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培养社会各界的危机意识

培养社会各界的危机意识

时间:2023-03-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培养危机意识,是危机预警的起点。在应急领域,不论是社会公众,抑或是政府官员,均缺乏危机意识和科学实施预案的意识。由于缺乏危机意识,当危机来临时,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极差,立即陷入恐慌之中,给政府处理危机带来极大困难。因此,我国应强化危机教育,增强人们应对危机的能力,建立起全国性的危机管理教育、训练系统。
培养社会各界的危机意识_面向公共危机与突发事件的政府应急管理

培养危机意识,是危机预警的起点。在应急领域,不论是社会公众,抑或是政府官员,均缺乏危机意识和科学实施预案的意识。中国传统的历史文化养成了中国人以不变应万变的性格,向往“永世不易”的理想社会。公众的危机意识比较淡薄。由于缺乏危机意识,当危机来临时,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极差,立即陷入恐慌之中,给政府处理危机带来极大困难。2003年“SARS”疫情出现时公众的恐慌、无所适从并导致社会局面的失控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随后,国家着手“一案三制”的建设,截止到目前,已经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应急法制体系和预案体系,使应急工作做到了有章可循。然而,制定出来的应急预案文本内容及实施意义,很少为公众所了解。当突发事件发生时,人们仍然不知如何按应急预案去行动,从而减小突发事件对自身造成的损害。没有利用和实施应急预案的客观意识,使得应急预案文本在公众眼里仅仅是一个个“绣花枕头”而已。

另一方面,在政府管理活动中也没有形成成熟的危机理念。我国的政府管理理念还只是将应对公共危机事件视为常态管理的一种方式,而不是作为一种独立而特殊的管理方式。政府官员对于危机的错误态度可以分为三种:“一种是盲目乐观,认为在当前社会状态下不可能暴发大的危机,即使暴发危机也可以在不影响大局的情况下加以解决;第二种是鸵鸟政策,明知危机可能暴发,却自欺欺人、视而不见,当危机暴发时又欺上瞒下或者推卸责任;第三种是侥幸心理,知道危机有可能暴发,但是由于危机在与自己相关的领域暴发的概率较低,因而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或者工作作风的懒散而没有引起足够重视”[1]。在这种错误态度的指引下,个别县乡和单位在制定应急预案时,只是机械地套用上级文件,原则性内容多,实质性内容少,操作性极差,使其成为了应付上级检查的“应付方案”。危机意识和预案意识的缺失容易导致政府忽视非常态性的管理,所采取的措施仅仅是被动应付性的,没有从理念上创制出“非常态性管理”的概念,低估公共危机事件对社会所产生的负面影响。这种心理对于危机的救治是非常有害的。

危机意识是社会共有价值观,政府官员和社会公众都应该培养和形成强烈敏感的危机意识。对能够引起公共危机事件的诱因、征兆和隐患,或者可能导致大面积扩散趋势的个案,或造成事态失控和发生战争的可能性具有敏感性,以避免星星之火而导致燎原之灾的公共危机发生。因此,我国应强化危机教育,增强人们应对危机的能力,建立起全国性的危机管理教育、训练系统。具体来说,应从思想和实践两方面在公务人员、职工、学生、普通民众中进行危机教育,让其了解危机的特征、危机暴发的规律、危机的巨大危害性和应对危机的一般经验,尤其是应急预案的内容及其重大意义,培养他们的危机意识和防范意识。另一方面进行危机应对情景训练,政府模拟一些典型的危机事件,让公务人员、职工、学生、普通民众参与其中,让他们在实践中直接感受到危机的破坏力、应急预案在应对危机方面的重要性以及克服危机的应对方案等。通过实践所带来的压力,促使他们提高危机防范意识和防范能力。各类学校应将反危机模拟训练、应急预案培训列入教学计划,强化对学生的反危机教育,这种教育对公众也要开放,使他们都能接受教育和训练,在各种灾难发生的时候,掌握一定的自我保护方法,以增强其辨识风险和规避风险的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