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江苏乡村的历史演进

江苏乡村的历史演进

时间:2023-03-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村落遗产的形成总是与乡村发展的历史环境密切相关,并且随乡村的历史演进而不断变化。研究江苏的历史,不能离开泰伯奔吴。靖康之乱,宋室南渡,进一步促进了江浙地区乡村聚落的暴发性增长。许多厌倦官场的人士选择了太湖及其周围地区作为生息的场所,如苏州的杨湾村、三山村,无锡的礼社村,镇江的儒里村,都是在这一历史时期快速发展的。根据对地方志和相关姓氏的家谱文献查阅,江苏的古村落大多可追溯至北宋末年的南渡时期。
江苏乡村的历史演进_乡愁的记忆——江苏村落遗产特色和价值研究

村落遗产的形成总是与乡村发展的历史环境密切相关,并且随乡村的历史演进而不断变化。研究江苏的历史,不能离开泰伯奔吴。据《史记·吴泰伯世家》记载:“泰伯之奔荆蛮,自号勾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馀家,立为吴泰伯。”泰伯给这一地区带来的变化,在东汉赵晔撰《吴越春秋·吴泰伯传》中有详细记载:“数年之间,民人殷富。”《吴越春秋》还记载:“(时)遭殷之末,世衰,中国(指中原)侯王数用兵,恐及荆蛮,故泰伯起城,周三里二百步,外郭三百余里。在吴西北隅,名曰故吴,人民皆耕田其中。”遗存至今的无锡泰伯庙(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苏州让王庙(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后人为铭记泰伯的功业而建。

春秋时期,泰伯十九世孙,吴王寿梦少子季札为避免权力之争,三让天下,“弃其室而耕”于延陵,人称“延陵季子”,曾与孔子并称“南季北孔”。孔子赞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在今天镇江丹阳延陵镇九里村的季子庙中,仍存有孔子书写的碑文“呜呼延有吴陵君子之墓”。

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古村落的繁荣与发展与“士人南迁”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西晋末年黄河流域战乱,晋室以建康(今南京)为都。今江苏省域以为六朝京畿之区,大批北人南迁,促进了北方文化跟南方文化,或者说是黄河流域文化和长江流域文化的大融合,造就了南朝时期江南文化的极其繁盛。这一时期,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刘勰的《文心雕龙》、颜之推的《颜氏家训》、郭茂倩的《乐府诗集》、徐陵的《玉台新咏》,以及沈约等人总结的、对后来格律诗影响深远的“四声八病”等,都是中华民族的经典之作。镇江华山村就是南朝乐府诗歌《华山畿》的诞生地。

唐安史之乱以后,中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白居易《想东游五十韵》记载了中晚唐时江南苏州、常州、润州等地的状况,“海内时无事,江南岁有秋。生民皆乐业,地主尽贤侯。郊静销戎马,城高逼斗牛。平河七百里,沃壤二三州。”靖康之乱,宋室南渡,进一步促进了江浙地区乡村聚落的暴发性增长。1129年宋高宗率领内侍及亲军过长江,“令有司具舟常、润;迎济衣冠、军民家属”(1)。宋室南渡后,形成了一道“衣冠人物,萃于东南”的特殊人文景观,在当时的两浙地区,“平江、常、润、杭、明、越为士大夫渊薮,天下贤俊多避于此”(2)。许多厌倦官场的人士选择了太湖及其周围地区作为生息的场所,如苏州的杨湾村、三山村,无锡的礼社村,镇江的儒里村,都是在这一历史时期快速发展的。根据对地方志和相关姓氏的家谱文献查阅,江苏的古村落大多可追溯至北宋末年的南渡时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