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服务外包风险的识别

服务外包风险的识别

时间:2023-03-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另外,徐娟等针对物流外包风险的复杂性、动态性和多重反馈性的特征,运用系统动力学的方法来研究物流外包风险形成机理。马步阳和彭建平基于风险管理理论和方法分析了电信运营商IT外包项目的风险因素和对策,首先归纳了电信运营商IT外包的全过程模型,并采用因果分析法识别各个过程的风险因素。然后,采用后果分析方法并且通过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后果的严重性以及可控制的程度进行风险评估。
服务外包风险的识别_服务外包风险及其控制机制研究

Somnath等(2003)基于风险管理理论提出了信息系统外包(ISO)的风险识别与管理框架,该框架涵盖服务水平协议、财务绩效测度、保证和证实功能、第三方担保、组织间价值最大化等方面[84]

Aubert(1998)在识别出服务外包风险影响因素的基础上,进一步区分单个风险因素评估和总体风险评估两个组成部分,并且用风险发生的主观概率与风险影响主观估计值的乘积表示外包风险的状况,从而对服务外包风险加以量化,以利于实际操作[85]

Willcocks和Lacity(1999)等研究了1994~1999年间物流信息系统部(LISA)的创立以及与IT服务供应商EDS的所有交易,采用纵向研究的方法收集了从合约订立开始至1999年中期的三年的数据,揭示了外包类型和规模、供应商选择标准和过程、合同条款、保留能力和管理过程以及供应商与客户合作关系等一系列风险因素,根据背景、合同建立和运作过程中的14个因素建立了IT外包风险框架,以此来分析这些风险因素及其减缓措施[86]

Mathew(2006)运用模糊风险评估框架来评估客户和服务提供商的风险,确定了IT外包风险的关键指标,并且借助于模糊推理描绘成输出风险类别[87]。

Nicholson和Aman(2008)针对财务会计离岸外包中一些独特的风险和控制问题,研究了英国客户和印度供应商的多个案例,识别出剽窃、欺骗、再谈判和背信弃义等各种相关的风险,并从结果控制、行为控制和社会控制3个方面分析了具体的控制措施[88]

徐娟和刘志学(2007)从界面管理的角度出发提出物流外包的界面集成框架,将物流外包界面分为物流界面、信息界面和管理界面,在此基础上建立物流外包风险识别的三维结构模型,分析物流外包风险类型及特征[89]。另外,徐娟等(2008)针对物流外包风险的复杂性、动态性和多重反馈性的特征,运用系统动力学的方法来研究物流外包风险形成机理。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包括风险子系统、绩效子系统和利益子系统的物流外包风险系统动力学模型,并从系统的角度对模型的运行进行了阐述,为物流外包风险分析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法[90]

马步阳和彭建平(2008)基于风险管理理论和方法分析了电信运营商IT外包项目的风险因素和对策,首先归纳了电信运营商IT外包的全过程模型,并采用因果分析法识别各个过程的风险因素。然后,采用后果分析方法并且通过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后果的严重性以及可控制的程度进行风险评估。最后,论文结合实际给出了风险回避、风险转移等风险应对策略和重点措施[91]

周二华等(2006)综合了人力资源外包中的风险事件,通过外包失败的原因分析出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然后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得到某企业的风险事件损失,最后采用Borda序值方法对人力资源外包风险进行排序评价,并提出了相应的管理建议[92]

徐贤浩和汤泽淋(2006)认为物流外包中存在管理风险、信息风险、财务风险、市场风险等四类风险,并将风险矩阵引入物流外包的风险评估中,为物流外包提供了一种结构性的风险评估方法[93]

江小国和吴凤平(2009)利用风险矩阵对业务外包风险及风险事件子风险进行量化评估,根据外包风险影响等级量化分值、外包风险发生概率量化分值和外包风险分值表对各个子风险的严重性和可能性进行评定,在此基础上计算出各风险的分值。他们的研究结果不仅为外包的决策提供了依据,而且能够有针对性控制外包过程中的风险[94]

梁涛等(2006)从团队风险、组织环境风险、需求风险、计划控制风险四个层面分析了软件外包的风险因素,其中,组织环境风险有公司组织结构设计是否适合项目型运作、管理体制是否完善、开发团队结构是否稳定合理以及公司对项目的重视程度。此外,作者构建了三级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灰色系统理论综合评价了软件外包的风险[9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