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青山绿水搭歌台有好山歌溜等来

青山绿水搭歌台有好山歌溜等来

时间:2023-03-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1999年10月“99中国客家文化节”的“山歌擂台赛”中,周天和被封为“客家山歌王”,张献云被封为“客家山歌后”。1981年,在梅县地区中秋山歌擂台赛上,陈贤英为兴宁代表队夺冠作出了重要贡献,年届古稀,一举成名,被评为梅县地区“山歌师”。
青山绿水搭歌台有好山歌溜等来_广东客家山歌

五、青山绿水搭歌台有好山歌溜等来

客家人爱唱山歌,除个人吟唱外,群体活动很多。例如公园内就常有自发性的唱山歌活动,正如一首山歌所唱的:

梅县公园景色靓(漂亮),

花又红来叶又青;

遇到天时月色好,

夜夜都有山歌听。

广州越秀山每月定期举行“山歌圩”,开始是自发的,以后得到街道文化站的支持、帮助、指导,成为半自发性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常自然地形成对歌、赛歌、斗歌的热闹场面。也有的活动是由政府和有关部门组织的,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比较重要的有:1980年2月梅县地区元宵山歌大联赛,1981年9月梅县地区中秋山歌擂台赛,1983年9月深圳市中秋山歌、民歌会,1990年10月“梅州市”“90山歌节”及擂台赛,1999年10月“99中国(深圳龙岗)客家文化节”的山歌擂台赛等。

赛歌、斗歌,有的按给出的主题来唱,例如唱当地风光,或抽签,抽到什么题目就唱什么;有的按歌唱形式来比,例如叠字山歌、尾驳尾山歌、逞歌、拆字歌、虚玄歌等;有的打擂台,设一台柱,由著名歌手担任,其他歌手或听众攻擂,台柱输了就下台,另换台柱。对歌、赛歌、斗歌,要求歌手才思敏捷,随机应变,有很强的即兴编词能力。例如,一次李耀中(外号李猫公)和陈贤英(肖鼠,被人笑称老鼠精)的斗歌。李耀中首先挑头:

本人姓名李耀中,

大家喊figure_0068_0001李猫公;

唔怕老鼠咁厉害,

猫公一叫钻落窿。

因为此前有过李耀中挑战陈贤英而败下阵来的事,所以此次陈贤英接唱时旧事重提:

figure_0068_0002记得)你名安做李猫公,

看你还系咁(还是这样)威风;

(你还系)餐餐吃饭嗷嗷叫,

夜夜睡目(睡觉)钻灶公(灶头、灶膛)。

接下来李耀中避开陈贤英的奚落,向陈贤英提出很刁钻的问题,而陈贤英也作了很巧妙的回答,并再次将李耀中比输:

(李)台上介只(那只)老鼠精,

问你天上几多星?

问你阴间几多鬼?

问你世上几多人?

(陈)对面老伯听分明,

除得(除了)月光就系星,

除得阎王就系鬼,

除得你鬼就系人。

(见胡希张《山歌大师陈贤英传》)

又例如在一次活动用餐时,一位深圳女代表撩逗梅州市代表余耀南,一来一往即席斗起歌来:

(女)梅县地区尽山坡,

群众只会唱山歌;

生活无figure_0069_0001特区好,

水平无figure_0069_0002深圳高。

(余)水平无你深圳高,

黄蟅figure_0069_0003饭唔知臊;

山区种茶又种果,

运出深圳千万箩。

(女)运出深圳千万箩,

住在特区幸福多;

彩电冰箱都齐备,

问你梅县有呀无?

(余)问figure_0070_0001梅县有呀无,

一山更比一山高;

高级音响厅里放,

老婆都跳迪斯科。

(见胡希张《山歌大师余耀南传》)

他们两人采取的是“尾驳尾”的对歌(斗歌)方式。余耀南唱的第一段中,“黄蟅(读‘彻’)”是蟑螂;“(读‘榜’)饭”是下饭的意思;“运出”是运去的意思。在这种场合,歌手需要反应快,即席编词,出口成章,不能有丝毫的犹豫。

客家山歌因有人歌唱而流传,而山歌的传唱造就了歌手,各种唱山歌活动特别是有组织的活动,更使众多人才涌现出来,提高山歌的演唱水平。

追溯往昔,很多名歌手的事迹在民间流传着。最著名的是刘三妹,关于她的故事传说,被屈大均录入了他的著作之中:“新兴女子有刘三妹者,相传为始造歌之人。生唐中宗年间。年十二,淹通经史,善为歌。千里内闻歌名而来者,或一日,或二三日,卒不能酬和而去。三妹解音律,游戏得道,尝往来两粤溪峒间,诸蛮种类最繁,所过之处,咸解其言语。遇某种人,即依某种声音作歌,与之倡和,某种人奉之为式。尝与白鹤乡一少年登山而歌,粤民及傜、僮诸种人围而观之,男女数十百层,咸以为仙。七日夜歌声不绝,俱化为石,土人因祀之于阳春锦石岩。”(见《广东新语·卷八女语》)刘三妹的故事,在南方各省都有流传,广西则称她为刘三姐,大家都尊她为“歌仙”。传说中的著名山歌手还有张六满、刁嫂子、杨四娣、冯祖丕、何好娘、张水三等。张六满也被誉为“山歌仙子”。刁嫂子这名字还被作为衬词,唱到了山歌里去。这些传说人物,是否真有其人,已很难稽考。而现实中的唱歌能手,却都是真真实实的,他们活跃在民间,活跃在各地歌坛上,为客家山歌的普及、发展、提高作出了贡献。例如周天和、余耀南、陈贤英、汤明哲,在1990年10月“梅州市’90山歌节”擂台赛中,获得了“梅州市山歌大师”的荣誉称号,还有陈丙华、何海澄、肖建兰、廖安、黄荣权、刘艺、杨三娣、钟春华、侯富华、李超泉、李强、赖加炽、梁森粦、罗小红、李赞东、周桂友、彭强、张献云、苏东茂、钟伟华等20人荣获“梅州市山歌师”称号。在1999年10月“99中国(深圳龙岗)客家文化节”的“山歌擂台赛”中,周天和被封为“客家山歌王”,张献云被封为“客家山歌后”。为了帮助新一代山歌手茁壮成长,2002年元旦、中秋,两次举办了梅州市青年山歌手擂台赛。

下面对其中几位著名山歌手作一详细介绍。

陈贤英(1912—2004),女,广东省兴宁市泥陂镇人,民间说唱艺人。出生于贫穷农家。

陈贤英自幼没有读过书,她能成为山歌大师,完全是无师自通,自学成才。

陈贤英是天生的山歌手材料;从小就迷恋山歌,嗜歌如命;对山歌的记忆力特强,过耳不忘;对山歌的悟性很高,触类旁通,运用自如。她的头脑灵敏,反应很快,情景触动,歌如反刍,随意拼凑,总能成歌;甚至信手拈来,原封搬出,用于此情此景,竟能新意盎然,妙趣横生,令人称奇叫绝。

1956年开始,陈贤英作为台柱之一参加县文化部门组织的山歌擂台活动。1958年,她经县、地区逐级选拔,赴广州参加广东省“七一”民歌晚会,所唱五句板《农村三部曲》受到热烈欢迎,更在联欢晚会上以原板山歌、即席山歌大放异彩,一时名噪羊城,广东省音乐家协会当即吸收她为会员。她唱五句板,保持着只靠四块竹板说唱的传统方法,唱腔也不做大的变化,注意保持传统韵味与风格,并全神贯注在故事的意境里,进入人物角色,喜怒哀乐均发自肺腑,溢于声色,抑扬顿挫,跌宕渲染,无不恰到好处。

1981年,在梅县地区中秋山歌擂台赛上,陈贤英为兴宁代表队夺冠作出了重要贡献,年届古稀,一举成名,被评为梅县地区“山歌师”。1990年在“梅州市’90山歌节”上,她宝刀不老,夺得擂台赛第三名,获“山歌大师”称号。

余耀南(1938—),男,生于马来西亚,成长于梅州大埔。曾任大埔县华侨联合会主席,梅州市政协委员,大埔县政协常委,广东省曲艺家协会理事,梅州市曲艺家协会副会长,大埔县文联副主席。

余耀南重视传统却不拘泥于传统,创作、表演多有创意。他掌握了粤东及闽、赣毗邻地区的山歌、五句板、佛曲、民间小调等数十种腔调,并能以民歌作为基调创作节目配曲,演唱的韵味也很浓。他打竹板的技巧既有继承,又有创新,除了传统的敲、拉、刮、抓等打法之外,还能打七星板、单摇板、双摇板等多种板花。他唱做兼备,表演亦庄亦谐,在舞台上一站就有剧场效果。

余耀南在民间艺术方面的最亮点是即席山歌,有“独占山头,声镇一坑”的“山鹧鸪”美称。他熟记了上千首传统山歌,有满肚子的俗语、谚语、歇后语、故事、笑话,又才思敏捷,勤学苦练,在无数次的对歌、赛歌中,练就了张嘴就唱、出口成歌、即问即答、应对自如、打情打景、百唱不竭的本领,更以文采和“山歌味”见长,成为客家山歌擂台上数一数二的高手。1981年他在梅县地区中秋山歌擂台赛上被评为“山歌师”,1990年在“梅州市’90山歌节”上获“山歌大师”称号。他多次出访东南亚各地,被海内外客家人誉为大师“洛帝”。他与胡希张合著的《客家山歌知识大全》,获1996年广东省第五届鲁迅文艺奖。

汤明哲(1934—),男,广东省蕉岭县高思村人。他有良好的传统山歌底蕴,才思敏捷,知识面、生活面比较广,即席唱和,对答如流,在山歌擂台上勇猛善战。他首创了用山歌主持山歌擂台、文艺晚会,从头到尾不说一句话,主持词就是一首首山歌,连现场指挥调动都用山歌,现编现唱,是全梅州市最佳山歌主持人,为山歌擂台增色不少。1981年被评为梅县地区“山歌师”,1990年获“山歌大师”称号。

汤明哲是优秀的民歌工作者。他从1953年至1994年,先后在县文化馆工作近20年,县文化局工作15年。早在20世纪50年代,他就组织和带领文化馆干部收集整理民歌,计有历史传本几十集、山歌(歌词)集8辑、客家小戏集5辑、山歌和民间小调2辑,举办了“梅江歌声大合唱”,为继承客家山歌传统创造了条件。汤明哲在民歌事业上成绩卓著,先后获得省、地(市)多项奖励。

2000年4月8日,梅州市文化局、文联举行了“山歌大师汤明哲从艺五十年创作演唱研讨会”,省、市、县的领导、专家、学者和文艺界知名人士近百人出席,收到论文20篇。会后编辑出版了《山歌创作演唱艺术》,同年10月17日由蕉岭县委、县政府举行首发式,会上汤明哲与弟子同台演出,蕉城万人空巷。

周天和(1930—),男,生于泰国,4岁随母亲回国。周天和能说能唱能演。山歌、五句板、方言相声、方言快板、小演唱,样样技艺娴熟。他的声音条件虽不算好,但带几分假声的嗓子别有风味,非常俏皮、风趣,加上咬字清楚,民歌“味”十足,能以情带声,丝丝入扣。他在民间歌唱长达20多年,先后制作VCD碟20多片,享誉海内外。

周天和的曲艺创作能力较强。近20多年来,共编写了长、短篇曲艺作品近百件,长篇传本近30部。作品参加全国及省市汇演并获奖。

周天和最擅长即席山歌和擂台斗歌。他歌底厚实,反应特快,才思敏捷,知识面广,斗歌以“快”著称,接驳紧凑,先声夺人。1981年,他在梅县地区山歌擂台赛上获“山歌师”称号;1990年又在“梅州市’90山歌节”上被授予“山歌大师”称号;1999年在“中国(深圳龙岗)客家文化节”上再获“客家山歌王”称号。

张一鸣(1910—1990年),男,广东省蕉岭县蕉城镇霞黄村人,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

张一鸣自幼师从村里人称“歌精”的张二叔,十多岁便开始跟随师父到邻近各县跟歌手们对山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积极参加县里组织的山歌擂台赛。多年来积极参与山歌的创作,其中的《田里石多会碍犁》等6篇山歌作品,在省、地、县报刊上发表,分别获得了地、县优秀奖。1981年中秋节参加了梅县地区山歌擂台赛,获得了“山歌师”称号。

张一鸣在晚年积极培养了10多名年轻的歌手。同时,他将多年积累的材料,按山歌、五句板、歇后语、谚语、民间故事等,分门别类加以整理,传给后人。

陈丙华(1923—)男,笔名品化,外号山歌丙,广东兴宁县人,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1952年2月参加兴梅文工团工作。后曾任梅县文化馆干事、副馆长。他才思敏捷,生活知识丰富,他主持的山歌擂台,不用语言,全部用山歌表述。1980年退休。期间,他经常到基层辅导群众演唱和创作山歌、五句板等,并积极参加《粤东客家山歌》、《梅县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梅县地方志》、《梅县曲艺志》等的编辑工作。他的主要作品《二嫲阿星结鸳鸯》和作为山歌剧《打开锁链打开枷》、《闹公堂》的唱段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互相照顾幸福长》(五句板)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客语台及广东省、梅州市人民广播电台播放。他多次参加梅州市、梅县山歌擂台赛并获奖,曾获梅县地区“山歌师”称号。近十几年来,经常参加梅县老干局组织的“常青歌咏队”下乡演唱山歌,并为梅县培训青年歌手。

客家山歌是客家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不仅在家乡被广为传唱,在海外的客籍华侨、华人中也不乏爱好山歌之人,所以它又成为维系乡情、联络乡谊的纽带。新中国成立后,在客家山歌的基础上,发展出一个新的艺术品种——山歌剧,使客家文艺舞台上又多了一枝鲜艳的花朵。

附记:本书所引歌词和歌谱实例,除注明者外,均引自梅县地区民间文艺研究会(筹备会)、梅县群众艺术馆编辑出版的《粤东客家山歌》(1981年5月),及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出版的《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广东卷》(2005年7月)。

附:谱例

1.小白菜

(安波、章枚记)

(引自《河北民歌选》,河北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2.落水天

3.山歌

(于林青记)

(引自《河南民歌选》,河南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

4.桃花开来李花开

(松口山歌)

(肖建兰记)

5.十想姐

(纱罗带)

(郎德雄记)

(前8小节与后8小节的曲调相同,个别地方略有变化,现采用其后8小节。引自《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浙江卷》第526页,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年版)

6.哪得泥锹变成龙

(黄平营记)

7.瑶家门前一道泉

(唐平记)

(引自《中国传统民歌400首》,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8.你系敢过妹敢连

(松口山歌·四句八节)

(林钦英唱,肖建兰记)

9.罗岗行下八角亭

(罗岗山歌)

(杨三唱,谢高记)

10.送人离别水东西

(松口山歌)

(梁带英唱,莫日芬记)

11.过山溜

(傅明兴唱,秦超、徐东蔚、莫日芬、黄平营记)

12.长潭行出公王陂

(长潭山歌)

(李慧嫣唱,南歌、郑珊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