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然灾害事件的不同分类
中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复杂,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强度大、分布广,每年都会不同程度地发生暴雨洪涝、干旱、高温、台风、地震、沙尘暴、冰雹、雷电、龙卷风、低温冷害、山体滑坡、泥石流、森林和草原火灾、有害生物等自然灾害,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在我国依据不同标准,对自然灾害的分类方式有以下几种。
1.依据灾害形成和暴发的时间
自然灾害形成的过程有长有短,有缓有急。根据自然灾害致灾因子发生作用的时间,可将自然灾害分为缓变性和突发性两种。缓变性的自然灾害是指在致灾因子长期发展的情况下,逐渐显现成灾,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盐渍化、气候的长周期演变、淡水趋势性减少等;突发性的自然灾害是指致灾因子的变化超过一定强度后,灾害的形成和结束快速、明显,如洪水、干旱、地震、暴风、火山、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海啸、海冰、冻害、雹灾、农林病虫害、森林火灾等。从政府应急管理的角度,本书中提及的自然灾害指突发性的自然灾害。
2.依据灾害形成的诱因
根据自然灾害成因中自然致灾因素的主次关系可以分为自然灾害(纯粹的自然灾害)和社会灾害(人为的自然灾害)。纯粹的自然灾害是地球物理圈发生的对人类社会和生存环境产生严重破坏的自然现象,在农业社会,风霜雪雨、旱涝蝗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大多是自然本身的发生,人类改造自然而对自然造成的间接性灾害是很少的,自然灾害的成因主要是自然界本身物理运动的结果。人为的自然灾害是由于人类的不当行为所引发的对于人类具有破坏性的自然事件。随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水平的进一步发展,人类活动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大自然,人逐渐自认为已经成为大自然的主人,人类对自然界的改造行为已经达到了破坏生态自然环境的程度。在这一前提条件下,人为的自然灾害也就在所难免。自然灾害的频发,更多的与技术因素相关,水污染、大气污染以及由于过度开采地下资源而引发的地震,滥砍滥伐造成的水土流失、洪灾泛滥,城市生态系统的扩大造成的垃圾污染环境、物种消失等,无不是人类活动造成的。在当今时代,人为的自然灾害成为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
3.依据灾害形成之间的关联性
许多自然灾害,特别是等级高、强度大的自然灾害发生以后,常常又引出一连串的其他灾害接连发生,这种现象叫灾害链。灾害链中最易发生的起作用的灾害成为原生灾害,而由原生灾害所诱导出来的灾害则成为次生灾害。自然灾害发生之后,破坏了人类生存的和谐条件,由此还可以引出一系列的其他灾害,这些灾害泛称为衍生灾害。据此,自然灾害又可分为独发性自然灾害、串发性自然灾害链、并发性自然灾害链,如图4-2、图4-3所示。
图4-2 串发性自然灾害链
图4-3 并发性自然灾害链
4.依据灾害发生的不同界域
依据界域不同将自然灾害分为陆界灾害、水界灾害、气象灾害以及其他环境危机。
1)陆界灾害
陆界灾害即以地球的土壤、岩石等为介质而引发的灾害,常见的包括地震、火山暴发、山体滑坡、地陷等。
从古至今,地震可谓是破坏性最大的陆界灾害。绝大多数的地震都是自然现象,属于构造地震,当地下岩层所受的地应力太大,岩层不能承受时,地壳就会发生突然、快速破裂或错动,并激发出一种向四周传播的地震波;当地震波传到地表时,就会引起地面的震动。地震对于人类是灾难性的,尤其是对人口聚集的城市危害更大。火山暴发也是典型的陆界灾害。现在仍然活跃的“活火山”大多存在于地壳中的断裂带,暴发时会流出灼热的熔岩流,或是喷出大量的火山灰和火山气体,常常会给人类带来灭顶之灾,造成生命和财产的巨大损失。此外,陆界灾害还包括山体滑坡、地陷等。
2)水界灾害
水界灾害是由地球的水系统而引发的灾害。常见的水界灾害包括三类:洪水、海啸和干旱。
洪水是河、湖、海的水体上涨超过常规水位的水流现象。海啸是一种极具破坏力的海浪,通常由震源在海底下方5万米以内、里氏6.5级以上的海底地震引起,水下或沿岸山崩或火山暴发也可能引起海啸。震波的动力会引起海水剧烈的起伏,形成强大的波浪,以摧枯拉朽之势向前推进。干旱是一种因长期少雨而导致的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气候现象。由于淡水总量减少,不足以满足人类的生存和经济发展需要,从而出现旱灾。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水资源短缺现场日趋严重,干旱化趋势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问题。
3)气象灾害
典型的气象灾害就是热带气旋。按其中心附近的风速分级,风速在17米/秒以下的热带气旋称为热带低压,风速为17~33米/秒的称为热带风暴。风速达到33米/秒以上时,灾害最为突出。在大西洋、加勒比海和北太平洋东部的称作飓风,发生在北太平洋西部、包括南中国海范围内的称作台风,发生在印度洋的则称为旋风。这一灾害会引发海啸、山崩、泥石流和山体滑坡等次生灾害,对沿海地区造成毁灭性的打击。热浪是近几年来新出现的气象灾害。所谓热浪,是指天气持续地保持过度炎热,也有可能伴随很高的湿度。热浪对于蔬菜和其他农作物的生长极为不利;持续高温使劳动生产率大大下降,患病人数增多,对电力等基础设施的需要压力增大。近年来,欧美国家在夏天连遭热浪侵袭,我国四川、重庆等地也曾受到持续高温和旱情影响。其他气象灾害还包括人类熟识的雷雨、冰雹、雪灾等。
4)其他环境危机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活动越来越多地对环境产生影响,所谓自然灾害也掺杂着更多的人为因素,使得环境破坏所导致的危机更为复杂。例如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海洋、噪声、固体废物污染等;生态环境破坏,包括土地、森林、草原、矿产、物种等自然生态的破坏。这些都成为自然灾害发生的潜在危机。
5.我国自然灾害事件的分类
原国家教委、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自然灾害综合研究组将自然灾害分为七大类、数百种,如表4-1所示。其中,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最为严重;气象灾害的影响面积最广;地震灾害造成的伤亡人口最多、社会恐慌心理最严重;海洋灾害导致的经济损失增长快;农作物生物灾害种类多,直接严重危害农业生产;森林灾害对林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危害严重。
表4-1 我国自然灾害的分类
续表
(二)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事件
马宗晋院士指出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包括水、旱灾害,地震、台风与风暴潮、雪灾、霜冻、低温冷害,风、雹及沙尘暴灾害,泥石流、滑坡、山体崩塌等多种地质灾害,以及农、林生物灾害等[1]。每一种灾难的肆虐,都要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导致经济的巨额损失与生产系统的停滞,对社会生活造成诸多的负面影响。
1.干旱灾害
干旱是一个突出的世界性问题。我国旱灾种类最多,致灾范围最广,影响最大。严重缺水的地区不仅包括西部广大地区,还包括以喀斯特地形为主的西南地区。
2.洪涝灾害
我国是世界上多暴雨的国家之一,除西部一些沙漠地区外,均会有暴雨出现,但大暴雨和特大暴雨主要发生在南方和东部地区。我国由5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向东向北地势逐级下降,山脉纵横,地形复杂,七大江河网系遍布全国。因地势、地形的网系化,在太平洋区、印度洋区与西伯利亚三大气候区,由于气流、季风的交织活动,历年都有多个地域的大风大雨发生。随之而来的是区域性的强降雨和雷雹,乃至大中型边坡的滑坡、泥石流和崩塌等次生灾害。近年来我国洪水发生的地段相对集中,但支流山区也是值得重视的。
3.地震灾害
地震是一种危害和影响社会心理最严重、突发性最强的灾害。我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大部分省区都发生过6级以上的地震。地震灾害死亡人数占整个灾害死亡人数的54%。我国地震震中的90%分布在西部,长江以南比较稀少。2008年汶川大地震和2010年青海玉树大地震均造成了极其惨重的损失。
4.海洋灾害
海洋灾害主要指风暴潮、海浪、海冰、海雾、飓风、地震海啸及赤潮、海水入侵等。海洋自然灾害不仅威胁海上及海岸,有些还危及沿岸城乡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海洋灾害还会在受灾地区引起许多次生灾害和衍生灾害。
5.台风、飓风灾害
台风、飓风都属于热带气旋中强度最强的一级,仅因所在海域不同而名称各异。我国是世界上受台风影响最大的国家之一。每年夏秋季节,我国沿海地区频受台风袭击,同时殃及内陆地区,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严重的损失。台风偏多或从海上摄取了庞大能量的强台风登陆,不仅能引起海上及海岸灾害,登陆后还会酿成暴雨洪水,引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反之,若登陆台风偏少,则会导致我国东部、南部地区干旱和农作物减产。
6.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我国山区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2/3,地表的起伏增加了山坡地域的重力作用,加上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使地表结构遭到严重破坏,滑坡和泥石流成为一种分布较广的自然灾害。滑坡是指山坡、岩体或土体顺斜坡向下滑动的现象。泥石流是指发生在山区的一种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暂时性急流现象。山区大量泥沙和石块,被水浸润饱和达到流态后,在重力作用下暴发,形成沿着沟道的含有大量泥沙和石块的洪流,称为泥石流。滑坡泥石流主要集中发生在雨季(4~9月)。我国滑坡分布的基本特点是:西部地区多于东部地区,南部地区多于北部地区,其中我国西南地区是滑坡分布最集中、发生频率最高的地区。我国泥石流的分布遍及23个省(区)市。大体上以大兴安岭—燕山山脉—太行山山脉—巫山山脉—雪峰山山脉一线为界,该线以东泥石流分布零星(仅辽东南山地较密集);该线以西是泥石流最发育、最集中的地区,泥石流沟群常呈带状或片状分布[2]。而近些年来地质灾害不断加重更多的是人为因素所致。
7.寒潮、干热风灾害
在初夏季节,我国一些地区经常会出现一种高温、低湿的风,这就是干热风,也叫“热风”、“火风”、“干旱风”等。我国大面积的干热风出现在秦岭—淮河以北,以华北、西北地区最为多见。寒潮是我国冬半年主要的气象灾害。在寒潮或冷空气前锋经过的地区常不仅有强烈的降温,还时常伴有大风和降水(雨、雪)天气现象,不仅对农作物会造成巨大危害,还会在城市交通、人民健康等诸多方面对社会经济产生严重影响。入侵我国的寒潮主要有三条路径:从西伯利亚西部进入我国新疆,经河西走廊向东南推进;从西伯利亚中部和蒙古进入我国后,经河套地区和华中南下,以及从西伯利亚东部或蒙古东部进入我国东北地区,经华北地区南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