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目前处在周期调整比较低位的阶段,并在酝酿一些企稳、触底、回暖的迹象,虽不敢断言接下来会继续回暖,但今年下半年和明年应该会走出周期。
记者/赵福帅
“请大家谈三个问题:上半年经济形势究竟怎样?预计下半年走势如何?党中央、国务院还需要采取哪些有利于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的措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7月9日,在主持召开部分省(区)政府主要负责人经济形势座谈会时,开门见山地说道。第二天,李克强又主持召开座谈会,听取学者和企业家对中国经济形势的意见建议。
7月15日,中国内地上半年一系列经济数据终于公布:GDP增长7.0%,为近6年最低值;财政收入同比增长6.6%,增速回落4.1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1.4%,为近14年最低值;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4.6%,为近6年最低值;进出口总值同比下降6.9%,其中出口增长0.9%,进口下降15.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名义增长10.4%,为近15年最低值;CPI同比上涨1.3%,连续10个月处于“1”时代;PPI同比下降4.6%,连续40个月为负……
市场似乎感到阵阵紧张气息。中国内地经济会否继续下滑,向世界输出衰退?或将企稳回暖,走入上升通道?经济走势缘何超出预料?又需监视哪些风险异动?股市等资本市场是否能顺利骑上“慢牛”?带着这些问题,《凤凰周刊》走访了多位经济学者。
数据解读各异
“7%的增长,大家就说经济下滑,真是莫名其妙!老是跟过去三十年高增长比较,现在是新常态、中高速增长,7%不就是中高速吗?什么叫合理区间,为什么老是纠结那零点几百分点?”
银河证券首席总裁顾问左小蕾对《凤凰周刊》表示,很多人甚至官方依旧陷在观念的误区里,对相关数据不必要的恐慌。中国经济下行压力早已存在,不是突发事件,三期叠加(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已有多年,指的就是第二产业的结构调整问题,下行压力就来自于合理结构的形成滞后于不合理结构的调整。“所以7%对当前阶段是正常的。”
同样的,PPI连续40个月为负,说明上游生产资料产能过剩的调整迟迟没有到位,另外也受大宗商品价格下降影响。
新常态下,中国出口所依赖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优势正在丧失,随着劳动工资等成本上涨,众多加工贸易企业或转移,或关停。而且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一大贸易国,不可能继续高速增长。“这些都不是突发的,各界应该早就有思想准备。最重要是结构调整,用科技含量比较高的代替劳动密集的。”
左小蕾分析,上半年进口超常负增长主要受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下滑影响。企业预期大宗商品价格继续下降,更加减少进口。“说中国经济不活跃,所以进口大幅下降,这很偏颇。”
对于CPI、PPI数据所显示出的中国经济通缩风险,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卢锋对《凤凰周刊》表示,主流观点对物价下降和通缩比较重视甚至恐惧,倾向于把通缩看作独立的现象,似乎一旦出现物价下降就会导致不可收拾的恶性通缩。其实从宏观经济调整规律看,早先过度扩张与产能过剩必然需要经济下行的过程去化解,化解的过程中就会伴随物价下降或通缩压力。“我宁愿把它看作一个调整的过程和机制,价格下降是市场调整过度扩张与产能过剩的基本机制。”
中国统计局对相关数据解读认为,中国经济二季度明显回暖,下半年继续回升的概率较大。
国家发改委中国宏观经济学会秘书长王建对此持不同意见。他认为,从投资、出口、消费等数据看,下半年都将是继续下行态势。
王建向《凤凰周刊》分析,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代表已经发生的投资,衡量未来投资走势的指标是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和施工项目总投资。施工项目总投资是同步指标,代表现在有多少项目要投多少资。新上项目总投资则是更加先行的指标。“上半年施工项目总投资同比增长4.7%,新上项目总投资同比增长1.6%,越先行的指标就越低。因此下半年投资应是下行趋势。”
根据统计局数据,二季度中国出口走势逐月好转,并在6月实现转正,为2.1%。
不过王建提醒,公安部正派人到上海查虚假贸易公司,本次股市异常波动的部分资金可能是从贸易口进入。另外,从工业出口交货值这一指标也能发现出口数据可能不正常,“这个指标一般难以造假,6月份是-2.8%,整个上半年都是负的。”
对于消费在二季度的回暖,王建认为很大程度可能是由于上半年股市迅猛上涨刺激了股民消费。“经济增长、工业生产、投资、出口都在掉,居民收入怎么可能增加,所以可能是股市财富效应。下半年估计会变成负效应,进股市的多数是城市中产以上,他们的消费能力最强,但现在被套住了。”
形势超出预期
尽管各方对上半年经济数据有不同的解读,但无论如何,回顾中国经济上半年,可谓形势严峻,甚至超出预期。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刘元春受邀参加了7月10日的经济形势座谈会并做了发言,他对《凤凰周刊》表示,2015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出现一些新特点:在总体疲软中出现了深度的分化,繁荣与低迷、萧条与泡沫并存。转型成功省市的繁荣与转型停滞省份的低迷、生产领域的萧条与股票市场的泡沫、传统制造业的困顿与新型产业的崛起同时并存。这不仅标志着中国经济结构深度调整的关键期、风险全面释放的窗口期以及经济增速筑底的关键期已经到来,同时也意味着中国经济在疲软中开始孕育新的生机。
今年上半年,持续的工业萧条和过高的企业高债务导致很多企业利润空间快速收缩,部分企业步入“盈亏”与“倒闭”的临界点,“通缩-高债务”正反馈效应开始在工业领域蔓延。
另一方面,中国2015年出现的投资增速的回落、外贸的低迷以及资产价格的上扬等现象并不是中国独有的现象,而是世界结构性大调整和周期性调整的一部分。
面对中国宏观经济回落的压力,自2014年四季度中国政府已经采取了常规性的“微刺激”,但未取得实质效果。
这促使中共中央政治局在4月30日召开会议,要求把“稳增长”放在更为重要的地位,各类“微刺激”政策全面加码,包括基建、财政货币政策、放松商品房限购限贷、政治问责等。这些举措在6月份开始收到成效。
“但本轮反弹依然逃不出2013-2014年期间的几轮‘微刺激’的命运,短暂而又轻微,2016年一季度GDP增速将会出现又一次较大幅度的下滑。”刘元春说。
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刘伟在接受《凤凰周刊》采访时表示,上半年经济走势超出预期,即经济下行压力略超预期、通货紧缩风险加剧,核心是财政与货币政策近年出现新特点——传导机制失灵,使得政策效果大打折扣。
财政政策传导的关键是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之间能不能配合衔接起来。
比如说中央政府推行积极的财政政策,需要地方财政配合,但是分税制改革以来,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在中央和地方之间错配。近期的地方债压力、土地财政规范化,同样限制了地方财政能力。
进入新常态后,对地方政府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改变,不再以GDP作为主要考核指标,更加强调地方政府行为的透明性、公开性等。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资和投资行为因此发生改变。
“审计署6月发布的报告显示:至2014年底,抽查的18个省本级财政有存量资金1.19万亿元。这些钱如果花出去,去年的增速甚至可能达到9%。”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问题则更多。一是货币存量很大,但是流动性不足。二是央行采取的一些非常规货币政策手段,有效性如何有待观察,规范性也有待提高。三是以往的单一货币政策手段不再奏效,只降准、不降息不起作用,但是统一协调的新机制尚不充分。最关键是金融和实体经济割裂。实体经济低迷、缺乏投资机会,因此金融部门对其不信任。当实体经济难得发现投资机会,只能面对高昂的借贷成本。
下半年回暖?
“下半年虽然无法预测,但是我认为很可能继续调整,更大的可能是企稳。有理由期待下半年到明年的经济会回升。当然这些分析推测都有待实践检验。”
卢锋认为,中国经济目前处在周期调整比较低位的阶段,并在酝酿一些企稳、触底、回暖的迹象,虽不敢断言接下来会继续回暖,但今年下半年和明年应该会走出周期。
从长周期看,中国经济从新世纪初的通货紧缩走出来,到2007年达到增长14.2%的峰值,股市达到六千点,至今已经八年。这中间的“四万亿”使中国经济在2010年初冲到一个峰值,之后也已经五年。2012年二季度开始增速降到8%以下,至今也有三年。从改革开放以来周期调整的历史看,现在应该也是一个筑底、企稳阶段。
从房地产泡沫调整看,全国范围房地产调整也已有阶段性成效,虽然不是很充分,但从二季度销售数据看,市场下滑走势得到遏制并发生转变,也呈现某种筑底特点。
煤、钢、电、运力等上游过剩部门是这次调整的重点对象,这个最困难领域深度调整伴随较大阵痛,在某些地区这方面调整阵痛尤其突出。不过从数据变化与地区调研情况看,这类“调整重灾区”下行走势可能也已经或接近触底,成为整体经济筑底企稳的重要条件。
从新增长点看,创新创业、简政放权、互联网+等虽不一定能够起到立竿见影效果,然而确实有助于为市场力量增长创造必要条件。
刘元春的预测与卢锋略有不同,他预计2015年全年GDP实际增速为6.9%。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12.1%,比2014年回落3.6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0.7%,比2014年回落1.3个百分点,出口增速为2.6%,比2014年回落2.3个百分点。进口增速为-8.0%,比2014年回落7.4个百分点。
“但是2015年不是本轮周期调整的最底部。2016年将是中国转型最为艰难,也是大周期中‘不对称W’第二次全面触底的年份,宏观经济各类指标将进一步回落。”刘元春说。
应对中国经济下半年可能继续下行的压力,刘伟认为,中国会继续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松紧搭配的格局,虽然通缩迹象明显,但是新常态下,经济下行与通胀双重风险并存的矛盾没有根本改变。“松的力度可以加大一些。但关键是传导机制能不能打通,政策的效果能不能出来。”
左小蕾表示,在稳增长中,不能只是简单地靠短期的刺激政策,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提到,稳增长的关键是调结构。“结果我们现在不强调这些,或者强调了,也没有抓手,变成空话。一定要加快调结构,不合理的、合理的都要加快,这样才能走出三期叠加,否则去年三期叠加,今年三期叠加,明年还是三期叠加,永远走不出去。”
调结构之外,左小蕾认为,下半年的第二项任务是大力培育新的增长点,“但是我们把它当做战略性目标,意思就是以后再说,都不会下工夫的。既然放在今年的工作任务里,现在就要做。”
对于中国政府新近提出的互联网+、制造业2025、创新创业等等政策,左小蕾表示:“口号都非常激动人心,但问题是抓手在哪里?怎么操作?比如那些创新创业的企业七八年都不赚钱,你让它上市,不是瞎闹?你应该发展的是场外多层次资本市场。”
卢锋也指出,不同于以往的增长集中在房地产、钢铁、重化工等几个可预见的行业。新的增长点将更加分散,新产业、新业态、新产品将呈现更加多样化和地区化特点。“挑选赢家”的产业政策将更难取得预期成效,政府应更多将政策着力点聚焦到提供鼓励创新创业的环境,让不同地区、不同企业各显神通。“这是推动经济走出来的最重要的因素,不过可能比较慢。”
他注意到政府政策供给与改革的选择性。“虽然是全面改革,但在实际操作上,增量部分如互联网,没有既得利益,推进就快;存量部分如教育、医疗、石化、电信等硬骨头还没有真正改观。”卢锋建议,必须继续深化改革,给民间力量提供施展平台,释放增长的巨大潜力。调整期宏观政策等不得,也急不得,要继续保持定力,坚持促调整与稳增长双重政策导向,避免政策偏颇导致原有泡沫尚未消化又面临新泡沫的被动局面。
股市改革两难
伴随中国经济继续下行与深度调整,各类风险也进入全面释放的窗口期。王建此前就曾提醒国内应注意美国股市泡沫下半年破裂的风险。
“美国股市已经是非常严重的泡沫了,三大股指在去年第四季度创出新高后,直到现在已经横盘八个月了。比如纳斯达克2013年是2700点,去年创出了历史新高5000点,之后八个月一直没有动。美国实体经济比危机之前的2007年至少差10%产值,还差两百万就业,但是三大股指却比2007年高了30%到40%。”
王建分析,美联储试图通过加息有序地将股市泡沫刺破,完成软着陆。即便如此,他预计此举很可能造成一次比2008年更严重的危机,“因为现在的泡沫比上次还大嘛。美国出问题,中国的出口会再一次掉下来,对中国就是一个新灾难。”
他建议各方包括政府,可以提振信心,但不能不提示风险,对各种风险要有预案。“如果出现越来越严重的衰退,大量企业倒闭、职工下岗、公务员发不出工资,你怎么办?所以大家不能盲目乐观,不说实话,还忽悠领导。”
王建举例本轮股灾就是一次生动的教训。“国家队救市根本没有章法,各部门互相推诿,协调非常差,这就说明我们完全没有预案,总是强调股市有这好处、那好处,对这样一场灾难却完全没有预见到可能会来。”
左小蕾也提醒,不能为了改革而改革,为了创新而创新。“估计以后又要降低股市门槛,让那些创新创业的企业上市,这都是胡来,结果一定会让股市上的劣币驱逐良币。”
刘元春也认为,在经济不景气时,利用不完善甚至脆弱的股票市场去杠杆,这本身就是在刀刃上跳舞,是一个高风险战略。他分析,宏观去杠杆战略可能会暂停,金融改革、人民币国际化等可能延缓。
“但是也不要放大股市波动的影响。中国还是要坚定做大做强资本市场的战略,通过大改革完善资本市场和监管。下半年很重要的主题就是资本市场调整和金融改革再出发。”刘元春说。
□ 编辑 王毕强 □ 美编 虎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