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建立造林绿色就业的市场化机制。北京在未来几年将完成平原地区百万亩绿化造林工程。据统计,百万亩平原造林每年养护费用近27亿元,仅仅依靠政府推动,财政压力巨大。因此要积极探索森林“造血功能”。在工程建设以及后期管护方面,采取市场化运作、专业公司化管理、企业化运营的方式。林地养护工作专业性较强,以往依靠本地农民培训上岗参与林地养护工作,但受人员素质影响,养护水平参差不齐,影响了林地景观效果。将林地养护工作推向市场,制定养护单位准入机制,吸纳当地农民按区域就业,通过系统的专业技术培训,以区县为主体,统一标准、统一考核,组建有利于农民参与的管理和养护队伍。实行养护工作专业化管理,聘请第三方机构对养护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二是建立健全山区生态林养护管理模式。①将补偿金直接下拨至村委会。按照各村生态林管护面积和管护员人数来确定生态林补偿金,由镇财政所按季度下拨至村委会,再由村委会统一发放。使补偿金发放做到公开透明、张榜公示,接受群众监督。②完善村级管理办法,严格村级管理。由村委会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具体的村级管理办法。管理办法首先要明确管护员的选拔条件;其次要划定管护员岗位和范围;第三要明确管护员的出勤标准;第四要依据管护职责明确管护任务;第五要制定管护规定和奖惩措施。③探索动态管理模式。由于全区县具体情况不同,一年四季管护员的职责任务也不同,若按照同一个模式管理,即每月每人补偿484元,不能充分发挥管护员的主观能动性和作用。因此,要积极探索动态管理模式,创新管理方法,平衡管护员的付出和收入。④加强考核。各区县要把生态林管护纳入镇政府统一的年终考核内容,并建立严格的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乡镇级也要把村级生态林管理纳入村级建设的重要内容,把生态林管护、管理与村干部的工资补贴紧密挂钩,严格兑现。
三是发展碳汇经济、森林水资源补偿,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园林绿化对生态环境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离不开农村地区的长期支持。下一步要积极通过市场化的方式,对生态环境做出贡献的地区进行补偿。目前,林业碳汇和森林水资源是相对容易计量的森林生态效益。国内外对这两类生态效益的认可度较高,其生态效益市场化也得到了一些有益尝试。森林生态效益市场化机制对农民绿岗就业增收具有重要作用,北京应该借鉴吸收这些经验的基础上,努力探索适合本地区的森林生态效益市场化机制。
针对林业碳汇,一是要把森林碳汇效益长期监测放在首要位置,针对全市森林资源碳汇能力开展动态监测,逐步完善全市碳计量基础模型;二是要结合平原地区造林等重点工程开展碳汇计量监测,探索建立平原造林工程的多元化融资渠道;三是探索森林经营增汇的碳汇计量方法,充分挖掘北京市可计量的碳汇量。
针对水源地保护,一是要积极倡导水资源有偿使用,受益者对上游居民牺牲的发展机会要给予补偿。二是坚持生态补偿资金以政府投入为主,下游企业、个人等受益群体的付费、捐赠为辅,逐步推进受益者付费的市场化机制。需要指出的是,生态补偿资金只是对上游居民的一种补偿,仅靠补偿资金并不能维持体面的生活。上游居民需发展替代生计来提高生活质量,如生态旅游、有机果园、保护性耕作等。三是加强流域管理和保护技术研究,分享国内外流域保护信息,为流域居民提供森林保护、水源管理、生计改善等技术培训。四是吸收当地年轻人成立水源地保护和管理专业队,经培训后管理水源地森林和河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