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经济政策对农民工就业影响

经济政策对农民工就业影响

时间:2023-03-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回顾经济政策对农民工就业影响的相关文献之前,本书先回顾一下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调整、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就业影响的有关文献。这些文献虽然是针对我国整体就业而言,但农民工就业是我国整体就业的一部分,因此这些文献的研究结论对农民工就业影响研究具有重要借鉴意义。胡德巧等人认为,不同的产业结构直接对促进就业产生不同的影响。
经济政策对农民工就业影响_劳动力市场分割与农民工就业实证研究

在回顾经济政策对农民工就业影响的相关文献之前,本书先回顾一下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调整、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就业影响的有关文献。这些文献虽然是针对我国整体就业而言,但农民工就业是我国整体就业的一部分,因此这些文献的研究结论对农民工就业影响研究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1. 经济增长与就业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就业与经济增长从总体上看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前10年的经济增长快,失业率低,就业弹性高,每增加1个百分点能增加240万个左右就业岗位; 中间10年的增长继续保持较高水平,但就业弹性下降,失业率上升,每增加1个百分点只能拉动70万人左右就业(胡德巧,2004)。刘伟、蔡志洲(2004)等认为,就业和经济增长在经济发展中紧密相关。一般地说,经济增长将增加对劳动力的需求,改善就业并增加劳动者报酬,进而导致消费水平增加、物价水平上扬。但在中国,由于中央和地方政府过分强调经济增长的价值取向,经济增长和就业的同步关系就有可能发生变化,甚至有可能出现二者不相关的现象。刘峰(2006)从我国经济总量与就业总量角度分析,认为经济的增长带动了就业的增加,但从经济增长率与就业增长率角度分析,得出我国目前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不一致性的结论。长期而言,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增长存在正相关的关系,但在一定阶段,由于生产要素密度发生变化,经济增长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在下降(周建安,2007)。

2. 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

吕铁(1999)等人认为,我国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变动具有明显的不同步性。从1952到1978年,我国产业结构变动明显,而就业结构却变动缓慢。在这26年间,我国第一产业产出比重从50.5%下降到28.1%,下降了22.4个百分点,但第一产业劳动力的比重只从83.5%下降到73.8%,仅下降9.7个百分点,年均降幅不到0.5%。1978年,我国的第一、二、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分别为73.8%、15.2%和11.0%,而第一、二、三产业的产出比重却分别为28.1%、48.2%和23.7%,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与产出比重相差45.7个百分点。2001年,我国的第一、二、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分别为50.0%、22.3%和27.7%,而第一、二、三产业的产出比重分别为15.2%、51.2%和33.6%,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与产出比重的差距仍然高达34.8%。就业结构严重滞后于产业结构调整的结果,迫使我国在就业政策和战略选择上,必须面对大量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城镇新增劳动人口就业的巨大压力(汤光华,1999)。胡德巧等人认为,不同的产业结构直接对促进就业产生不同的影响。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国家基本没有把产业政策和产业结构调整与促进就业联系起来,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发生较大偏差,从而导致三次产业之间就业结构和比重变动没有完全协调进行,三次产业各自的就业潜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胡德巧,2004)。胡金波(2003)等人认为,第三产业具有显著的就业效应。据统计,每投资100万元于重工业、轻工业和第三产业,其所提供的就业机会分别为500个、700个和1000个。霍利斯·钱纳里(1979)等人指出,在工业化及结构转换过程中,劳动力的转移主要发生在农业与服务业之间。据统计,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的产值占GDP的50%~60%,吸纳社会劳动力为50% ~80%,而我国第三产业产值在2001年仅占GDP的33.6%,吸纳社会劳动力仅为27.7%,这表明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的空间很大。当前,尤其要大力发展餐饮业、旅游业、批发和零售业、信息产业、文化产业、教育以及法律、会计等中介行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3. 财政政策与就业

积极的财政政策一方面通过发行国债、扩大赤字和增加政府支出来刺激需求; 另一方面通过增加转移性支付和减税,刺激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据不完全统计,1999至2002年间,我国5100亿元的国债投资,直接创造了500万个就业机会,间接创造了2000万个就业机会(杨宜勇,2002年)。当前,解决就业问题所面临的最大难题仍然是即期消费需求不足,从表面上看这与人们的收入预期下降、支出预期上升有直接关系,但深层的原因却在于经济增长未能带来就业和收入的双重增长。在收入增长动力不足和就业压力有增无减的情况下,应加大税收和财政转移支付的调节力度,通过“削峰填谷”,促进社会平均消费倾向的提高,推动整体消费需求的增长,不断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因此,在当前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同时,要积极增加财政收入,加快税收改革由生产型的增值税制向消费税制转变的步伐,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只有有效投资,才能创造更多的饭碗,而有效投资的重点是造地(生产条件投资)、造路(基础设施投资)、造人(人力投资)、造环境(生活质量投资)(钟朋荣,1998)。周天勇(2005)认为,高收费客观上抑制就业。彭剑君(2006)等认为,积极财政政策在解决就业方面存在不足,需要改变以政府投资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在财政支出的结构上进行调整,以利于社会整体效率的发挥和就业的充分实现。改革和完善税制,减轻民营经济的税费负担,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民间投资,适时开征社会保障税、遗产税与赠予税,调节居民收入水平,拉动消费需求,从而促进就业的不断增长。钟朋荣(2003)认为,减免税赋,可以增加就业。对从事非正式经济的自谋职业者,可以免税或减税,对小企业可以实行低税政策。

4. 货币政策与就业

凯恩斯认为,当利润为零时,生产与就业就处于均衡状态;当利润大于零时,生产就扩张,就业将增加; 当利润小于零时,生产就缩减,就业将减少。利率高低调节着市场储蓄与投资比例。一般情况下,低利率可以增加总需求,而总需求的增加可带动就业的增长,但同时也使相对要素价格发生变化,使资本变得相对便宜,而劳动力变得相对昂贵。于是企业在决定投入要素时,会多使用资本,少使用劳动力。因此,降低利率导致两个结果: 一是需求效应的扩大,即通过增加总需求从而增加就业; 二是替代效应的扩大,即由于提高劳动力的相对价格而减少就业。那么,降低利率最终是增加就业还是减少就业,取决于资本的产出弹性与总需求的利率弹性的比较(胡金波,2003)。根据有关专家估算,我国真实总需求的利率弹性绝对值不是显著异于零,而资本的产出弹性最低则在0.206以上(苏剑,1998)。显然,降低利率超过其临界点并不利于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随着在我国加入WTO后的经济国际化水平的不断提高,采用较高利率政策可以增加总需求,这是因为较高利率政策体现了我国劳动力相对便宜的比较优势,有助于提高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通过推动出口来扩大总需求。近几年的实践证明,稳健的货币政策能够维持合理的要素比价,既可促进企业多使用劳动力,又可发挥我国劳动力相对便宜的比较优势,增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进而促进就业增长。

厉以宁(1998)针对就业影响因素问题做了综合性的表述,认为通过扩大投资规模,调整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增加人力培训的投资,可以解决就业问题。政府降低民营企业的税负,放宽对民间投资领域和经营领域的限制,明确对私人产权的法律保护,依靠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能增加就业。

现在,我们来回顾国家宏观经济政策针对农民工就业影响的研究文献。魏杰(2002)认为,政府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尤其是加大农村城市化进程的推动,大力发展服务业,有利于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杨宜勇(2002)主张以小企业的发展拉动农民工就业增长,等量的资金投入,小企业可以比大中型企业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2001年,我国工业小企业占全部工业企业户数的99%以上,在就业人数中占75%。陈宪、黄健柏等(2007)从国家财政收支角度研究其对农民工就业能力的影响,单独考虑财政收入(支出)对农民工就业影响时,国家财政收入(支出)每增加1亿元,农民工就业人数增加约2000人,保持适当国家财政赤字运行有助于扩大农民工就业。纪韶(2006)认为经济因素(工资及各种成本)是影响农民工就业的首要因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