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学文化曾对家族子弟成长起过很好的教化作用。正如毕诚先生在《中国古代家庭教育》中所言:“中国封建社会的仕宦之家,素有‘书香门第’之称,即使不能世代为官,却不失为缙绅之士。不论仕宦之家是否能以高官厚禄显达于世,大都有世代家传的家学教育。”郑强胜先生在《文化史研究的新领域——中国传统家学》一文中谈到:“家学不仅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其学说成就也为世人所共识,许多有家学传统的世家,之所以能成一朝一代或数朝数代的名门望族,能占据中国历史发展史上的一席之地,能一门屡出达官显贵,子弟遍布天下,为时人所恭敬,究其原因,无一不与家学传统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传承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尤其是家学文化的传统,吸取其精髓,以加强青少年成长教育研究,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青少年成长教育研究的学科体系和内容,具有很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同时对于祖国文化的薪火传递也具有重要意义。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倘有人作一个历史,将中国历来教育儿童的方法,用书作一个明确的记录,给人明白我们的古人以至我们,是怎样被熏陶下来的,则其功德,当不在禹下。”虽然本项研究无法企及鲁迅先生所要求的高度,但这足以说明对家学文化进行研究是一项颇有意义的事情。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家学文化”虽然在传承祖国文化传统,培育家族子弟等方面均做出过杰出贡献,然而,随着清末西学东渐,战火纷飞时代的来临,作为中国古代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世家大族,伴随着清王朝的灰飞烟灭也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书香门第”“家学渊源”成了人们永远的回忆。特别是新时期,伴随着信息化、全球一体化时代的到来,祖中国的传统文化在现代文明风暴的涤荡中,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中,显得尤为孱弱和无力,家学文化亦不例外。很多智者为我们在向新时代迈进过程中把祖国文化抛弃的一干二净的做法倍感痛惜。一个民族要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不是被同化,继承祖辈的优良传统,续传自己古老文明的血脉就显得尤其重要。近年来兴起的“国学”热潮,就是在这种文化危机背景下,国人迫切需要加强民族文化传统继承的一种反映。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一门科学,也是有规律可循的。李大钊先生还曾谈到,“无限的‘过去’都以‘现在’为归宿,无限的‘未来’都以‘现在’为渊源”。一些适用于我们祖先的东西,应当说在某些方面也是适合于我们的,家学文化即是如此。特别是在当前,在青少年成长教育中还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完全解决仅仅依靠现代理论是不够的,因此从这一角度来说,有必要加强家学文化的传承和研究,对青少年成长教育的策略作进一步探讨。在本部分,将对新时期传承家学文化所要达到的目标、如何汲取传统家学文化的营养为当前青少年成长教育服务,以及传承家学文化需有哪些措施保障等内容尝试探讨。
(一)时代背景下传承家学文化的目标
古老的世族虽然已离我们远去,但他们留下的珍贵精神财富——“家学”却依然充满着勃勃生机,将其拿来为现实所用完全具有可行性。在新的时代,新的环境下,传承家学文化要达到怎样的目标,这是做这项研究工作首先需明确的问题。当前研究家学文化的目的,首要是通过传承家学文化以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同时,对父母而言,通过家学的传承也可以达到促进自我、发展自身的目的。另外,通过家学文化的传承,还可以延续中国古老而优秀的文化传统,使我们的文明薪火得以相传。
关于传承家学文化的第一个目的,拟在通过借鉴家学文化中对子女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同时结合时代特点,针对目前青少年成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创造性地完成对子女的培养,以达到他们良好习惯的养成,基础知识的积累,生存本领的获得,正确价值观念的初步形成,优良道德品质的确立等目的。应当说,这是传承家学文化的根本目的和初衷所在。
传承家学就离不开父母,对于父母而言,通过传承家学文化首先可以增强家庭教育的危机感、紧迫感。俗话说“富不过三代”,而时至今日,更出现了“富不过一代”现象。通过研习古代家学文化,能使大家对这种家族危机感有更深入、更真切的感受和认识。这种危机意识在古代家学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如在杜氏家学中,杜堮曾说“余谓祖宗遗泽亦非可深恃也,要在自修耳……年垂九十而孜孜不敢惰怠”[144]。为了保持家族文化的传承,杜堮九十多岁还终日乾乾,夕惕若厉,这种孜孜不倦的精神无不令我们汗颜。杜堮又每每为儿孙升迁感到忧惧,他常说:“近世罕有此非常之遇,尤为怵惕不安也”[145]等等。这种忧患意识,是源于对家族兴亡规律的深刻预见。当我们看到这些充满危机意识、忧患意识的古代家学文化的时候,作为当今的父母怎能不为之动容?学习家学可以增强父母教育子女的紧迫感、危机感和责任感。
另外,通过家学文化的传承还可以使家长们增加教育子女的方式、方法、内容等方面的知识,端正教育目的,提高教育艺术,对于自己的人生追求、道德情感、为人处世、个人修养等各方面也有一定的陶冶和促进作用。
当然,更深远一点,传承家学还有一个目的,就是要通过学习和借鉴古代家学文化,以促使中国优秀文化的延续,并且还可以史为鉴,发展当代家学文化,建立起新时期的家学,为我们祖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服务。
(二)杜氏家学文化对推进青少年成长教育的启示
通过研究以滨州杜氏家族为主的家学文化可以发现,家学文化中有很多有价值、有生命力的东西值得今天加以吸收和借鉴,如家学文化的传承内容、传承方式,以及家学文化中体现出来的某些意识等等。现对汲取家学文化精华,推进青少年成长教育提几点对策和建议。
1.青少年要加强对经典著作的研读
像杜氏家学文化一样,经典著作的诵读和学习是家学文化传承发展的基础,也是子女进行知识积累、道德培养的重要一步。杜堮曾说“人之一生惟读者为急务”,他还说“三百年士族家世,读书其本业也”[146],此言不虚。杜堮道出了世家大族家学的真谛——读书。应当说,当前在青少年的启蒙教育中,青少年所读之书并不缺少童话故事、寓言之类的内容,更少不了外语的学习,但这些快餐式的内容虽然能够丰富孩子们的精神生活,也能够促使他们增长对于外部世界的认识,但是对他们文化素养的培育却贡献不大。相比而言,祖国传统文化知识的积累却成了薄弱环节。因此,倡导在青少年成长教育中加入经典著作的研读就显得尤为必要。所谓研读,应是学习和诵读的结合,而不是一些人所提倡的仅仅是经典的“诵读”而已。研读的经典,应当是经史结合,而且要难易适中。经典研读的过程中,父母要起到非常重要的导读作用,比如,杜氏在经典的学习过程中,提出“七岁……将大意为之讲解,十一二岁,即宜将左氏传、文理法,且读且解……”[147]从中能够看出,父母对于孩子的经典诵读学习中要讲解在先,而不是一味地让孩子自己诵读、苦背。这即要求,家长要注意学习古典文化知识,只有自己懂了才能给孩子讲解。当然,如若达不到自己理解的地步,适当延请好的家教老师也不失为一个不错的办法。
通过经典著作的学习,不但使孩子们获得传统文化知识,得到礼仪道德的熏陶,还可以增强他们的理解力,进行美育教育,这对于他们在学校的学习无疑也是一种帮助和促进。
2.既重知识传授,又重方法培养
在杜氏家学中,既重文化经典的学习和基础知识的传授,也非常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这一点上文已经说明,在此毋须赘言。这方面内容对于当前青少年的成长教育而言,也很具借鉴意义。当前很多家长只给孩子提要求、定目标,但是对于如何读书,如何作文,如何解题等却一概不管。只重结果,不管过程,是很多家长在孩子的培养工程中经常犯的一种错误。在孩子学习的过程中,方法的指导无疑能给孩子的学习插上飞翔的翅膀,可以少走很多弯路。同时良好学习习惯的习得,也是得益于正确方法的指导。而良好的学习习惯无疑又会对孩子一生的学习和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说,家长要重视孩子知识层面的学习,又要适时地对孩子进行读书、学习方法的指导。
3.强化思想道德与为人处世教育
思想道德与为人处世的教育,无不是古代世家大族家学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前文已述,像杜氏家族这样的士族,在其家学中也非常重视德育与处世教育,他们甚至认为德育的教育与传承是关乎家族存亡的主要因素之一,如“欲子孙安于素位而无失祖宗之旧,夫岂谓如是止哉?能文章而蓄道德,固将以策名清时流闻于后代”[148]。虽然旧家世族所授之道德,多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三纲五常等封建旧道德内容为多,但他们讲求对祖国的忠、对他人的信、对长辈的礼等内容,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优良的风尚,即使是今天也应当提倡。杜氏在家学中高度重视德育,把道德教育置于家族存亡的角度来传承、施教的做法非常值得借鉴。在当前青少年的成长教育中,重知识的传授、特长的培养而轻视思想道德教育的倾向比较明显,特别是在独生子女的教育中这种倾向尤为显著。在2004年,国务院曾为加强青少年的道德教育专门下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一文,明确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教育和引导未成年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从中也可见当前在青少年成长教育中德育教育的紧迫性。
而为人处世教育应当说是一种关乎一个人如何与他人打交道、如何适应社会的教育,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像杜氏家学中的“和谐处世、低调为人”,“懂得付出,善于回报”,“诚实不浮华”,“灵活但不随波逐流”等处世智慧,使其子孙获得了更加广阔的生存空间,得到了更大多数同僚和人民的承认,是使他们取得人生和事业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重视为人处世的熏陶和教育的做法值得当前的父母学习和借鉴。特别是当前很多独生子女,他们多在家长的溺爱、偏袒和纵容中长大,又加之缺少与其他兄弟姐妹相处的直接经历,因此导致了他们不会融洽地处理与他人的关系,以至于在和他人交往中多表现出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不乐于付出、不善于合作的倾向。这些弱点的存在严重影响了他们在学校、社会上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而缺少了人脉的支持,他们将难以获得人生和事业的成功。因此很有必要借鉴家学经验加强为人处世等方面的生存能力教育。
4.注意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在杜氏家学教育中,非常注重学习环境的营造。从杜诗曾专辟“净明山房”为其子弟读书始,到杜彤光营造“西轩”,杜堮创“嘉树草堂”等等,几乎每一位在杜氏家学传承中起关键作用的人物,都曾专门设置子弟的读书场所,让子弟们在书香中受到濡染,让他们在清静的环境下学习。这种为子孙学习营造专门场所的做法值得提倡。当前,家长在教育孩子读书学习的时候,也应当借鉴前人经验,尽可能地给孩子提供专门的房间,让丰富的书籍和优雅的环境成为他们净化心灵,畅游知识海洋的平台。
良好的学习环境还表现在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上,如果是在父母的棍棒之下、逼迫之下读书,其效果显而易见。近代教育大家陶行知曾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149],压抑的学习氛围是对孩子的一种摧残。杜氏家学中,非常重视轻松、愉快学习环境的创设。如杜堮在闲居时,好与小儿辈嬉戏,虽然多数封建士大夫认为“家主体尊,不宜如此”,但杜堮却坚持认为:“家庭朝夕之间,唯要恬淡、天机、坦率、自然,且就嬉戏即用教训,亦易入,且久不忘,天情性相感故也。”[150]杜堮将嬉戏、娱乐当成了教育子女的最好手段,他看到的也正是在这种轻松、愉悦的环境下,子孙最易于接受教育的事实。这一点也非常值得当今的家长学习和借鉴。
5.父母要与子女一起成长
杜氏家族强调,家学的传承是双向互动的,子女在接受教育的同时,父母也同样受到教育,教育子女的过程也是家长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教育和反思的过程,如《杜氏述训》曾云:“人有不美之行,念及其后嗣,而幡然改悔者,迁善改过,盖亦教在其中矣。”即是此意。他们还强调父母应当先接受教育,“有善教则有善学,而今日之善学又为他日之善教”[151]。善于教育是子孙善于学习的前提,而善于学习又是善教的准备,这就要求父母在教育孩子时,要善于学习,在孩子学习之前先学,只有这样才能完成“督学”的责任。
然而当前在青少年的教育中,却往往表现出要求孩子达到某某要求,但父母却只知其标不知其本的现象。这种情况往往会产生两种结果,一是孩子知识掌握的程度家长不好判断,二是孩子会因为连父母都不懂而放松对自己要求。因此,从这一角度讲,父母要和孩子一起成长,或者更进一步说,父母要先于孩子成长。
从另一角度看,当前是信息风暴化,知识大爆炸的时代,不了解孩子所处的生存环境,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将难以了解孩子的真实情感和需求,很难实现与他们的交流与沟通,如果连起码的交流与沟通都难以实现,对孩子成长的指导又从何谈起。
因此说,家学文化中父母和子女一起成长的做法值得当前的父母学习和借鉴。
6.父母要强化身教效应
前面已述,在杜氏家学的传承中“身教”是极其重要的手段,而“身教”也是中国古代家学中普遍存在的重要传承形式。俗语言“上行而下效”是再浅显不过的道理。在现实生活中,父母的所作所为,父母的志趣与爱好,以及其为人处世的方法无疑对孩子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很难想象一个整天花天酒地的父亲会培养出一个勤劳、节俭、上进的儿子。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陶行知文集》中谈到父母的身教时也说:“我要教儿子自立立人,我自己就得自立立人,我要教儿子帮助别人,我自己就得帮助别人。”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中,不要求孩子做到的事情,父母坚决不做,要求孩子做到的事情,父母首先要做到。而且,父母的所作所为要“有益于人,有补于世”[152],与此同时,不但父母自己的言行要一致,夫妻双方也要言行一致,在杜氏家学中这一点也有所体现。只有这样,才不至于使孩子无所适从。
7.孩子要在父母身边成长
家学文化所具有的亲情性、针对性、感染性等特点是任何教育都难以比拟的,而只有孩子在父母身边成长时,家学文化的优势才能发挥出来。杜氏家学就强调子女在父母身边接受教育、熏陶,完成成长。通过对杜氏家学的研究不难发现,杜氏子孙的成长多数都是在父母身边长大的,特别是杜受田,他从十四岁随侍其父杜堮于官开始,直到三十八岁还随侍其到浙江学政任[153],杜堮说:“自受田幼时,余教以诗文之法,辄能领会……余亦乐而教之,朝夕不倦……如是十余载……余游升学士,放直隶学政,受田皆从任俸……余还京师任铨部,则又与之讲文字、论世务、讨研经史……”[154]可以说,杜受田的成长完全是在杜堮的直接调教和影响之下完成的。但是今天的很多父母却不这样,他们把孩子送到“寄宿式”学校或者“贵族”学校,当成是成功之举。虽然一两周甚至一两个月都难得见上一面,但以为只要舍得花钱就可以完成孩子培养和教育,就能让孩子成才。实则不然。即使是再高级的学校,老师也不能整天围着一个孩子转,如果长期生活在一些生活习惯不良的孩子身边,“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些孩子的不良习气会很自然地传染给周围的孩子。另外还有很多打工族,他们把孩子留在家中,由父母或亲属照管。由于父母长时间缺少与子女的沟通,不但会过快的形成代沟,不利于交流,不利于把握孩子的思想变化以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同时缺少了亲情的感染和呵护,会使青少年心理出现某些畸形发展的趋势,这样做的后果前文已述,此不赘言。因此,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应吸取杜氏家学文化中让子女在自己身边成长的做法,使孩子在父母身边接受安全、细致的教育,让他们感受家的温暖。
8.加强实践锻炼
在杜氏家学的传承中,实践锻炼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杜氏家学中的实践锻炼,首先是让子弟从事耕读活动,特别是从事农耕活动。通过这项活动不但使他们体会到劳动的艰辛,从而借助于劳动情境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还会使他们进一步体会到读书的乐趣。而这一点现代的孩子却是相当缺乏,不仅城市里的孩子完全脱离了农业劳动,就连农村的孩子也很少为之。缺少了这门课程的学习,最容易导致孩子们养成好逸恶劳的习惯,难以体会到父母生活的艰辛,因而也就不会珍惜美好的读书时光。因此说,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角度讲,有必要吸取家学文化中重视体力劳动锻炼的思想,使孩子适时从事一些这方面的磨炼,这对于他们的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坚强的意志、正确的人生追求的形成等都大有裨益。
杜氏家学更重视社会实践的磨砺。像杜受田一直跟随其父协助其从政,这种官场的实践为其后来从政成功打下了坚实基础。从这一角度讲,当前在青少年成长教育中,让孩子们多从事一些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也很有必要,这有助于他们及早的了解社会、适应社会,为将来走向社会打下基础。
当然,杜氏家学的丰富内容和多样传承方法,还有很多内容值得学习和借鉴,如关于教子方法的多样性,在杜氏家学传承中既有父母的耳提面命之教,又有家塾、教子诗、教子文、家训、家谱、年谱等多种形式,在当今青少年的成长教育中也可以尝试着加以借鉴吸收,如采用谈话交流、书信交流、网络交流等多种途径,以实现对子女的教育,还可以通过聘请家教的方式协助教育。针对家学文化中重知识又重艺术教育的做法,可以根据孩子的特点适当培养他们的业余爱好以对其进行美育。另外,还要在教育子女过程中注意进行“赏识”性的教育,如杜堮在教育子弟时提出,如果子孙稍有进步则要“亟奖之、励之、使鼓舞不倦”[155],这种适时奖励、赏识的教育思想也非常值得学习等等。由于篇幅所限,这些内容在此不再展开。
总之,传承家学文化推进青少年成长教育是一个长期的、不间断的系统工程,不能一蹴而就,这就要求家长要有持之以恒的决心。同时,还要求父母要在物质上和精神上进行双投入。所谓物质投入,就是要选择适当的图书,提供优良的环境等,而精神上的投入却是重中之重,既注意不断的加强自身的学习和修养,又要全身心地投入到子女的学习和生活中去。当然不可否认,家学文化是历史的产物,不但具有时代性,也具有某些片面性,同时,家学也并不能解决现实生活中青少年成长中所遇到的所有问题,但有理由相信,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只要我们秉承古代家学文化的精神,辩证地吸取家学文化,创造性地应用到青少年成长教育中去,就一定能够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作者:杜立晖,刘雪燕,本文系2007年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传承家学文化,推动青少年成长教育研究——以滨州杜氏家族为例》结项报告的部分研究成果,其中《杜氏家学文化的传承形式》一节,以《家学文化传承形式探析——以滨州杜氏家学为例》发表于《滨州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