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压力。
压力源于拉丁文Strictus,为紧绷之意。压力最初是一个具有客观属性的物理学概念,指垂直作用于固体界面单位面积或流体上的力。1932年,Canon首先将压力的概念引入心理学领域,并成为首位系统研究人类心理压力的学者。目前,在心理学领域,压力主要用来描述个体面对工作、人际关系等问题时,感受到的心理的紧张。英文stress和pressure均表达压力的意思,stress侧重内心体验,pressure侧重外界压力,基于本书的研究内容,本书采用stress作为英译版。
有关压力的定义,在学界主要有基于刺激说、基于反应说、基于刺激—反应说三种流派。
1)基于刺激。
基于刺激的压力定义更接近物理学定义,是从外在、客观的角度界定压力,认为压力是一种导致焦虑与不安体验的事件或刺激,这些事件或刺激被称为压力源。Caplan、Cobb和French、Van Harrison和Pinneau(1975)在一项有关外在刺激的组织压力研究中,将压力定义为:“对个人产生威胁的工作和环境特征的总和。”Cooper和Marshall(1976)另一项有关工作压力的研究中将压力定义为:“工作压力就是和特定工作相关的负面环境因素。”
基于刺激的压力定义着眼于产生压力的外界因素,明确指出了能够缓解压力的目标因素,但也存在严重的缺陷,其最大的局限性在于认为压力源是压力的核心。但在现实中,由于个体的差异,对同一个压力源的反应不用,即使同一个体,其对于同一压力源的反应也会随着时间的变化有所差异。[1]
2)基于反应。
基于反应的压力定义源自生物学,即有机体(人与动物)对压力源的反应,是有机体的体验和认知。生物学家Canon(1932)将压力引入心理学领域时提出的压力定义“有机体面临外在威胁的本能反应”就属于基于反应的压力定义。他认为,人类将远古时期面临攻击所作出的调动全身能量的应激反应遗传下来,仍能对压力源做出同样方式的应激反应,表现为恐惧、焦虑等心理状态,从而产生了压力。[2]
1956年,Selye对压力进行了定义,即“……对任何外在压力源的非特异性反应”[3]。非特异性指面临压力的个体反应模型基本相同,但在表现程度和影响后果上有较大差别。
反应有多种形式,例如直接的生理反应、慢性的行为变化和健康变化。一般来说,将在压力源长期作用下产生的慢性行为变化定义为精神紧张(strains)。个体对压力源的反应是一个内在过程,某些反应可能以某种形式,例如头疼、腹泻等表现出来。实验证明,精神紧张可能导致冠心病,这即是一种长期性的压力反应。
认同基于反应的压力定义的学者往往从医学和生物学的角度入手研究,着眼点是有机体的反应。这些学者的研究表明,压力与某些慢性疾病和致命性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可以将个体的生理指标作为压力研究的客观测量指标。
基于反应的压力定义为研究压力与个体健康的关系提供了支持,但也存在缺陷。同基于刺激的压力定义相同,基于反应的压力定义同样忽视了时间对压力反应的调节作用。此外,基于反应的压力定义忽视了压力源的重要意义,因为即使没有压力的状况下,个体也可能产生类似压力反应的症状。
3)基于刺激——反应。
基于刺激——反应的压力定义认为压力是环境刺激(压力源)与个体反应之间的交互作用的结果,交互作用的表现形式,取决于刺激和反应的不同。Lazarus将刺激——反应的压力定义方式称为关系定向的定义,因为“人与环境的关系被个体赋予高于其他一切资源的地位,且危及自身的健康状态(反应)。”
由于基于刺激——反应的压力定义设计范围广泛,包括个体对特定压力的知觉及评价、个体、群体、个性特征、组织支持等等因素对压力的作用,多被研究组织压力的学者采用。
McGrath(1976)把压力定义为“个体和环境间的交互作用”[4]。Beehr和Newman(1978)把压力定义为“在特定条件下,工作相关因素与员工间产生的交互作用,并可导致员工生理心理变化,使其偏离正常状态”[5]。Munz(2001)认为,“压力是由个体内部因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焦虑性反应,该反应是个体在在特定方面过分紧张的一个预警性指标”[6]。
(2)工作压力。
20世纪70年代起,有关压力的研究扩展到了社会学领域。在管理学和组织行为学的研究领域中,学者开始关注工作的压力问题,并将其定义为工作压力(Job Stress or Work Stress)。工作压力由压力衍生而来。基于刺激的定义,工作压力即工作环境中可能引发压力的工作事件;基于反应的定义,工作压力是对工作环境的反应,如:焦虑、失眠等;基于刺激——反应交互作用的定义,工作压力是对负性工作环境知觉后的反应。
1)国外学者。
Caplan(1972)将工作压力定义为工作环境特性对个体造成威胁的后果,是指工作本身的特点,包括工作负荷、工作复杂程度、角色冲突等。Lazarus及Launier(1978)认为压力是超出正常适应反应的任何状况,它与个体的认知评价相关,即不同个体对同一环境事件的认知不同所感受的压力也不同[7]。MacNeil(1981)认为工作压力是工作环境中许多内外在因素与个体人格特质交互作用产生的想象,如果个体对工作环境中的特定事件有所知觉,从而导致心理受到威胁,这种现象即工作压力。Kvriacou(1986)认为工作压力是个体无法解决超过其能力范围的问题时所产生的消极、痛苦的经验。Summers和Decotiis(1995)认为工作压力是个体被迫偏离正常或理想的生活方式时的体验。
2)国内学者。
台湾地区的学者对工作压力的研究开展较早,这些研究者大多持刺激-反应交互作用的观点。陈苏彰(1981)将工作压力定义为个体由于个人能力和可用资源与工作环境的需求交互作用的差异而产生的偏离正常的心理状态。侯望伦(1984)认为工作压力是由于工作环境造成的个体特殊的生理与心理状态。张瑞芬(1989)对工作压力的定义为个体与工作环境间不协调的现象。朱敬先(1992)根据三种不同的观点将工作压力归纳为三类:工作压力是干扰个体的工作环境特性,包括噪音、高温、人际关系等;工作压力是个体在工作环境中产生的某种生理与心理反应;工作压力是工作要求与个人资源不匹配形成的,即个体的能力、精力、知识水平等无法达到外在要求及自我需求。李明书(1994)认为工作压力是与工作相关的情绪因素与个体交互作用而产生的适应性反应。[8]
大陆学者对于工作压力的研究起步较晚,大多继承了已有的压力定义。徐长江(1999)将工作压力定义为个体长期、持续遭受的工作环境里的压力源,并受其个性及应对方式的影响而形成的一系列生理、心理及行为反应。[9]许小东(2004)将工作压力定义为在工作环境中,个体受威胁工作行为的压力源长期持续作用,在个体的主体特征及应对行为的影响下产生的一系列生理、心理及行为的系统过程。[10]
综合国内外学者的观点,工作压力由工作环境中的压力源引发得到了广泛认可,这就表明,在某种程度上工作压力对职业群体来说是必然发生的。此外,工作压力与个体及环境密切相关,且具有多重性,对个体的生理、心理及行为均有影响。但生理、心理和行为也会相互影响,而行为是最为直观的观测变量。基于此,本书认为,工作压力是由工作环境中的压力源引起的,个体及环境交互作用产生的一系列生理、心理及行为反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