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迅速崛起中的“糖尿病大国”,中国正陷入糖尿病带来的困境。
记者/ 曾鼎
坐在轮椅上的糖尿病人。
尽管互联网上充斥着治愈糖尿病的奇门偏方,世界卫生组织还是再次一语道破这种疾病带来的巨大困扰:“一旦确诊,可对糖尿病进行管理……遗憾的是,糖尿病无法彻底治愈。”2016年世界卫生日,世界卫生组织在官网刊出文章称。
糖尿病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2016年4月7日,正值一年一度的世界卫生日,世界卫生组织将今年的主题设为“打败糖尿病”。这是“世界卫生日”设立66年来首次选取糖尿病作为主题,表明了国际社会对这一疾病的高度关注。而作为一个迅速崛起中的“糖尿病大国”,中国正陷入糖尿病带来的困境。
糖尿病人爆炸式增长
“1.1亿”,这是世界卫生组织此次给出的中国糖尿病患者数字,它大概占中国成年人总数的1/10。这与北京协和医院糖尿病中心主任、中华糖尿病协会会长向红丁此前援引的中国卫生部门2013年数据相仿。这个数字占据当今全世界超过4亿多糖尿病人的将近三成比例。
中国的糖尿病人数目已攀居世界首位。2013年发表于《美国医学会杂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的一项调查研究表明,中国的糖尿病患病率超过了美国:11.6%的中国成年人患有这种病,美国为11.3%。这份研究报告由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宁光教授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赵文华研究员团队共同完成,调查了中国31个省级行政区将近10万名成年人。
中国的糖尿病患者数目经历了爆炸式的增长过程。追溯到30年前,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公众一定程度上对此病感到陌生。由于名称的关系,当时的中国人也许将这种疾病视作是“富贵病”,误认为是“摄糖过量”导致(其实是“人体无法正常处置”)。1980年,当时中国统计的糖尿病患病率不到1%。
之后中国又有至少4次全国性的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1994年和2002年前后开展的两次全国性调查数据显示,糖尿病患病率当时分别达到2.5%和5.5%。到2007年,中国糖尿病人数又有一次大幅增加,当年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糖尿病患病率达到9.7%。
这种疾病的增长趋势在最近十多年里表现尤为突出。截至2013年中国学者于《美国医学会杂志》发布研究时,中国的糖尿病患者数量已经从2007年的大约9250万人,跃增到现在被广泛引用的1.1亿人。糖尿病患病率逼近12%,这也是目前最新有据可查的糖尿病调查数据。
医学界将糖尿病主要分为三类。其一是1型糖尿病,也称为青少年糖尿病,主要特点是患者体内无法生成足够的胰岛素,需要每天使用胰岛素治疗。这种糖尿病的病因不明。其二是2型糖尿病,乃患者身体无法有效利用胰岛素造成。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2型糖尿病患者人数占患者总数的90%。第三种妊娠糖尿病在中国并不多见。
不健康饮食和缺乏运动导致中国超重和肥胖比例日趋上升,这是引发2型糖尿病的最危险因素。中国现有1/3以上的成年人超重,7%的成年人肥胖。
“中国的2型糖尿病患病率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中呈爆炸式增长。1980年,中国男性的患病率不到5%;现在,该比例已超过10%。主要原因在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高糖和高脂的饮食结构及缺乏运动等。”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施贺德博士称。
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不仅令成年人,也使中国儿童面临罹患糖尿病的风险。数据显示,中国11到17岁的青少年中超过4/5的人缺乏运动,儿童超重率和肥胖率快速增长。1985年,中国儿童超重率和肥胖率为3%,到2010年,约十分之一的女孩和五分之一的男孩超重和肥胖。
中国的糖尿病患病率超出了国人印象中肥胖问题严重的美国。宁光教授认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城市化、老龄化,中国人生活水平、饮食营养、生活方式等也发生实质性变化。高热量、高脂肪、高糖和高盐饮食明显增加,体力活动水平显著下降,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非常普遍。这些都促使超重和肥胖、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病在中国成为流行病。
可怕的并发症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国际糖尿病联盟西太平洋区候任主席纪立农曾在国家卫计委进行在线访谈时表示,糖尿病无法根治,患者只能通过正规医疗机构的治疗及合理饮食来控制病情。不过,健康的生活方式可帮助人们有效地预防和远离糖尿病。
正如民间流传,“糖尿病不可怕,可怕的是并发症”。糖尿病可引起失明、血管病变、肾脏损伤、神经病变等多种并发症。高糖的血液会造成血管内皮的损伤,导致微血管、大血管的病变,从而导致诸多严重问题。比如眼底的微血管病变影响视力,血管病变还包括中风、脉管炎等。
神经病变还可能进一步导致糖尿病足甚至截肢。“足部出现的溃疡、坏死,如果不能够治好的话,为了防止蔓延到全身只能把下肢截掉。”纪立农说。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制定的权威糖尿病指南——《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指出:“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CDS)慢性并发症调查组报告,在三甲医院中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症患病率分别为:高血压34.2%,脑血管病12.6%,心血管病17.1%,下肢血管病5.2%。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所需的医疗支出,占糖尿病医疗费用的最主要部分。”
14年前,中国曾经完成一次全国糖尿病并发症的调查。2002年,一项对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四地 10家医院1991年至2000年住院的3469例2型糖尿病患者调查显示,中国糖尿病患者约三分之一有高血压,三分之一有大血管病变(包括脑血管、心血管),三分之一有眼病,三分之一有肾病,三分之二有神经病变。
《指南》援引上述调查指出:“糖尿病肾病是造成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常见原因......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导致成人失明的主要原因。在2型糖尿病成人患者中,20%~40%视网膜病变,8% 视力丧失。”
北京协和医院糖尿病专家向红丁认为,这样的研究后来罕见,现在中国糖尿病的并发症现状恐怕远远超过那时的调查结果。向红丁说:“并发症这么多,还是在于知晓率低、治疗率低、达标率低。”
前述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也指出,中国目前还缺乏设计很好的糖尿病并发症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由于目前资料主要来自城市大医院,估计有较大的偏差。但多数糖尿病患者病程短、控制不佳,这意味着在10年、20年后,糖尿病并发症才真正是中国卫生系统的巨大挑战。
“糖尿病等非传染性疾病是中国首要的健康威胁,每年导致的死亡人数占1030万死亡总数的80%,占中国总疾病负担的70%。糖尿病和糖尿病并发症每年导致近100万人死亡;令人担忧的是,其中近40%的死亡为过早死亡(在70岁以下人口中)。”世界卫生组织在今年的世界卫生日刊文称。
数亿“后备军”
另一值得担忧的是中国糖尿病人的“后备军”数量。世界卫生组织称,中国近半数成年人处于糖尿病前期,约为5亿人。这不仅带来罹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也带来罹患心血管病等其他疾病的风险。
根据糖尿病医学界的解释,这些糖尿病前期的病人血糖不正常,但是没有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是介于糖尿病和非糖尿病之间的状况。“他们每天都有可能变成新的糖尿病病人。”向红丁说。
向红丁此前曾对这一群体规模做过估计。2015年,他曾告诉媒体,中国血糖不正常的人有2.64亿,而糖尿病“后备军”的后面还有一个高危险因素人群,包括家族遗传者、老年人、肥胖者、功能代谢紊乱者等,他们随时可以变成糖尿病前期或者糖尿病病人。可以说,直接受到糖尿病威胁的人有6.64亿。
糖尿病无法治愈,只能治疗管理,而患者若不能够得到早期诊断,可能面临心脏病、肾衰竭和失明等严重的并发症后果。世界卫生组织因而建议,中国需要提高早期发现、诊断和治疗糖尿病的能力。
在纪立农看来,糖尿病的可怕之处在于:实际上至少超过一半患者虽然得了糖尿病,却处于不自知的状态。纪立农解释,糖尿病的典型症状是多饮、多尿、多食、体重减少,2型糖尿病往往症状不及1型糖尿病患者表现明显。可中国绝大部分糖尿病患者都是2型糖尿病,常见于成人,因前述症状去医院看病的人非常少,很多患者都是在发病多年后查血糖或者出现并发症时,才发现自己的病情。
“针对这一点,中国有许多工作要做:中国超过53%的糖尿病患者未得到诊断。2010年的调查显示,糖尿病患者的治疗率仅为25.8%。”世界卫生组织指出。
中国曾经在《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2012~2015年)》中,针对遏制糖尿病的流行趋势制定了长期策略,计划到2015年实现“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达到40%,管理人群血压、血糖控制率达到60%”这一目标。但这一计划效果如何,目前尚未证实。
糖尿病并发症宣传海报。
经济损失巨大
糖尿病除了对患者造成身心伤害,也给社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数据显示,中国每年投入近1734亿人民币用于糖尿病管理;用于糖尿病的直接医疗支出占中国医疗支出的13%。这些数据还未包括糖尿病相关疾病给患者家庭和公司带来的经济损失。
“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国糖尿病患病率的升高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附带产物。例如,城市居民和经济发达地区居民的糖尿病发病率更高。但是,如不尽快采取行动遏制糖尿病和其他与生活方式相关的非传染病不断增加的势头,这些疾病造成的损失将使未来的卫生系统不堪重负。”施贺德说。
施贺德认为,“打败糖尿病”行动需要全社会参与的解决方案。每个人通过健康饮食和增加运动量,可以降低患病风险。各级政府和全社会也有责任让人们更容易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政府还需要加强基层医疗和社区卫生服务,确保糖尿病患者能够得到诊断,使确诊的病人得到所需的治疗和照顾。
中国如果不采取行动遏制糖尿病的高发趋势,未来可能会被糖尿病打败。以目前国人生活方式中不健康饮食和缺乏运动的危险因素,加上庞大的糖尿病前期人群规模,世界卫生组织预计,若不尽快采取行动,中国的糖尿病患者数字将在2040年增至1.5亿人次,给民众健康和社会经济带来严重影响。
(本文图表来源:国际糖尿病联盟)
□ 编辑 李光 □ 制图 美编 黄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