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演练是培养政府、企业的应急管理意识,检验应急预案的适用性,发现并持续改进问题的重要手段。在灾难发生时,如果使用没有经过应急演练检验的应急预案,将很可能导致另一场灾难。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2009年9月印发的《突发事件应急演练指南》中明确定义应急演练是指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以下统称演练组织单位)组织相关单位及人员,依据有关应急预案,模拟应对突发事件的活动。
在发达国家,提高民众的公共安全意识,培养专业人才,组织必要的应急演练早已纳为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例如: 日本各道府县下属区、市都设有危机管理机构,开设危机管理课,宣传各种防灾知识; 澳大利亚政府专门设立灾害管理学院,培养危机管理专业人才; 韩国设立“全国防灾日”,对政府官员和民众进行防灾演练。这些措施使防灾观念深入人心,政府能在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制止谣言和社会恐慌的扩散。民众在遇到危机时,也能够有条不紊地迅速开展自救,大大降低了灾害造成的损失。德国危机管理、应急规划及民事保护学院(AKNZ)主要负责与应急管理相关的政府工作人员培训,AKNZ的指挥部演练场景虽然是模拟的,但演练不只是虚拟的角色扮演,AKNZ的指挥部演练学员就是现实中成建制的指挥部成员,因此,演练中使用的方针、准则及标准与现实生活中完全一致。如学员在演练中的角色就是自己真实的工作岗位,在演练中的职责就是自己在现实中需要承担的工作职责,演练的依据就是现实中的工作条例,演练的流程也是德国真正的应急管理工作流程,通过场景模拟培训,使成建制的指挥部成员能够熟悉实际危机状态下的应急处置流程,提高指挥部成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团队协作的能力,从而在真实的应急处置工作中更加游刃有余地应对危机。
相比之下,我国政府、企业、民众的风险防范意识、防灾能力还存在一定不足,越是在基层越缺乏相应的管理机构和专业人才,财政预算也没有给予相应的重视。相关企业对安全宣传和应急预案开发、应急演练也舍不得投入,无法做到防患于未然。由于我国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起步晚,基层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人员缺乏必要的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知识,目前大部分单位和企业仍将应急演练作为一项任务来完成,应急演练普遍存在针对性不强、程序不规范,形式轰轰烈烈、情景设置不切实际、演练投入大、演练评估差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直接或间接影响了应急演练的质量和效果。GDS万国数据首席灾备专家汪琪指出: “应急演练是培养政府、企业的应急管理意识,检验应急预案的适用性,发现并持续改进存在问题的重要手段。缺乏必要的应急演练,政府、企业的灾备建设和应急预案往往是纸上谈兵。”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目前国家还没有安全应急演练方面的指导性文件,标准空缺使演练工作带有很大的随意性。为此,近年来,相关安全监管部门和企业对尽快出台应急演练规章或标准的呼声日益高涨。
为此,《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对应急演练提出了明确要求,《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将应急演练作为加强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内容之一进行了部署。在2009年“两会”会议中,有不少关于提升我国政府、企业防灾减灾能力的提案,比如全国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第0157号提案就建议: 我国各级政府应根据当地气候、环境、生产、生活状况综合研究各类风险、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影响,制定、完善相关应急预案,并进行必要的应急演练。
在2009年9月25日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印发的《突发事件应急演练指南》和2009年4月1日国家安监局颁布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中对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演练进行了原则规定,推动了应急演练工作的开展。
《突发事件应急演练指南》的颁布实施,对评估应急准备状态、检验应急人员实际操作水平、发现并及时修改应急预案中的缺陷和不足等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加快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加快部门协调机制建立、加强安全生产应急能力建设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4.1.1 应急演练作用和意义
应急预案演练是检验、评价和保持应急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其重要作用突出地体现在:可在事件或事故真正发生前暴露预案和程序的缺陷; 发现应急资源的不足(包括人力和设备等); 改善各应急部门、机构、人员之间的协调; 促进公众、媒体对应急预案的理解,增强公众应对突发重大事件或事故救援的信心和应急意识,争取他们对重大事故应急工作的支持; 检验应急响应人员对应急预案的了解程度和实际操作技能,评估应急培训效果,分析培训需求,提高应急人员的熟练程度和技术水平; 进一步明确各自的岗位与职责,提高各级预案之间的协调性、整体应急反应能力。
应急演练具有如下重要意义:
(1)提高应对突发事件风险意识。开展应急演练,通过模拟真实事件及应急处置过程能给参与者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从直观上、感性上真正认识突发事件,提高对突发事件风险源的警惕性,促使公众增强应急意识,主动学习应急知识,掌握应急知识和处置技能,提高自救、互救能力,保障其生命财产安全。
(2)检验应急预案效果的可操作性。通过应急演练,可以发现应急预案中存在的问题,在突发事件发生前暴露预案的缺点,验证预案在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意外情况方面所具备的适应性,找出预案需要进一步完善和修正的地方; 可以检验预案的可行性以及应急反应的准备情况,验证应急预案的整体或关键性局部是否可以有效地付诸实施; 可以检验应急工作机制是否完善,应急反应和应急救援能力是否提高,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是否一致等。
(3)增强突发事件应急反应能力。应急演练是检验、提高和评价应急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接近真实的亲身体验的应急演练,可以提高各级领导者应对突发事件的分析研判、决策指挥和组织协调能力; 可以帮助应急管理人员和各类救援人员熟悉突发事件情景,提高应急熟练程度和实战技能,改善各应急组织机构、人员之间的交流沟通、协调合作; 可以让公众学会在突发事件中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减少恐惧感,配合政府和部门共同应对突发事件,从而有助于提高整个社会的应急反应能力。
在2008年发生的汶川地震中,受灾最严重的是学校和医院。但是,在紧邻受灾重县北川的安县桑枣中学,全校2200多名学生、上百名老师,在震后从不同的教学楼和不同的教室中全部冲到操场,以班级为单位站好,只用时1分36秒,而且无一伤亡,创造了一大抗震奇迹。而创造这一奇迹的根本原因在于,该校校长叶志平强烈的防灾意识,并长期组织全校师生进行应急演练。据了解,自2004年开始,叶志平每学期都要组织全校师生,根据预先制定的应急预案进行紧急疏散演练,并根据演练效果不断优化最佳疏散路线和疏散方式,以达到最快速、最简便、最有序的疏散。正是他的执著与坚持,安县桑枣中学2300多名师生才能在地震发生后仅仅用时96秒全部逃生。安县桑枣中学校长叶志平以及该校师生对应急演练的价值和意义进行了最完美的诠释。
4.1.2 应急演练目的
应急演练目的是通过培训、评估、改进等手段提高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环境的综合应急能力,了解应急预案的各部分或整体是否能有效地付诸实施,验证应急预案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紧急情况的适应性,找出应急准备工作中可能需要改善的地方,确保建立和保持可靠的通信渠道及应急人员的协同性,确保所有应急组织都熟悉并能够履行它们的职责,找出需要改善的潜在问题。
(1)检验预案。通过开展应急演练,查找应急预案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完善应急预案,提高应急预案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2)完善准备。通过开展应急演练,检查应对突发事件所需应急队伍、物资、装备、技术等方面的准备情况,发现不足及时予以调整补充,做好应急准备工作。
(3)锻炼队伍。通过开展应急演练,增强演练组织单位、参与单位和人员等对应急预案的熟悉程序,提高其应急处置能力。
(4)磨合机制。通过开展应急演练,进一步明确相关单位和人员的职责任务,理顺工作关系,完善应急机制。
(5)科普宣教。通过开展应急演练,普及应急知识,提高公众风险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等灾害应对能力。
4.1.3 应急演练原则
(1)结合实际,合理定位。紧密结合应急管理工作实际,明确演练目的,根据资源条件确定演练方式和规模。
(2)着眼实战、讲求实效。以提高应急指挥人员的指挥协调能力、应急队伍的实战能力为着眼点。重视对演练效果及组织工作的评估、考核、总结推广好经验,及时整改存在问题。
(3)精心组织、确保安全。围绕演练目的,精心策划演练内容,科学设计演练方案,周密组织演练活动,制订并严格遵守有关安全措施,确保演练参与人员及演练装备设施的安全。
(4)统筹规划、厉行节约。统筹规划应急演练活动,适当开展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的综合性演练,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努力提高应急演练效益。
4.1.4 应急演练分类
针对一个综合性应急预案,演练应该按照不同的层次和序列开展。西方国家将这些层面和序列的演练划分为5类,从简单到复杂,从狭窄到广泛,从理论到现实,从最小的演习耗费到最多的演练耗费,以下根据美国应急管理学院的教材内容分别予以介绍。
4.1.4.1 指导讨论会(orientation seminar)
指导讨论会是演习的入门和概况介绍。其目的是使所有的演习参与者熟悉各种角色、方案、程序和装备; 同时,也以此解决职责协调与分配方面的问题。
1. 指导讨论会的基本特征
(1)形式: 指导讨论会是一些专门系统或小组的人员举行的关于突发事件应对的非正式讨论。它很少做甚至根本不做事件仿真,因而,美国的联邦紧急事态管理局不把它当作正规的演习,但它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演习的作用。它采用的形式包括讲授、讨论、演示幻灯片和录像、计算机演示、专门小组讨论、专家讲座等。
(2)适用范围: 指导讨论会适用的范围比较宽泛,一般包括: 在某个系统或小组讨论一个题目或问题; 介绍某些新政策、新预案、新方法等; 对刚进入应急预案涉及范围的新人讲解现有预案; 介绍演习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鼓励人们参与以后演习等。
(3)组织者: 指导讨论会一般由一位演习专家组织和领导,他具有提供信息和指导讨论的能力,具有领导才能和领导技巧。
(4)参与者: 讨论会往往会涉及突发事件应对的不同职能系统,因而最好每个职能系统都有若干人参加; 也可以专门为一个职能系统的人举办。
(5)需要设施: 指导讨论会所需设施非常简单,一个报告厅或会议室即可,有时候需要幻灯机或录像机等放映设备。
(6)时间: 指导讨论会的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两个小时左右。参与者不需要培训,除了做笔记之外,也不需要携带其他物品。
2. 指导讨论会的实施
指导讨论会没有现成的规则和明确的要求,采用何种形式是由目的决定的。一般来说,实施过程应该突出或注意以下方面:
(1)有创意: 借鉴其他方面的成功的讨论经验和技术手段,尽可能采用丰富多彩的讨论方式,使用多媒体演示手段,充分调动每一个人的积极性。采取分析预案和研究案例的方法,尽量让所有参与者都能提出自己的想法,鼓励与众不同和别出心裁,开展积极讨论,通过案例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2)有准备: 对于参与者,特别是主要或骨干人员,不能全靠临场即兴发挥,事先要安排他们做好准备,将需要讨论的问题和发言要点写出来。
(3)有控制: 在讨论过程中,要把握节奏,控制和调节氛围,既要阻止长篇大论,也要预防万马齐喑,更要避免东拉西扯,不着边际。总之,要让每一个人感觉到愉快和有收获。
4.1.4.2 操练(drill)
操练也称作现场演练(fielddrill),是针对某种特殊的或专一的行动或功能的演习。中国目前存在着一个广泛的误区,就是将演习和演练混为一谈。演练一般在一个系统或部门之内,在国外不需要完全激活紧急事态行动中心,在中国不需要启动应急管理机制,用不着对其他组织或部门采取协调。操练针对的是应急预案的前线运作功能,所以需要第一线的紧急事态应对部门和人员参加,最好是某一特别功能的所有涉及人员都能参加,它是为全面演习打基础。在实施全面演习之前,应该首先验证每一个功能或系统都能够运转良好,比如,举行一场警报传递演练,验证从预警发出到警报传输的全过程的各个程序的履行,看其是否能够达到应急预案规定的目标; 举行一次疏散撤离演练,检验一栋大楼中的人员如何在最短时间内从楼中疏散。现场演练也可以验证某些特别机构的工作程序和效率,比如现场指挥部、通信中心等。
在一个渐进的演习方案中,操练的作用是对行动预案的一小部分进行演习和实施,为更宽泛的演习(通常要演习若干个行动或功能)做准备。操练的目的在于检测应急管理系统的某一部分的运转功能。当然,操练最好在具有潜在灾难威胁的地区举行。
1. 操练的特征
(1)形式: 操练是对应急行动中心采取应对行动所需要的现场、设施和人员的演习。现场场景要尽可能逼真,动用真实的设备、工具和实际操作人员进行实际演习。
(2)适用范围: 用来检验某个特定的功能或行动。此外,也用来对新装备的使用性训练并依此制定新的政策或程序,或者练习、温习现有的技能。事实上,操练应该成为各类突发事件应对相关组织的日常工作的一部分,经常在训练场、设计的场景下或应急指挥中心进行。一般来说,以下部门应该经常进行的操练科目有:
①应急指挥中心——调遣程序演习;
②公共事业部门——在限时内确定路障位置和放置路障演习;
③公共卫生与安全部门——现场评估和采样演习;
④红十字会——在限时内找出特定血型的血源演习;
⑤军事部门——激活和动员演习;
⑥机场——在限时内对最远端通道的消防应对;
⑦化工厂——人员撤离、隔离泄漏区、关闭阀门系统;
⑧私有资源提供部门——仓库准备演习。
(3)组织领导: 操练的组织领导依据操练的部门或系统而定,可以是部门主管、预案中规定的该系统的负责人、制定预案的应急管理官员,也可以是演习设计者。
(4)参与者: 操练的参与者以演习的系统或功能所包含的人员为限,一般包括协调、行动和应对人员。
(5)需要设施: 操练可以在专门的训练场内,也可以在设定的现场,还可以在应急行动中心内举行。
(6)时间范围: 每次操练的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以30分钟到2个小时为宜。
(7)准备: 鉴于操练是最简单的演习,所以不需要太长的准备时间,有3~4周准备即可。参加的人员如果是新手,操练前要做简单的指导,对其他人要讲明操练的基本要求。
2. 操练的实施
操练究竟该怎样实施,完全依操练的类型和复杂程度而定。尽管都是操练,其复杂程度也相差甚远,既有简单的行动程序操练、器材设备操作操练,也有十分复杂的通信与指挥操练。因而,没有一套固定的操练模式去实施所有的操练。但是,有以下基本原则可以借鉴:
(1)准备: 如果要操练行动程序,应该预先复习和熟悉它们,特别是安全预防程序。
(2)设置操练场所和操练目标: 操练之前,应该起草一份演习说明,其中要设定一个操练的场景,说明操练的目标和指标。如果条件许可,设定场景可使用照片、幻灯片或录像,这样更加直观,令参与者一目了然。
(3)监控操练行动: 对操练全过程应该无间断地监控。操练开始后,一般会按照既定的程序进行。然而,如果出现意外,比如设计应该出现的情节没有出现,要立即打断操练,将该情节插进去,以免操练的目的和效果不能实现。
4.1.4.3 桌面演习(tabletop exercise)
顾名思义,桌面演习就是在桌面上进行演习。其做法是: 所有应急预案涉及的各方,都围坐在一个大桌子旁,依据应急预案的内容,合练预案规定的步骤和过程。这样做不是无谓的纸上谈兵,它可以使参与者熟悉在应急预案中形成的应急管理系统,认识自己在其中起的作用和扮演的角色,掌握自己的工作程序,明确自己的责任。
桌面演习是在非正式的、无压力的环境中,对一种突发事件形势进行的便利性分析。所有参与者可以就现有行动预案中的问题进行建设性的讨论,分析和确定预案需要改进的地方。桌面演习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参与者对问题的识别。
桌面演习具有如下特征:
(1)形式: 桌面演习不需要情景仿真,也不动用装备和其他资源。开始时只需要宣读一个演习说明,设定假设的突发事件情景即可。演习的主持人一般以两种方式激励大家讨论: 一是事件说明,对参加的个人和组织描述清楚假设的突发事件,然后让他们讨论应该采取的应对行动; 二是发布若干条模拟的信息,而不是发布对一个事件的全面描述,让演习参与者根据这些模拟信息,讨论、判断应该采取的应对措施。无论采取哪一种方式,参与者的讨论都应该着眼于发生了真正的突发事件时,他们的角色(应该怎样做)、方案、协调、决策对其他组织的影响等类似问题。为了强化桌面演习的现实性,通常情况下,要使用地图、图表、资料包等工具。
(2)作用: 桌面演习为参与者提供了在轻松状态下讨论合作和政策的条件,提供了解决问题的良好环境,为应急预案中的重要部门和相关利益人提供了人员相互熟悉、工作相互配合、责任各自明确的机会,为功能性演习做充分准备。
(3)组织领导: 由一个主持人领导整个桌面演习。他指派人宣读事件说明或发布模拟信息,召集演习参与者、提出问题、指导演习进程等。
(4)参与者: 演习的目标决定着演习的参与者。桌面演习涉及的个人和组织往往很多,由演习的内容而定。只要演习内容涉及的,都应该参加,特别是各机构和组织的负责人和应急预案编制者。通常,桌面演习会包括在应急预案中承担政策制定、计划编制和应对工作的所有部门的代表。
(5)所需设施: 桌面演习一般只需要一间会议室即可,加上某些辅助工具,如投影仪器、地图、资料等。
(6)时间: 桌面演习通常的时间在1~4个小时之间,特殊情况下可以延长。讨论最好不要限时,让参与者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充分发言,把问题深入弄透,不要因为时间问题而留下盲区。主持人应该把握这一点。
(7)准备: 一般来说,做一场桌面演习,所需要的准备时间为一个月,准备工作包括做至少一次指导讨论会和若干次操练。
4.1.4.4 功能演习(functional exercise)
功能演习也叫指挥部演习,是对应急预案的指挥、协调功能的运转实施的演习。演习是在模拟的现实场景和氛围中,对一种紧急事态的协调应对。通过演习,要检验该组织(部门、系统)的应急预案的多重功能,特别是对应急预案的指挥、协调、综合功能,以及事前、事中和事后各机构的政策、程序、职责的相互作用情况。
(1)形式: 功能演习是在仿真的环境中,对演习的参与者实施的政策、协调和行动的连接。参与者按照仔细设计的程序,依据仿真者不断提供的信息和情况,采取真实的应对方法。正因为如此,它是有实实在在压力和紧张状态的演习,模仿真实的关头、在真实的地点作出决定,采取真实的行动,让参演者采取真实的应对措施,并产生类似真实的后果。由于这些全仿真性,决定了功能演习的复杂性,设计和实施的难度都很大。
(2)适用范围: 功能演习适用于检验行动预案的一种或几种功能、一个或多个部门的应对,而不必付出全面演习那样的代价,同时为全面演习做了准备。在某些情况下,一个组织或机构参加功能演习,可以起到参加全面演习的作用,比如医疗部门可以在一场功能演习中实现全面演习的目标。
(3)组织领导: 功能演习由于它的复杂性,其组织和领导也需要一个班子。一般由主控官(controller)、参演者负责人、仿真者负责人和评判员负责人共同组成。主控官负责主持和指导演习,参演者负责人要指挥和协调参与者的行动,仿真者负责人指挥仿真人员及时对参演者发布预先设计的事件信息,评判员负责人指挥评判员在各个位置、各个环节对演习过程作准确客观的评判。
(4)参与者: 功能演习的参与者较多,既包括在真实情况下参加应对的所有指挥部人员和组成部门,也包括仿真者(如制造各种事件环节、氛围和情况的人)、评判员。
(5)所需设施: 功能演习一般在应急指挥中心或者一个类似应急指挥中心的房间、教室中举行,能够保证应急预案所涉及的所有重要人物,比如各相关部门的负责人参加。参与者和仿真者通常坐在分离的区域或不同的房间。在其中模仿突发事件发生时应急指挥中心中出现的真实情景: 大量文字的、电话的和无线电的一线信息纷至沓来,报告了灾害现场的各种复杂情况,形成的氛围十分紧张。应急指挥中心人员应该依据应急预案的安排,在紧急的形势下履行自己的职责,作出快速而正确的决策,然后下发到第一线。
(6)时间: 功能演习根据演习的功能情况,时间长度通常为3~8小时,也可以为一整天甚至更长。
(7)准备: 国外的经验是,一场功能演习需要6~18个月的准备时间。这是因为演习的设计者必须具备对需要演习的功能的充分经验,功能演习之前要先举行一系列低层次的演习来积累这些经验; 主控官、评判人员和仿真人员也需要经过培训; 演习需要指挥部所需要的大量资源配置,需要诸多参与部门的领导的支持和参与。
4.1.4.5 全面演习(full-scale exercise)
全面演习是应急预案的最高层次的演习,是尽可能模拟真实事件的全面性演习。所有应急预案涉及的部门、人员、装备都要按照真实发生突发事件的情况下到位,设计仿真的突发事件情景,甚至连伤病员、难民也要仿真,按照应急预案的安排一丝不苟地执行。演习要动员在真实应对中所采用人员、装备和各种资源,全面检验各个相关部门和人员执行应急预案的能力。演习设计得越逼真、越接近真实的突发事件形势,就越能发现应急预案的不足,也越能培养所有参与者实施预案的能力,从而在真正的突发事件发生时,越能从容应对,减少损失。
全面演习的最大特征是它的最大限度的仿真性。它需要全部激活应急行动中心和其他行动中心,协调许多实体和部门,检验若干应急功能。为了保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实施现场行动和现场决策、仿真受害者、实施所需和救援行动、动用所有必需的通信设备、将所需装备按实战需要配置和部署、将所需应对人员和资源配置到位。
(1)形式: 全面演习一开始,首先是事件的大致描述,以真实事件发生时同样的方式通知应对者。在野外现场执行任务的人员必须按时到达指定位置,他们将会看到一个模拟的事件现场,如一座燃烧的房屋、一架失事的飞机、遗漏化学危险品的罐车等。从那时起,应对者在现场采取的行动,都要输入应急行动中心控制的仿真过程。
(2)适用范围: 全面演习是对应急预案的各种功能的最终检验,即“战火考验”。由于它是全仿真,所以它的花费和代价是巨大的,最好用于应对具有最大概率的危险或应急预案最重要的功能方面。
(3)组织者与参与者: 一场全面演习,需要一个甚至几个主控官、若干个评判员; 参加全面演习的包括各个层面的相关人员,如政策制定人员、协调人员、行动人员、现场人员等。
(4)所需设施: 由于事件是在真实的现场展开的,所以首先需要构成事件现场的所有设施;其次,因为全面激活了应急行动中心,并且要建立现场指挥部,它们所需要的全部设施也要动用。
(5)时间: 全面演习的时间2~4小时即可,特殊情况也可以延长至一整天乃至更长。
(6)准备: 准备一场全面演习,需要大量的时间、精力、人员和资源投入。各种各样的文件、设计方案都要制定,各种人员需要培训,所需的各种人员和装备需要征集,打基础的低级别演习要预先进行,所以,准备的时间至少1年至1年半,甚至更长。
总之,演习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一个单位、一个部门,在为各种突发公共事件做准备并且制定了应急预案之后,就应该根据预案的要求,制定一个完整的演习规划。这个规划,要按照上面的说明,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然后分步实施。除了按照应急预案进行的演习之外,平时要举行各种必要的培训和训练,为演习做准备。此外,演习也不是一个孤立的行动。它需要事前的大量准备,也需要事后的经验教训总结,并且根据这些经验教训,对应急预案和其他准备工作作出改进,也为以后的演习积累经验。
我国《突发事件应急演练指南》对演练作如下分类:
(1)按组织形式划分,应急演练可分为桌面演练和实战演练。
①桌面演练。桌面演练是指参演人员利用地图、沙盘、流程图、计算机模拟、视频会议等辅助手段,针对事先假定的演练情景,讨论和推演应急决策及现场处置的过程,从而促进相关人员掌握应急预案中所规定的职责和程序,提高指挥决策和协同配合能力。
桌面演练一般仅限于有限的应急响应和内部协调活动,应急人员主要来自本地应急组织,事后一般采取口头评论形式收集参演人员的建议,并提交一份简短的书面报告,总结演练活动和提出有关改进应急响应工作的建议。举行桌面演练目的是在友好、较小压力的情况下,提高应急救援系统中的指挥人员制定应急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解决应急组织在相互协作和职责划分方面存在的问题。在应急管理工作中,桌面演练常作为大规模综合演练的“预演”。桌面演练最好提早一个月进行准备,准备的内容包括确定能够容纳所有参演人员的室内场所,设定需要讨论的事故情景以及各种电子器材和设备。
桌面演练由应急组织的代表或关键岗位人员参加,主要特点是对演练情景进行口头演练,一般是在会议室内举行,因此桌面演练方法成本较低。桌面演练的最大优点是无须在真实环境中模拟事故情景及调用真实的应急资源,演练成本较低,有利于实现成本效益的最大化。近几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借助计算机、三维模拟技术、电子地图以及专业的演练程序包等,在室内即能逼真地模拟多种类型的事故情景,将事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展示在大屏幕液晶显示屏上,大大增强了演练的真实感。
②实战演练。实战演练是指参演人员利用应急处置涉及的设备和物资,针对事先设置的突发事件情景及其后续的发展情景,通过实际决策、行动和操作,完成真实应急响应的过程,从而检验和提高相关人员的临场组织指挥、队伍调动、应急处置技能和后勤保障等应急能力。实战演练通常要在特定场所完成。实战演练包含功能演练和综合演练。
Ⓐ功能演练。功能演练是指针对某项应急响应功能或其中某些应急响应行动举行的演练活动。功能演练一般在应急指挥中心举行,并可同时开展现场演练,调用有限的应急设备,主要目的是针对应急响应功能,检验应急人员以及应急体系的策划和响应能力。例如,指挥和控制功能的演练,其目的是检测、评价多个政府部门在紧急状态下实现集权式的运行和响应能力,演练地点主要集中在若干个应急指挥中心或现场指挥部举行,并开展有限的现场活动,调用有限的外部资源。功能演练的特点是目的性强,演练活动主要围绕特定应急功能展开,无须启动整个区域应急救援系统,演练的规模得到控制,既降低了演练成本,又达到了“实战”锻炼的效果。
功能演练比桌面演练规模要大,需动员更多的应急人员和机构,因而协调工作的难度也随着更多应急响应组织的参与而加大,因此建议安排三个月的准备时间。准备的内容包括: 模拟器材、应急设备、演练计划等,必要时可以向国家级应急机构提出技术支持请求。功能演练要成立专门的演练评估组,一般安排2~3人负责该项工作,人数由演练的规模而定。演练完成后,除采取口头评论形式外,还应向地方提交有关演练活动的书面汇报,提出改进建议。功能演练除了可以像桌面演练一样在指挥中心内举行,还可以同时展开小规模的现场演练,调用有限的应急资源,例如毒物泄漏情景下的应急疏散演练主要是检验应急救援指挥系统能否根据现场监测采集的毒物数据,结合当地地理环境和气象条件制定合理的现场人员疏散策略,交付现场指挥人员落实,在演练预定的时间内把人员疏散到安全区域; 又如针对交通运输活动的演练,目的是检验应急组织建立现场指挥所,协调现场应急响应人员和交通运载的能力。
Ⓑ全面演练。全面演练指针对应急预案中全部或大部分应急响应功能,检验、评价应急组织应急响应能力的演练活动。全面演练一般要求持续几个小时,采取交互式方式进行,演练过程要求尽量真实,调用更多的应急人员和资源,并开展人员、设备及其他资源的实战性演练,以检验相互协调的应急响应能力。与功能演练类似,演练完成后,除采取口头评论、书面汇报外,还应提交正式的书面报告。
与功能演练不同,综合性演练要求预案所涉及的部门都要参加,以检查他们之间相互协调的能力,检验各个组织在较大压力的情形下能否充分地调用现有的人力、物力资源来减小事故的后果严重程度以及确保公众的安全与健康。
综合演练由于涉及更多的应急组织和人员,准备时间要求更长,一般需要超过三个月以上,工作的内容包括演练的申请和报批、演练计划的制定、参演应急组织间的协调、资源的调用等。综合演练一般需要成立由10~50人组成的评估小组。演练完成以后,除采取口头汇报、书面汇报以外,还应递交正式的演练总结报告给各参演组织和地方行政部门备案。
综合演练的特点是真实性和综合性,演练过程涉及整个应急救援系统的每一个响应要素,是最高水平的演练活动,能够较客观地反映目前区域应急救援系统应对突发重大事故灾难所具备的应急能力,但演练的成本也最高,因而不适宜频繁开展。同时鉴于综合演练的大规模和接近实战的特点,必须确保所有参演人员都已经过系统的应急培训并通过考核,保证演练过程的安全。
应急演练的组织者或策划者在确定采取哪种类型的演练方法时,应考虑以下因素:
ⓐ应急预案和响应程序制定工作的进展情况;
ⓑ本辖区面临风险的性质和大小;
ⓒ本辖区现有应急响应能力;
ⓓ应急演练成本及资金筹措状况;
ⓔ有关政府部门对应急演练工作的态度;
ⓕ应急组织投入的资源状况;
ⓖ国家及地方政府部门颁布的有关应急演练的规定。
无论选择何种演练方法,应急演练方案必须与重大事件或事故应急管理的需求和资源条件相适应。
(2)按内容划分,应急演练可分为单项演练和综合演练。
①单项演练。单项演练是指涉及应急预案中特定应急响应功能或现场处置方案中一系列应急响应功能的演练活动。注重针对一个或少数几个参与单位(岗位)的特定环节和功能进行检验。
②综合演练。综合演练是指涉及应急预案中多项或全部应急响应功能的演练活动。注重对多个环节和功能进行检验,特别是对不同单位之间应急机制和联合应对能力的检验。
(3)按目的与作用划分,应急演练可分为检验性演练、示范性演练和研究性演练。
①检验性演练。检验性演练是指为检验应急预案的可行性、应急准备的充分性、应急机制的协调性及相关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而组织的演练。
②示范性演练。示范性演练是指为向观摩人员展示应急能力或提供示范教学,严格按照应急预案规定开展的表演性演练。
③研究性演练。研究性演练是指为研究和解决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重点、难点问题,试验新方案、新技术、新装备而组织的演练。
不同类型的演练相互组合,可以形成单项桌面演练、综合桌面演练、单项实战演练、综合实战演练、示范性单项演练、示范性综合演练等。
4.1.5 应急演练角色
人是应急演练活动的主体,按照演练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和承担的任务,应急演练的参与人员包括参演人员、控制人员、模拟人员、评价人员和观摩人员,这五类人员在演练过程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并且在演练过程中都应佩带能表明其身份的识别符。在小规模的演练中,由于参与人数较少,允许出现一人兼多职的情况。但随着演练范围的增大以及参演人数的增多,人员的职能划分必须清晰,并要佩戴特定的标志在演练现场予以区分。
4.1.5.1 参演人员
参演人员是指在应急组织中承担具体任务,并在演练过程中尽可能对演练情景或模拟事件做出真实情景下可能采取的响应行动的人员,相当于是通常所说的演员。参演人员所承担的具体任务主要包括:
(1)救助伤员或被困人员;
(2)保护财产或公众健康;
(3)获取并管理各类应急资源;
(4)与其他应急人员协同处理重大事故或紧急事件。
参演人员在应急组织中承担具体任务,是参演人员的主体,人数最多,比例最大,也是演练检验的主要对象。参演人员主要来自各机构和应急组织,是将来与事故应急救援直接相关的人员。在演练过程中,参演人员应尽可能在规定时间内针对事故情景做出在真实情景下可能采取的响应行动。参演人员应熟悉应急响应体系、功能和所承担任务的执行程序,演练时,按规定的信息获取渠道,了解有关信息,并根据自身的判断确定自己的应急行动,以控制或缓解模拟的紧急情况。
4.1.5.2 控制人员
控制人员是指根据演练情景,控制演练时间进度的人员,即演练的总指挥和各主要负责人。控制人员根据演练方案及演练计划的要求,引导参演人员按响应程序行动,并不断给出情况或消息,供参演的指挥人员进行判断、提出对策。其主要任务包括:
(1)确保规定的演练项目得到充分的演练,以利于评价工作的开展;
(2)确保演练活动的任务量和挑战性;
(3)确保演练的进度;
(4)解答参演人员的疑问,解决演练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5)保障演练过程的安全。
在演练过程中,控制人员可以由参演应急组织的负责人或者参演应急组织的安全主管担任。控制人员的职责是保证演练按照方案进行,使演练的目标得到充分展示。在演练陷于停滞状态时,控制人员应给演练人员一些提示,推动演练的顺利进行。此外,控制人员还要保证现场演练人员的安全,保证整个演练过程在可控的安全范围内。例如,及时警告演练现场存在不安全行为的人员和队伍; 在现场出现突发紧急情况时,果断作出延时或者取消演练活动的决定等。
4.1.5.3 模拟人员
模拟人员是指演练过程中扮演、代替某些应急组织和服务部门的人员(如军队、受害群众、志愿者团体等社会组织),或模拟紧急事件、事态发展的人员。其主要任务包括:
(1)扮演、替代正常情况或响应实际紧急事件时应与应急指挥中心、现场应急指挥所相互作用的机构或服务部门。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这些机构或服务部门并不参与此次演练;
(2)模拟事故的发生过程,如释放烟雾、模拟气象条件、模拟泄漏等;
(3)模拟受害或受影响人员。
模拟人员要熟悉各种模拟器材(典型的如烟雾发生器)的使用方法,了解所模拟组织的职责、任务和能力,在演练过程中能够模拟这些组织和个人所采取的行动,积极与演练人员互动,增加演练的真实性。
4.1.5.4 评价人员
评估人员是指负责观察演练进展情况并给予记录的人员,他们不直接参与演练活动,但必须对整个演练方案有所了解。评价人员主要任务包括:
(1)观察参演人员的应急行动,并记录其观察结果;
(2)在不干扰参演人员工作的情况下,协助控制人员确保演练按计划进行。
评估人员应由地区的行政官员、邻近地区的应急机构的主要人员、应急领域的专家担任。演练前,评估人员必须接受有关评估技术和评估方法方面的培训。演练过程完成后,评估人员所收集到的客观信息和事实,将成为评估应急组织表现、总结应急演练和应急预案各方面优缺点的基础。
4.1.5.5 观摩人员
观摩人员是指来自有关部门、外部机构以及旁观演练过程的观众。演练现场应划分专门的区域供观摩人员活动,并设立专门人员负责维持现场的秩序,保证所有观摩人员能清晰、安全地观看整个演练的开展流程。观摩人员主要有如下几种来源:
(1)来自相关社区或邻近社区的观众;
(2)来自相关领导部门的领导;
(3)来自具有同类演练需求的部门;
(4)来自媒体或宣传部门的记者等。
上述五类人员在演练过程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演练人员对演练情景中的事件或模拟紧急情况作出应急响应; 控制人员通过释放控制消息,确保演练按照演练方案的要求进行; 模拟人员模拟事故发生情况和应急响应行动; 评估人员收集与演练相关的事实、时间、事件及其他各类详细情况,评估演练人员、应急组织的表现; 观摩人员可从旁观过程中吸取经验并提高安全意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