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转变动物免疫方式

转变动物免疫方式

时间:2023-03-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濮永华动物疫病是危害畜牧业和畜产品安全的主要因素。转变动物免疫方式,提高疫病防控能力,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2 转变动物免疫方式的内容根据农业部、云南省农业厅对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要求,转变动物免疫方式的内容包括4个转变。根据农业部的免疫计划和免疫技术规范,结合实际,制定保山市、县区动物免疫方案和免疫技术规程,按照分级负责
转变动物免疫方式_十年护牧:保山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成立十周年论文成果集

濮永华

(保山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云南保山678000)

动物疫病是危害畜牧业和畜产品安全的主要因素。我国贯彻 “预防为主”的方针,对动物疫病采取免疫为主的防控措施,并以 《动物防疫法》规定,对重大动物疫病实施强制免疫。免疫是防控动物疫病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在开展创先争优、向杨善洲同志学习活动中,如何转变动物免疫方式,提高疫病防控能力,成为动物疫控的重要任务。笔者结合实际对转变动物免疫方式进行探讨,以期为动物疫控创先争优提供参考。

1 转变动物免疫方式的意义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从国外传入或国内新发现的动物疫病已达30多种。目前,我国每年因畜禽发病死亡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几百亿元。国际上发生的疯牛病等动物疫病对我国形成新的威胁,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不仅给养殖业及相关产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而且直接威胁人类健康,打乱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保山市腾冲、龙陵与缅甸接壤,口岸众多,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保山市动物防疫任务十分艰巨。畜牧业是保山市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支柱产业,2010年全市存栏生猪270.57万头、牛63.37万头、羊44.91万只、禽621.43万只,畜牧产值达47.8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6.1%。发展畜牧业最关键的环节是预防控制动物疫病。据抽查, 2006~2010年全市猪、牛、羊、禽平均疫病死亡率较云南省下达控制指标3%、1.5%、2%、6%分别低0.9个、1.1个、0.3个、2.3个百分点,疫病防控为畜牧业健康发展提供了保障。保山市畜禽存栏基数大,按照2010年畜禽存栏数计算,如果防疫措施不得力,导致畜禽死亡率每上升1个百分点,全市每年就要多死亡畜禽10万头只,按现价计算,每年畜禽死亡损失就要增加近4000万元。如果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造成的损失将会更大。长期以来,动物免疫以春秋两季防疫为主,形成市、县部门安排布置,乡兽医站组织村防疫员实施的免疫工作格局。随着畜禽存栏数和病种数的增加,繁重的免疫注射任务落在每村1~2名防疫员身上。村防疫员是享受每月200元定补的农民技术员,文化、技术、素质参差不齐,在缺乏有力宣传和有效监督的情况下开展免疫,密度、质量难以保证。实践证明,这种仅依靠村防疫员自觉实施的免疫方式投入低、效率低、可靠性差。保山市畜牧业正处在一个从量到质转换的重要时期,确保畜牧业健康发展和畜产品安全,加强动物免疫的任务十分紧迫。随着畜牧业生产、加工、流通方式的改变,迫切要求转变动物免疫方式。只有转变动物免疫方式,才能克服老做法的不足,大力推进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工作,构建牢固的免疫保护屏障,有效预防、控制重大动物疫病,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和社会公共卫生安全。转变动物免疫方式,提高疫病防控能力,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2 转变动物免疫方式的内容

根据农业部、云南省农业厅对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要求,转变动物免疫方式的内容包括4个转变。一是动物防疫从业务部门大包干逐步向各级政府负总责的工作方式转变。国务院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本地区动物防疫工作负总责,各级政府主要负责人是动物防疫工作第一责任人”。政府应按照 “政府保密度、部门保质量”的要求,建立动物防疫责任制,真正体现动物防疫政府负总责。二是兽医部门工作从一般性开会布置到实行 “分片包干、责任到人”的防疫工作方式转变。落实部门保质量的工作责任制,实行 “分片包干、责任到人”,采取县级分片包干乡镇、乡级分片包干村,负责督促指导村级开展强制免疫工作,以及负责督促指导责任区内规模养殖场、养殖小区和养殖大户按照程序开展免疫工作。三是农村散养户免疫从防疫员 “单打独斗”向推行 “强制免疫、整村推进”的免疫工作方式转变。除一些边远山区外,在畜禽主产区、养殖密集区、坝区采取2~3个村组成一个由乡、村、社干部和村防疫员组成的防疫队,以 “整村推进”的方式开展强制免疫,按照乡不漏村、村不漏社、社不漏户、户不漏畜、畜不漏针 “五不漏”的要求,规范地开展免疫注射,提高免疫密度和质量。四是规模养殖场、养殖小区和养殖大户免疫从自发免疫向部门监督下按程序实施免疫方式转变。即规模养殖场、养殖小区和养殖大户在动物卫生监督指导下实施重大动物疫病程序化免疫,并按照分片包干建立定点联系制度,实行标准化管理。

3 转变动物免疫方式的措施

通过转变动物免疫方式,提高疫病防控能力,实现农业部提出的 “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免疫密度常年维持在90%以上,其中应免畜禽免疫密度要达到100%,免疫抗体合格率全年保持在70%以上”的免疫目标,确保不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应采取8条措施。一是切实加强对动物防疫工作的领导。在确保不泄密的前提下应加强对动物防疫的宣传,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提高人民群众对动物防疫社会公益性事业的认识。争取政府对防疫工作的重视支持,使政府成为动物防疫工作的组织者,成立动物防疫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落实动物防疫经费、召开动员会、协调相关部门、宣传发动群众和组织开展辖区内的动物免疫工作。二是增加动物防疫经费投入。针对保山市动物防疫冷链体系不适应的实际,积极争取实施冷链体系建设项目,使市县有与免疫任务相匹配的冷库和冷藏运输车,乡村有相应的冰柜、保温箱,确保疫苗冷链储运质量。按照 《动物防疫法》和国务院的相关规定,建议各级政府切实增加动物防疫经费投入,将动物免疫、疫病监测、疫情诊断及免疫反应死亡补偿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予以保证。三是大力推进 “强制免疫、整村推进”工作。认真制订工作方案,全市大力推行“强制免疫、整村推进”的免疫方式,坚持对规模养殖场、养殖小区和养殖大户在动物卫生监督指导下实施程序化免疫,并按照分片包干建立定点联系制度,实行标准化管理。对农村散养户因地制宜地推行 “集中免疫、整村推进”的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同时对新补栏、新增畜禽及时补针。扎实开展4个强制免疫病种的免疫工作。四是不断提高动物免疫技术。根据农业部的免疫计划和免疫技术规范,结合实际,制定保山市、县区动物免疫方案和免疫技术规程,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加强对县、乡、村各级防疫人员的技术培训。进一步规范疫苗储存运输、免疫注射、免疫反应治疗等,不断规范动物免疫工作,确保免疫效果可靠。五是加强动物免疫档案规范化建设。按照云南省农业厅的要求,借鉴文山的经验,加强动物免疫工作痕迹管理。市、县、乡疫控机构按照全省统一格式,建立完善疫苗调供台账及微机管理。在规模养殖场、养殖小区、养殖大户实施程序免疫和农村散养户实施集中免疫的同时,认真建立全省统一格式的纸质免疫档案,并在乡镇兽医站建立到村到户的、全市统一的、具有自动汇总功能的电子免疫档案,实现动物免疫工作痕迹管理规范化、现代化。六是加强重大动物疫病免疫效果监测。为检验免疫效果以及为免疫提供科学依据,要求市、县区动物疫控机构认真开展免疫效果监测。按照云南省农业厅的要求对口蹄疫、禽流感、猪瘟、鸡新城疫免疫效果及时进行监测。牛羊口蹄疫、禽流感、猪瘟、鸡新城疫在免疫21天后,猪口蹄疫灭活疫苗在免疫45天后,抽取血样进行血清学检测,凡免疫抗体阳性率达不到70%的,必须及时进行二次免疫。七是加强疫苗管理,杜绝疫苗浪费。农业部 《兽用生物制品经营管理办法》规定,国家强制免疫用生物制品由农业部指定的企业生产,依法实行政府采购,疫苗款由中央和省级财政共同承担。疫苗免费提供也导致管理松散、浪费严重。为减少疫苗浪费,保山市要求各县区不将疫苗一次性地分发到乡到村,而是采取县级将到位疫苗数的80%分到乡,乡级将到位疫苗数的80%分到村,县、乡各储备20%,用于应急使用和调剂乡村的余缺。同时,加强疫苗使用情况的跟踪调查,加强疫苗冷链储藏运输管理,把有限的疫苗真正用到畜禽防疫上。八是加强动物防疫队伍建设。按照 “部门保质量”防疫工作责任制,兽医部门负责组织召开业务工作会议、开展业务培训、普及和规范动物免疫技术、组织防疫物资供应、解决免疫中出现的技术问题、兑现免疫反应治疗补助和反应死亡补偿经费。同时,负责协调进人指标,逐年招聘专业技术人员,为市、县、乡动物疫控机构补充新的力量,加强动物防疫队伍建设,为动物防疫提供行政和技术支持。

[本文发表于《保山日报(理论月刊)》2011年8月10日B2版、 《保山畜牧业》2012.01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