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关于批头性质的初步探讨

关于批头性质的初步探讨

时间:2023-03-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前,学界对于批头的性质还不甚了了,《滨州革除歇家批头记》的有关记载为大家认识批头提供了极其珍贵的线索和依据。下面以此文为中心并结合其他史料对批头的性质试做粗浅的探讨。在此过程中,布政使司先写好批文,且批文为一式两份,中间印有钱数编号,地方州县有关人员携带一份批文上解钱粮到布政使司,后布政使司根据批文的数额核对钱粮数,核准无误后,再把一份批文发回州县令其存据。
关于批头性质的初步探讨_家族·文化·社会:明清黄河三角洲杜氏家族文化研究

当前,学界对于批头的性质还不甚了了,《滨州革除歇家批头记》的有关记载为大家认识批头提供了极其珍贵的线索和依据。下面以此文为中心并结合其他史料对批头的性质试做粗浅的探讨。

据《滨州革除歇家批头记》载:

“尝闻利有大小,弊有浅深。兴一利不如除一弊,盖弊之所在,黔首之身家胥系焉。夫家即破,则身不能完,身即亡,则八口无所寄,此为民上者所当闻而心痛者也。滨之差也有年矣,其甚者无如歇家、批头二事。此二事未知起于何年,而今始得除也,幸矣!夫良牧如良医也,良医不独贵参苓而贱乌喙,顾用之何如耳?我州金公如大医王,疗我滨土,靡利不兴,靡弊不除,其教民之解纷息争也……独除歇家、批头二事,又有类考亭所言:用大承气汤者,幸矣哉!顷集滨人民于城隍庙,痛陈二弊而务去之。盖言歇家者,为小民赴城办粮而歇于其家者,为之假其居停饮食,为之通其有无缓急,然岁时科敛,何啻狼虎?是一日哺之,而终岁偿之;荐席安之,而芒棘随之,势将衿捉肘露而不可止。批头者,为解临、德二仓漕糈而为批解之首者也。其始也,苦于签报。其究也,苦于包揽、恐喝、侵噬,余所羡利不归于民,间责所逋,害遂贻于编户,将破产身亡而不可止。前之牧吾滨者,非不知之,皆狃与故习以纵其弊,如世之讳疾养壅者,故茕茕小民虽欲刮股破脑而无庐扁之从也,亦足悲矣!今我公毅然任之,俾绅衿里老佥谋请革,适府尊王公以勘灾行部,廪膳生员王泽汪等,里民孙钦等,复为呈请,批发到州,欣然多我公之惠政,嘉叹不已……”[2]

此文主要介绍金公在滨州的一些政绩,其中最主要的是去除了滨州人民多年的心腹大患“歇家、批头二事”,文中对于什么是歇家、批头以及他们对滨州人民所带来的灾难等内容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述,文末对滨州除掉“歇家、批头二事”后滨人的喜悦心情进行了说明,对金公等人的兴利除弊义举进行了颂扬。

《滨州革除歇家批头记》一文并没有点明革除“歇家”“批头”的具体时间,据康熙四十四年《滨州志》卷四“赋役条”载:“……又有批头、大户二差收解漕粮,皆民间殷富者充之,苦累特甚,于康熙十四年州人庶常王鼎冕力陈其害,知州金秉抡允众瑞祥,请革除批头,并严禁病民之歇家,勒石垂久,左参政杜漺为文以识之,批头即革,漕粮则官收民运,法以各里协役,而大户亦因得免。至各里老人,各保正副,俱明制正役,今仍用之,其余杂差,滨久不闻,并泯其名矣!”此处所载内容与《滨州革除歇家批头记》所载内容完全吻合,知州金秉抡应为《滨州革除歇家批头记》中的“金公”,“左参政杜漺”正是此文的作者,因此从文中“康熙十四年州人庶常王鼎冕力陈其害”可以初步推定,滨州革除“歇家”“批头”的时间是在清康熙十四年(1675)。另据咸丰十年《滨州志》金秉抡传载:“金秉抡,字君选,江南吴江人,康熙十年由荫知滨州。政尚宽平,务持大体,民感其惠而安其业。值岁祲,诏发临清仓米为赈,复出蘘金以给其不足,请革批头、歇家,勒石垂久,民困顿苏,升户部员外。”[3]可知,金秉抡是在康熙十年出任滨州知州,其在任期间除掉“批头”“歇家”并“勒石垂久”,此项记录与康熙《滨州志》“赋役条”所载亦同。因此推断,《滨州革除歇家批头记》中批头被革除的时间应为康熙十四年(1675)。

《滨州革除歇家批头记》所云“批头者,为解临、德二仓漕糈而为批解之首者也”,此句是对于批头的解释和定义,句中“为批解之首者”一语表明了批头是从事“批解”这类职业之人。而文中的“临、德二仓”,即指清代担负漕运的山东临清、德州二仓。那么,“批解”又为何意?对句中“批解”含义的理解关系到我们对批头性质的正确认识,因此有必要对“批解”一词先作一番考论。

据《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卷三六记载:“顺治十年覆准:起运钱粮,布政使司先发给府州县空白批文百张,批文内编定号数,府州县起解时,填领解姓名钤印投司,司验批到先后以杜侵冒。又题准:直省钱粮,州县签批解府,府但挂号不必转批,州县印封,钱粮到府,府但汇解不必拆封,上加府印钤盖。十一年覆准:起解钱粮,布政使司立验批簿,州县于起解之先豫期申报司库,填入验批簿内,一面起批,限期解交该衙门,该衙门仍将批发回,不得踵蹈寝批之咎,州县将领过批回实收具文申报登簿存验。”这段内容主要记载了顺治十年(1653)及顺治十一年(1654)钱粮“批”“解”的一些情况。顺治十年(1653)清政府规定:州县在起运钱粮前,布政使司先要发给州县空白批文,批文中有“号数”,其“号数”很可能是所要交纳钱粮的编号。州县在起解钱粮时,要带好批文,并且在批文内填写好带领起解者的姓名,同时加盖印章上交布政使司,等钱粮到后,布政使司要进行验收。这是布政使司所收钱粮的运解情况,而运解到省府一级的钱粮,则要简单一些,府一级机关不必“验批”。顺治十一年(1654)则又进一步规定了钱粮运解“批文”的收发、填写、存档等情况。从上述记载可见,“批解”并非仅仅是一件事情,它其实包含有“批”和“解”两部分内容。“批”即是“批文”之意,“解”为“解运”“上解”之意。

另据《钦定大清会典》卷一〇记载:“凡州县官征收田赋如期运解布政使司以待部拨,其应充本地经费者如数存留,以待支给,布政使司受其出入之籍而钩考之以待奏销。凡州县上计布政使司,自下申牒曰批文,以一纸为两牒相连,两牒之间书银数编号,中分之。一申巡抚一发解役,赴司交纳自上给单曰实收,布政使司于批解到日以部定权衡,掣椟校数无阙给实收及原批呈巡抚,合批相符发回州县存据。”此处记载更详细记录了布政使司发布批文,以及钱粮批解到布政使司后再发回批文的全过程。在此过程中,布政使司先写好批文,且批文为一式两份,中间印有钱数编号,地方州县有关人员携带一份批文上解钱粮到布政使司,后布政使司根据批文的数额核对钱粮数,核准无误后,再把一份批文发回州县令其存据。这段记录也说明,“批解”之“批”为“批文”之意,而“解”是“上解”“解运”之意。

另据《清史稿》卷一二一《食货志二》载:康熙五十九年谕:“嗣后各州县钱粮,随征随解。若州县批解后,而布政司抵充杂派,扣批不发,许州县迳申督抚将仓粮亏空,限三年补完”,从这段记录中“若州县批解后,而布政司抵充杂派,扣批不发”一句看,“批解”之“批”字也是批文之意,而“嗣后各州县钱粮,随征随解”一语则表明“解”字则是“解运”或者“运解”之意。《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卷一六所记载的乾隆二年情况与康熙时期如出一辙:“乾隆二年议准:州县官征收钱粮,计算道路之远近,酌量钱粮之多寡,随征随行,解司如有任意迟延不即起解者,即令该管府州察报督抚核参,分别迟延月日议处,至该管府州有督催之责,自应竭力催解,倘有听其迟挨直至抚司行提催解者,将府州一并察参,照督催不力例罚俸六月,如州县批解钱粮,而布政使司抵充杂派扣批抑勒不发,许州县官申报督抚。”此处“批解”的含义应与上文相同。

因此从以上材料可知“批解”连用,应是携带批示或批文进行运解、上解相关物资之意。而通过有关“批解”的解释我们可以初步推断,《滨州革除歇家批头记》中的批头则应是从事“批解”这类职业之人的统称,具体而言,应当是携带批示(或批文)上解(或运解)从滨州至临、德二仓漕粮的一类人。

从《滨州革除歇家批头记》有关批头的记录看,批头应当是商业活动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但其他史籍关于批头的记载却寥若晨星,其中有一条记载与本文讨论的批头相关,即清初名臣李之芳在顺治十五年(1658)任广西道监察御史时所奏呈的《请革私佥民解疏》,其基本内容如下:

请革私佥民解疏:

广西道监察御史加一级,臣李之芳谨

题为厘革私佥民解以剔蠹窟,以信功令事。窃惟裕国便民必在清奸除弊,而弊之大者,莫过于钱谷征解失宜。积蠹漏卮罔塞,上关国赋,下系民膏,若不彻底饬革,必至公私交困。即如各省钱粮奉旨官收、官解,此不易之良法,乃闻各州县蠹役,专一拨置官府,每里拣拔殷实私佥批头、大户名色,俾令承值上下衙门,一应使费身家无不立尽,故民间畏惧此役,如赴汤蹈火。每遇佥点之时,必百计营脱官吏,居为奇货,放此佥彼,展转卖免,日久不定,及其既定,偏属乡愚不谙必须倩人顶充,有等惯侵钱粮棍徒,因而多勒帮贴包揽,代解挺身担承,非为急公黏手入囊便是己物,因将在官银米无不任意花销,州县非不报完报解,止报空文……所以私佥民解之弊有司视为故常,抚按知而不问,苟且欺蒙,将何底止?请乞敕下各该抚按,遵照官收官解之旨,力行整顿,将此批头等项名色,及各衙门需索陋例严加察革……臣因私佥民解蠹国病民为弊甚大,故敢冒昧指陈,伏乞睿鉴敕下该部严议施行。

顺治十五年十一月十六日题奉

旨私佥民解病民殊甚着严议具奏户部知道[4]

李之芳于顺治十五年(1658)十一月十六日呈送的这份奏疏,旨在呈请户部严加查处因各州县私自签发“批头”“大户”等运解钱粮,致使“钱谷征解失宜”,“蠹国病民为弊甚大”之事。此处之批头与《滨州革除歇家批头记》一文之批头内容相关,然李之芳奏疏的目的,主要谈批头所造成的公私交困,以期引起上级的重视和注意,对于批头如何运作却没有提及。

另一条记载亦与《滨州革除歇家批头记》中批头的内容相关,即《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中所载雍正十一年(1733)五月二十八日江苏巡抚乔世臣的奏折所记批头之事,据奏折言:

谨陈采买匠硝铺磺之弊,以杜把持,以严夹带事,窃照硝磺军需攸关……及昨审亏空颜料解员邱秉衡等一案内,有包揽侵蚀之牙户裴元英,究其财产行业,据供有承办铺户磺批可以获利归补。随查该犯起批姓名系铺户王元兴,实即裴元英更名,承充批内报买。雍正九年,硫磺三百担当经檄行,吴县将硫磺封贮变价,并严追已卖价银抵还侵蚀帑项思匠。硝铺磺从前因系无职役之人自行采买,未免滋弊,议令委员承办,令各匠铺仍系另自起批请咨,则程期势必先后不齐,委员从何逐一稽察,虽有随同往购之名,终无一体承办之实。各匠铺纷纷持批在途,固难保其不夹带营私也。至裴元英现以侵蚀颜料银两监追尚尔更名承办铺磺,查各营买磺定价每百斤连水脚通计不过五两上下,历查裴元英发给众铺每百斤俱至二三十两不等,是采买匠硝铺磺二项,显系地方积棍串通胥役借批头名色,占踞垄断,因得高价网利,即裴元英已属把持之明征矣。且硝磺不便于民间囤留,若批头运回仍然整数堆贮家中,听其随时自发揆之,理法均未合宜。愚以为匠硝铺磺,既令照每岁应买数目备齐资本,随同委员往购,不如竟饬各匠铺呈明该地方官核定岁需之数,悉照现买营硝营磺价值,先期汇凑银两,具报造册,解贮司库,俟详委办员之日,同营伍所需硝磺一并派交采购运回,将实用数目报明藩司查核,饬知转臣发各该府州,酌量陆续给与原报买之匠铺分领济用,其匠铺另自请批随买之处,永行革除,则责成专一,而把持夹带之弊可杜矣。[5]

从文中“显系地方积棍串通胥役借批头名色,占踞垄断,因得高价网利,即裴元英已属把持之明征矣,且硝磺不便于民间囤留,若批头运回仍然整数堆贮家中,听其随时自发揆之,理法均未合宜”一句可见,裴元英就是批头。此处所载批头与《滨州革除歇家批头记》中的批头应该说非常相似。这段文字主要涉及的内容是,江苏巡抚乔世臣奏请革除批头裴元英等把持垄断采买匠硝铺磺之弊,建议让铺户避开批头与军队一起购买硝磺。本来军队直接买磺的价值仅是“每百斤连水脚通计不过五两上下”,但是经过裴元英之手后却变成“每百斤俱至二三十两不等”,裴元英之徒一经倒手,则每百斤磺就可获十五至二十五两的巨额利润。那么,此文中的批头又是通过怎样的过程获得这些高额的利润的呢?从文中开头“承办铺户磺批可以获利归补”一语可以推知,批头应当首先为铺户从官府代办了磺批、硝批,在得到“磺批”和“硝批”后,从官府购得硝磺,然后把硝磺“运回”,“整数堆贮家中”,最后再卖给匠铺。通过这一过程,批头完成了对硝磺的“占踞垄断”从而达到了“高价网利”的目的。

乔世臣奏请革除批头的时间是“雍正十一年”(1733)去滨州革除批头的“康熙十四年”(1675)(上文已经说明)只有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因此,这条记录与《滨州革除歇家批头记》中有关批头的记载具有很好的互证作用。《滨州革除歇家批头记》中的批头从事的是携带批示(或批文)上解(或运解)从滨州至临、德二仓漕粮之事,而乔世臣奏折中所记的批头不但运送硝磺,囤积硝磺,且“承办铺户磺批”。因此,结合以上几条材料可以对批头的含义作出一定的推测,即批头应是从事办理批文(或批件)并携带批文(或批件)运解相关物资之人的统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