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媒体在应急管理各阶段的功能

媒体在应急管理各阶段的功能

时间:2023-03-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这一点上,它与应急管理的预警功能是一致的。应急管理预警就是要对危害公共安全的各种风险进行监控,以期提前发现威胁并告知管理者和公众及时采取措施规避之。在突发事件的延续期,公众开始逐步感受到事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会对人的心理带来极大的冲击,导致严重的心理问题。有时,突发公共事件所造成的心理影响会持续很长时间。
媒体在应急管理各阶段的功能_面向公共危机与突发事件的政府应急管理

(一)突发事件发生之前

美国传播学家拉斯韦尔认为,社会守望是大众传播的重要功能之一。在这一点上,它与应急管理的预警功能是一致的。应急管理预警就是要对危害公共安全的各种风险进行监控,以期提前发现威胁并告知管理者和公众及时采取措施规避之。如前所述,由于受专业素质、地理位置、生理状况等个体条件的限制,公众对周围环境变化的信息搜集、处理、分析鉴别能力,对各种潜在威胁的感知和反应能力是有限的。媒体通过持续不断的宣传、解释,对各种潜在的危险向社会发出的警告,可以促使公众注意,并采取正确的措施,从而提高公众的风险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和应急能力,及时做好各种应急准备工作。比如,媒体对地震、火灾、传染性疾病的预防、自救知识的宣传教育等。

对于政府的管理者而言,虽然科技的高度发达为信息的获取和传递提供了技术上的极大便利,但是,由于决策者注意力资源是有限的,在有限理性的支配下,面对日趋复杂的社会公共事务,他们不可能对所有的事务都保持高度的灵敏度和回应力。所以,媒体对某一事件的持续关注,一方面,可以改变决策者的注意力分配,促使其设立政策议程或者直接采取行动;另一方面,可以弥补政府内部信息传播机制的迟缓和失真,为政府决策提供充分、及时的信息,从而保证政府采取及时、正确的行动,规避风险。

(二)突发事件的暴发期

在突发事件暴发阶段,虽然时间短暂,但公众感觉最为强烈,是对其心理冲击最严重的阶段。在这一阶段,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公众可能陷入惊慌失措、无所适从的境地,对信息的需求十分迫切,媒体应当在第一时间担当起披露消息、引导舆论的社会角色。否则,媒体就会失去报道时机和受众的信任。在这种情形下,媒体一方面可以及时地宣传、解释政府的行动,引导公众理解和支持政府的行动;另一方面可发挥舆论动员的作用,号召各种非政府力量在第一时间积极配合政府投身到突发事件的应对之中。比如,1998年的抗洪和2003年的抗击“非典”,我国的媒体就起到了很好的动员作用。

(三)突发事件的延续期

在突发事件的延续期,媒体已不单单是扮演一个事件的叙述者、信息的公开者角色,还要肩负起不当行为监督者的使命,更好地维护社会安定。在突发事件的延续期,公众开始逐步感受到事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这一时期公众的情绪会出现一些波动,因为他们对自己所面临的风险的认知程度处在不断变化中。这就要求媒体一方面继续关注事态的发展,报道政府作为;另一方面缓解公众心理压力,及时传达信息。比如,开通热线电话,及时听取和反馈群众的意见和呼声,加强灾区生活情况和灾民感受的报道等。

(四)突发事件的恢复期

恢复期虽然标志着事态向积极的方向发展,但是由于公众进入“信息疲劳期”,这会影响到媒体的信息传播效果。在这一时期,媒体要注重对公众的关怀,进行心理干预。一个稳定的社会机制,固然需要经常通过媒体表达人民的声音,但也同样需要媒体在报道真相的时候怀揣一颗温和理性的济世之心,化解社会的不安。

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会对人的心理带来极大的冲击,导致严重的心理问题。在个体层面上,它主要表现为恐惧、无助、绝望、抑郁、狂躁等不良情绪;在社会层面上,它主要表现为群体的焦虑、恐慌、对政府的不信任、不合作等情绪和行为。有时,突发公共事件所造成的心理影响会持续很长时间。在这个时候抚慰受众的精神创伤,消除事件所造成的心理影响也是媒体的重要使命。在“5·12”汶川地震系列报道中,中国许多媒体、记者更多地让我们体会到人文关怀的魅力。媒体将报道的重点锁定在事件本体上,并设置了富有人文关怀的议题,通过捕捉有人情味的细节,坚守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2010年玉树大地震报道中,媒体更加注重人性化,对灾区群众的哀恸与坚强产生了深切的共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