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预案的分类有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按照不同的标准,可将应急预案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一)按应急对象分类
按照应急对象的不同,可以将应急预案划分为自然灾害类应急预案、事故灾难类应急预案、公共卫生类应急预案、社会安全事件类应急预案和战争状态应急预案。
1.自然灾害类应急预案
自然灾害类应急预案主要针对各种不同的自然灾害加以制定。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原因而导致的灾害事件,主要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等。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据统计,我国70%以上的人口、80%以上的工农业和城市,受到各种灾害的严重威胁,三分之二的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位于地震高危险区,在台风、洪水、滑坡、泥石流等灾害中丧生的人数每年都有上万人[3]。目前,我国已经制定有国家自然灾害应急救助预案,国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国家地震应急预案,国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国家处置重、特大森林火灾应急预案等。
2.事故灾难类应急预案
事故灾难类应急预案主要针对各类事故灾难加以制定。事故灾难,是指由人为原因造成的事件,涵盖由于人类活动或者人类发展所导致的计划之外的事件或事故,主要包括工矿商贸等企业的各类安全事故、交通运输事故、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等。近十多年来,我国安全生产事故居高不下,重、特大事故屡屡发生。最近几年全国平均每天发生7.2起一次死亡3~9人的重大事故,每周发生2.5起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特大事故,每月发生1.2起一次死亡30人以上特别重大事故。平均每年安全生产事故引发的经济损失约2500亿元。[4]对此,我国已制定有国家处置电网大面积停电事件应急预案、国家核应急预案、国家海上搜救应急预案、国家处置铁路行车事故应急预案、国家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国家处置城市地铁事故灾难应急预案、国家处置民用航空器飞行事故应急预案、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国家通信保障应急预案等。
3.公共卫生类应急预案
公共卫生类应急预案主要针对各种危害公共卫生安全的事件所制定。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由病菌、病毒引起的大面积的疾病流行等事件,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近年来,有些已得到控制的传染病又有所抬头,一些新的传染病开始出现,污染中毒事件、食品中毒事件、各种灾害带来的疫情风险、生物侵害事件有所增加,防不胜防,对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威胁,有的甚至引起一定的恐慌,所以,我们防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任务十分艰巨。现在,我们制定有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国家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国家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等。
4.社会安全类应急预案
社会安全类应急预案主要针对包括恐怖袭击事件、经济安全事件、涉外突发事件等在内的社会安全事件所制定。社会安全事件,是指由人们主观意愿产生,会危及社会安全的事件。此外,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阶段,由于体制转轨、利益关系、社会变革、社会矛盾等因素的变化,突发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概率、规模和形式有所扩大,像群体上访、静坐请愿、聚众聚会、阻塞交通、围堵党政机关等事件,也成为目前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个突出问题。我国目前已制定出国家大规模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国家处置大规模恐怖袭击事件应急预案、国家金融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国家处置劫机事件应急预案、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新闻发布应急预案、国家涉外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国家粮食应急预案等。
5.战争状态应急预案
战争状态应急预案是针对国家遭受武装侵犯或必须履行国际间共同防止侵略的条约的情况下决定进入戒严状态或战争状态的情况而制定的。现在虽然世界处于一个相对和平的时期,过去的大规模战争已非常罕见,但由于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和矛盾,局部战争和小规模武装冲突则此起彼伏。一旦发生战争,其所造成的危害不可想象,对此,需要加以防备。那么,此时的预案和前四类应急预案相比会有显著的不同。首先,在应急预案中,行政紧急权力会更加扩张,权力范围会更大,而公民的私权利会受到更多的或绝对的限制或剥夺;其次,在应急预案应急体制中,主要问题是围绕着国防动员而展开,这种动员既包括全国总动员和局部动员,也包括各种专项动员,如征召志愿预备役人员、征召精选预备役军官、交通动员、群众防卫动员等。
(二)按应急预编制的主体分类
依据应急预案编制的主体是政府部门还是企业等非政府部门,可以将应急预案划分为政府应急预案和非政府应急预案。
1.政府应急预案
政府应急预案是由各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制定的应急预案。根据应急预案编制与执行主体级别的不同,可将其划分为中央政府应急预案和地方政府应急预案。
1)中央政府应急预案
中央政府应急预案是针对全国或性质特别严重的重大突发事件的危机处置而采取的以场外应急指挥为主的综合性应急预案,它是国家进行宏观管理的一种方式。我国在2006年出台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专项应急预案和国务院部门应急预案等中央政府应急预案。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适用于涉及跨省级行政区划的,或超出事发地省级人民政府处置能力的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工作,它明确规定了应急管理的工作原则、应急预案体系构成、组织体系、运行机制、应急保障等方面内容。它是全国应急预案体系的总纲,是国务院应对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规范性文件。
国家专项应急预案主要是国务院及其有关部门为应对某一类型或某几种类型突发公共事件而制定的应急预案,包括自然灾害救助、防汛抗旱、地震、地质灾害、铁路行车事故、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应急预案,目前我国已制定有国家专项预案26件。
国务院部门应急预案是国务院有关部门根据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和部门职责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制定的预案,包括应对铁路防洪、重大突发性气象灾害、草原灾害、危险化学品事故、城市供气系统重大事故等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国务院部门制定的应急预案,除了要符合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外,还应当与国务院制定的总体应急预案的规定相一致,以保持应急预案体系的完整性和统一性。
2)地方政府应急预案
地方政府应急预案与中央政府应急预案大体相似,但其涉及的问题更有地区上的针对性,主要包括:省级人民政府的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和部门应急预案;各市(地)、县(市)人民政府及其基层政权组织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上述预案在省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按照分类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由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分别制定。
目前,我国所有省、市、自治区都已经形成了各自的应急预案。地方政府和其相关部门在制定各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过程中,一是要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和要求,不得与之相抵触,保证其合法性;二是要与上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应急预案保持一致,下级政府制定的应急预案要报送上一级政府备案审查,政府部门制定的应急预案要报送本级政府备案审查,这有利于保持各级应急预案的协调性和一致性,也有利于上级政府进行指导和监督;三是要因地制宜,符合本地实际情况。各级地方政府和政府有关部门在制定应急预案过程中,要认真研究本地应对突发事件的实际情况和需要,认真总结本地突发事件的特点和规律,有针对性地制定和完善有关应急预案;四是要细化应急预案,增强其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地方政府的应急预案,主要是为了执行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是因地制宜地具体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最直接的指导性文件,故要求其内容更加具体、详细。
2.非政府应急预案
非政府应急预案是由企业、事业单位或其他组织所制定的应急预案。它们大多是一种现场预案,以场内应急指挥为主,它更强调预案的可操作性。它们由不同性质的组织根据自身特征制定完成,主要包括企业应急预案、学校应急预案、医院应急预案等。这些预案所针对的突发事件的有害影响一般均局限在一个单位的区域内,并且可以被现场的操作者控制在该区域内。这类突发事件可能需要投入整个单位的力量来控制,但其影响预期不会超过该区域范围。
(三)应急预案的适用对象范围分类
按应急预案的适用对象范围不同,可以划分为综合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和现场应急预案。
1.综合应急预案
综合应急预案是整体预案、全面预案,从总体上阐述应急方针、政策、应急组织结构及相应的职责,应急行动、措施和保障等基本要求和程序,是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综合性文件。它以场外指挥与集中指挥为主,侧重对应急活动的组织协调。故综合应急预案应全面考虑管理者和应急者的义务和责任,并说明应急体系的预防、准备、应急和恢复等过程的关联。通过综合应急预案可以很清晰地了解应急体系及文件体系,更重要的是可以作为应急工作的基础和底线,即使对那些没有预料到的紧急情况也能起到一般意义上的应急指导作用。
2.专项应急预案
专项应急预案是针对某种具体特定的突发事件(如危险物品泄漏、火灾、地震、重大工业事故等)、危险源和应急保障而制定的计划或方案。它是在综合应急预案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了某特定危险的特点而具体制定的,对应急形式、组织机构、应急活动等进行了更加具体的规定,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是综合应急预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作为综合应急预案的附件形式存在。对于有多重危险的突发事件来说,专项应急预案可能引起混乱,且在培训上需要更多的费用。
3.现场应急预案
现场应急预案是在专项应急预案的基础上,针对风险较大的某一类型突发事件的场所、设施、岗位等所制定和实施的应急预案。现场应急预案一般由一系列简单的应急活动所组成,这类应急预案通常是在详细分析某一具体现场的该类特殊危险及周边环境情况的基础上,对应急行动中的各个方面做出具体而细致的安排,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现场救援的指导性。其中,现场处置方案是根据风险评估及危险性控制措施逐一编制的,力求做到内容具体、简单、针对性强,使所有的应急人员应知应会、熟练掌握,并通过应急演练,做到迅速反应、正确处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