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经济发展概况
马多依下寨地理形态为前后面山,山中间是一块狭长而平坦的坝子,马多依河从坝子一侧潺潺流过。全村属于山区地形,土地面积1.18平方千米,海拔110米,年平均气温24℃,年降水量1790毫米。马多依下寨原来主产稻谷、玉米,后因水源枯竭,调整产业结构,种植香蕉、橡胶、蔬菜、果树、竹类。
(一)马多依下寨农作物种植种类改变的历程
马多依下寨农作物种植种类的改变是自然条件变化、市场经济推动、政府合理引导和农民自主选择四重合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农作物种植种类看,各地壮族都有善于种植水稻的传统,古书上就有“壮人善治田”的记载。学者廖明君认为,壮族先民不但在远古时代就已经驯化了野生稻,同时还具有了丰富的稻作生产经验,而这一切,又均为壮族有关水稻的信仰、习俗乃至崇拜埋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水稻的生产对于壮族的生存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壮族地区,除了流传着狗为人间从天上带来谷种的神话传说外,人们也还将谷种的来源归之于创世之祖神布洛陀。[1]可以说,壮族先民是最先发明农业、最先栽培水稻的族群之一。和其他地区的壮族一样,马多依下寨的村民一直以来也是以稻作农业作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主要产业,并且在稻作农业的实践中,创造了内涵丰富的稻作文化。在1985年之前,马多依下寨的田地均用于种植水稻,一年两季,有粳稻也有糯稻,水稻种植的收益是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在人民公社时期,马多依下寨的稻田是河口地区的示范田,县里派工作组长期驻村指导工作,1966年越南农业部门领导还曾到村中参观学习。[2]当时的稻田用水是引入马多依河的河水进行灌溉,但因为水量不大,各家要轮流使用,村民经常半夜里就起床抢水灌田。马多依河的河道宽五六米,夏天涨水的季节每隔两三年就要发生洪涝灾害。村民回忆说:“1976年还是搞集体的,稻子熟了全部割了堆在一起,三四米宽,十多二十米长,全部堆在一起。先割了再晒,要晒好几天,然后全部堆在一起打谷子。那一年涨大水了,堆在一起的稻子全部被冲跑了,都冲到了南溪。”[3]在马多依河改道工程中,村民将原有河道填平改成田地种植水稻。河道改变后,村中的农田用水就成了大问题,同时也导致马多依下寨农业生产的历史性转变,即农作物的主要种类由原来的粮食作物水稻向经济作物香蕉转变。自分田到户后,一些缺水灌田的农户就尝试种植香蕉。至1996年,由于马多依河水无法满足水稻生长的需要,且水稻价格持续低迷,村民的田地就普遍种植香蕉了。
(二)马多依下寨经济发展的历史
过去,由于交通不便,产业单一,马多依下寨农民收入偏低,生活质量较差。据村民回忆:1953年,河口县委在中共蒙自地委的指导和帮助下,对全县的土地占有和封建剥削情况进行统一调查,并做出和平协商土地改革的决定。1954年12月,河口县委先在槟榔寨进行试点,摸索出成功经验后,在全县开展土地改革。经过半年的时间,至1955年6月,河口全县结束和平协商土地改革,实现了土地资源的重新分配,地主和农民都分得了土地。1956年,根据“自愿互利”的原则,河口县各族农民逐步走上互助合作的道路。1958年,河口县开始搞人民公社化运动,马多依上寨、下寨的编制为河口县城关公社马多依大队(当时马多依上寨、下寨为一个大队)。人民公社时期实行配给制,发给粮票、肉票、布票,家家户户都吃大锅饭。村民在田里种植水稻,在山上种植玉米、黄豆、花生、木薯和少量的芋头。水稻是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一年种植两季,马多依大队年产粮20万公斤,每亩年产水稻1000公斤,但是村民自己却吃不饱饭,因为粮食被工作队收公粮时都收走了,“节约闹革命”。人民公社时期,马多依大队有队部、俱乐部、乒乓球室、图书馆、供销社的直销店,直销店里面卖的货品有猪肉罐头、蛋卷罐头、五香鱼罐头、香槟酒、白兰地、菠萝汽水、金沙江牌香烟等。
1958年8月,由于河口“跃进步伐缓慢”,《云南日报》头版点名批评“河口县稳坐钓鱼船”。时任县委书记由州里扛回白旗一面,河口成了名噪一时的“白旗县”。“大跃进”时期,在“左”倾思想的影响下,不少干部违背客观规律,大搞高指标、放“卫星”。[4]这一时期,弄虚作假、浮夸风严重,大米吃不到。当时马多依大队的罗队长和何队长,将收公粮剩下的200多斤糙米分给村民吃,被定为“瞒产私分”,还被工作组拉去批斗,村民虽心中同情但也没有法子。在最困难的年代,村民每天忍饥挨饿,吃的是分到的一点点大米混合着山上找来的木薯和马蹄(或称观音包)。大米之外,菜就更少了,因为各户没有自留地,不允许种植辣椒、玉米等,否则就被视为资本主义的尾巴,要被扣工分。农户自家养猪的,杀猪时若是两头猪则要向大队上交一头,若是一头猪则要上交半头,剩下的半头猪一家人要节约着吃上一年。村里各户都配有猎枪,一是用于防范土匪,一是用于打猎,武器比较先进。山上的猎物很多,狼、老虎、金钱豹、野猪、穿山甲、果子狸、猴子、马鹿、麂子、山猫、野鸡、鸟、蜥蜴、蛇都有。因为野猪太多,经常搞破坏,导致村民种植的玉米和木薯绝收。人民公社时期,村民都不去打猎了,没有人愿意冒着生命危险,用自己的子弹,打了野物还要分给全村人吃。后来由于大炼钢铁,树砍得太多了,野生动物也就少了。
1984年,马多依上寨、下寨取消大队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生产经营方式转变后,村民的生活开始有了起色。村里分田的时候是靠抽签决定的,按每户的人口分配,每人1.6亩田。全村的田分为上坝、中坝、下坝三个区块,田基分为1,2,3等级。虽然各人得到田的亩数是一样的,但是位置和田的品级不一样,想要抽到好田全靠运气,地则是谁先种就归谁。后来签订土地承包责任书,田和地都有证了。村民说:“现在的生活比以前好多了!”
(三)马多依下寨经济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马多依下寨村民对农作物种植种类进行调整。该村大力发展香蕉特色产业和大棚果蔬种植,计划形成产业化模式经营。村民的主要经济收入以香蕉种植和大棚果蔬种植为主,橡胶、肉桂等为辅。
2009年,马多依下寨有耕地1365.08亩,人均耕地7.3亩,主要种植香蕉、蔬菜等作物;有林地1280亩,其中经济林果地680亩,入均经济林果地7.1亩,主要种植香蕉、橡胶等经济作物,香蕉种植占整个种植面积的90%以上。2009年全村经济总收入60.89万元,种植业收入42.86万元,占总收入的79%;畜牧业收入15.56万元(年内出栏肉猪180头),占总收入的12%;林业收入1.7万元,占总收入的11%;第二、第三产业收入0.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212元。2010年全村有农户49户,有农业人口185人,其中劳动力132人,全部从事第一产业。2010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20万元,比2006年增加74.82万元,增长165.6%,农民人均纯收入4600元,比2006年增加2431元,增长112%,居南溪镇39个自然村首位。
马多依下寨已经成为红河州、河口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农村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农民群众得到真正实惠,当年的“穷山窝”“打架村”成了远近闻名的“小康村”“和谐村”。谈起马多依下寨近年来经济发展的变化,下寨党支部书记王加坤充满感慨:“党的政策好,我们经济上也干起来了。之前,经济没有搞上来,人很懒,大家都爱贪图小便宜,男女闲来无事就好说别人的长短,是非多,积累的矛盾也多。那时候村民常为鸡毛蒜皮的事情吵架。现在,大家都忙着发展经济,卫生、生活、商贸都搞上去了一些,寨子里也是卫生、干净、清爽。吵架、家庭纠纷就少了,也没有家长里短、搬弄是非的了。” [5]
二、种植业
过去,马多依下寨大部分农户以种粮为主,一年到头收入很低。南溪村委会根据南溪镇党委、镇政府提出的“稳香蕉、扩竹类、上橡胶、攻花卉、促蔬菜、强养殖”的工作思路,把工作重点放在农村经济结构优化上。马多依下寨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现代科技农业,努力寻找适合本村实际的经济发展增长点。经过细致调研和认真分析,确定了以种植热区经济林果和现代科技大棚果蔬为全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马多依下寨属于热区,适合香蕉、橡胶、菠萝、咖啡等热带作物的种植。全村作物种植主要集中在香蕉、橡胶和大棚果蔬种植三方面。
(一)香蕉种植
河口县香蕉种植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种植面积超过18万亩,面积覆盖四乡两镇和4个橡胶农场。河口县是全国县域香蕉种植面积最大的县市之一。“河口香蕉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云南省香蕉栽培主要品种之一,喜高温多湿,适宜在海拔800—1000米的地区栽培,分布在河口、元阳、金平、红河、新平、景洪等县(市)。”[6]“河口香蕉是云南省香蕉的优良品种,植株生长健壮,假茎高度为1.5—2.5米,茎周为0.80—0.90米;叶柄短而粗,叶基部和叶鞘披白粉,叶缘和翼叶带紫红色;花苞暗紫色,有蜡粉;果柄短,果肉柔滑而香甜,品质佳。一般株产量为20.25千克,高者可达50千克。该品种如果肥水不足,产量不如其他品种高。河口香蕉尚有高秆品系,假茎高度为2.8—3.0米;叶柄较长,叶鞘距离较疏。”[7]河口香蕉果实肉质柔滑,味香甜可口,可鲜食,也可炸食或用做馅饼的布丁等。因河口香蕉果皮进入成熟阶段有褐色小斑点,故当地俗称“芝麻蕉”。
1.日常管理
马多依下寨1984年包产到户后就开始有村民种植香蕉。在此之前,各户仅种植少量芭蕉,成熟后运到南溪街上去售卖或自己吃掉。当时的交通不方便,河口本地市场的需求很小,种植香蕉的数量很少。后来市场打开了,商人主动上门来收购,销售有了保障,种植香蕉的人越来越多。1996年开始,全村各户都统一种植香蕉了,当时种植的香蕉品种是河口本地香蕉,即“芝麻蕉”。1999年,马多依下寨村民小组党支部书记王加坤第一个从广西引进香蕉试管苗进行示范种植,取得成功。随后他又深入田间地头,给群众讲技术、做示范,指导群众按照技术要求种植。在他的带动下,群众生产积极性得到提高,村民开始种植新型香蕉品种。由于种植的香蕉质量好,适应市场需求,马多依下寨的香蕉经常供不应求。自从普遍种植香蕉后,村民的粮食都是从市场上购买。
个案4-1:村民王慧谈马多依下寨香蕉种植的情况[8]
H:马多依下寨什么时候开始种香蕉呢?
W:1984年,下坝田因为没有水就改种了香蕉,上坝、中坝有水的地方还是继续种水稻。水不够多,种了水稻也没有什么好收成,水稻一定要靠水。1996年,大家就开始统一种香蕉了,因为水太少,我们种水稻的技术不够好,水稻越种越差,大米价格也很便宜,不划算。我们这里的地好,和其他地方用一样的农药、化肥,我们种出来的香蕉都是很大很大的。现在种香蕉要靠有机肥和化肥,如果不施肥,长出的香蕉都是一小条一小条的。
H:种了香蕉怎么卖出去呢?
W:1984年我们开始种香蕉的时候就有人过来收香蕉了。当时是外面的内地老板过来收,靠火车把香蕉拉出去,不像现在靠货车拉出去。在2000年之前香蕉的价格都是几毛钱1斤,抵得上现在1块多钱,因为那时候不除去水分,不除皮和把子,不像现在要去除25%的水分。
马多依下寨一年四季都可以栽种香蕉。同一时间栽种的香蕉,由于管理的优劣,成熟的时间不一样。栽种香蕉树的株距是2.2米或2.3米,一亩地能种110棵或120棵香蕉树。一般来说,栽种120棵香蕉树,病死的会有20棵,能成活的有100棵。一棵香蕉树每年只能长出一坨香蕉,一坨约为16—25千克。栽种香蕉的投入主要包括购买香蕉苗、有机肥、化肥、农药、防寒袋(防止香蕉在运输过程中压伤变黑,影响售价)、垫板、马工的费用等。种植香蕉的日常管理比较轻松,平时不怎么忙。香蕉不需要浇水,仅靠天落雨水即可。下雨后要抓紧时机去施肥。如果长期不下雨,就需要背上一桶水去施肥、打药、除草。待到香蕉挂果,套上防寒袋就基本无事了。
香蕉管理得好价格就高,要管理好香蕉,施肥是第一位。据村民介绍,现在化肥用得比较少,多用有机质的农家肥。不用化肥一是因为价格太贵,二是因为化肥使用太多对土质有伤害,不利于农作物生长。过去的农家肥是各户收集马、猪、鸡、鸭的粪便制作而成的。村民和工人都认为传统农家肥太臭,施肥半月有余到地里还能闻到臭味,加上制作费时费力,于是普遍到市场上购买加工好的有机质农家肥,1吨价格为400元。
个案4-2:村民郎华谈马多依下寨香蕉种植的情况[9]
M:今年香蕉卖得3块多钱1公斤,你们很高兴啊。
L:是啊。
M:种香蕉1亩地能赚多少钱呢?
L:要看卖的价格。前几年才卖三四毛钱1公斤。如果香蕉是栽在山上的,还需要请马工去驮下来。请马工驮1公斤的价格是2毛5分钱。这样还卖什么?全部让香蕉在山上黄掉,不去砍了。越砍得多久越亏,给它丢在山上黄了算了。
M:马工的价格这么贵啊?
L:是。今年的价格倒是很好,栽1亩香蕉能够卖到4000元钱就算是很不错了。1亩地大概能栽110—120棵香蕉,算你栽了120棵,病的病、死的死,最后能够收获的大概还有100棵。一棵香蕉收获算16公斤,如果价钱好的话2元1公斤,1棵就是32元,1亩是3200元。还要去除香蕉种植的成本,如果是自己的土地,不需要地租,1棵香蕉的成本是10元左右。这样除掉1000多元的成本,还能赚2000多元。要看市场价,卖1元钱1公斤就是保本,五六毛钱就是亏本,像今年卖3块多钱1公斤,那就不得了了,价钱好很赚啊。
M:这样如果种10亩香蕉,好的年份1年就是1万多元钱的收入。
L:一般每家都有三四十亩地啊。
M:1亩地可以栽120棵香蕉,对吗?
L:以前株距2米的时候,可以栽120棵。现在株距扩大到2.2米—2.3米,就大概是110棵。
M:1棵香蕉可以产出多少斤呢?
L:要看管理得好不好。1棵香蕉树就是长1串蕉,一般大概都有十六七公斤重。实际上产出不止这么低的,主要是因为我们这边香蕉收购时候除水分太多了,要除掉25%,除秆、除毛、除皮。这样你卖4秆香蕉,就等于有1秆是被除掉了。还有病的、死的,弄不好还有刮风刮断的,香蕉秆是很脆的,风一刮就断了。“风收、风收”,哗啦一阵,香蕉全部被风刮倒,1棵都收不了的也有,天灾人祸说不好。当然,风灾的情况很少,一般发生在七八月份。
M:农药、化肥要用的吧?
L:用啊。现在农药和化肥的价格都在涨,化肥的价格比之前翻了一倍还多。1亩地投入的成本就要1000多元。所以香蕉要价钱好才行,价钱不好,都还要亏本呢。
M:香蕉种多长时间可以收获呢?
L:在山上栽香蕉,管理得好差不多要1年时间。收获以后就把香蕉砍了,留下小苗,种1次可以收3年。栽在田里面,从种到香蕉出穗最快要6个月,这就算管理得最好的了,出穗后再过三四个月就可以收获了。我们这里天气很热,长得就快一点,天气凉的地方香蕉不可能长得这么快。香蕉出穗挂果之后,就要加强管理,给它施水肥,如果施干肥效果就没有这么好。
M:什么是水肥?
L:就是把化肥块用水搅拌。香蕉挂果之后要三四个月才能成熟,才可以卖,1年只能砍1次。
M:除皮按照25%一直都是这样吗?蕉农不可以和收购商议价吗?
L:除25%太多,但没什么办法议价,市场上收购香蕉的老板都出这个价。以前最早是除5%,后来除10%,15%,现在除25%价格还要看香蕉的卖相,是麻花蕉,还是极品蕉,价格是由老板定的,我们又不懂。种香蕉的好处就是不怎么忙,挂果之后施肥、把防寒袋套上去就可以休息,等着卖了,没有太多的工。
M:挂果之后什么时候套防寒袋呢?
L:挂果之后还要转果呢。
M:什么是转果?
L:给每一串香蕉打药,让它长长一点,颜色好看一点,从上面刷下来,这就是转果。还要打杀菌剂,让它的皮好看,没有斑点,卖价才好。如果香蕉有斑点,叫做黑心病。农药的安全期是15天,转好果再把防寒袋套上去可能要2个月,这个时候已经过了安全期了,没问题的。卖蕉的时候,收蕉的老板又要把香蕉泡在保鲜剂里面再装箱,放好了就打件装箱发货给超市。
M:从什么时候用防寒袋呢?
L:有好几年了,原来不用的。
M:一个袋子的成本是多少呢?
L:2毛钱,好的2.5毛钱。如果天气太冷了,还要放珍珠棉,就是有点像泡沫那种。我们这边没有这么冷,一般也不放。
M:防寒袋可以重复利用吗?
L:一般不会。一刮风它就被撕烂了,而且我们这里的太阳这么辣,晒得很容易碎的。
图4-1 马多依下寨香蕉林(黄禾雨摄 2011年2月8日)
图4-2 马多依下寨村民讨论香蕉种植(南溪镇党政办摄 2009年2月11日)
2.用工与租地
马多依下寨一些村民由于家中地多、田多,在种植香蕉时需要请工人或将自家剩余的土地出租。
在20世纪90年代,村民种植香蕉请工人每日所付工钱是10—15元,2000年每日所付工钱是20—30元,2010年后每日所付工钱是40—50元。虽然工钱高了,但是工人却比以前更难找到。现在的工人大多愿意去给收购香蕉的老板打工,做香蕉装卸的活儿,地里的农活很少人愿意做。招工需要托熟人联系,有些也是外地人自己上门来找工作。多数是找文山州马关的人来做工,也有找越南人的,因为付给他们的工钱比本地人相对要低些。
马多依下寨村民小组长黄保明家2010年种植了1万棵香蕉,本来计划请4家工人,但是工人不好找,只找到了1家工人,缺少3家。香蕉苗、化肥和工具免费提供给工人,由工人全权负责管理香蕉。平常每个月给每家工人(夫妻2人)生活费500元。收获的时候,工人可以获得提成,每千克香蕉提成2—3角,计算好提成后需要将平时发给的生活费扣除。由于人手不够,香蕉管理工作不到位,很多香蕉没有能及时套上防寒袋,一年下来1万棵香蕉的收益并不高。
土地确权后,实行“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原则。马多依下寨一些地多人少的家庭因为缺少劳动力就会把土地出租给他人种植香蕉。租金是每年一付,先交钱,后用地。以下是一份村民租用土地种植香蕉的合同。
土地承包合同书[10]
甲方:王玉国(南溪村马多依下寨村民小组)
乙方:李荣开(文山县新街乡老寨村田棚村)
经甲乙双方共同协商,本着公平、公正、互惠、互利的原则,达成以下协议:
一、甲方愿将自己在马多依下寨村民小组承包地约25亩承包给乙方种植香蕉,时间为2010年1月30日至2013年12月30日。
二、土地承包费双方商定总价为壹万伍仟元,合同签订之日乙方将一次性向甲方付清。
三、如土地有争议和纠纷,全权由甲方负责处理。
四、甲乙双方应严格遵守协议,如任何一方违反协议,则罚处违约金伍仟元。
五、本协议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持一份。
六、本协议自签订之日起生效。
甲方: 乙方:
2010年1月30日
3.马帮
马多依下寨村民不养马,种植香蕉时运送化肥、农药,收获香蕉时驮香蕉下山售卖都需要雇用马帮。村中的马帮是从文山来此打工的苗族,他们中少的来此七八年,多的来此十余年了。马帮与村民的关系颇为融洽,尤其是和村中姓黄的人家交往密切,有些还结成了亲家。这是因为苗族的马帮认为马和黄是一家人(蚂蝗的谐音)。
马帮将自己的简易房屋搭建在马多依下寨的村口,每年需要向村民小组缴纳一定的水电费和卫生费。马帮盖房子时租用村民的土地是不给地租的,而是将一定的马粪提供给租地于他们盖房的主人家使用,同时在主人家需要用马的时候可以提供加急服务。马帮居住的房子都是用木板拼凑的权权房,他们将挣得的钱带回老家,在那里盖房子。马帮最忙的时候是在村中香蕉收获的季节,平时他们租种村民的土地种植香蕉,还为村民驮化肥、农药等。
图4-3 马多依下寨村民肩挑香蕉(毛登科摄 2011年1月25日)
在村中还没有马帮的时候,村民需要背着化肥上山施肥,一次背不了一袋,就只能半袋半袋地背,中间还要休息好几次。自从有了马帮,上山干活就不那么累了。村民请马帮驮香蕉的步骤是:第一,先和马帮预约好驮香蕉的时间,并告诉他们自家香蕉地的位置;第二,在马帮到来之前把香蕉割好放在地里;第三,等候马帮按照约定时间到地里将香蕉驮到收蕉点。马帮驮香蕉的收费,以前是按马计费,一匹马一次收费10元。现在是按香蕉的坨数计费,2011年的行情,每坨香蕉根据大小收费3元到4元不等,一匹马每次最少可以运送4坨香蕉(最多6坨香蕉),单次总计收费为12元到16元,平均到每千克香蕉运输费为2.5角。在香蕉收购价三四角的时候,马帮的收费也不减少,于是很多村民为了避免更大的损失,就让香蕉熟透在树上,烂在地里。一户马帮至少养3匹马,购买一匹马需要3000—4000元,有些好马甚至需要7000—8000元。3匹马运送一趟香蕉可收入约50元,一天运送6趟可收入300元。如果马多的,每天可收入600—700元。村民认为马帮的运输费偏高,但是马帮却说为饲养马匹购买玉米的价格越来越贵,运输费还需要再提高才行。
图4-4 马多依下寨马帮驮运香蕉(毛登科摄 2011年2月9日)
4.销售
马多依下寨以香蕉为主产业,出产的香蕉销往全国。村民种植香蕉,销路不成问题。香蕉的销售主要依托香蕉信息部来联系买家。2011年,南溪镇的香蕉信息部有四五十家,竞争非常激烈。香蕉信息部均不在政府工商部门登记,存在不正规、不合法的问题。政府对香蕉信息部的存在持默许态度,因为香蕉信息部的专营业务是提供香蕉收购的信息服务,联络了卖家和买家,畅通了销售渠道,有其存在的必要性。香蕉销售的流程是:第一,买家(大老板)将自己所要购买的香蕉品质和价格告诉香蕉信息部的二级代理人(俗称“二管”);第二,“二管”将香蕉的收购信息告诉各村寨中的三级代理人(俗称“三管”);第三,“三管”负责通知各农户去砍香蕉,待农户将香蕉送到收蕉场,“三管”即通知“二管”到村里收购(有时候大老板也会同来)。香蕉收购价格的涨跌是紧跟市场行情的。马多依下寨的农户会关注广西、福建、海南的香蕉的行情和信息,因为这些地方的香蕉情况会直接影响到云南香蕉的销路和价格。
香蕉的收购价格是由大老板、“二管”和“三管”根据全国各地香蕉的市场行情来决定的。收购时,各串香蕉的价格又根据品质分为数个等次,一分价钱一分货。果梳紧密、饱满个大的香蕉就能卖出好价钱,果梳稀疏、个小有伤疤的香蕉就要被贱卖,甚至不予收购。香蕉称重要求去除25%的毛重,村民普遍认为这种算法太苛刻,去掉的部分太多了。带秆称重,净重为100千克的香蕉要被去皮、除秆,减掉25千克,但村民认为实际上减掉10千克才是合理的算法。按照去除25千克的算法,收购方实际上只付给了整串香蕉瓤的钱。除了称重上的不合理,最让村民烦心的还是香蕉销售价格的浮动太大了。2010年初每千克香蕉的收购价是3—4角,2011年初则涨到了每千克3—4元。[11]价格的不稳定直接导致了村民收入的不稳定。村民无奈地将种植香蕉比喻为一场赌博,有赚有赔,前景难料。
图4-5 马多依下寨香蕉经清洗装箱后销售(毛登科摄 2011年2月9日)
“二管”每收购一车香蕉(约为25吨)的收入为500—600元。他们有时候会虚报价格或故意压低价格,在对农户的香蕉定等级时、称重时进行价格上的剥削。这种情况下即使农户不愿意也没有办法,因为香蕉收割下来后,如果不及时卖出去,待到香蕉成熟时就一分钱也赚不到了。“二管”在业务繁忙、脱不开身时还会委托带车的人为其打工。带车的人收购一车香蕉的收入为300—400元。“三管”联络农户割蕉,每售出1千克香蕉赚取5分钱。各级代理人在收香蕉时对蕉农要保证基本的信誉,如果经常随意地评判香蕉等级、压低价格,几次之后农户就不会再将香蕉卖给这类没有信誉的代理人了。
图4-6 南溪镇上运输香蕉的大货车(黄禾雨摄 2011年2月9日)
(二)橡胶种植
河口县气候温热、阳光雨量充足,海拔350米以下的山地均适宜橡胶树的发育、生长。1995年,马多依下寨村民自发地尝试种植橡胶树并获得成功。最早种植的橡胶树品种是村民请教了南溪农场种植橡胶树的亲戚选定的抗冻高产品种。实施天然林保护,宜林荒山荒地造林和陡坡地有计划、分步骤地退耕还林为主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是党中央针对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改善,站在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高度,着眼于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的重大决策。2000年后,为更好地响应国家决策,保护生态,增加经济收入,南溪村委会积极组织村民发展民营橡胶产业。自此,马多依下寨更多的村民种植了橡胶树,并办理了林权证。橡胶树的种植,使部分村民获得了良好的收益(每棵橡胶树开割后每天可收入30—60元),真正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橡胶树种植的周期长、总体投入大,为使橡胶树达到速生、高产、高效、优质必须采取科学、规范的管理方法。橡胶树的种苗费是7元每棵,种植的行距为6米,种下后一般7—10年才能割胶。在橡胶树未成熟期间可以套种香蕉、菠萝。橡胶树的日常投入包括除草费、基肥费、病虫害防治费等。每年春秋两季需要对橡胶树进行深耕、扩穴、松土、除草。施放的基肥包括有机肥及氮、钾、磷速效肥等。橡胶树的常见病有叶锈病、黄叶病、白粉病、红蜘蛛病等。
橡胶树对气候灾害的防御能力差,但凡遇到风灾或寒灾,都会受伤减产甚至死亡。河口县自2008年起,连年冬季气温异常偏低,寒灾导致马多依下寨大量橡胶树冻死,村民损失惨重,只能重新开始新一轮的橡胶树种植。受到寒灾的村民获得了政府的相关补助,由村中的护林员尹国兴负责登记。2008年,每棵受灾橡胶树的补贴为3角钱。
个案4-3:村民郎华谈马多依下寨橡胶种植的情况[12]
M:大哥,你种了多少棵橡胶,是哪一年种的?
L:我种了1300多棵,最早是2008年种的,但是种下去那年就受了寒害,橡胶很多都干了死了,后来这些是补种的。今年的寒害还更加严重。
M:有没有办法防寒害呢?
L:根本不可能防的,你不可能爬到树上给橡胶套1个袋子啊。橡胶树这么大一棵,你怎么套啊?河口农场这么大的橡胶农场都没有办法,我们这些小户更是没有办法了。寒害是根本没有办法预防和控制的,都是天说了算。橡胶又怕冷又怕风,树干很脆的,风一刮很容易断。
M:1亩地可以种多少棵橡胶呢?
L:1亩地栽30—35棵,要看保护带挖多棵,我的保护带挖了6米,所以1亩地栽35棵。
M:橡胶种下去多少年可以有收益呢?
L:要看管理得好不好,农场一般是6年,我们一般也是六七年。
M:那要这么长时间才能有收入啊?
L:是啊,但是前今年你可以套种香蕉、菠萝啊。橡胶树之间的行距是6米,第一年你可以套种菠萝,第二年你可以套种香蕉。
M:橡胶收获之后每棵树每年可以收入多少钱啊?
L:我还没有收割过,不是很清楚,但是胶林越大,产胶量就越高。价钱好的时候,干胶是20元钱1斤,很贵的。
图4-7 马多依下寨橡胶林中装满胶水的胶碗(毛登科摄 2011年1月25日)
图4-8 马多依下寨村民检查因受到寒灾而枯死的橡胶苗(毛登科摄 2011年2月8日)
割胶是在每年的4—12月,一年可以收割8个月。一般是隔一天割一次,这样对橡胶树的损伤较小。割胶是一门技术活儿,必须经过专业培训才能合格上岗,割胶的时候,村民需要在凌晨三四点钟即起床工作。下雨天是不能割胶的,割胶中途下起雨来就会很麻烦,胶水被稀释后品质下降,卖不出好价钱。橡胶林里的蚊子很多,飞着嗡嗡作响,割一次胶常常全身上下都被叮咬了个遍。一些村民忙不过来就请工人割胶,工钱按照橡胶售价的25%支付。2010年,马多依下寨种植橡胶树较早的家庭,橡胶部分的年收入少则3000—4000元,多则7000—8000元甚至几万元。橡胶树不仅给村民带来了经济效益,还带来了生态效益,成为村民名副其实的“绿色银行”。
(三)其他作物种植
村民种植菠萝的经验是每年6月份播种,第二年的6月菠萝开始灌芯,前后经过约18个月即可取得收获。菠萝种植的本钱没有香蕉种植大,还可以用除草剂给菠萝除杂草,管理比较轻松,但是因为山上的石头太多不便于种植,且菠萝的生长周期太长,经济上不划算,故而村民已经多年不再种植菠萝。另外,村民也种植甘蔗,但村民认为甘蔗太毛,容易刮伤人,护理甘蔗很不舒服,销售价格也一直不好,仅仅种植少部分用于自家食用。玉米、黄豆、木薯等作物的适应性好、产量高,但是由于销路不畅通,卖不出好价格,现在仅有少数农户种植用作猪饲料。前几年有几户村民在山上试验种植咖啡取得成功,产量很高,但是因为担心没有人来收购没能形成批量种植。大棚果蔬种植方面的内容将在下文中详述。
三、畜牧业与养殖业
马多依下寨村民饲养的动物主要包括猪、鸡、鸭(旱鸭、水鸭)、鱼四大类。在过去种植水稻时,家家户户都养殖耕牛用于犁田。后来普遍种植香蕉就不再养牛,原因有三:一是牛会吃香蕉的叶子和香蕉,力气大的牛还会拔倒整棵香蕉树吃掉;二是牛价格比较贵,经常有人到村中偷牛,管理上很费事;三是山上、田里都种满了香蕉,村里已经没有地方可以放牛了。村民历来都不养马,只有外来的马帮饲养马匹用于驮运重物。
村民几乎每户都养猪,只有两三户不养猪。少则养1头,多则养5—6头。猪圈是2008年河口县新农村建设办公室、河口县政府扶贫办公室、南溪镇政府在马多依下寨实施新农村建设、整村推进示范村项目,完成沼气—厕所—猪厩“三配套”建设时按照统一标准建盖的。过去,马多依下寨村民养猪虽然是圈养,但是猪圈修造得比较简陋,多是用竹篱笆围成一个圈,有时候猪一使劲儿就钻出猪圈走到村里溜达了。现在的新型猪圈则是用方砖砌成,上有遮雨顶棚,下有水泥地面,还注意到了牢固、排气、通风、清洁等功能的设计。最重要的是,猪圈与沼气池是连通的,村民沼气的主要原料就是猪的排泄物。
图4-9 马多依下寨的猪圈(毛登科摄 2011年1月25日)
村民在每年的3月份,猪仔价格便宜之时买入小猪。本地猪是黑色的,长得慢,瘦肉少。外地猪则是白色的,长得快,瘦肉多。两个品种的猪都很受村民的欢迎。饲料供给方面,最初的两个月村民给小猪喂猪饲料,待到小猪的骨架长成之后就喂青饲料。青饲料即煮熟的玉米粉、木薯粉、香蕉和香蕉秆的混合物。这些原料都是村民种植的。玉米的市场价是2元/千克,如果购买用做饲料在经济上很不划算。虽然自己养猪的时间花费大、劳动成本高,村民还是愿意养猪。他们认为自家养殖的猪品质好,比市场上购买的猪味道香、肉质嫩、油水多,屠宰时,猪板油多到流淌不止,炼油时,出油率也远胜于全程喂饲料的猪。生猪的养殖周期为10个月,到了每年农历十二月间,村里各家各户就开始轮流杀猪办杀猪饭,宴请亲朋好友到家中聚餐分享美食。
个案4-4:村民黄保林介绍马多依下寨生猪养殖的情况[13]
“过完年一般到了3月份,等猪仔的价格便宜下来之后,我们就会买小猪回来养。一般是喂上2个月的饲料,让小猪的骨架长大成型,过渡一段时间,就开始喂木薯、玉米了。喂木薯的猪是最好的,杀猪的时候,猪板油都会往下滴。喂猪的木薯要选本地的木薯最好,因为它的个大,大的有10多公斤1个,而且淀粉多,煮出来的汁水都是浓的,营养好。外地引进的杂交品种木薯不好,虽然高产,但是个小、淀粉少,煮出来的汁水都是清的,营养不好。本地木薯要种了3年才能收获,外地木薯种1年就可以了。也有给猪喂香蕉、香蕉秆的,香蕉秆的味道太苦涩了,人吃不了,以前都是喂猪的,现在猪也不吃了。自己养的猪好、油好、肉质好。去街上集市买1公斤的猪板油,炼出来的油,只有自己养的猪的一半,因为他们是喂饲料的,我们是喂天然的。2010年3月,我家买了2头猪来养,养9个多月就可以出栏了,每头猪的重量达到180公斤。一头猪我卖给别人了,一头猪我今天用来请客做杀猪饭。南溪镇的人很喜欢找我们买猪,但是我们很少卖的,只是过年前会卖一些,毛猪要卖15元钱1公斤。”
在禽畜养殖过程中,村民重视动物疫病的防治并定期进行免疫注射,有效预防了重大动物疫病的发生。2009年全年马多依下寨动物免疫的情况如下:[14]
表4-1 2009年3月29日马多依下寨散养户动物免疫记录
续 表
表4-2 2009年3月30日马多依下寨散养户动物免疫记录
表4-3 2009年4月2日马多依下寨散养户动物免疫记录
表4-4 2009年4月6日马多依下寨散养户动物免疫记录
表4-5 2009年8月马多依下寨散养户动物免疫记录
续 表
马多依河从马多依下寨一侧蜿蜒流过,是村中农业灌溉的主要水源。1976年以前,马多依河在下寨有九道弯,每一个道弯形成一个池塘。河中的鱼很多,有鲶鱼、锯子鱼等,马走过河中会把鱼给踩死,村民常用竹子编织的箩筐到河里捞鱼,一箩筐下去就能捕捉到四五条鱼。1976年,农业学大寨,整个河口县分工分段修改河道,马多依河的河道被改直,填出更多的田地用于种植水稻。河水改道后,水量明显减小,鱼也越来越少了。
2010年4月,经河口县委、县政府批准,中国河口边境现代农业园区正式落户南溪镇马多依下寨。园区总体规划面积1100亩,预计总投资2539万元,建设年限为3年,园区建成后,每年可生产各种果蔬8100吨、商品鱼180吨、鱼苗150吨、观赏园林植物10万盆,实现年销售收入3160万元。在园区的建设内容中包含新开挖鱼塘100亩进行热带水产养殖。开挖鱼塘需要向村民征地,马多依下寨村民小组长黄保明介绍说:“计划按照入股的方式进行征地和经营。被征地的农户可以参股,村小组也要占一定的股份。总共分作15股,按照每户被征地的面积分为1股、2股和3股,村小组要占4股。征地建成后的鱼塘由村集体负责管理或出租给个人经营。鱼塘的周边环境好,可以垂钓、烧烤,预先在鱼塘旁留出一块空地,用作今后修建农家乐的活动场地。具体的操作要分步走,关键是先把项目做起来。”[15]
2011年,南溪镇积极上报项目,在河口县委、县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在马多依下寨建设了水池、坝塘。同时引入养鱼大户,以马多依下寨为试点发展渔业养殖。由南溪镇养鱼大户张本月提供种苗、饵料及饲养技术,养鱼农户参与管理,最后再由养鱼大户负责市场销售,切实保障农户的利益。到2011年10月,养鱼大户张本月在马多依下寨投放鱼苗600多千克。2012年4月,当笔者再次来到马多依下寨时,欣喜地看到早先的规划变成了现实,村中的鱼塘已经粗具规模,第一批养殖的罗非鱼上市售罄。
四、服务业与旅游业
(一)服务业
马多依下寨的服务业主要包括香蕉信息中介(“三管”)和商品零售。村中没有住宿、餐饮、文化娱乐、旅游等个人消费服务。马多依下寨里没有一个小吃摊、小饭店,村民外出就餐和娱乐都是到南溪镇上去消费。有两户村民利用自家的房屋开办起了小商店。其中一家商店售卖的全部商品清单如下:
图4-10 马多依下寨村民小组鱼塘(黄禾雨摄 2012年4月23日)
1.零食类:花生、瓜子、蛋糕、薯片、饼干、QQ糖、口香糖、水果糖、冰糖、辣子鸡口味的豆腐干、真空包装的鸡蛋、巧克力等。
2.酒水饮料类:百事可乐、娃哈哈营养快线、统一鲜橙多、康师傅绿茶、娃哈哈八宝粥、散装的玉米酒(每千克5元)、金星牌啤酒(每瓶2元,每箱12瓶)。
3.烟草类:红梅牌香烟每包4.5元、大红河香烟(白色包装)每包6.5元、红河88香烟(红色包装)每包10元、红河99香烟(蓝色包装)每包12元。
4.调味料类:盐、味精、酱油、老干妈牌辣酱。
5.生活用品类:洗衣粉、洗洁精、洗发水、牙刷、牙膏、卫生巾、纸巾、扑克、纱线纺织的白手套。
6.非处方药类:藿香正气水、风油精、何济公阿咖酚散、云南白药创可贴。
图4-11 马多依下寨的一家小卖部(毛登科摄 2011年2月11日)
当问起村民为什么村里的服务业不发达时,村民的回答是:一是因为马多依下寨距离南溪镇很近,仅2千米,村民已经习惯到镇上去购买商品和消费,所以村中的消费项目就少。二是因为河口当地人的经商观念比较弱。在南溪镇做小买卖的生意人,很少有河口本地人。本地人开的店,自己人一般还不爱光顾。主要是害怕别人做生意富起来,害怕别人比自己强,这是一种嫉妒心理在作祟。而在南溪镇做生意的四川人则不一样,他们的老乡观念很重,很愿意互相帮忙。
(二)旅游业
河口县的旅游资源丰富,自然景观方面,有红河、南溪河西河交汇,又有山奇、水秀、洞幽之美景;人文景观方面,有孤山洞古人类遗址、历史建筑、民族风情、边关雄风、中越公路铁路双桥、1城2国3镇等。已经开发的旅游项目有中越跨境旅游、河口边城风情游、南溪河漂流、国家级花鱼洞瀑布森林公园、白沙河溶洞、天生桥、戈浩热带雨林风情园游等。民族文化方面,辖区内瑶、苗、壮、傣、彝、布依、汉族7个世居民族各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民族服饰艳丽多彩,各具特色,民族节日、婚丧习俗丰富多彩。瑶族的节日有三月三“清明节”、七月十五“目莲节”、八月“新米节”、十月“盘王节”,壮族的节日有正月初一“过大年”、二月初二“祭龙”;苗族的节日有正月初四的“花山节”,布依族的节日有四月初八的“牛王节”,此外还有瑶族的“度戒”。
南溪镇属亚热带雨林气候,气候炎热,雨量充沛,土地肥沃,四季无霜,镇内河流纵横,主要有南溪河、小南溪河、马多依河、坝吉河。南溪镇是一个风景优美的旅游胜地,旅游项目主要集中在自然景观游方面,已有项目包括南溪河漂流、国家级花鱼洞瀑布森林公园、白沙河溶洞、天生桥、戈浩热带雨林风情园游等。南溪河位于南溪镇东郊8千米处,其中主要有南溪风景园、龙戈洞、龙潭泉、游泳池,是一个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旅游地。在南溪河最为有名的当属南溪河漂流,以南溪农场16队为起点,漂流全程32干米,大约要4—6小时。国家级花鱼洞瀑布森林公园位于南溪镇附近,东西长约85千米、南北宽7.2千米,面积1576公顷,是集休闲、度假娱乐、狩猎、观赏为一体的综合性森林公园。公园建有以风景林区为主的热带雨林、花鱼洞、望天树、热带经济林木4大风景区,野生动物保护养殖中心、娱乐场、狩猎场等10个风景区和21个自然、人工综合景点。公园内,河水沿山萦绕,流入南溪河,原始森林分布于河流两侧。园中最为奇特的景观是林区内自然形成的溶洞——花鱼洞,与山上的河流形成了壮观的花鱼洞瀑布。
在农家乐旅游上,南溪镇缺乏成熟的项目。2010年,南溪镇“十二五”规划目标计划投资2539万元,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1100亩。同时,要以南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为依托,开发马多依上寨、下寨壮族民俗文化。以农业示范园区特色种植养殖打造现代观光农业,带动马多依农家乐的发展。2012年,结合红河州级新农村建设整村推进项目,马多依下寨总投资106.2175万元,开展乡村旅游项目。该项目向上级申请补助资金100万元,自筹6.2175万元(含农户投工投劳折资),建设内容包括硬化小坝塘周围人行道并镶鹅卵石、修建凉亭、村寨绿化等。
马多依上寨、下寨发展农家乐的优势有:一是地理区位优势。南溪镇距离河口县城18千米,马多依下寨距离南溪镇2千米,马多依上寨距离南溪镇3千米,公路纵横交错、畅通发达,可利用交通的便利条件吸引远近客源。二是周边景区优势。马多依上寨、下寨周围有河口县许多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可以充分利用景区的品牌和较为稳定的客源,来开展餐饮、住宿、购物等服务。三是自然环境优势。马多依上寨、下寨有山、有树、有河流。置身于村寨中,举目四望,山水秀美、草木苍翠。原始森林中,植被茂盛、空气清新,马多依河里,水流潺潺、游鱼嬉戏。四是现代农业园区优势。马多依上寨、下寨的现代农业园建设内容包括种植业、养殖业、渔业,经营户可以在这些园区项目的基础上,开展果蔬采摘、塘鱼垂钓、篝火狂欢等旅游项目,打造观光休闲农业。五是壮族文化优势。马多依上寨、下寨为壮族聚居村寨,游客可以一边领略壮族特色文化,一边品尝民族风味美食、欣赏热带风情美景。
图4-12 马多依下寨山中的大树(毛登科摄 2011年2月8日)
图4-13 马多依下寨的壮族特色文化(南溪镇党政办摄 2009年8月10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