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非合作关系面临转变
2015年年末举办的第六届中非合作论坛(FOCAC),算是南非近年来举办的最大型的活动。自2012年北京峰会以来,全球局势发生巨变——由于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受其影响下的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下降,这给众多依赖于对华出口大宗商品的非洲国家造成负面影响。由此,中非合作关系的本质也在发生改变。
中非合作论坛峰会自2000年起每三年举行一次,前两届的非洲主办国分别是埃塞俄比亚和埃及。首次峰会后,中非紧密度与日俱增,为双边带来切实利益:双边贸易由2000年的100亿美元猛增至2014年的2200亿美元,中国的工程承包商在这块基建匮乏的大陆上,兴建了许多基础设施项目。
2013年非洲的基础设施总花费达530亿美元,其中中国占了134亿美元,可谓一家独大。中国将从非洲获取的原材料用于推动其工业发展,反过来则为非洲消费者提供了物美价廉的商品,提高了当地人的生活水平。由中国提供贷款的大型基建项目,特别是交通及能源领域的基础设施,帮助非洲人民突破了瓶颈,推动了非洲一体化进程的实现。
即便如此,中国在非洲的直接投资仍远远滞后于其在贸易及基础设施领域里的投资增速。数据显示,2014年法国是外国资本对非直接投资的最高来源(183亿美元),中国位列第四(约60亿美元)。来自中国商务部的消息也显示出,中国对非直接投资2015年上半年同比下降40%,降至约12亿美元,同期对其他发达经济体的投资则有所上升。
尽管中非合作伙伴关系为双方带来毋庸置疑的好处,但依然存在问题,某些问题可能会随着中国经济增速的放缓及其自身转型为消费主导的经济结构而更加严重。
中国贸易及投资对于非洲就业问题影响相对较小。这是由于自然资源领域的就业面相对较窄、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大多由中国务工人员完成、而技术知识的转移也相对较弱,尽管此前中方曾承诺将在上述方面给予优先权。非洲迫切需要中国更多在制造业领域进行投资,但鉴于日趋成熟的经济模式及不断上涨的工资,大批企业将从中国迁移出去,主要的受益者当属其他亚洲国家,而不是非洲。尽管中国在基础设施方面投资较大,但非洲依然在交通、电力及水能等对于产业扩张具有重要影响意义的领域相对较弱。
非洲未来的发展最可能在服务业及其相关产业,而这却是中国较弱的部分。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中国由国家主导的发展模式及其不干涉非洲内务的政策,对于推动企业自由发展或改善其治理状况的帮助有限。虽然中国逐步了解到,低下的政府效率以及腐败问题与其所谋求的利益相悖。
此次中非合作论坛密切关注的问题是非洲日益增长的债务负担。自上一届中非合作论坛以来,这个数字就达到300亿美元,总数则更为庞大。而偿还债务会占据非洲各国本就匮乏的财政资源中很大一部分。因此,此次峰会上出现要求债务重组的呼声——包括延长偿还期限(或是抵消部分债务)。可以肯定的是,中国将继续提供新的贷款,尤其针对大多数非洲国家竭力争取的基础设施项目,而累积的债务也将随之增长。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在非洲设立的债务模式对于外商直接投资而言并无益处,财政问题将是投资实体承担的首要责任。
尽管中国经济增长处在不断放缓及重组阶段,但依然会在未来较长时期内继续成为非洲重要的贸易伙伴及金融发展的有力支持,三年一次的中非合作论坛亦是对这种关系的一种加固。中短期来看,中国依然是非洲出口大宗商品的最大单一市场,而非洲需要继续降低大宗商品价格来回应其市场需求,这也意味着来自中国的借贷看起来会更贵。而在未来,非洲对中国贸易的依赖性或将逐渐减少,转而投向其他正在崛起的经济体,比如印度。
(采访整理 记者/王衍)
□ 编辑 漆菲 □ 美编 虎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