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家重视力度和投资力度的加大,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取得了重大突破,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这也就标志着我国的高等教育已从原先的“精英教育”阶段迅速进入了“大众化教育”阶段,大学生就业模式也从以前的“国家包分配”转变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这一转变既扩大了大学毕业生的择业及就业空间,也扩大了大学毕业生进行职业自由选择的权力,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大学毕业生参加工作、追求理想职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在为我国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注入新力量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问题。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我国大学生毕业数量逐年增加,大学生的价值观和择业倾向也不断发生变化,其择业过程中市场的调节性和工作的反复性以及随机性也在不断增加。大学生择业的倾向性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大学生择业就业问题”作为影响我国大学生就业的关键点之一,也成为社会研究的重点。据统计,2013年,全国大学生毕业人数达到700万人,比2012年的680万人增加了20万。其中,山西省大学生2013年的毕业人数约17万人,比2012年的16万人增加了1万人,而山西省2003年的大学生毕业人数仅为4万人[1],这一数据显示,在10年的时间内,山西省大学生毕业人数增长了13万,约4.25倍,可见,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比较严峻。为此,2012年11月29日,山西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通过了《山西省就业促进条例》,特别关注了山西省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和创业状况。
山西省大学生择业就业的问题和具体情况,已成为关系到山西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目标的重要问题。为此,本书专门针对大学生择业就业问题进行了大规模的问卷调查,设计了大学生择业就业问题调查问卷并向包括山西大学、山西财经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山西医科大学、中北大学和山西职业技术学院在内的六所院校进行发放。本次问卷调查共发放13800份,回收问卷总数为13348份,回收有效问卷总数为13038份,获得了较翔实的一手实证分析材料。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我们多角度、分层次地从大学生就业状况的研究背景与意义入手,对山西省大学生就业倾向和趋势进行理论探索与实证研究,分析山西省大学生职业期望与实际就业情况之间的矛盾关系,为山西省大学生的择业和就业指导,尤其是心理指导工作打开新局面、提供理论依据以及相关的对策建议。从教育学、经济学以及心理学等学科视角入手,着重对山西省大学生就业倾向的内容进行分析研究,通过对选取的具体的对象和样本进行调研分析,以分析的方法进行归类,以比较的方法进行研究,借鉴国外经验以及国内外研究的成果,总结对山西省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有益的经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