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科学捐赠?
怎样科学地公益捐赠,避免不劳而获的恶习?
徐博闻
「美国义工和中国义工的区别」这篇文章在网络上流传很广,也的确有一定的代表性,其实就是讲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捐赠无非就是捐钱、捐东西、捐服务,「科学捐赠」的关键就是怎么把东西以正确的方式,捐到正确的地方去。
个人捐赠者能力有限,可以选择的捐赠方式很灵活。对于一般人而言,小额的现金捐助是一种最方便的捐赠模式。捐助对象可以选择自己信任的基金会或者公益组织,不推荐直接将现金给予受助人,也就是之前我们谈到过的「捐机构,不捐个人」的基本原则。如果是在一些募捐平台上,看到一些重病患者的募捐需求,有能力的话也可以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要尽量通过中介机构,不要与受助人建立直接的私人联系。
个人捐赠者如果想提供物资捐赠,无论是捐给个人还是组织,都最好事先与对方取得联系,以确定自己捐赠的物资是对方确实需要的。一般来说公益组织都会在自己的信息发布平台上公布阶段性的物资捐赠需求,可以借助这些信息来进行捐赠,帮助最需要帮助的人。一些二手的闲置物资,比如打印机、扫描仪、投影仪这类办公用品,甚至于食堂餐盘、勺子、桌椅这些零散物件都有可能被公益组织有效利用,所以有什么要处理的二手货,不如去问一问有没有公益组织需要(我们在后面谈如何联系的问题)。
对于企业捐赠来说,现在有一些咨询公司在提供 CSR(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的咨询服务,不过这方面业务发展的具体情况我并不十分清楚,希望可以有业内人士来进行专业解答。总而言之一句话,捐赠人在捐赠之前要三思而后行,确定自己的捐赠行为带来的是帮助而不是困扰。
在中国,如何在实际工作中解决「科学捐赠」的问题要从两个角度来考虑,其一是我们前文所说的,从观念上改变捐赠人的捐赠思路。其二是尽量减少捐赠人的学习成本,让捐赠人可以快捷、放心地把东西捐到正确的地方去。如今很多公益组织有需求,却无法被外界看到,而捐赠人拿着东西,不知道谁想要。这时就需要中介机构的介入,以一个 NGO 的实力而言,想独立完成接收、仓储、分发的过程很困难,所以这个中介组织也只能成为一个桥梁,承担收集、审核、发布信息的任务,将捐赠人和受助人联系起来即可,类似 58 同城和赶集网所做的事情。受助方在接受捐赠之前,也要尽可能为捐赠人提供一些方便,这于人于己都好。
互联网可以改变公益,现阶段的「科学捐赠」还更多依赖于私人交往、搜索引擎以及社交网络的信息发布,无论是捐赠方还是受助方都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筛选信息,这个「科学捐赠」就总是显得不那么「科学」。「避免不劳而获」只是「科学捐赠」最初步的目标,而未来的「科学捐赠」要着眼的角度应该是进行快捷准确的信息互换,让物资高效流动到最需要的地方,如果这一点可以做到,那么「避免不劳而获」也可以得到解决。
NGO 需要自己的 58 同城和赶集网,我们是否可以考虑从现有的平台开辟一些新的模块服务公益组织,这在帮助公益事业发展的同时,也能对企业的社会形象有所助益。问题的解决还需要长久的探索,但我们也并不是没有方向。
2014-04-1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