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美新青年

中美新青年

时间:2023-03-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美新青年中美未来领袖年轻时结下的友谊会在将来显示出更大更深远的意义,不仅影响他们在各个领域做出的决策,甚至对中美关系的走向产生影响。作为最新一轮中美人文交流项目,2015年11月6日至12日,全国学联代表团一行赴美访问美国常青藤联盟学生理事会。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所所长达巍向《凤凰周刊》表示。课程结束,学联代表团成员们被安排就中国逐渐扩大的影响力及中美交流问题与普鸣教授进行讨论。
中美新青年_古巴慢改革 香港凤凰周刊2016年第16期

中美新青年

中美未来领袖年轻时结下的友谊会在将来显示出更大更深远的意义,不仅影响他们在各个领域做出的决策,甚至对中美关系的走向产生影响。

记者/ 孙杨

“我曾在中国国有金融企业调研,觉得效率问题是国企面临的最大问题。”

“我去过中国的乡镇和农村,中国未来的发展,最大的挑战来自那里。”

曾任全国学联驻会主席的清华大学在读博士生江皇甫至今记得,2013年10月,他作为全国学联访美团团长赴美交流时,被几位来自常青藤盟校的美国大学生拉住,争先恐后地讨论问题的情景。

“超过想象。”江皇甫说,虽然有媒体报道过,时下美国年轻人对中国发展越来越感兴趣,但是当他亲眼看到美国大学生竟然对地球另一边的中国有这么深入的观察和实践,还是感到有些意外。

2015年再次率团赴美交流的现任全国学联驻会主席姜昊旻也深有同感。在哈佛大学交流时,常青藤其他盟校的学生也常常闻讯赶来,有些只是为了听他介绍为什么facebook没有进入中国;英文演讲结束,有美国白人学生特意上前,用中文夸赞他“讲得不错”;活动结束,一位耶鲁大学的学生把他拉到宿舍讨论环保问题到凌晨。

姜昊旻和江皇甫参与的,是全国学联与美国常青藤联盟学生理事会共同举办的中美高校学生领袖互访,该活动自2008年至今,已经举办了至少11次互访活动,如今作为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机制在青年领域达成的成果之一,给中美两国高校中的青年学生精英创造了一个开放的沟通和交流的平台。

作为最新一轮中美人文交流项目,2015年11月6日至12日,全国学联代表团一行赴美访问美国常青藤联盟学生理事会。当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外交学院等高校的学生代表遇上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常青藤盟校的学生,两个大国最优秀的青年精英们经历了一次次难得的思想碰撞和观点交锋,不仅更加了解对方的国家和文化,还建立起私人的联系和友谊。

“从短期看,有时不太能看出人文交流对中美关系的直接影响,但是20年后,当今天人文交流的参与者成为两国各行各业的领袖与精英,年轻时的经历和结下的友谊就会显示出更大更深远的意义,不仅影响着他们在各个领域做出的决策,甚至对中美关系的走向产生影响。”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所所长达巍向《凤凰周刊》表示。

美国青年“打开中国”的方式

在哈佛大学,江皇甫和几位学生代表特意从密集的交流活动间隙抽出时间,聆听了一堂他们期待已久的公开课。

近年来,美国知名大学公开课经过网络传播至大陆,颇受中国知识分子追捧。江皇甫选择的是哈佛大学最受欢迎的三大公开课之一——东亚语言与文明系主任、中国历史学教授迈克·普鸣(Michael Puett)的“中国课”。

“这是我上过最震撼的课之一。”江皇甫说,他至今难以忘记走进讲堂时看到的那一幕,180度弧形教室,上下两排可容纳近千人的讲堂内座无虚席,没有一个人打瞌睡或玩手机,只有此起彼伏的敲击键盘声,所有的人都在认真记录教授的讲解。

舞台中央,普鸣教授正在用他独特的嗓音介绍2500年前的中国思想先哲。其中,普鸣把“道”翻译为“the way”,用《道德经》中的思想来阐释一个会议该如何举行、领导者该如何建立共识,给江皇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道家思想”也是最受美国学生欢迎的中国古代思想。下课后,学生们把教授团团围住,继续为心中疑惑寻找答案。

课程结束,学联代表团成员们被安排就中国逐渐扩大的影响力及中美交流问题与普鸣教授进行讨论。普鸣教授告诉大家:一部分美国学生对中国的崛起是恐惧的,他们担心中国会威胁到美国的世界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另一部分学生则认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广阔的市场前景,危机与机会并存。在这样的背景下,中美加强人文交流、增进相互了解非常有必要。

“尽管兴趣点、出发点各有不同,但是在美国校园,你会发现对中国感兴趣的大学生们,早已不满足于传统的媒体报道,正在寻找各种各样的方式‘打开中国’。”江皇甫说,他们对中国的认识越来越多样化。

“我组织和参与过多次国际交流活动,但是像这样可以与中国优秀同龄人面对面的交流,机会很难得。”常青藤联盟学生理事会主席兼哈佛大学学生会主席严德亨(Hugo Yen)告诉《凤凰周刊》。

通过他们发出的宣传,来自常青藤八所盟校的逾百位学生经过申请获得了参与交流的机会。很多人甚至专程请假,从其他城市自费前来,有的想为自己心中一直以来对中国的疑问找到答案,更多的则是希望结识中国朋友。

除了在哈佛大学的交流,短短6天时间内,中国学联代表团还先后前往耶鲁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哥伦比亚大学等,参与了多场主旨演讲、论坛,还与包括雅虎公司前首席运营官丹·罗森维格(Dan Rosensweig)、美国前驻联合国代表爱德华·帕金斯(Edward Perkins)等在内的美国政商领袖对话,参观了纽约证交所等知名企业与机构。

从中美关系、大国责任到环境保护、互联网发展;从美国大选、台湾问题到职业规划、学生团体运作,双方畅所欲言,毫无避讳地分享各自了解的事实和所持的观点,令双方都看到了对方国家更真实更多元化的一面。

“要知道,大部分美国大学生还没有机会到访中国。”Hugo说。现在有中国年轻人不远万里来到自己国家,这么独特的机会没人愿意放过。

2014年12月,美国常青藤联盟学生代表团一行10人访问中国。图为代表团拜访外交部新闻发言人华春莹(右二)。

当精英遇上精英

“因为中国政府的管理方式,全世界任何互联网公司在中国都不可能成功。”2015年11月7日,在访美活动的一个主旨演讲上,美国雅虎公司前首席运营官丹·罗森维格说。中国学联代表团成员之一、组织者沈梦菲还记得,他的话音刚落,台下的不少美国大学生都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类似这样的质疑还有不少。”先后四次参与组织互访活动的沈梦菲说。面对对方抛出的敏感话题,代表团成员们也毫不回避,坦率地亮出自己的观点。

姜昊旻的方法是,先不急着反驳,而是向对方介绍中国国内的真实情况,以及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局面的原因,让对方自己做判断。这样,即使不能说服对方,也会让他对问题有更全面的认识。

当精英遇上精英,思想碰撞和观点交锋一定会发生,有时甚至不乏“火药味”。而交流平台的搭建,就是要给大家直面分歧、寻找共识的机会。

“很多质疑和不解其实是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姜昊旻说,一直以来,两国民众都习惯于从本国媒体上了解对方,互访给大家提供面对面的交流,是消除偏见和误解的最好方式。

江皇甫告诉《凤凰周刊》,很多问题的讨论,往往涉及中国在世界中的角色定位,在美国大学生眼里,中国是一个超级大国,已经或即将与美国并肩,每当这时,更了解国内发展情况的中国学生们则要先放下讨论的问题,花时间解释为何中国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而中国学生对美国也同样存在误解,北京大学的谢雨程阳表示,在她的印象里,总统选举对每一位美国公民来说都是重大事件,然而在交流中却发现,大部分美国大学生对大选远没有中国学生想象中的热情,很多人甚至完全不关注、不了解。但是这并不等于政治冷漠,他们可能不热衷传统意义上的政治,反而更关心发生在身边社区的问题,从对校园性骚扰文化的激辩,到全球变暖带来危机的激情演讲,无处不感到他们想要改造社会的热情。

“一开始大家的观点可能完全不一样,但是一场交流下来,大家经常觉得其实也没那么对立。”姜昊旻说。为了尽可能让双方表达观点,但又避免冲突,双方还会巧妙地设置一些“虚拟的国家”、“假设的问题”,针对这些国家的问题,发表看法并讨论解决方案。这样不会直接触及分歧,同样能引起双方的反思。

在Hugo看来,很多时候美国学生的问题直接甚至尖锐,但绝不是不友好,而是出于好奇和关心。一个如此遥远而神秘的东方国度是如何实现崛起的,这本来就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话题。

“更多时候,我们的观点和愿望是相似的。”Hugo说。作为年轻人,我们有很多共同的特点和爱好,也都希望有更多的机会了解对方的国家。

“比如对创业,我们都有同样的热情。”Hugo说。创业在美国大学校园里非常流行,特别是在常青藤大学,很多人都希望成为下一个马克·扎克伯格(哈佛辍学)或埃隆·马斯克(宾夕法尼亚大学毕业)。校方也很支持大家的创新举措和创业计划。

中国的大学生也是如此,姜昊旻透露,身边的很多同学,已经有了创业想法甚至已经创立了自己的校内公司,国内的大学也十分支持大家的实践与创意。

“难得的是我们都有开放的思维,都从对方身上学到很多。”江皇甫说。此前在国内,有不少声音评价美国基础教育很差,同为高中生,学业水平远不能和中国同龄人相比。另一方面,也有很多人盛赞美国顶尖大学的开放、美国青年精英们的才华出众。这些矛盾的说法一直让他很疑惑。

通过近距离的观察,江皇甫找到了答案。美国大学生也许基础知识比不上中国大学生,但是他们更重视整体素养,通过读各种各样的书,参与各种领域的活动,以及广泛的社交来锻炼自己。

“优秀的人相遇,总有种棋逢对手而又惺惺相惜的感觉。”一位参加过中美交流活动的同学这样总结。短短几天交流,让大家融为了一个大家庭,这样建立起来的友谊,可能会对每个人未来的发展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我身边已经有好几位同学,把中国列为自己的下一个旅行目的地,还有的同学,希望能有机会到阿里巴巴等知名中国企业实习。”Hugo说。

2015年12月14日至20日,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子论坛——中美大学生互联网论坛在浙江乌镇举办,来自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和八所常青藤盟校的43名师生代表与会。论坛结束后,中美青年在台上共同合影留念。

让中美未来领袖提前成为“老朋友”

在美国交流期间,有一个小插曲让江皇甫印象深刻。

哈佛大学商学院一个男生主动找他切磋政治观点,交流完毕,这位男生表示,自己的志向是成为美国总统。“今天和你对话的很可能是未来某届美利坚合众国的总统哟。”他的话把周围的人全都逗笑了。

在中美大学生眼里,这话看似自大,却并非不可能实现。众所周知,以哈佛、耶鲁为代表的美国常青藤盟校,一直是美国政商领袖的摇篮,不仅走出过多位美国总统和大法官,国会议员、成功企业家更是数不胜数。而中国也有众多领导人、企业家毕业于清华、北大等知名高校。

“今天,我们只是大学生,但明天,很有可能成为各行业、各领域的决策者和精英。”江皇甫说。中美青年领袖交流项目,就像是为两国青年精英播下一颗友谊的种子,不论大家将来从事什么工作、身居何位,年轻时结交的朋友会对个人发展和行业决策产生深刻的改变。这种影响和受益是长期的。

事实正如此,代表团成员们回国后,仍然经常通过互联网与美国朋友保持联系。大家都通过对方了解两国正在发生的事情、不同的观点,甚至在工作、学习中相互给出建议和提供帮助。有个别同学再次到访对方国家,还会受到热情的款待。

姜昊旻透露,2015年访美代表团中,一位来自外交学院的学生代表,最近刚刚通过外交部的考试,即将成为一名外交官。美国之行除了让他更直观地认识了这个国家,还收获了不少同龄好友,如果将来有一天有机会再见面,基于曾经的友谊,大家可能会一起为中美关系的良好发展做出努力。

类似中美青年领袖交流这样的项目,在两国之间还有很多,如中美青年政治家交流项目、中美青年创业创新交流项目等,均已位列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机制成果名单中,这些交流项目搭建的平台,让未来的中美领袖提前结识,成为“老朋友”。

这样的比喻毫不夸张。以中美青年政治家交流项目为例,据统计,自1979年全国青联与美国青年政治领袖理事会建立正式交往关系以来,双方在过去30多年中从未中断过联系和交往。截止到2015年底,双方已完成68批675人次的互访交流。美方许多参加过这项交流的人士现已成为国会议员、政府高官或商界重要人物,中方近80名成员也已走上省部级以上重要领导岗位。

除此以外,中美青年创客大赛、中美青年科技论坛、中美百名青年科学家大数据领域合作计划、百名来华留学杰出人才奖计划、中美未来职业之星联合夏令营、“中美高端技能型、应用型人才联合培养百千万交流计划”、青年卫生骨干千人交流计划、青年体育赛事交流等一系列项目的落实,也让中美年轻人在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卫生等诸多领域获得了交流机会。

几十年来,中美关系虽然经历了起起落落,但是青年之间的交流从未间断。在中美关系健康发展时,通过全面、深入的人员交流,培养了一批中美友好的支持者和继承者。在中美关系经受考验的时候,双方坚持开展交流和互访,积极推动中美关系的健康发展。

截至2015年11月的最新数据显示,2015年度中国赴美留学人数已经超过30万,连续六年保持赴美留学最大输出国地位,而自从美国总统奥巴马2009年11月宣布“十万强”计划,提出派10万美国学生到中国学习后仅五年的时间,美国就宣布这一目标已经实现。

2015年9月,在与即将结束对美国国事访问的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召开的联合记者会上,奥巴马将计划进一步扩大,宣布准备启动“百万强”计划,目的是争取到2020年实现100万名美国学生学习中文。美方希望借此为美国各行各业培养一批“中国通”,“确保我们与中国的贸易关系继续惠及美国经济,而且美国未来一代的企业家、记者、工程师、科学家、医生以及政府官员更了解中国”。

“人文交流其实是最深层次的一种交流,由此产生的联系是难以隔断的。”达巍说,再过20年或30年,也许中国的领导人和美国领导人是校友,各行各业的领袖都在对方国家有老朋友,虽然各自仍然是为自己的祖国工作,但是一旦出现危机,沟通起来会顺畅得多。面对矛盾与误会,大家也许会说,“我认识那个人,他并不是那个样子的,我们应该沟通一下。”凤凰标志2.tif

□ 编辑 崔世海  □  美编 虎妹

猜你喜欢

缺失的图片文件

点击阅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