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分类涉及的因素很多,不可能一蹴而就。为解决开展评审和评价中的专业领域交叉问题,应从理顺以下关系入手,建立科学合理的专业领域分类。
1.梳理《国家职业大典》与学会专业领域间的关系
《国家职业大典》是开展专业水平评价工作的基础依据,全国学会是在中国科协领导下推进中国工程师国际互认工作的重要支撑力量。因此,认真梳理《国家职业大典》与学会专业领域间的关系,不仅是推进专业技术水平评价工作的需要,更是推进实现中国工程师国际互认的需要,也将对中国大陆地区就业专业技术人员来源日益多元化的大背景下优化人力资源管理发挥重要作用。
鉴于各学会涉及的专业领域越来越多和越来越广,各学会应将自身专业领域与职业大典中的职业系类对照分析,在此基础上,做好学会间的协调和协同。即如果在某一职业类中出现有多个学会工作领域交叉现象,可以由这些学会通过联合协作的方式解决交叉问题,从而规避专业交叉对工作开展的影响。
2.理顺专业水平评价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之间的关系
工程教育认证是国际通行的工程教育质量保障制度,也是实现工程教育国际互认和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的重要基础。它不仅为中国高等教育走向世界、中国工科学子走向世界打下基础,同时也意味着在对我国就业市场中持海外学历者的学历认可。
因此,在考虑专业水平评价的专业设置时,有必要在工程教育认证专业划分的基础上,借鉴工程教育发达国家的职业分类,效仿CIP-2000的原则,建立一套科学合理且操作性强的专业领域设置、增加、删减及调整规范。同时尽可能使用国际通用名称,以便国际交流与人才流动。
3.体现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及国际化学科的发展
当今世界,新技术发展呈现以下两个趋势。
一是越来越多的新技术突破得益于学科交叉融合。随着科学的发展,仅凭某一专业领域的研究已很难解决现实中复杂的工程问题,这为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设置留出发展空间,也为新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提供了条件。以汽车工程技术为例,对汽车安全、节能、环保的需求,催生了汽车电动化、智能化和轻量化技术的发展。
二是每个学科都在不断延展细化,衍生出众多学术方向。以化工技术领域为例,对环保和低成本的需求,催生了无机、有机、精细、高分子、生物化学和循环再生技术的发展。
因此,在专业技术人员水平评价专业领域构建中,必须重视在新兴技术领域、交叉技术领域和衍生技术领域的部署,形成多学会联动机制,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资源配置和评价制度,包括相关教育体系的建立、研发体系的建立和人才评价体系,待条件成熟时成为新设立的专业领域。
【注释】
[1]国家职业分类大典和职业资格工作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15年版)》。
[2]详见附录二。
[3]百度百科《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学科分类目录》。
[4]详见附录二。
[5]上海交通大学高教研究所《美国学科门类设置情况》。
[6]富学新等《美、英、俄、德高校学科专业设置对我国体育学科体系建设的启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