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会管理对社会建设的作用
1.社会管理为社会建设提供基础性条件。社会管理推动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更加公平合理地配置,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既有秩序又有活力的基础运行条件和社会环境。在比较广泛的意义上讲,社会管理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提供基础性的条件,为四大建设提供稳定的社会秩序。社会管理主要集中在社会治安、信访和公共安全等方面,主要目标是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营造良好社会环境。“十二五”期间,把保障改善民生事业、社会事业和创新社会管理这两件大事做好,我们的社会建设就奠定了一个良好基础。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社会管理是社会建设的前提条件,社会管理创新能够保障社会建设的顺利进行。
2.社会管理是推动社会建设的基本手段。社会管理是政府行政管理职能的一种,社会管理是为了保证社会的正常运行所实施的各种管理活动,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必要行政手段。社会管理既包括对社会治安、信访和公共安全的管理,也包括对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社会慈善、社会组织、公众参与等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的管理。社会管理可以分为民政、公安、司法行政、文化、新闻舆论、劳动保障等方面,包括公安机关实施的户籍管理,如流动人口管理;民政部门实施的社会救济管理,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的管理和非政府组织管理等;还有司法行政机关的管理,如对律师事务所、公证机构的管理等等,均属于社会管理。社会管理既包括对“稳定”的管理,也包括对“和谐”的促进,是党和政府推动社会建设的基本手段。
(二)社会建设对社会管理的作用
1.社会建设为社会管理提供系统性的社会环境。社会建设的三个着力点,即“增福利、调结构、建社会”:社会建设的重心是通过保障和改善民生,改善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全体人民的福利水平;通过调整社会结构,改变我国社会结构滞后于经济结构的现状,为国家长期发展奠定良好的社会基础;逐步扩大社会自我治理和运行空间,全面建立起与国家、市场并存,三者功能互补、良性互动的和谐社会。
在创新社会管理的过程中绝不能就社会管理抓社会管理,而应当把社会管理创新放在社会建设这个更大的范围中来推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离不开全方位的系统性的社会建设。一是加快推进保障和改善民生。二是加快社会体制改革,畅通和拓宽社会流动渠道,调整社会和优化社会结构。重点是扩大中间社会阶层,努力形成橄榄型社会阶层结构。三是发展社会组织,培育公民精神和志愿服务精神,促进公民社会的形成。四是加强社会基础设施建设,奠定社会良性运行和有序发展的文化基础[9]。通过社会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用一种理性的、合法的方式站在社会的立场上,形成政府、市场与社会三者之间良性互动,为社会管理创新提供系统性的良性的社会环境和创新条件。
2.社会建设为社会管理提供制度安排。健全的社会机制是进行社会管理创新的关键。任何一个好的社会都需要一系列的制度化机制。在当前的社会环境和条件下,由贫富差距、城乡差距等因素导致的一系列社会矛盾问题层出不穷,要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消除社会对抗、减少社会分歧、应对社会风险,应该从根本上、源头上想办法,实施源头治理,铲除产生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的各种因素。其关键性问题就是要进行关于公平的、利益博弈的制度安排,使社会问题和矛盾少发生甚至不发生。只有有效的制度安排,才能将正当的利益表达与社会稳定一致起来,从而避免要么因利益表达冲击正常生活秩序,要么因稳定的需求而压制正当的利益表达的局面。社会建设在建设好中央和地方的体制、城市和乡村体制、劳动就业体制、收入分配体制、社会流动体制、社会各阶层利益关系协调体制等社会体制方面,为社会管理创新提供了制度安排。
总体上而言,社会管理与社会建设两者相互促进,社会管理创新为社会建设创造有利的环境和条件,保证社会建设的顺利进行,同时,社会管理的理念和思路、体制和机制、方式和方法等都需要在社会建设的实践中不断调整、创新和完善。从社会管理与社会建设的发展最终实现的目标上看,两者都是为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二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