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二婚嫁壮族传统的婚嫁流程

二婚嫁壮族传统的婚嫁流程

时间:2023-03-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包办婚姻渐少,都是男女青年自由恋爱结婚,实行一夫一妻制。媒婆返回后,若女方家不退还礼物,则表示同意。在订婚期间,男方反悔不娶女方,女方一概不退聘礼,女方反悔不嫁男方,女方必须退还聘礼并赔偿一定的经济损失。今年马多依上寨和下寨结婚请酒的差不多有10个了。马多依下寨村民举行婚礼的步骤不尽相同,主要是看主人家的设计。
婚嫁丧葬_河口壮乡人:云南省河口县马多依下寨经济社会发展调查与研究

一、婚姻风俗

(一)择偶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壮族婚姻多为父母包办,少数为自由恋爱,有“背带亲”“姑舅表婚”及“不落夫家”的习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包办婚姻渐少,都是男女青年自由恋爱结婚,实行一夫一妻制。

个案5-5:马多依下寨村民谈择偶的方式[30]

H:村里包办婚姻的情况有吗?

W:以前都是包办婚姻,现在老人最多是帮忙介绍一下,没有说孩子一生下来就给定下的。包办婚姻的时候,新娘出门会哭,哭得很大声,昏天黑地的,是怕自己去了新家,家人对自己不好。我是1976年出生的,小时候还看到过两次包办婚姻。我妈妈当年也是包办婚姻。

H:您能说说自己包办婚姻的经历吗?

L:我是1949年出生的,小时候住在水果厂那边。我父亲很早就过世了。1958年,我妈妈再嫁给了一个越南人,我就搬到越南跟着妈妈和后爹过。1964年,妈妈带着我回到马多依下寨吃喜酒,算了八字后,就把我包办嫁给了王玉华。当年他16岁,我14岁。

H:结婚后你们过得怎么样?

L:刚开始的3年,我俩互相都不说话。后来,随着日子一天一天过去,又生了5个小孩。我是嫁给了一个素未谋面的人,糊糊涂涂就过了一辈子啊,太辛苦了。我结婚前,在越南有个情哥哥,我的情哥哥一直在那边苦苦等待着我,我生了两个小孩了他还在等我。我就给他传话说不行了,我不能丢下我的小孩啊。

H:村民结婚是不是一定要找壮族?

W:现在结婚找对象不限于上寨、下寨和壮族,不管是什么民族都通婚。壮族和汉族通婚很普遍,都是自由恋爱嘛。1949年前不怎么通婚,60年代还是不通婚,七八十年代就开始通婚了。1978年越南排华的时候被赶回中国的难民也有嫁到寨子上的,一共有3户人,户口已经都落实了。

H:小伙子结婚有什么说法吗?

W:马多依上寨上门的情况比较多。原来男方上门后是要改姓的,后来都不讲究了,生下来的小孩也是跟着父亲姓。现在我们寨上有很多“老伙子”,都三四十了也不结婚,不讨老婆,父母拿他们也没办法。这个在过去的年代是没有的,都是父母包办,子女无论愿意不愿意都要被迫同意啊。

(二)婚嫁

壮族传统的婚嫁流程分为说亲、提亲、订婚、结婚、回门几个步骤。

第一步是说亲。男方请媒婆带着糖果、鸡鸭、酒肉到女方家说亲,媒婆按照男方的意图说话和办事。媒婆返回后,若女方家不退还礼物,则表示同意。

第二步是提亲。男方在接到女方同意的回话后,委派两位女性到女方家正式提亲。女方家召集亲戚朋友聚在一起,向来提亲的媒婆谈条件,将聘礼中大米、酒水、猪肉、鸡鸭、金银首饰、礼金的数量说明。女方家需要将姑娘的生辰八字告诉男方推算,如果八字不合,婚事就不能成功。媒婆负责将女方提出的条件转告男方家。男方家认为女方提出的条件可以接受的,就请师傅推算吉日去订婚。

第三步是订婚。男方派代表去女方家订婚,送聘礼。代表要带上以下礼物:酒2千克、鸡鸭1对、香烟1条、糖1千克、五色糯米饭1包。在订婚的宴席上,男方媒婆将聘礼交给女方家,一般是金耳环一对、金戒指一个、银质手镯一对。金戒指是必需的,如果新娘要求金项链、金耳环、金镯子也都要答应。现在的礼金一般是6600元,取六六大顺之意。或也有给10600元的。礼金是给女方家用来办喜酒的。如果男方家经济比较困难,礼金还是要按风俗给的,女方家则会在给嫁妆时贴补回去,回赠二三万元的都有。村民解释说现在是男女平等,不在意嫁女儿还要别人家的钱了,娶媳妇、嫁女儿都是一样的。上门的女婿比儿子还要被看重。订婚后,一年或两年再娶媳妇,都由男方决定。男方经济条件好,物资准备够,一年就可以娶媳妇,如男方条件差,需要两年准备。女方就一直等到男方来娶。在订婚期间,男方反悔不娶女方,女方一概不退聘礼,女方反悔不嫁男方,女方必须退还聘礼并赔偿一定的经济损失。这是祖祖辈辈定下来的规矩,不得违反。

第四步结婚。婚礼的日期定下来后要通知远近的亲戚朋友。过去交通不方便,通知都靠走路去。现在可以打电话、骑车去通知、送喜帖了。收到喜帖的人一般都会参加婚礼,如果不能来,礼金也是要送到的。

图5-27 马多依下寨村民婚礼喜帖(黄禾雨摄 2011年2月14日)

图5-28 马多依下寨村民黎明婚礼中新人迎接宾客
(黄禾雨摄 2011年2月9日)

按照老规矩,每年的农历三四月份是不能举行婚礼的,村民认为如果在这个时间举行婚礼,结婚后两口子的生活会过不好。每年的夏天也不举行婚礼,因为天气太热不好准备饭菜。农历八月到正月是适合结婚的月份。传统的婚礼设宴3天,男女双方都各请陪郎、陪娘。

个案5-6:村民郎华介绍马多依下寨壮族的婚姻风俗[31]

M:寨子里结婚摆酒一般要办多少桌?

L:要看家里亲戚的多少。最少也有40桌,一两百桌的也都有,200桌算是最多的了。就算不请外面的人,上寨和下寨就有30桌了。还需要预留20桌,因为办酒时寨子里很多人来帮忙做饭、借碗筷、借凳子,所以第三天要请这些人再吃一顿饭,以示答谢。

M:请酒的时候上寨和下寨的人都来吗?

L:来的啊,都要互相帮忙。杀猪宰鸡自己家人肯定忙不过来啊。

M:发出邀请后,受邀的人一般都会来吧?

L:都来,人不来礼金也必须要到的。

M:礼金一般给多少钱呢?

L:亲戚和关系好一点的一般给200元,普通的就给100元。今年马多依上寨和下寨结婚请酒的差不多有10个了。外面就更不用说了,河口县所有的壮族村请酒,我们都去的,大家都有联系的。你说多不多啊?

M:办喜事一桌饭菜的成本要多少呢?200元够吗?

L:差不多够了。如果是在寨子里办酒,200元算是够好的了,包括饭菜、酒水。村里面办酒地方宽,自己做的饭菜也好吃,而且真的是省钱。如果到南溪镇的酒家去办酒,最低每桌也要300多元。那里的菜是什么菜啊,饭菜不是热的,两个橘子也是一盘菜,两个皮蛋也是一盘菜,1个萝卜削一削也是一盘菜,根本吃不成。当然,在寨子里面办酒会很忙的,整个寨子都要出动帮忙,毕竟几十桌、上百桌的饭菜啊。

马多依下寨村民举行婚礼的步骤不尽相同,主要是看主人家的设计。如果男女双方都是壮族,婚礼会倾向于依照传统的做法办,如果只有一方是壮族,婚礼就不一定按照传统的程序办。婚礼在女方家和男方家都要举行,在女方家举办的婚礼更热闹、更隆重。其中最具壮族特色的内容是送粑粑、泼水、抹红脸和抢亲。

马多依下寨传统婚礼的流程是[32]

1.婚礼第一天:男方到女方家接亲

到了选定的吉日,男方就组成接亲队伍到女方家接亲。接亲的队伍有新郎、伴郎1人、媒婆2个、媒公2人、小姑2人、唢呐手2人、鼓手1人、钹手1人,抬礼物的青壮年六七人。礼物有糯米粑粑、鸡鸭、烟酒、糖果等。过去,接亲的队伍多数是步行,也有骑马的,现在多是开汽车。一路上要吹奏唢呐、鸣放鞭炮,增加喜庆的气氛。

接亲队伍到达女方家时,女方已经组织好了迎亲队伍等候。女方家的大门打开着,大门外摆放一张四方桌,桌上放1个茶盘,盘上斟满8杯酒,桌下放一盆清水。大门外围,用一根红线围着,接亲队伍来到红线旁,不能越界冲撞。媒婆、媒公站在前面,向女方把门的亲戚报喜。女方一般安排老人把门,因为他们德高望重,又会机智问答,能给接亲队伍设置障碍,增加婚礼的乐趣。把门人问道:“你们带来开门的钥匙没?”男方则回答:“带了。”这个开门的“钥匙”就指糯米粑粑。糯米粑粑在壮族的婚礼仪式中是非常重要的礼物。送粑粑在壮族的传统观念里是表示尊重。在婚礼中,用粑粑作为礼物既是一种礼节,又是一种娱乐活动。婚嫁的双方都是壮族,糯米粑粑就是新郎在婚礼中必须准备好送给新娘的一份礼物。如果男方是其他民族而女方是壮族,则不一定按照壮族传统的婚礼方式进行了。接着,把门的老人又会问其他问题,如果接亲的人不能说出答案,就要被罚酒。

正当双方有说有笑之时,女方亲戚突然从四面八方向男方接亲的队伍泼水。这就是河口壮族婚礼中最富特色的“泼水迎亲”。接亲队伍早有准备,有的打雨伞,有的穿雨衣,若没有准备的,准挨淋成落汤鸡。双方一面开玩笑,一面泼水,相持近半个小时。时辰差不多,男方的媒婆、媒公就掏出红包放在桌子上,并把8杯酒喝完,女方亲戚才肯放行,收好桌子,让男方接亲队伍抬上礼物进门。进家后,乐队在门边安好位置,开始吹唢呐、敲鼓、打钹,活跃气氛。

2.婚礼第二天:女方家婚宴及双方返回男方家

第二天中午便是女方家的正餐宴席。宴席时,男方去接亲的小伙子、小姑娘要留神,稍不留神,就会被女方本村的小伙子、小姑娘用红色染料将脸涂红。这就是河口壮族婚礼中又一民族特色——抹红脸。抹红脸的染料是山上的一种植物提取的,染料抹在脸上只需用肥皂洗几次就干净了。抹红脸的风俗是青年男女表示友好和爱慕的一种方式,也象征着人们的日子越来越红红火火。午宴差不多结束时,男方接亲的媒婆、媒公用1个茶盘斟满8杯酒,放在女方父母、亲戚坐的桌上,并向女方父母请求,说时辰已到,请父母、亲戚开恩,让男方接新娘出门。女方父母、亲戚将桌上8杯酒饮完,即表示同意新娘出门。

这时男方来接亲的小姑、大嫂就到新娘房间接新娘。新娘用哭声向父母、亲戚告别,亦称“哭嫁”。女方的朋友、亲戚假意在房间阻拦,双方争夺新娘,形成“抢亲”的局面。在马多依下寨,抢亲有两层意思,一是说姑娘精贵,不抢是不出门的;二是要礼金,不能便宜地把姑娘娶走。直到男方将红包交给亲戚朋友,才得放行。新娘由男方的小姑或大嫂背到正堂与新郎一起拜堂。拜堂完毕,即可出门。接亲时,父母给儿子用红布做成1个布圈,斜套在儿子的左肩上,伴郎也套1个。在女方家拜堂时,女方父母又给姑爷套1个红布圈在右肩上。新娘拜堂时,左右肩各斜套1个红布圈,与新郎一致。

按照规矩,新娘必须“头不见天,脚不踩地”。所以新娘出门时,要用一块四方红布盖头,男方专门有1个人负责帮新娘撑伞。路近的就让人背着新娘,路远的就让新娘坐车。不论远近,新娘到新郎家的途中都要休息两次,第3次才能进新郎家。在途中休息时,新娘要与新郎抢鸡头,意思说谁抢得鸡头,以后就由谁来当家。伴送新娘出嫁的女方代表有8人,还有新郎父母、小姨妹2人、抬嫁妆的小舅子2人。新娘来到新郎家,不能马上进正屋,男方事先在屋檐下搭1个临时的床位,用篱笆随便围着,撑蚊帐。新娘、伴娘,小姨妹等人就在这个“临时的房间”休息,其他人由男方主人安排住处。晚宴吃便餐。男方对伴送新娘来的亲戚十分热情,晚宴时双方饮酒唱歌。晚饭后双方青年男女互相找对手唱歌,通宵不歇。

3.婚礼第三天:男方家婚宴

早晨吉时一到,新娘就由伴娘挽着进入正堂与新郎拜堂。新郎、新娘站中间,伴郎、伴娘各站两边。新郎、新娘下跪拜3次,伴郎、伴娘陪着跪拜3次。拜堂完毕,新娘由伴娘搀扶进入洞房,新郎也进入洞房。新娘要围新郎身边转3圈,然后,新郎坐在床边,新娘跪在新郎面前。新郎用手指在新娘额头轻轻敲3下,就掀开盖在新娘头上的红布。意思是从今天开始,你就是我的妻子,一定要听从我的召唤,与我同心同德,白头偕老。

午宴时,双方亲朋好友互相敬酒,对唱山歌,互相祝福。这时陪送新娘来的小姑娘、小伙子要注意留神,男方的小伙子、小姑娘也会“报复”抹红脸,双方互相对抹,表示爱慕。午宴将结束时,新娘父母用茶盘斟满8杯酒,放在新郎父母、亲戚坐的桌上,用唱山歌的方式将新娘交给男方的父母,歌词大意是:新媳妇交给公公婆婆了,公公婆婆要像疼爱自己的女儿一样疼爱媳妇。男方的父母、亲戚也用歌声来答谢。双方用歌声来祝福这对新人百年好合,白头偕老。此后,男方父母、亲戚将这8杯酒喝尽。又斟8杯酒交给女方亲戚,女方亲戚也将8杯酒喝尽。整个婚礼结束。

第四步回门。结婚3天后,新郎陪伴新娘回门。回门完毕,夫妻双方回到丈夫家共同生活,生儿育女。

个案5-7:马多依下寨村民黎明的婚礼[33]

婚礼第一日晚的场景(20∶00—24∶00)

2011年2月9日晚上,新郎黎明家来了很多客人,其中几位还是从越南来的。客人被安排在家中吃了晚饭。晚饭的菜品8道:萝卜煮骨头、猪血肠、猪大肠炒酸笋、回锅肉、炒猪肝粉肠、凉拌黄瓜、煮甜南瓜、瘦肉炒芹菜。吃好饭,大家就在家里玩,聊天、打牌。黎明的新房经过精心的布置,门窗、家具上都贴上了红色的“囍”字,进门客厅的方桌上摆放着果盘和茶水招待客人。果盘里盛放着苹果、梨子、橙子等时令水果和花生、瓜子、糖果。乐队师傅坐在桌旁演奏唢呐,还不时敲铜钹、铜锣。客人坐在沙发和椅子上,饶有兴致地观看着录像机中播放的视频《红脸的侬薇》。这个视频是2009年CCTV-7军事农业频道《乡土》栏目的摄制组到马多依下寨拍摄的,剧情反映的是村民结婚的场景。其中新娘侬薇的扮演者是河口县宣传队的演员,新郎的扮演者是本村的村民张某,其他演员都是本村的村民。大家看着自己的影像出现在电视上,边看边议论,有说有笑,笑声不绝。屋外的空地上摆放着4张桌子,1桌人在打麻将,另外3桌人在喝茶、聊天。屋外的廊檐里挂起了两盏大红灯笼,更添喜庆。

按照惯例,晚饭后村民要和远到的客人分为男女两边对歌庆祝,唱歌直到天亮。村民说,对歌开始时只是唱一些问候性的礼节话语。等到夜深人静,就可以唱爱情歌了。这是青年男女表达爱意的方式。虽然马多依下寨没有年轻人会对歌,但是他们安排了乐队的歌手做代表与越南来的33人对歌。当晚,我们等到12点散场也没看到对歌的场景,第二天问村民为什么没有对歌,他们的回答是:越南来的客人中只有几个老妈[34]会唱歌,吹唢呐的去一看,说这不行,太老了,不好唱的。因为规矩是女方年轻,男方年老,是可以对唱的。如果女方年老,男方年轻,就不好唱了。

婚礼第一日晚的访谈:

H:老队长,什么场合会请乐队吹唢呐?

W:红白喜事都要吹唢呐。今天来的乐队的师傅是大南溪那边人,一共4个人,来一次给460元。吹唢呐起到热闹气氛的作用。上寨、下寨现在已经组建不起乐队了,因为年轻人不会吹。这些乐队的师傅平时干农活,有人请才去参加表演。学吹唢呐是命里带来的,不是谁都能学得会的。

H:您能讲一下红事吹唢呐的曲调吗?

W:红事的曲调原来有72调,现在一般是吹32调。以前还有三更半夜调,因为过去第一天去迎接新娘,第二天才能把新娘接进门。半夜的时候吹奏这个曲调,是提醒人们做好接新娘的准备,新娘也要开始做梳洗打扮的工作了。在什么时间吹奏什么曲调是有一定的模式的,是固定的。吹奏从接新娘开始,过去都是吹奏一宿。现在吹到宾客都体息了就不吹了。接新娘、拜堂、吃饭等环节都要吹。红事的曲调主要有:开门调、小过街调、大过街调、小闹台调、大闹台调、小二黄调、大二黄调、小蛮调、大蛮调、小临安调、大临安调、小百调、大百调、请茶调、拜花烛调、拜堂调、小双行调、大双行调、闹茶调、摆桌调、请坐调、划拳调、收桌调、感谢主人调、感谢厨师调、请师傅调、感谢师傅调、大摆队、小摆队等。

婚礼第二日的场景:

2011年2月10日早上8点钟,帮忙筹办婚礼和参加婚礼的宾客都到村里篮球场摆放的餐桌处吃早餐,早餐是鸡肉米线。

中午11∶15,新郎新娘开始站在家门口迎宾。新娘身穿白色婚纱,手捧一束玫瑰花,新郎身穿粉色衬衫和银灰色西裤。收礼金的人摆放一张桌子在新人旁。来客先向新人道喜,再到桌旁送红包,领喜糖。喜糖用红色纱布袋子装着,里面有花生、瓜子、糖果等。来宾道喜后都坐在屋外空地的椅子上休息、聊天。一些妇女开始收拾桌子准备上菜。先端上大桶的米饭,再在每张桌上放两瓶金星啤酒、一瓶荞酒、一瓶娃哈哈蜜桃C果汁饮料和一瓶用矿泉水瓶子装着的散装玉米酒。村中的街道上,停放着很多摩托车、小汽车。黎明预备了100桌的饭菜,将餐桌摆放在村里的篮球场上、各家的空地上,远远望去,阵势浩大。在村中,走不了几步就看到坐在桌边等待开饭的人们。婚宴的菜肴有12道:油淋鸡、扣肉、清汤肉、红烧猪头、猪脚肉鸡杂拌粉丝、干竹笋煮骨头、凉拌松花蛋、酥肉、菜包肉、黄焖排骨、猪肚煮花生、油炸鱼。我们等着抹红脸的项目,但是饭都吃完了也没见到有人在玩闹。后来问村民为什么没能见到抹红脸,他们说可能是我们坐的太偏了,而且又是和老妈坐在一起,没有引起年轻人的注意,才能“幸免于难”。听说当天寨子里的男青年追着外来的女青年满寨子跑,就是要想要把她们抹成大红脸。

图5-29 马多依下寨村民黎明婚礼第一日晚餐场景(黄禾雨摄 2011年2月9日)

图5-30 马多依下寨村民黎明婚礼第二日中餐菜肴(黄禾雨摄 2011年2月10日)

婚礼第二日的访谈:

H:今天的婚宴一共多少桌?有什么讲究?

L:马多依上寨、下寨请客,最少都有25桌到30桌。请了外面的人来,就有100多桌了。家里有什么事情,要请就要全部请完。否则人家说你不好,不够意思。我中午请酒预备了100桌菜,后来摆了84桌。杀了4头猪,肥肉剩下两大盆。剩下的猪肉可以做烟熏肉或油炸肉。酒席就是要肉多,青菜一般不上桌。现在结婚一般是12道、14道,甚至16道菜,最少也是12道菜。扣肉、炸排骨、炸鱼块、红烧肉、酥肉、白斩鸡、汤菜(青菜或萝卜汤)、粉丝煮肥肉是最常见的菜。以前生活没有这么好过,酒席只有8个菜,鸡肉一碗也就8块。现在不一样了,菜很多,随便吃。只是很多人怕油腻,都吃不动了。

H:婚宴的准备工作是怎样的?

L:我们这里有一种习惯,就是互相帮忙。红白喜事,各家都会碰到。谁家有事,打一声招呼,人家有空就一定会答应帮忙的。先是要组个厨师班,我这次的厨师班有13个人。总管是黄保明,厨师是梁新、杨国祥、郎忠、黄保林、黄保忠、白文定、黎金富、王泽民、尹国兴、尹国春、罗保忠、杨正文。厨师班的师傅都是男的,做大菜要男的才好,女人只是负责洗菜、洗碗。厨师很辛苦,要做两顿大餐。酒席前的一天他们就开始准备了,那晚他们熬夜忙到12点多。我们这里爱在寨子上搞,感觉这样正宗、热闹。我们的菜好吃!现在村里有集体厨房,灶多、灶大,办红白喜事炒菜、煮饭很方便。有时候忙不过来就在厨房外头搭个铁皮桶做临时炉灶用。村里还有集体的桌椅,办酒的时候借出来用就可以。新的篮球场地盘大,够摆好多桌。年轻的小伙子不用安排,自己会主动抬菜,年长的和小孩等着吃饭就可以。男女吃饭不分桌,满了一桌人就可以开吃了。

H:对厨师有什么酬谢吗?

L:酬谢就是一条毛巾、一块香皂、一包烟或一点水果。回头主家再请厨师们吃一顿饭就可以了。都是大家互相帮忙嘛。最重要的是新郎要给厨师敬酒表示感谢,一下要被厨师灌十几杯啊。

图5-31 马多依下寨村民黎明婚礼厨师班名单及菜谱
(黄禾雨摄 2011年2月9日)

个案5-8:马多依上寨村民迎亲[35]

图5-32 马多依上寨村民婚礼迎亲车辆(黄禾雨摄 2011年2月12日)

图5-33 马多依上寨村民婚礼中泼水的准备工作(黄禾雨摄 2011年2月12日)

2011年2月12日早上10∶30,唢呐声、鞭炮声响起,男方的接亲队伍来到女方家门口。门口用红布条拦住,红布条的后方支着一张长桌,不让接亲队伍进入。桌上放着8杯玉米酒。男方代表对把门的几名老妇人说了很多客气话,但是仍然被罚了几次酒。突然间,水花四起,女方家的亲戚朋友开始向接亲队伍泼水。这时,我们才发现原来房顶上、沟渠边隐蔽地躲着很多人,他们大盆大盆地向接亲队伍泼水,导致对方防不胜防。其中1个男方代表想乘机蒙混过关,钻过红布条躲到屋子里。没一会,他就被女方亲戚揪了出来,之后更是一阵猛泼。每位男方代表都要被泼得全身湿透,才被允许放行。参与者和观看者都被这狂欢的场面所感染,发出一阵阵哈哈的大笑声。

10∶35,新郎被允许进屋。只见他走到门口时,先在门梁上挂好一块红布,才迈步进入屋内。这时屋内已经挤满了看热闹的人。想见到新娘可不容易。女方的代表提出条件,要求新郎唱歌、给红包才能开门。新郎扭捏了半天,终于唱出了一首儿歌《两只老虎》。听着他的歌声,人们又是一阵大笑。之后,新郎将很多红包递进新娘的闺房讨好女方代表。红包是个彩头,钱不多,都是几元钱。歌唱了、红包给了,女方代表还是不依不饶,要求新郎背诗。这下新郎更加没辙了,无奈之下又给塞了十几个红包。

10∶40,新娘的门终于开了。新郎被再次刁难,要求在屋内找出一对藏好的红鞋子给新娘穿上。新郎急得满头大汗,一处一处都找遍,先找到一只,又找到另一只。新郎帮新娘穿好了新鞋,就把新娘背出来闺房。一对新人站在门口迎接宾客,新郎、新娘的旁边分别站着伴郎、伴娘。右边摆放一张桌子安排专人收取礼金。客人的礼金多为100元或200元,给300元、500元的也有,礼金都用红纸包好。

11∶45,鞭炮声再次响起,表示开饭了。上寨的篮球场及其他几处场地上摆满了桌椅,坐满了客人。村文化室的广播中播放着流行歌曲《我要去西藏》《我爱得心好累》等。我们询问是否要抹红脸,老年人说要问年轻人。问了1个抬菜的小伙子,他说等抬好了菜就要开始去抹红了。抹红都是年轻人比较喜欢玩,是壮族的风俗习惯,客人都要被抹。各桌的菜一一上齐后,新郎新娘挨着一桌一桌地去敬酒。我正吃着饭,果不其然,一群小伙子从我身后突袭,你一手、我一手,几下就把我抹成个大红脸了!

CCTV-7军事农业《乡土》栏目2010年1月1日播出的节目《红脸的侬薇》是对马多依下寨婚礼场景的艺术化表达,由于拍摄档期未能和村民举办婚礼的时间一致,故该节目所表现的内容不是真实的婚礼场景。节目录制时是按照写好的脚本,发动马多依下寨的村民作为群众演员本色出演的。节目生动地展现了马多依下寨婚礼仪式中聘礼准备、新人装扮、迎亲礼仪等10个重要的场景,详细描述了舂粑粑、挑鸡鸭、泼水、抢亲、喂米饭、抹红脸等壮族特色婚俗。

该视频深受马多依下寨村民的喜爱,节目组赠与村民的录像光盘,已经成为村民现实婚礼仪式中活跃氛围所不可或缺的娱乐项目。笔者根据节目录像的同期声与后期录音进行了文本摘录。对此文本的阅读,有助于我们更深入、真切地了解当地壮族的传统婚礼习俗。

图5-34 马多依上寨村民婚礼中新人敬酒
(黄禾雨摄 2011年2月12日)

图5-35 马多依上寨村民婚礼中被抹成红脸的笔者
(毛登科摄 2011年2月12日)

【栏目介绍】《乡土》栏目所呈现的是“乡而不俗,土而不粗”的气质样貌,我们将用诗意生动的画面和平实质朴却带有哲思的语言呈现给观众一道文化大餐。这将是一个既有浓郁的文化气质又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和诗意空间的栏目。首播时间:周一至周五12∶27,重播时间:周二至周六23∶42,独播频道:CCTV-7。

【本期节目】《乡土》2010年第1期:《红脸的侬薇》

【播出日期】2010年1月1日12∶27

【本期主题】民俗文化沙族人独特的习俗“涂红脸”

【本期简介】云南省河口县南溪镇马多依下寨有一户人家要举行婚礼,村民们忙里忙外。这里的人都称自己是沙族人,是壮族的1个支系。这里的人举行婚礼,不光要舂粑粑、泼水、抢亲,还要都抹成大红脸。本期《乡土》走进马多依山寨,探寻人们涂红脸背后的文化含义。

【视频地址】http://tv.cntv.cn/video/C10560/5bc78f2657c840c5c 8b885a277b85ee1

主持人: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收看《乡土》。前几天我们《乡土》摄制组到云南省河口县南溪河畔的马多依下寨去了一趟,路上看到一群红脸的人在互相喂饭吃。他们的脸红是天生的吗?如果是,还真是有点奇怪。

场景一:聘礼准备之蒸糯米

旁白:穿红衣服的姑娘叫侬薇,她的脸血红血红的。她边上几个人的脸也是红彤彤的。至于这些人的脸为什么是红色的,那还要从头讲起。这是云南省河口县南溪镇马多依下寨一个冬日的上午,按说冬至过后应该是寒冷的季节,这里却是暖洋洋的,老人们穿着单衣坐在门前忙着手里的针线活,厨房里的女人们正在淘米准备煮饭。今天寨子里有人要结婚了。

记者:这是糯米吧?

村民:是糯米,蒸了以后舂粑粑。

记者:舂粑粑,蒸那么多有多少人吃啊?几十口人吃吗?

村民:等一下就吃完了,人多得很。

记者:人多啊?

村民:嗯。接新娘要舂粑粑。

记者:接新娘为什么非要舂粑粑呢?

村民:这是我们民族的习惯,娘家要粑粑。

场景二:聘礼准备之舂糯米粑粑的馅儿

旁白:马多依下寨是一个壮族人居住的村庄。他们称自己为沙族人,是壮族的一个支系。河口县的壮族人与其他地方的壮族人的习惯有所不同,糯米粑粑是婚礼仪式上重要的聘礼。糯米上锅蒸着,有人在屋外就开始准备粑粑的馅儿了。

记者:这里舂的是什么啊?

村民:这里舂的是粑粑的作料。

记者:是用什么做的?

村民:花生。

记者:可以加白糖?

村民:行。

记者:要把它舂成泥?

村民:对。

场景三:聘礼准备之舂糯米粑粑

旁白:粑粑的馅儿舂好了,盛起来,就该舂糯米粑粑了。

记者:竹竿上要抹点油?

村民:嗯,抹点油,粑粑就不会粘竹竿。

旁白:舂粑粑是一件很费力的事情,得男人们去干。糯米放在碓里,舂起来黏糊糊的,没有力气还干不了这活。

场景四:聘礼准备之将糯米粑粑装入竹篮

记者:这是在干什么?

村民:把粑粑放在里面。

记者:放在里面做什么?

村民:接新娘时要挑走。

记者:嗯,接新娘的时候要把粑粑放在里面挑过去。

场景五:聘礼准备之准备接新娘的粑粑和鸡鸭

旁白:接新娘的时候除了要带糯米粑粑以外,还要带另外的东西。

记者:这是两只鸡吗?

村民:一只鸡和一只鸭。

记者:为什么要用一只鸡和一只鸭去接新娘呢?

村民:我们壮族人嘛,要用粑粑、鸡鸭才能把新娘接来。

场景六:新娘、伴娘梳妆打扮

旁白:新郎这边在准备着接新娘要用的东西。娘家人则在打扮姑娘,做着出嫁前的准备。穿红衣服的人就是侬薇,今天她要做新娘子了。马多依下寨的姑娘是不包头帕的,头帕是结了婚的妇女戴的。给侬薇包上头帕,象征着她要由姑娘变成媳妇了。出门之前,新娘还要戴上两条红色的布条,至于为什么要戴,村民也说不清楚原因,只知道这是他们的习俗。

记者:新娘要戴红布条,伴娘要戴吗?

村民:伴娘也要戴。

记者:伴娘怎么不戴包头啊?

村民:伴娘不戴,伴娘戴一根红布条。

场景七:新郎装扮整齐出发接新娘

旁白:女方家准备好了,新郎那边也该出发接新娘了。戴着两根红布条的人是新郎阿杰,站在他旁边的是伴郎。

村民:伴郎戴一根红布条。

记者:哦,伴郎戴一根红布条,新郎戴两根红布条。

场景八:接新娘仪式中的泼水习俗

旁白:唢呐一响,表示良辰吉日已到,接新娘的队伍出发了。迎亲的队伍,除了挑着粑粑,抬着鸡鸭以外,几乎人人都撑着一把伞。这些伞,一会儿可有用途。迎亲队伍来到新娘家门前,被桌子和一根红带子挡住了去路。迎接他们的,除了桌子上的酒,就是扫把和盆子里的水了。女方的亲朋往男方迎亲的人们身上泼水,是为了阻止他们进入女方家。首先得问清楚对方的来历,通常是以对歌的方式来问的。即使迎亲的人对上了歌,也要被泼水,说是要洗去他们身上的风尘。迎亲的人都撑着伞,这是避免身上被淋湿的。可是这小小的雨伞,哪里挡得住瓢泼的水呢?每个人的衣服都会被泼湿的。到了院子里面,还要继续被泼水,迎亲的人身上不能有一点儿干的地方。这是马多依下寨人迎亲的风俗,只有彻底洗干净了才能接走新娘。男方迎亲的人洗干净了,女方送亲的人也要洗。男人洗干净了,女人也要洗。不管什么人,都要洗得干干净净的。在人们互相泼水的时候,只有新郎和伴郎远远地站着。结婚这天,新郎是不会被泼水的。新娘还在自己的闺房里也泼不到。其他人则是全部要被泼湿了。好在河口的冬天暖和,不然这种泼水的风俗也不会流传下来。

主持人:这些人洗干净了,还不能娶走新娘。新娘是不会轻易走出闺房的。那么男方会想出什么办法来接走新娘呢?还有啊,我们明明看到新娘侬薇是白白净净、漂漂亮亮的,脸并不红啊。那刚开始看见的红脸是怎么一回事儿呢?休息一会儿,我们接着往下看。

场景九:接新娘仪式中的抢亲习俗

旁白:云南河口的壮乡人婚俗奇特,迎亲的队伍要被泼得水淋淋的,洗干净了才能去接新娘。闺房中的新娘要众人去抢才能娶回家。成亲仪式上一对红脸的新人要互相喂饭,本期《乡土》,走进南溪河畔的马多依下寨,看一场热闹的婚礼。结婚的时候人们之间互相泼水,说是要洗干净了为一对新人办婚礼。实际上,这里面有很多游戏的成分,是一种狂欢,人们更多的是借着婚礼的名义,开心、热闹一下,也增加婚礼的喜庆气氛。人们玩了、闹了,该接新娘回家了。可女方的亲友却堵着门不让人进去接。既然这样,那就抢吧。在马多依下寨,抢亲有两层意思:一是说姑娘精贵,不抢是不出门的;二是要礼金,不能便宜地把姑娘娶走。硬闯是不行的,房门太小,堵门的人太多,冲不进去。新郎这时候出面了,撒红包。人们去抢红包,忘了堵门,迎亲的人就冲进去了。新娘要出门了,家人给她带上镜子和葱,然后盖上红盖头。镜子是照妖镜,是辟邪的。葱是希望小两口今后的孩子聪明伶俐有出息。新娘要由婶娘背出家门,然后交给男方的长辈背回家去。

场景十:婚礼仪式中的喂饭、抹红脸习俗

旁白:新娘到了新郎家门口,不走了,一屁股坐在了小板凳上,等着新郎的家人来迎进门。到了家里,由新郎揭开新娘的红盖头,取下红布条,一对新人就算结为了夫妻。这时候,大伙在旁边起哄,一定要一对新人做出亲密的动作来。大家闹完了新郎新娘,又开始闹伴郎和伴娘。新婚三天无大小,在新房里,怎么闹都不过分。马多依下寨里壮家人结婚,小两口要互相喂饭,以示今后的日子相亲相爱。小两口喂完饭,两家亲戚也要在一起喂饭,这也是一种认亲戚的方法。马多依下寨祝福一对新人的方式很特别,给新郎新娘抹红脸。抹红脸的颜料是从山上的一种植物中提取的,抹在脸上或者不小心弄在衣服上用肥皂或者洗衣粉多洗几次就洗干净了。抹红脸的风俗,寨子里的人也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反正是寨子里有人结婚,都要抹成红脸,这就表示以后的日子会红红火火。不仅给一对新人抹,连参加婚礼的人,都要抹成红脸,连远道去看热闹的外人都不能幸免。抹的时候还不能跑,一跑就代表好运没有了,所以大家都心甘情愿地被抹成红脸。

主持人:您也看到了,侬薇,包括大家的红脸不是天生的,是互相抹上去的,这是他们互相送祝福的方法。看着红脸的侬薇和同样是红脸的阿杰相互喂饭吃,真的觉得他们非常地幸福。马多依下寨的壮家人是早年间从遥远的广西搬迁过来的。经过几辈人的努力,现在,他们过上了轻松自在的生活。在这里,我们也衷心地祝福他们。

二、丧葬风俗

马多依下寨村民丧葬采取棺材土葬的方式。老人去世后,家人就鸣放鞭炮报丧。白事的主人家是不上门通知他人的。得知情况后亲戚朋友会相互通知,并前来帮忙。第一天要给死者洗澡更衣,洗棺木入材,请看风水的地理先生看生辰八字算吉时、选日子、看坟地。之后是下葬。下葬的日子一般选在死者去世后的第3天、第5天,也有选在第7天、第9天或第11天的。一般是选单日不选双日。必须请师父给死者念经后才能入土安葬,这是为了送死者的灵魂上天。师傅念经少则一天一夜,多则三天三夜。参加葬礼的客人,过去是要送给死者家属3斤米、一只鸡、一把香、一刀纸钱。现在是送钱,最少送50元,一般是送100元,多则200元、300元、500元也有。主人家要准备烟、酒、菜招待客人。遇到老人去世,子女可以谈恋爱、订婚,但是必须要在3年后才能结婚、盖房子。

马多依下寨传统葬礼的流程是[36]

①洗澡更衣。老人去世,子女要用柚子叶煮的热水给他洗澡。男性理发,女性梳头,再换上身前置办好的寿服、寿鞋。将竹片垫铺在房中央,其上垫旧棉絮、白床单,再将死者平放仰卧在上。有钱人家,女性要佩戴首饰,男性要在嘴里放一颗银子。死者安放好后,用草纸盖脸,两眼和鼻孔的地方用火烙成小孔,用白布盖住全身,用蚊帐撑罩着。

②洗棺木入材。家属要清洗棺木,晾干备用。按照师傅选定的吉时将死者放入棺木。棺木必须摆放在房屋中正堂的位置,不能随便乱摆。一般按姓氏延续下来的规定摆放:有的头朝东方、有的头朝西方、有的头朝南方、有的头朝北方。棺木一般在家停留3—5天。

③举行葬礼。下葬的前一天要做好准备工作,一是杀猪,二是请师傅通宵念经。葬礼当天,家属仍按照师傅选定的吉时将棺木抬出门。稍停片刻,棺材上盖一床红毯子,拴一只会啼叫的公鸡,棺材边插数把香火。棺材抬到墓地的途中,无论路程远近,必须在路上停留两次,第3次才到达墓地。棺材一出门,所有的子女儿孙要按顺序跪拜搭桥3次,第1—2次头朝外面,第3次头朝内。

棺材抬到墓地,要停歇片刻,按照时辰下葬。墓穴要请师傅选择,以免冲着子孙和村寨。下葬时辰到,由师傅在墓穴中铺一层草纸,根据死者的年岁撒米,一般都按一岁撒。将公鸡丢下墓穴内,看公鸡是否会啄米或啼鸣。如果公鸡会啄米或啼鸣,说明这块墓地是好墓地。等公鸡飞跑后,才将棺材放入墓穴。棺材放好后,由长子或长女用衣襟装着泥土背朝墓穴转3圈,将泥土抖进墓穴内,抖完泥土,再由长子或长女首先用锄头挖3锄泥土盖上棺材。意思是说,养儿育女,老了送终,有人安葬。此后,众人用泥土埋葬棺材,直到垒成坟墓。

回到家里,众人要先跨过主人事先准备好的一个火盆,再用柚子叶煮的热水洗手,表示去魔除邪,顺利平安。葬礼当天举行白事宴席,亲朋好友都来参加。从老人落气到安葬完毕,子女儿孙要戴孝吃斋饭,不许吃肉食。亲生子女,全套穿白,儿子不准理发,女儿不准梳头。待老人下葬后,师傅帮忙接斋,儿孙们才能恢复正常饮食。丧事期间,至亲的家属要拴一根红绳子在自己的身上或衣服上。如果拴在衣服上,则在死者下葬前不能换衣服。

④结束丧事。下葬第3天,便去扶山,安墓碑,用鸡、肉祭供老人,才算了掉一桩丧事。

个案5-9:村民陶卫、郎华介绍马多依下寨壮族的丧葬风俗[37]

H:现在村里有人去世怎样做仪式呢?

T:有钱的人就花钱请道教的道士为死者诵经、超度。没钱的人家就不做仪式,送上山就埋了。一般人死后3天就送上山了。来客、亲戚、朋友送点礼来,大家互相帮忙,主人做饭给来客吃,轰轰烈烈一场,送上山就没事了。

H:棺材是提前准备好的,还是临时买的。

T:有些是早就准备好的,有些是临时买的,不一定。

H:村里有人去世,怎么通知亲戚朋友来呢?是打电话吗?

T:是啊,现在都是打电话了。比较近一点就走去说,远一点就打电话了。

H:那以前怎么通知呢?

T:以前都是走路去和亲戚说。现在信息很灵通了,分分钟就搞定了,打个电话什么时候、在哪里都知道了。

L:最以前是走路,然后有了自行车就骑自行车,现在有摩托车就骑摩托车。有了电话就不用跑这么远,那么多亲戚很累的。

H:一般都请什么人来呢?

T:不用请的。这不像办喜事,这种事情都是自己来的。

L:一般我们都很少会去通知人家。

T:有一些亲戚住得比较远一点,不知道的,通知一下就可以了。

H:如果不通知他们怎么会知道呢?

T:有人会去通知,死者的家属不去通知,不好意思通知嘛。有些亲戚会去通知,一个通知一个的。别人高兴来就来,不来就算了。

H:说一下白事怎么做的好吗?

T:有人去世,当天亲戚朋友知道了,就来帮忙。

H:帮忙是做什么呢?

T:帮忙就是清洗死者、清洗棺木(先把棺木洗净晾干了再放死者)、去找大杆(用于抬棺木的竹子)、帮忙做饭、请看风水的地理先生找个地方下葬、送人上山。亲戚朋友们互相帮忙,送人上山后,再吃一顿饭,轰轰烈烈的就完事了。

H:怎么轰轰烈烈呢?

T:是啊,办得挺热闹的,跟办红事差不多,办红事人还没有那么多。办红事是要请人来,办白事是不请自来的。

H:吃饭要吃几顿呢?

T:吃饭要吃三天三夜。一般都是在第三天早上送死者上山,中午吃一顿午饭。

H:第一天、第二天做什么呢?

T:第一天、第二天,按照我们民族的规矩,是不允许下葬的。一般都是第三天、第五天、第七天、第九天、第十一天这样,都是单数的。定在第三天、第五天的多,第七天、第九天的很少。我们这里天气热,死者放不了这么久。三天还可以,五天都不行。如果放五天,每天都要请客吃饭,主人家在经济方面也受不了啊。

H:在这三天中,住得远的亲戚朋友是要留宿家里吗?

T:现在交通很方便,有些吃一顿饭,骑摩托车就走了,一般都是不住的。以前交通不方便,走路要一两天的就要住,现在不住都骑车回去了。

L:第一天一般都是本寨子的来帮忙,远的还没来,第二天都来了。第二天的晚饭是最隆重的正餐。丧事请客吃饭的费用比喜事翻一倍。比如说,办喜酒就是吃一餐饭就走了,办丧事的第二天晚饭要摆60桌,第三天中午又要摆60桌,而且每一餐吃不完的菜不能再留,很浪费啊。

T:亲戚朋友会送礼来。

H:送什么呢?

T:以前是送3斤米、一只鸡、一刀纸钱、一把香。现在只是送钱了,一家最少是给50元,一般是100元,多的给200元、300元也有,随你的便。收了人民币,你喜欢买什么就买啦。一般来说,亲戚朋友给的钱也算是互相帮忙,收来的钱用在办丧事、请客吃饭就差不多,主人也不用赔多少。这样的话,经济上就比较轻松一点。如果死者放的时间长一点,主人没有经济实力的,就会供不起。一天光烟酒的花费,还有客人的大吃大喝,几十桌啊。杀一头猪都不够吃一餐!你能够顶多少天,是吧?最少要花销1万多元。

L:我觉得这个是很浪费的,但是浪费也没办法。如果你不做的话,个个都会来笑你。为什么我们家做得起,你做不起?这个习惯该改一改了,到我们这一代,我建议拉去火化算了。

T:是很浪费的。我认为白事的礼仪方面,亲戚朋友来上一炷香,拜三次就可以了。不要互相送礼,这样比较减轻一点日常生活开销。有些领工资的,如果遇到红白事多,自己的工资都送礼用完了,生活费都没有,是不是?你工资才有多少钱啊?一次100元、200元,你有几个200元啊?送礼都送光了,连生活费都没有,还要去借!经济条件不太好的,就是会很困难的。

L:是啊,一年光是红白喜事的应酬都要几千元、上万元,很多啊。我每年花在红白喜事上的礼金估计最低也要4000多元。

个案5-10:马多依下寨一位老人的葬礼[38]

马多依下寨老人LGT(1931年4月7日—2011年1月30日,简称L)去世,终年80岁。

1.丧葬活动第一天

2011年1月31日8点,L的家属将他停放在房屋大厅的正中间,用蚊帐支起一个帐子。在帐子旁边放着一个火盆烧纸钱。亲戚朋友都到家中帮忙,劈柴、烧火、煮饭。另一些人拉来几车沙子,在L的家门外铺出一块平地。马多依下寨的老队长王玉华收集齐L直系亲属的生辰八字,认真地看着。家属将L的棺木清洗完毕后,用烧热的松香在棺木内外都刷一遍防蛀。中饭时间,家属鸣放鞭炮通知邻里来家里吃饭。午饭一共5个菜:包菜、菜花、苦菜、酸菜炒肉、小炒肉。

图5-36 马多依下寨村民丧葬仪式之看生辰八字(毛登科摄 2011年1月30日)

图5-37 马多依下寨村民丧葬仪式之清洗棺木(毛登科摄 2011年1月30日)

中饭后,家属请来了一位看坟地的风水先生李自祥师傅。师傅告诉我两个注意事项,一是在他办公事的时候和在出殡的时候,不要太靠近死者;二是在师傅做死者下葬仪式时不要拍照,否则师傅的灵魂就会永远留在墓地里。师傅算出丧葬活动的吉时是:2011年1月31日17∶05定为入(棺)材的时间。2011年2月2日6∶30定为起榇的时间。2011年2月2日9∶09定为入土的时间。

下午,我们跟着李师傅到山上去选坟地。他先询问了家属哪些地块可以作为备选的用地,然后从其中选择了一个好的位置。确定大体位置后,师傅用罗盘计算,找到了坟地的具体位置。他就地取材,在山上砍了4根木棍打桩。他用两根高桩,两根矮桩定下坟地的范围,再用一根白色的绳子校准。在4根桩的中心位置,他挖了一个圆洞,又在洞旁插上1根香,在洞内放入3颗稻谷。这些工作完毕后,师傅说要在山上等半小时,看米粒是否有移动。如果米粒没有移动,就表示死者同意被安葬在这个位置,坟地也就选好了。半小时过去了。师傅仔细观察,发现米粒没有移动,于是就在坟头及坟旁各插上1根香,另一处插4根香,又在坟旁烧了一些纸钱。他叮嘱家属挖墓地时要挖矮桩定下的距离,深度是1米。

入棺仪式:

第一步:师傅用一根白线系在一头黑猪的腿上,白线的另外一头则系在L的手指上。3个壮汉将黑猪拴好,拉着猪在门外坡上等着。系白线的用意是为了让老人能把这头猪带走享用。

第二步:家属鸣放第一轮鞭炮,一是通知大家各就各位准备办事;二是警示那些属相相克的人不要靠近。师傅在棺材里垫入红色和黄色的纸,又用米粒在纸上摆出一个人像,这样是为了让死者的灵魂附在棺材里。用活的红公鸡扫一遍棺材,让活灵魂出来,死灵魂进入。这只公鸡最后必须送给师傅带回家,其他人都不能要。

第三步:17∶05时辰一到,家属鸣放第二轮鞭炮,并将L从地上抬入棺材中。L身着全新的寿衣,寿衣是由媳妇或女儿按照民族服装的传统样式制作的,用的是布扣子。寿衣要用香烫上一个洞。死者身上不能有铜器或铁器。死者身上要放一些钱,如两手各抓10元。死者嘴里要放一些碎银子,有几个子女就放几片银子。棺材里还放入一些新衣服或死者较新的衣服。死者的旧衣物都在下葬的时候全部烧掉,让他带走。要烧一只小鸡或小鸟放在棺材上,让死者有肉吃。

第四步:先用糯米煮的粥拌上火灰封棺材,再用木板敲打使棺木各部位粘合起来。事毕鸣放第三轮鞭炮。17∶30,家属鸣放鞭炮后,邻里再次来到家里吃饭。晚饭摆了十几桌,桌子摆在屋外的空地和街道上。晚饭一共5个菜:水煮冬瓜、水煮苦菜、炒豆芽、炒鸡、炒五花肉。晚饭后,家属在屋外的空地上摆了8张桌子供帮忙的人娱乐,他们打麻将、打牌九或打扑克,参加者主要是男性。村民说这样做是为了增加人气,陪老人做个伴。这样的娱乐是要通宵的,一直要延续到送老人上山才结束。

图5-38 马多依下寨村民丧葬仪式之缝制孝服(毛登科摄 2011年1月31日)

因为接近过年,L的家属没能请到念经的师傅。他们说要是在平常日,资金充足是必须请念经师傅做仪式,请乐队吹奏的。如果答应了死者要为他做仪式,即使家里没钱,借钱也要把仪式做好。请念经师傅和乐队做仪式,一般每次要花费4000元甚至上万元不等。在搞仪式的情况下,子女三天三夜就是跪着,不能睡觉,不能洗澡,也不能理发。仪式中有跳纸马,就是用竹子做支架,外面糊上纸,做成马、猴、羊、牛、猫等形式增加娱乐。子女还要抬小猪、抬鸡和舂粑粑,要搞火盆跳火,门口要写挽联。南溪十三队、坝洒农场的丧葬仪式都是很隆重的。还有建棺罩的,就是搞一个像四合院一样的房子,罩在棺材上。等仪式结束后就烧掉。这样是想让死者有房子住。活着的时候有什么,死了都要置办好给他送去。坝洒地区的沙族做仪式喜欢杀牛和羊,不喜欢杀猪。不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死了,仪式都是一样的。

2.丧葬活动第二天、第三天

这两天,家属一方面忙着准备葬礼所需的物品,另一方面忙着请客吃饭。2月1日下午16∶30,马多依下寨的集体厨房中,厨师们忙里忙外,干得热火朝天。当天的晚饭是最隆重的白事酒席,总管是黄保明,厨师长是梁新,厨师是杨国祥、郎忠、罗保忠、杨正文、王泽明、尹国兴、汪浩、王加坤、黄保林,煮饭是沈明珍、王慧、罗美英、何娣兰、侬晓光、王玉莲、黄梅。制作的菜品有10道:扣肉、白炸鸡、酥肉、清汤、粉丝、菜包、鱼、红烧猪脚、冬瓜排骨、清汤南瓜。晚饭后,帮忙的人继续如昨日一般到L的家里打牌娱乐。

图5-39 马多依下寨村民白事酒席场面(黄禾雨摄 2011年2月1日)

3.丧葬活动第四天

2011年2月2日,大年三十。早上7点前,来家帮忙的村民陆续吃早餐,早餐是鸡肉米线。7点整,家属将各式供品抬出。供品有纸制的童男童女、电视机、冰箱、保险柜、纸制的二层房屋(一层的门口有警卫站岗)、纸伞两把,一红一白摇钱树两棵,供桌上摆着白酒5杯、筷子5双、糖果5粒、青枣、苹果、橘子各3个,米饭5碗、鸡2只、猪头1个,死者的牌位用一张纸写好,插在一节香蕉秆上。7∶20,家属将棺木抬出。棺木放在供品之前,用两个长条凳子支起来,棺木上覆盖着红、黄、绿、橙、紫五色彩纸。纸上铺着一块红色的毛毯,毛毯上放着一只公鸡。

上山前准备工作是将几块长竹片捆成一个柱状,做火把引路。两根长而粗的竹竿作担架,用竹篾条将竹竿捆绑固定在棺木上,从而方便抬棺木。抬棺木的注意事项是从家里至墓地入穴,期间不能使棺木摔在地上,否则是非常不吉利的。抬棺木的人数不一定,期间累了可以换着抬,也可以用长条凳支起来放下棺木休息一阵再走。7∶50,家属将棺木抬起。这时,披麻戴孝的人要做搭桥仪式,逐个从棺材下跪着爬过去,顺时针2圈,逆时针1圈。接着,边放鞭炮边上路。在村子里要多放鞭炮,起到提醒的作用,一路走一路撒纸钱。8∶00,走了一段路后,大家停下来休息,期间家属给来送殡的人发送糖果、烟和白色糯米饭。村民各自聊天、讨论事情。8∶06,放两封鞭炮后,继续前行。8∶11,停下休息,再次发糖果、烟和白色糯米饭。

上山后的仪式如下:

(1)师傅在坟头烧香一根,纸钱一张。然后,师傅对着一根红绳和一把刀念咒语。结束后将刀用红绳拴在皮带上,纵身跳入墓地中。

(2)师傅在墓地的正中央挖一个圆洞,放入一个瓷碗,往碗里加满水,再加入一些碎银子。这是给死者准备的水源。

(3)师傅用长形的纸钱铺墓地内部,全部铺满后烧一张纸钱,边烧边扫一下墓地。

(4)师傅换上一双新鞋(军用迷彩鞋),然后用两块白布分别包在穿好的新鞋外面。

(5)师傅用3张大的红纸盖在已经铺好的纸钱上方。

(6)师傅用米粒在红纸上画出一个大大的人形,人形的形状、大小和真人相当。这是让死者的灵魂附上去。

(7)家属给一只公鸡洗脸、洗脚之后,将鸡递交给师傅。师傅拿着公鸡念咒语一段,随即将鸡冠掰下一块,鸡头上的毛拔下几根。将拔下的鸡毛分别插在墓地的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和中央。

(8)师傅跳出坟坑,然后在坟坑旁用手拎着公鸡甩动,同时口中念咒语一段。念好咒语后,将公鸡扔进坑中。

(9)在场的小孩子被大人命令下山去,并且不能再观看现场的活动。这时,山下聚集着30多个未上山的大人,他们点燃起一堆篝火,烧火聊天。

(10)家属解开绑在棺材上的竹条,抽出原来用于抬棺材的大竹子。将大竹子砍成两截,分别放在坟墓的上方两处卡住。然后将棺材从长条凳上搬开,架在卡在坟墓上的大竹子上。这时候,公鸡自己飞出了墓地。这是一个好兆头。

(11)家属将原来用于绑棺材的两根竹条从棺材下穿过,棺材两边站着四个人手拿竹条做好准备,等待吉时的到来。

(12)吉时已到,开始鸣放鞭炮。家属手拉竹条将棺材吊起来,等到架起棺材的大竹子被拿走后,慢慢地将棺材放进坟坑中。

(13)棺材放入坟墓中,还需要校准位置,棺材的中界线必须与原先定好的准线一致。完全调整好后,就将竹条抽出。

(14)师傅将挖墓动土时留下的三块泥土放在3个孝子的衣服后襟里,孝子身体背对坟墓,将泥土抖动撒入坟墓内的四处。

(15)封土仪式,一队人开始用铲子将土铲入坟墓中,另外一队人开始上山抬石头。

(16)烧孝服,烧死者生前的服装、被褥、钟。

(17)师傅手拿一根新鲜的竹条,口念咒语,然后将一根干的竹条留给死者。这是拔出活灵魂。

(18)坟坑被填满泥土后,再用从山上搬来的泥土和石头把坟墓垒起来。正面看是一个三角形,侧面看是一个长的椭圆形。

(19)坟墓完全整好后,在坟旁,放上一个长竹筒,里面装着最后一次给死者净身的水。

(20)师傅用一只鸡改吉日。因为当初将入土的日子定在了双日,是不好的,要改一下。给鸡洗脸、洗脚后师傅念一段咒语,念好后将鸡活埋入事前挖好的一个坑中。在鸡的坟头插上一支香、一把刀,并烧一张纸钱。师傅念一段咒语后将刀拔起。

(21)将纸制的童男童女、电视机、冰箱、保险柜、纸制的二层房屋、纸伞两把,一红一白摇钱树两棵烧给死者。

(22)师傅洒五谷,其他人背过身子去接,接得越多越好。丧葬仪式中,洒五谷是占地盘。如果别人占到了自己的地盘就会有纠纷了。

(23)回家后,家属和朋友都要跨过火盆,用柚子叶煮的水洗手。老人上山以后,各家各户在自家门口洒一条火灰,防止老人的魂走错屋子。壮族人见到死人,见到棺材是很高兴的,认为这是大吉大利、升官发财的征兆。见到结婚则觉得不吉利。

图5-40 马多依下寨村民丧葬仪式之用公鸡祭祀(毛登科摄 2011年2月2日)

图5-41 马多依下寨村民丧葬仪式之焚烧老人衣物(毛登科摄 2011年2月2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