电子与通信技术、化学工程、临床医学、土木建筑工程、环境科学技术及资源科学技术、数学(见表2-1)。

表2-1 上海科技海归排名前十的学科分布

(四)留学国家或地区分布

上海科技海归的留学去向囊括了全球44个国家或地区,共计有效样本量4787条。其中美国一枝独秀,留学人数高达2292人,占据了全部留学人数的47.88%,接近半数,可以说是上海科技海归留学的第一梯队。其次是日本,由于地缘的关系,日本向来是上海人留学的首选地区之一,在此得到了体现,留学人数656人,占总数的13.70%。再接着是德国和英国,占的比例也相对较高,分别是9.13%和6.02%。日本、德国和英国是上海科技海归留学的第二梯队。除此之外,法国、加拿大、中国香港、新加坡四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人数比较接近,从高到低分别为184、158、134和123,分别占总体的3.84%、3.30%、2.80%和2.57%,可以视为上海科技海归留学的第三梯队。这三个梯队的八个国家或地区的留学人数加起来达到4272人,占总数的89.24%,接近九成,基本上可以代表上海科技海归留学的主要目的地。

(五)留学访问高校、科研院所分布

上海科技海归的留学高校分布较为广泛,囊括了全球1320所高校、科研院所,共计有效样本4593条。平均计算,每个机构仅有3.48个留学生。从单个机构来看,即便是排名第一的哈佛大学也只有106人,比例也仅占2.31%。从排名前十的机构来看,前十中有6个属于美国的高校。其他4个高校中,东京大学位列第二,属于日本,占1.44%;新加坡国立大学位列第三,属于新加坡,占1.28%;马克斯 普朗克研究所位列第五,属于德国,占1.24%;东北大学位列第十,属于日本,占0.85%。分布情况和留学国家或地区的梯队分布在大体上保持一致,如图2-3所示。

(六)留学身份

从收集到的履历数据来看,上海科技海归出国留学时身份差异很大,各不相同。在2125条有效样本中,以访问学者身份出访的占据首位,有864人,占总数的40.66%,也就是说目前所统计的上海科技海归中,有超过四成的人并未在国外受过高等教育,只是以访问学者的身份进行过超过1年的学术交流。其次是以博士后身份出国留学的有745人,占总数的35.06%,此外以博士、硕士身份出国留学的分别有329人和15人,占总数的15.48%和0.71%。如果将博士后算作教育经历,那么在上海科技海归群体中,出国接受留学教育的占总数的51.25%,超过总体的半数,与访问学者一起占总数的91.91%,这二者之外的留学人员,也就是在海外研究机构长期工作过的科研人员,大约占总数的8.09%。

图2-3 上海科技海归留学访问排名前十的高校、科研院所

(七)所在高校、科研院所

上海科技海归所在高校、科研院所履历数据共计收集到4817条有效样本。其中上海交通大学拥有的科技海归人数最多,高达1177人,占总人数的24.43%,接近四分之一。其次是同济大学和复旦大学,两校拥有的科技海归人数相差不大,分别为711人和691人。排名第四的是华东理工大学,拥有科技海归497人,占10.32%。其他高校所占比例均低于5%。

如果将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同济大学这三所上海最顶尖的高校单独列出,与留学访问国家进行匹配,可以有效地看出这三所顶尖高校的科技海归来源地的异同(见表2-2)。毫无疑问,美国是这三所高校的最大科技海归来源国,分别占总数的51.09%、48.68%和42.05%。而接下来的日本、德国和英国也与样本总体留学访问国家的情况保持一致,分别属于留学访问国家的第一梯队和第二梯队,情况稍有不同的是同济大学的科技海归来源国中排第二的不是日本,而是德国,这从侧面反映了同济大学与德国之间密切的学术交流和国际人才流动(见图2-4)。根据同济大学校友会网站资料(http://www.tongjiren.org)显示,同济大学在德国拥有6个海外校友会,仅次于美国的10个。

表2-2 三大高校的科技海归来源分布

(续 表)

图2-4 三大高校的科技海归来源国前四

(八)职称结构

在所搜集到的履历职称数据信息中,职称填写的花样较多,格式差别很大。主要原因在于不同单位的性质差异较大,分属各种不同的职称体系。大体来说,上海科技海归群体的职称主要有教师系列、科学研究系列、工程系列三大系列。如果将教授与研究员、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副教授与副研究员、高级工程师,讲师与助理教授、助理研究员、工程师合并,并单独计算,则有样本量4353,其中正高级职称2770人,占总数的63.63%,副高级职称1210人,占总数的27.80%,中级职称373人,占总数的8.57%。高级职称占总数的91.43%,这反映出上海科技海归在科研系统内总体上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发展前景良好。

(九)外籍人才

在4823名上海科技海归中,保留外籍的人才只有20人,仅占0.4%,其中美籍人士14人,占70%,其他6人中,日本、新加坡和德国分别有3人、2人、1人。同时根据美国橡树岭科学及教育研究所2014年发布的《美国高校海外留学生滞留率研究报告》,我国旅美科学工程博士学位获得者的滞留率一直居高不下,位于全球首位,远高于所有国家旅美科学工程博士学位获得者的平均滞留率。从这个角度来看,说明我国依然有大批高层次科技人才滞留海外。这从侧面反映了我国吸引海外人才的力度还不够大,需要进一步针对滞留海外的已经加入外籍的优秀华人科技人才制定相关政策,改善相关科研环境,推动上海科创中心的建设工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