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生择业就业倾向与归因理论

大学生择业就业倾向与归因理论

时间:2023-03-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归因理论是心理学中一种以认识的观点看待问题和动机的理论,这一理论是对人们如何对自己个人的行为或他人活动的因果关系做出推论和解释,可以用于对环境和未来的行为活动进行理解、预测和分析。归因理论是1958年由美国心理社会学家海德创立并提出的,认为研究人的行为的根本是要研究其产生行为的原因。事实上,归因理论是在自我效能感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
大学生择业就业倾向与归因理论_当代大学生择业及就业问题研究:以山西省为例

归因理论是心理学中一种以认识的观点看待问题和动机的理论,这一理论是对人们如何对自己个人的行为或他人活动的因果关系做出推论和解释,可以用于对环境和未来的行为活动进行理解、预测和分析。如果说其他对动机的研究都是从行为的原因来分析行为的结果,归因理论则反其道而行之,主要是从行为的结果推断产生行为的原因,即是一种由果推因的理论,充分体现出人的主观能动性。

归因理论是1958年由美国心理社会学家海德创立并提出的,认为研究人的行为的根本是要研究其产生行为的原因。他的贡献主要在于把影响人行为的原因分为内因和外因两大部分。他认为,内因即内部的原因,是人们自身的原因,如个人的性格、态度、心境、能力、动机和愿意付出的努力等等;而外因则是外部的原因,是情境的原因,例如社会环境、工作难度和运气等等。然而,影响行为的内因和外因还不是动机分析的终止,它们会与其他的一些心理过程相互作用,最后导致特定的情感、期望和行为的选择。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斯理格曼提出:有机体接连不断地受到挫折,便会产生听天由命、无能为力的心理,这一概念被称为是习得无助。他提出,习得无助这种现象具有弥散性,在一种活动中形成的习得无助可能会迁移到其他活动中去。习得无助的个体在追求某一目标时,通常会对外界的评价非常敏感,甚至认为成败就是评价人有没有能力的标准,这常会导致人们逃避困难和挑战。与之相反,有自主性的个体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会更关心自身能力的发展,认为不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是可以促进自身能力发展的,这类人会更倾向于去进行挑战、解决困难,进而使个人能力得到提高。事实上,归因理论是在自我效能感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

1972年,美国加州大学心理学教授伯纳德·韦纳将人们成败的原因归纳为三个维度:控制点、稳定性和控制性。这里的控制点能够对个人的自我认知产生较大的影响,控制点即部位,是人们对于控制自己生活的因素或者造成自己行为结果的原因的认知,可分为外部控制和内部控制,这与海德把影响人行为的原因分为内因和外因两大部分有很大的相似之处。他认为,成败因素的控制点能够影响成功的价值,进而可以影响成就动机水平。若一个人将自己某次成功的原因归因于内部因素,则认为成功很有价值,自我感觉会非常愉悦,其成就的动机水平会增强,此后会继续努力获得更大成功;若将成功归因于外部因素,则会形成相对较差的自我感觉,成功动机水平就会下降。稳定性是指影响人们行为结果的力量,韦纳提出,成败因素的稳定性可影响对成功的期望值和预测值,进一步影响人们的成就动机。如果将成功的行为结果归因于稳定的因素,例如个人的能力水平,就会使人们对今后的任务充满成功的期望,期望水平的提高也会促进成就动机水平的提高;如果将成功的行为结果归因于不稳定的因素,如社会环境变化、运气的好坏和他人的帮助,人们对今后任务完成的自信心会不足,感到没有把握,这就会造成人们期望水平的降低,进而影响成就动机的水平。控制性指的是将行为结果归因于可控或不可控的因素,若将成功归因于可控因素,人们就会更加积极地努力,争取成功;若归因于不可控的因素,则人们可能会感到动力不足,追求成功的积极性就会下降。此外,韦纳还提出,可以将个人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归为四大因素,即努力程度、任务难度、运气好坏和自身能力。将以上提到的三个维度和四个因素结合起来,就组成了韦纳的“三维度、四因素”理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