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因为地处江海交汇之地,是近代五口通商口岸最先辐射的区域之一,也是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最早碰撞的区域之一。在被李鸿章称为千年未有的大变局中,伴随帝国主义船坚炮利涌来的工业舶来品,迫使已十分艰难的农业和手工业产品面临着更残酷的竞争。在机器工业的冲击下,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破产,乡村经济被纳入资本主义生产体系。面对日益加深的民族危机,一些爱国官绅、商人投身公共事业,资本主义工业兴起,乡村大量增加棉和桑的种植,成为近代工业原料的重要产地,棉纺业、缫丝业、面粉业等的快速发展推动了传统村落的近代转型。
根据费孝通的《江村经济》,苏州吴江开弦弓村当时已有数十家店铺,主要位于交通便利的桥梁周边,村庄内已建设有合作丝厂。工厂和店铺改变了村民的经济社会地位,公共活动空间也随之转移到工厂和店铺等等商业性场所(6)。类似的变化也体现在南通余西村,在张謇推进农工商一体化的产业模式影响下,原先以盐场为核心的村庄组织模式,被以纺织品交易和棉耕基地为中心的新格局取代,伴随着南通的近代化进程,余西村先后建立了第一国民小学、游民习艺所、轮船码头等近代设施。余西内的油坊等也开始引进机器,向机器化工业转型。
近代资本主义的影响也体现在村落空间和建筑形式上。据薛暮桥对无锡礼社村的调查,商铺建筑大量增加,商铺数量数以百计,沿主要街道都为商业。常州焦溪村更在20世纪40年代统一新建了两条规模化的商业街道。同时也出现了大量新的功能建筑,如教堂、图书馆、仓库、工厂、书店、新式学校等。许多新建筑采用了西式装饰,如三角山花,卷草纹线脚、拱券窗楣、柱式、车木栏杆、洋灰地面、彩色玻璃。
这些新的建筑元素,和传统的寺庙、宗祠、义庄、善堂以及传统的粮行、布庄、铁匠铺、药行、茶馆、酒肆、豆腐坊混杂在一起,构成了乡村在近代转型中的独特景象。
————————————————————
(1) (元)脱脱《宋史·本纪·高宗》,中华书局,1997年版。
(2) (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七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3) 白居易:《正月三日闲行》。
(4) 徐达源:《<黎里志>引》。
(5) 见潘谷西主编的多卷本《中国古代建筑史》第四卷第九章。
(6) 费孝通:《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江苏人民出版社,1986年,35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